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方面做出了探讨,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相信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培养;问题意识;策略;重要意义
“没有问题,思想就会陈旧,方法就会钝化,真理就会老化,思维就会停滞,情感就会泛化,意志就会休假[1]。”有问题,思维才能有创造,才会更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对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培养探索能力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起点,那么, 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呢?
一、 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传统教学是“注入式”的,即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所以现代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对待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例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引发冲突,让学生主动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对学生来说存在疑问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问,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教学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并且引发了与学生传统认为的常例之间的冲突,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出问题。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从学生角度来讲, “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 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所谓数学情境, 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 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根据它提供的信息, 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 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存联系, 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创设个情境, 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这是不准确的,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时, 教师可出示很多个式样的三角形, 然后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有:为什么这样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分类后各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接着学生又提出了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呈什么三角形的形状等。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的提问是一项重要教学手段,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钥匙。学生的质疑与反问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开拓、引导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的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在新旧知识联结处设问;在教材关键处设问;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在容易混淆地方设问。并且,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维持学生活动适当难度,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掌然著.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薛学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6(10): 43-44.
关键词:培养;问题意识;策略;重要意义
“没有问题,思想就会陈旧,方法就会钝化,真理就会老化,思维就会停滞,情感就会泛化,意志就会休假[1]。”有问题,思维才能有创造,才会更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对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培养探索能力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起点,那么, 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呢?
一、 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传统教学是“注入式”的,即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所以现代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对待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例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引发冲突,让学生主动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对学生来说存在疑问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问,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教学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并且引发了与学生传统认为的常例之间的冲突,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出问题。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从学生角度来讲, “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 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所谓数学情境, 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 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根据它提供的信息, 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 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存联系, 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创设个情境, 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这是不准确的,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时, 教师可出示很多个式样的三角形, 然后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有:为什么这样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分类后各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接着学生又提出了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呈什么三角形的形状等。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的提问是一项重要教学手段,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钥匙。学生的质疑与反问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开拓、引导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的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在新旧知识联结处设问;在教材关键处设问;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在容易混淆地方设问。并且,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维持学生活动适当难度,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掌然著.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薛学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6(10):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