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论从背出”现象泛滥原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34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论从背出”的答题现象层出不穷,該现象不仅导致学生在历史考试中频繁失分,而且抹杀了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原则,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史观。对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问卷、走访调查,试析造成“论从背出”现象泛滥的主客观成因,并制订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论从背出;论从史出;史料;初中历史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的定义是:“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逐渐抛弃“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而且日渐形成“论从背出”的错误答题方式,并且该现象呈泛滥的趋势。对于“论从背出”的定义,笔者的解释是:“罔顾史料,仅凭对历史知识点的机械背诵,从而得出不科学的结论。”
  为了了解造成初中历史“论从背出”现象频繁的原因,并从中制定可行的对策,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实验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两所学校进行,对两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年级随机抽取数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问卷回收388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96%。
  一、初中历史“论从背出”现象泛滥的原因
  (一)学生分析和归纳史料的能力普遍较弱
  “论从史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林林总总的史料,并要对史料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正确的历史结论。在问卷第7题“在历史考试中,导致你失分最严重的是以下哪个因素?”中,38%的学生表示“看不懂历史材料”,36%的学生表示“能看懂历史材料但依然做错”。由此可见,无法正确分析和归纳史料是导致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失分的重要原因。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笔者曾组织所教班级的学生做《领跑中考·历史》的一道主观题:“材料二: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依存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总的来说,这道主观题并不难,但依然有很多学生拿不到满分,主要失分在“特点”这个问题上。通过个别访谈,笔者得出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很多学生无法正确概括材料,没有划出“公平交易”这个关键词,甚至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细读材料,他们认为该材料与郑和有关,就理所当然地联系所学知识,写下“特点:宣扬国威”这个答案。第二,部分学生找错关键句,把材料二前半句“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当作关键句,根据他们认为的关键句的意思,即如平时所背的一样,于是写下“特点:宣扬国威”。在问卷第2题“在做历史主观题时,碰到难以理解的历史材料时,你会如何作答?”中,52%的学生表示“根据材料的关键词,把平时背诵下来的相关知识默上去”。由此可见,分析和归纳史料的能力普遍较弱导致了学生无法“论从史出”。既然“论从史出”失效,那就只能联系所学知识把平时所背的知识点写下来。可见,“论从背出”也是学生的无奈之举。
  (二)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存在“重背轻史”的教学现象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根据问卷第5题,“在上新课时,历史教师的教学更侧重于哪里?(可多选)”中,“强调时空观念”和“落实知识点的背诵”这两个选项分别占有43%和46%的比例,“解读历史事件”却只有40%的比例。由此可见,解读历史事件在新课的讲述中不算普遍,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教师仍然比较注重对知识点的背诵记忆。笔者在日常的听课中,也深感“重背轻史”的教学现象横行于历史课堂。例如,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商鞅变法”子目中,学生本来就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改革户籍制度”等历史事件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此时,授课教师理应创设历史情境、引入更多的史料来解读这些历史事件,分析商鞅实行这些新措施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部分教师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只是进行轻描淡写式的口头解释,甚至是不解释,仅仅要求学生牢记这些措施名称并且背诵商鞅变法的影响即可。从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或许为了避开搜集史料的麻烦,或许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逐渐淡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讲解,相反,更多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背诵。这种教学现象与“论从史出”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须知道,历史结论只有在特定的历史事实中才能成立,教师没有指导学生研读、分析史料,学生完全不理解历史事件,试问如何从史料中得出历史结论?仅要求背诵历史知识点而对历史事实不求甚解,这就等于把学生推向“论从背出”的深渊。
  (三)“背诵即王道”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
  在问卷第3题“你觉得背诵大量历史知识点与在历史考试中拿高分有没有必然联系?”中,高达90%的学生认为“背诵是必须的,但不一定能拿高分”。其实,学生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众所周知,所有的历史认知和史料分析都是建立在背诵记忆的基础之上。在问卷第6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提高历史成绩?(可多选)”中,高达88%的学生选择“背诵知识点”,而“刷题”和“多阅读课外资料,增长见闻”两个选项只占40%和22%的比例。在问卷第1题“除了学校下发的历史资料,你有没有再买历史练习册进行额外的强化训练?”中,95%的学生表示没有再买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内心,背诵知识点远比强化训练、阅读课外史料重要得多,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轻理解重背诵,这是造成“论从背出”现象泛滥的现实基础之一。   2016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的定义是:“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不仅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会有所体现。所以,历史中考命题方向必然是把史料实证作为重要特点之一,例如,目前很多中考主观题的题干会出现“根据材料”这个关键词作为指引,既然“根据材料”,那平时背诵的知识点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填鸭式”的背诵与当前历史中考命题趋势背道而驰。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背诵历史知识点这一做法仍然乐此不疲,反而用于研读史料、加强题目训练方面的时间投入不多。长此以往,学生难以提升在史料中提取历史结论的能力,既然“论”无法从“史”出,那唯有从“背”出。久而久之,“论从背出”取代“论从史出”,学生陷入背得越多,考得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应对初中历史“论从背出”现象泛滥的对策
