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有比喻型作文命题出现,或是直接命题,如2009年北京卷命题作文《隐形的翅膀》、2010年北京卷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或以漫画作文形式,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作文题“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或是以材料作文现身,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多见,如2010年宁夏卷“热带鱼、狼、最有前途者”,2012年上海卷“心灵的微光”,2013年辽宁卷的“做珍珠还是石头”,江苏卷的“探险者、蝴蝶”,福建卷的“流星、树根”,2014年福建卷的“空谷、桥梁、栈道”,2015年福建卷“路”,湖北卷的“地下泉水、地面泉水”,此类作文在审题上明显难于其他作文题型,很能够检测出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此类作文因其比喻义的多样性,又给考生带来多维度的写作空间,因此很入出题者的法眼。
  但是,对于高中写作教学来说,比喻型材料作文写作较其他命题难度更大,难就难在对比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指导训练。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命题的审题立意问题呢?
  了解该命题的特殊性,避免偏离题
  比喻性材料作文的审题常常出现偏差大,很大原因来自比喻型材料作文独有特征。一是模糊性,材料性作文本身带有比喻,学生理解有难度。如2013年福建卷: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材料中比喻很多,若是考生对“引力、流星、树根”不甚明了,这段文意也就无从解开。二是多义性,关键词的比喻义可以指向多种,如这个材料作文: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或石头,装上水就叫“压舱水”,装上石就叫“压舱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材料中的“船”与“压舱石”可以是多义的,船可指人,社会、国家,压舱石可以指人性的真善美、人的德行修养,也可指社会的良知、公德心、责任感、爱国心等。三是关联性,一则指立意时多要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由物及人(社会、国家等),更重要的是指比喻义的确定必须紧扣材料整体,若把压舱石比喻成生活的压力,提出“要勇敢面对人生的压力”,那就没有扣紧材料中的“压舱石可以使船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的题意。若是考生没有把握这类作文的命题特征,必然容易偏题离题。
  掌握审题技巧,提高立意的准确率
  所谓审题,指的是试卷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与写作要求,对于材料作文来说,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审题的过程就是提炼观点的过程。如以“高山、沙子”的材料作文为例,原题是:一位先哲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子里的每一粒沙子。第一步,找关键词,即高山、沙子、倒掉,第二步,找突破口定比喻义。在关照整体材料上,要寻找材料的突破口上来确定关键词的比喻义,“随时倒掉鞋子里的每一粒沙子”是本材料的突破口,“倒掉”指摒弃、克服、拒绝等,所以在材料中高山指远大的目标或大困难,鞋里的沙子指内在的人性小弱点、小缺点,不良的心态,而若把“沙子”直接比喻为“小事”、“细节”“小问题”,谈“要注重细节”、“做好小事”,那就是只抓住沙子的小,而忽略了材料的突破口“倒掉”。第三步,捋大意,即比喻义确定后,捋顺材料大意。使人疲惫的不是远大的目标(大困难),而是自身的小缺点、坏心态或面临的小障碍,要随时摒弃小缺点或克服小障碍。第四步,察关系提炼中心,要发现材料暗藏的某种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条件等。材料中“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表明写作时必须兼顾这“高山”“沙子”的大小关系。
  培养三大审题意识,提高立意档次
  在合题、切题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立出高档次的题意,学会立出高远、深刻、新颖的题意,写出高分作文。
  以批判意识立出高度。近年来,高考作文越发重视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以公民的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而“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是要在察觉社会文化和秩序的基本状态的基础上,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依照原样接受的,而是需要批判性解释和改造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有批判意识,能就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心中有现实”,在审题时和现实之间建立有效连接,方能切中要害,拟出有思想,有高度的题意。如上面“高山、沙子”的材料作文审题,微信比作进入人生之鞋的沙子,批评当今社会存在的“埋头玩微信”的现状,拟出“莫为微信负年华”。
  以聚焦意识立出深度。《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曾说,新材料作文写作“要重视对事例的分析,对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探究,对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的探究,对个案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探究。”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有聚焦意识,就某一群体或某一观点或某件事做自己的思考,聚焦一点,由表及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因此而深刻。或就某个群体,如对明星炫富、媒体失真、官员作风等的关注,或是就某个事件,如“小悦悦”事件,“割肾换苹果”的事件,“黄晓明两亿婚礼”的事件说开去,从一个切口进入,往深处挖,必然写出有深度的高分作文。
  当前,各地高考趋向使用全国卷,但高考作文定性为任务型写作已然成为共识,既然是任务,必然在审题立意有所要求,而比喻性材料作文最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当我们拥有破题的利器的时候,必然能“吹尽狂沙始到金”。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一中。
其他文献
语文这一门学科所囊括的文学作品涉及古今中外,但是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之间的联系相对都比较薄弱,由此可见,在编排初中语文教材的时候主要是以内容为主,将相同内容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内。“合二为一”这一哲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上有所体现,面对单元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的语文教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合二為一”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一、“
尊重文本,善于“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精心设置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课文《祝福》课堂教学中,笔者以“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来建构课文《祝福》的教学内容核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思考、探究,达到有效阅读的目标。  当代网络资源的丰富,反而让老师对教学钻研不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备课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庞杂,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课题。作文指导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力求务实,要教给学生切实可用的方法,作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笔者认为,中学议论文写作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进行简单的单项训练,再进行复杂的整体训练。  一、简单的单项训练  所谓“简单的单项训练”,就是先就议论文写作的各个侧面进行分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提及。何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核心素质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核心素养该如何在每一堂的教学中落地生根,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载体,落实课堂学习目标”的探究,以期
高考作文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高三学生内心的痛。学生往往在高三练习了不少,却收效甚微。其实,高考作文作为考场作文,现阶段又是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主,其中还是有一些方法技巧可言的。笔者试就今年“江南十校”联考作文阅卷中的一点体会,谈谈高考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思考辨析能力  此次“江南十校”联考的作文题如下:  1.我们想对在荆棘丛生的求学路上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充分肯定了柳永在宋代词坛的崇高地位,才华横溢的柳永仕途却历尽坎坷,最终未遂平生大志。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即人”,他认为“文章风格实质上是作者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因此,笔者认为从柳永的词入手,通过文本细读,或许能对其拜谒失败的原因解读一二。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文本细读这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它来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在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但往往会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备,以致无法挖掘文本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对此,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模式。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文的细部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内涵核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容理解能力和信息关联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这门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观念的引导。从小我们学习要爱护环境等内容,许多都是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高中教材中如爱国、平等、民主一类的内容常会涉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体现。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去在意字词、语言运用的讲解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渗透,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在此,笔者选取语文教材中一篇典型的涉及到爱国内容的文章《苏武传》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知识,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在语言锤炼方面尤为突出,做到了平字见奇,皆可称为经过精心锤炼的精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如何斟酌词句,锤炼语言。  一、玩味词句。品味艺术  教师在指导学生品味经典文本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玩味文本中充满艺术心
文学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必不可少的考试元素。而当二者同时出现,并且高考这面大旗要将文学覆于之下时,文学已然已不是文学本来的面目了。2018年4月初,我参加了我市举行的一次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听两位老师分别讲了柳永的词《八声甘州》,同一首词,不同的老师,自然有不同的授课风格与方式,但在这不同中,我却看到在高考应试下的惊人相同。  第一位老师:没有运用多媒体,没有黑板,整堂课老师只拿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