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经济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例题】
  例1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从题中材料可看出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
  答案 B
  例2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3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有权 D. 土地的规模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分析图片信息,可直接排除B、D两项。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而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A
  例4 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1980年全国第一个
  摘下人民公社牌子][1980年成立全国最早的
  大队农工商联合企业][1980年新时期第一张股票诞生]
  A.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 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是1980年之后出现的,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例5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份是指( )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始经济恢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从而出现了表格中“开始年”的情况。又通过三大改造,到1956,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了表格中“结束年”的情况。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从开始年到结束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故选B。
  答案 B
  例6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项。B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 D
  
  【思路点拨】
  本专题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包含自然经济的解体、不同类型机器工业的出现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艰难发展等。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原因以及各阶段的影响都是重点命题的区域。
  复习时应注意:(1)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若干经济要素——制度、政策、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入手,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较广的社会因素角度分阶段地归纳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2)从人物的角度作适当的拓展,既可以由此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又能够从中感受他们实业救国的诸多精神。(3)联系当今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从吸收借鉴的角度复习。
  我们备考时,要注意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2. 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条主线。
  近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贸易发展等。从命题视角来看,往往通过材料、图片来考查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
  同学们复习时应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两个时期。一条主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两个时期,一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二是在中共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并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核心是抓住改革开放这一主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最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高考中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三农”问题、对外开放问题和民生问题。
  
  【专项训练】
  1. 观察两组数据:
  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
  第二组: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英镑左右徘徊,l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
  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B. 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C. 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英国输华商品在鸦片战争后头几年成倍增长
  D. 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2. 1877年9月李鸿章批准了开平矿务设局招商章程十二条。章程规定:拟集资八十万两,分八千股,每股津平足纹一百两,……该局虽为官督商办,但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照买卖常规办理,所有各厂司事由商股中选充;每年所得利是官利一分,后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按股均分;厂内督匠人等,均凭才干酌给薪水;股份二万两者,准派一人到局;司产之煤,照市价先昕招商局机器局取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运别处销售等等。材料显示( )
  A. 开平矿务局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B. 清政府放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严重依赖封建势力
  D. 开平矿务局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
  3.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
  B.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 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
  D. 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4.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②广告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 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5.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D.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6. 下表中中国对外贸易最为恶化时期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年份
   类别\&货物数量交易指数\&物价指数\&进口\&出口\&出入差\&进口\&出口\&入差\&1905\&96.6\&62.5\&-34.1\&81.2\&90.4\&9.2\&1916\&73.7\&102.3\&28.6\&81.2\&90.4\&9.2\&1920\&75.9\&119.3\&43.4\&175.7\&112.8\&-62.8\&1926\&130.5\&141.1\&10.6\&150.8\&152.9\&2.1\&]
  A.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
  B. 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原材料
  C. 工业产品价格高于原材料价格
  D. 袁世凯统治时期压制民族经济发展
  7.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8.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工业总体发展上,1937年西北工厂有19家,占全国0.48%;资本305.2万元,占全国0.82%;工人5787人,占全国1.26%。到1942年为546家,占全国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材料表明(   )
  A. 国民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建设,但忽视西北工业发展
  B.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
  C. 日本帝国主义对西北的侵略迟滞了西北工业的发展
  D. 国共两党内战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进程
  9. 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 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0.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我国现在也已经相当接近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 )
  A.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其他产业
  B.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比例相应不断增加
  C. 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工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D. 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工业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12. 由15家主流媒体征集的“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白猫黑猫论”、“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 ⑨ 和“雄起”。第⑨个流行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宝,它是( )
  A. 南方谈话 B. 市场经济
  C. 加入世贸 D. 中国特色
  13. 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曾说:“半生心血……唯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但后来却把在中国的奋斗称为“南柯一梦”,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不仅没有推动反而阻滞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充分说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D. 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完全失望
  14.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 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甲午战争
  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15.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的现象,连国民政府也承认“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B. 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
  C. 国民政府推行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 此景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
  16. 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  间\&所有制\&土地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1978至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①土地改革运动 ②对农业进行改造 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 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30][25][44.4
  ] [0
  ][ 50%
  ][100%
  ][“一五时期”][总值] [“二五时期”][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32][37.5][29][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A. “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
  B. “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C. 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D. 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优越性
  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D. 这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
  1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 期\&主题词\&“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业增速\&“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
   ①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曾出现过“左”倾冒进的错误 ②经济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到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0.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其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21.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 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根据此段话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23.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 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年份 类别\&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
  体工业\&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1978\&7736\&22.4\&\&\&1997\&25.5\&39.1\&17.9\&18.5\&]
  (1)根据表一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他文献
【训练题一】  假设你是李华, 一位17岁的女孩, 英语成绩非常突出, 有两年英语家教的经验, 现在是学校“爱心俱乐部”的成员,认为志愿者工作能够使人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交际技能。看到下面的招聘信息,你愿意利用这次机会,为需要帮助的儿童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增长见识,了解社会。  A Voluntary Activity  In the winter vacation  5 Volunteers
期刊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的,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
期刊
【经典例题】  例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此
期刊
在政治学科备考过程中,老师们都很注意考后试题的评讲,这对于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仅仅是就题论题,缺乏一般性总结和提升,对同学们而言,好像有“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临到一个新的题目,仍然不知从何下手。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政治学科的解题思维模型,把握解题技巧。  一、对材料进行归纳  1. 将材料反映的具体内容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  这类设问要求概括材料说明
期刊
“文化常识”题的考查通常以新材料、新情景来呈现,考查的不是纯粹的历史主干知识,而是与其他学科有交叉的文史常识性知识,更多的体现了“人文素养和能力要求”的命题思想,适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称谓、官职、古代地理、天文历法、岁令节日、属相地支、风俗礼仪、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书法器用等多方面知识,命题的触角更多的指向课外,是书本边缘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例1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
期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2005年破题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把对“科技创新”的考查与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等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本文对2011年“科技创新”高考经济生活试题进行分析,就高考命题特点和复习备考作点粗浅的探讨。其设问方式一般为可归纳为两大类:“为什么”和“怎么做”,即原因意义类和措施
期刊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各题,从题中所给的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You are really crazy about music!  —Sort of. I always find in music peace which is missin
期刊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们从不同侧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应当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学会做人的道理,认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结合几个例题分析。  例1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
期刊
以年度重要时事作为背景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近几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典型特征。在背景呈现上,经济生活突出当年的经济热点与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政治生活侧重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新现象与国际社会重要事件;文化生活偏向选择新的文化现象、文化与其它领域的交融;哲学生活转向自然科学、文学与艺术等领域。而在选项设置上均注重理论变式及与题干的关联,以增加试题难度。  一、选择时政视角,把握时政本质  例1
期刊
一、年代换算  例题 换算公元2010年、1911年、1894年的干支纪年。  点拨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用干支纪年法,它是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配合而来的。把天干、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且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60对。每60对一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换算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