  (一)学生要认真审题,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历史学科中流传着一句至理箴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历史是一门以史料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史实,慎结论”。根据问卷第4题,“当你碰到的历史材料与你平时背诵的历史知识点出现矛盾时,你会如何作答?”中,依然有高达46%的学生表示“根据平时背诵的历史知识点作答”。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答题时仍受到平时所学知识的干扰。
  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多次发现学生陷入这种答题误区,如,某份试卷上曾出现的一道选择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主动电邀毛泽东谈判,迎合了渴望和平的人们的心理,人们普遍期盼和谈成功,国共两党能化干戈为玉帛,舆论界对蒋介石邀请之举表示出热情和好评。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战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②蒋介石获得舆论界的支持和好感③蒋介石试图以和谈作掩护,加紧运兵部署内战④国内民众对和谈满怀憧憬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这道题目很多学生认为③是正确的。在课上,历史教师讲述重庆谈判的原因时,肯定会提及蒋介石试图以和谈作掩护, 加紧运兵部署内战。但这道题目的材料并没有强调该原因,也就是答案与题意不符,所以做错的学生所选的结论并没有从题目的史料中得出,是犯了“论从背出”的错误。
  因此,学生应要把历史当作一门史料学,并且要以客观的态度面对题目,不要被已学过的历史结论禁锢思路。教科书上的历史结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逻辑,但我们却不必将之奉若圭臬,更不必说有些历史结论在特定的题目当中就是错的。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在答题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史料去凭空遐想,一切答案都应以史料为准,避免依托教科书進行空中阁楼式的瞎想。
  (二)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重史料”的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不是特别详细,学生很难仅凭教科书上一句简单的现象或结论去理解完整的历史事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引用课外史料来论证教科书上的历史结论。
  例如,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的“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子目中,课文的部分表述是:“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大肆贪污,截留税款,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可见,这只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适当地引入课外史料来论证教科书的历史结论,如,吕思勉版《中国通史》的这段内容:“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中岁后又任用和珅,贪渎为古今所无。官吏都不得不剥民以奉之,上司诛求于下属,下属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坏。清朝历代的皇帝,都是颇能自握魁柄,不肯授权于臣下的。他以异族入主中原,汉族真有大志的人,本来未必帮他的忙。加以他们予智自雄,折辱大臣,摧挫言路,抑压士气,自然愈形孤立了。所以到乾、嘉之间,而局面遂一变。”这段史料既充分说明乾隆强化君主专制隐藏的危机,又为后来鸦片战争的中国战败做铺垫。所以,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在讲授该子目内容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吕思勉版《中国通史》的这则史料,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教科书的历史结论。
  前文所述,“重背轻史”的教学现象是导致“论从背出”现象泛滥的原因之一,所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重史料”。史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文字、照片、地图、表格、实物,等等。历史教师应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史料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各种史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只有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史料理解并加强训练,学生才能改变“论从背出”这种答题方式,才能在考试中做到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三)学生应树立“以史料理解为主,以知识背诵为辅”的答题意识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具备浓厚的历史背诵意识,然而,背得好不等于能在历史考试中拿高分。在目前的历史考试中,绝大部分的主观题题目会出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背诵之余,还要理解史料归纳答案。
  例如,笔者曾组织所教班级学生做以下这道主观题:“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由于苏联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斯大林强调,苏联必须在10年时间实现工业化,赶上与发达国家50年至100年的差距,以对付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通过努力,从1917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已经增长14倍,国民总收入增长7倍,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超过34倍,发电量超过24.4倍。问题: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巨大工业成就是得益于斯大林实行的什么措施?”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第一小问答案:苏联被敌对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根据平时的知识背诵,可得出第二小问答案: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上这道主观题只是目前历史中考的命题方向的一个缩影,现在的历史考试,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除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之外,还更注重学生理解、搜集、运用历史观点和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理解和知识背诵的考查在历史考试中的比例约为2:1。由此可见,知识背诵是必要的,但这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前提。学生们必须牢记,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设问进行思考,认真分析归纳材料,得出结论后再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将其余的答案默写出来。只有树立“以史料理解为主,以知识背诵为辅”的答题意识,才能正确掌握“论从史出”的治史方式,避免陷入“论从背出”的泥潭。
  参考文献:
  [1]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 2002.
