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疤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小说常常借助“疤痕”来展示现实生活,揭露社会弊端,如孔乙己的“疤痕”、阿Q的“癞疮疤”、祥林嫂的“伤疤”等,这些“疤痕”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鲁迅小说中的“疤痕”。
  一、孔乙己的“伤痕”: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肉体上残害、精神上毒害的标记
  《孔乙己》一文两次提到了孔乙己脸上的“伤痕”。他一出场便是“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说明他经常挨打,脸上的“伤痕”是很醒目的标记。第二处是“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的“伤疤”被喝酒的人们拿来取笑,反映了人们的无聊透顶、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接下来的对话和神态描写则交代了“伤痕”形成的原因,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是真有其事,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终于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后来,为了生存,竟偷到了丁举人家,结果被打折了腿,直至“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己为了生存而偷东西,惩罚由“新伤疤”到“折了腿”,最后还死了。封建科举制度在培养人上是固守“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如果学而不优,进不了学,又没有学到谋生的手段,那就不仅仅是尴尬了。鲁迅先生说过,人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孔乙己却不明白这一点。偷书是不对的,可他却认为“窃书不算偷”;明明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却还说“君子固穷”。他的身与心都遭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而“伤痕”只是外在的表象,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和“疗救的注意”。可以说,孔乙己的“伤痕”是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身体上残害、精神上毒害的标记。
  二、祥林嫂的“伤痕”:封建礼教残害下层妇女的印记
  《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带着“伤痕”的。“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拾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啊呀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在骂,啊呀呀,还真……”祥林嫂为什么要激烈反抗呢?她不是留恋自由幸福的生活,也不是想抗议夫家卖掉她,更不是因为贺老六待她不好。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让人感到羞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她认为再嫁违背了“天理”,破坏了“三从三纲”的戒律。祥林嫂为了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反抗得越激烈,说明她受到的毒害越深。如果一头撞死,那她就成了贞妇烈女,人们或许还会给她立个牌坊;然而终究没有撞死,再嫁失了节,额头上却留下了一个“伤痕”,这就使她一直背负着失节的罪恶感,精神菱靡,心怀恐惧。世人也认为祥林嫂失节再嫁是罪恶,这个伤疤就是她失节的耻辱标记。她把封建教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见她受这些思想的毒害有多深了。她的血液、骨子和灵魂已经全被封建节烈观给吞噬掉了。她的“伤疤”是封建礼教残害下层妇女的印记。
  三、阿Q的“癞疮疤”:“国民劣根性”的生动表象
  在《阿Q正传》中,阿Q的“癞疮疤”是“他体质上的一些缺点”,而这也颇使他感到苦恼,他忌讳“癞疮疤”,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阿Q还击道:“你还不配!”时间久了,他便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他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擅长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另外,当别人欺侮他的疤,“便会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阿Q就像是展现“国民劣根性”的一面镜子,对于屈辱与失败,采取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阿Q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便表现出一副奴才相;面对比自己弱的人,便摆出主子的架子,疯狂地欺辱他人。由此可见,阿Q的“癞疮疤”折射了国民严重的精神内伤。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到他写小说的目的是“改良社会”“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文章“取材多采自病態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描写“不幸的人们”时,鲁迅先生将“疤痕”像标签一样贴在人物的醒目部位(孔乙己的疤痕在脸部,阿Q的疤痕在头部,祥林嫂的疤痕在额上),为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些“疤痕”既是人物的肉体受到伤害的证据,也是人物的精神受到伤害的表征。孔乙己、祥林嫂、阿Q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阶层:下层知识分子、下层劳动妇女、劳动民众。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大悲剧,暗示封建社会必然会走向崩溃和灭亡。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红军步步紧逼,不断向大头目佩特留拉的部队发动进攻。  戈卢勃团被调去了前线。城里只留下少量后方警卫部队和警备司令部。  人们又走
期刊
朱自清的散文非常优美,清秀隽永,充满诗意。他擅长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描绘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情感,发表真实的议论。在讲解《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分析叠词,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叠字用得精妙,可以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比如,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期刊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我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内子纠思,我儿方刚,我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新鲜的空气中出发。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有一条河,汽车上了渡船,人从浮桥上走过。这浮桥是由民船连系而成的。桥旁有规则,向渡客征取渡资,每人交二百文。但据收钱人说:“九十多条船,每三天分一次,每次分得
期刊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發现,总是采用消极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提高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阿兹海默症与痴呆症》,以5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目标。研究发现,“反复消极思维”可能会引发日后的认知能力下降以及和阿兹海默症有关的有害脑蛋白的沉积。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病学的娜塔莉·马钱特博士说:“我们已经知道,中老年的抑郁和焦虑是引发痴呆症的风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抑郁症和
期刊
古诗词是古代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进行社交的重要媒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一、引导学生诵读诗词,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在古代,学生是在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诵读诗词,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课堂上的读书声依然悦耳。古诗词具有韵律美,比如,《诗经·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应积极开展阅读教学,让高中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时地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展示图片和资料,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的能力均衡发展。所以,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设置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背后往往都有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有序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  1.开展任务群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
期刊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外部事物和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外物成为了一道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方式单一、不会合理利用外部事物和工具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借助外物开展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如何借外物开展语文教学,希望能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  一、借助课外书籍,开阔学生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必须进行学习与传承。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比較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开展比较阅读活动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作品  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古诗词的题材是相同的,而这些有着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