  [2]典学文化命题研究中心.领跑中考·历史[M].广州出版社, 2017.
  [3]董磊.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J].今日湖北, 2012.
  [4]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5]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6]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7]吕思勉.中国通史[M].群言出版社, 2015.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学习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在快速发展变化中。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所必须关注的,而核心素养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小学英语这门学科对其中的核心素养教学路径进行探讨,以促进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路径;探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多,而他们的孩子被留在原籍居住地上学,由祖辈或亲戚抚养和教育,他们有一个别样称呼是“留守儿童”。根据我镇调查显示,小学留守儿童比例普遍为20%至30%。他们因为在特殊环境下生活,未免会出现以下问题:(一)安全问题: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二)心理问题:自卑内向,偏执逆反;(三)教育问题:厌学、逃学;(四)不良习惯问题:盗窃、沉迷网吧电子游戏等
【摘要】小学预习着重锻炼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人们视觉与图形直观性相结合的有效教学工具,如有效应用到小学预习的教学中,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带有层次的树状结构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可视化,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强学生自己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思维导图;自主學习能力  一、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学校不得不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线上教学。这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但网络上不良信息为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文本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家校力量,引领学生把注意力和精力用在线上学习上,促进线上学习的健康发展,更好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线上学习;
一、聚焦三节研讨课堂  1.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实施理念。在八年级《映像长三角,快乐定向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着学生去游览长三角主要城市景点以集体识点标,然后从个人的定向跑到小组合作定向跑,再到小组合作定向障碍跑,让学生在跑中玩、玩中跑、合作中跑、交流中跑。從现场教学效果上看,学生们拥有浓厚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奔跑,在“累”的同时更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学生的耐久跑能力在自然而然的愉快氛围中得到提
【摘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育,目前德育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小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工作当中对学生开展合理的德育。本文主要对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当中开展德育的措施开展探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级管理  随着近些年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德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初中体育实心球教学的现状,着重研究了其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死板、器材支持不足、体育育人功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性地围绕拓展内容、优化方法、加大器材支持力度、深挖体育育人功能等方面,就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但愿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初中体育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心球教学;体育育人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都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
【摘要】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词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中学诗词教学要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走进时政,加强德育渗透,发挥诗词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诗词教学;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
[摘要]目前,很多企业都实施了ERP,希望通过ERP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但系统实施上线运行后,大多企业抱怨ERP相对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还有很多不足,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在ER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本文以中石油管道局为例针对企业在ERP应用中逐渐暴露出的主体意识不强、操作滞后、数据录入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横向沟通、拓展应用范围、强化系统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ERP深化应用措施,力求不
美国人在工作时有很长时间都是在玩耍,有些公司也因为这些懒鬼而垮掉。  于公于私,这些衣食住行都通过网络实现的网虫们如何才能让玩耍和工作做到二者兼顾?来看看Yellvene、Jenny和Tom是如何应对的。  如果你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那么你消磨公司时间的机会将是无穷无尽的。你可以在线购物、付账单、管理虚拟球队、更新手机铃声、下载MP3、阅读报纸、通过电子邮件或即时消息系统与朋友聊天……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