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每年都会有议论,说法很多,很极端,“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但是,大学生真的是就业难吗?笔者经过探访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不是无法就业 而是不愿就业
在这个看起来并不轻松的毕业季,我们走近大学生,也走进企业,了解了招聘与求职的部分情况。大多数企业表示:招聘计划并没有缩水,相反我们这两年的大学生招聘计划一直是在扩容的。大部分的学生说:“找工作没有感觉特别难,但找份满意的好工作确实不容易。”也有企业HR直言:很多大学生不是无法就业,而是不愿就业,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了。
以深圳的一家广告公司为例,公司为拓展业务招聘文案策划人员若干名,月薪3000元,条件只是文职类专业的毕业生。该公司通过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会定下了6人,最后只有2人来报到上班,不来上班的理由是,或嫌工资低,或称要为下一次公务员招考做准备。来上班的2人中,也有1人在上班一周后离职了,原因是工作内容枯燥无聊。
笔者咨询了海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他们表示也为大学生就业感到着急。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校方会给每个学生一份三方协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在学生成功签订三方协议后,学校还会发放一定金额的补贴,以鼓励大学生就业。同时,学校还千方百计地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尽力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可是,招聘单位在校园等待求职者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此外,有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为了签订三方协议而随便找一份工作,在单位工作一两个月,签订协议交给校方后就离职。
毕业季,全国各大高校校园中到处张贴着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各大中小企业的宣讲会、招聘会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但是,部分中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深思: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基层单位、企业招人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落后择业观导致年轻人就业难
之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出在这些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上,落后的择业观念给他们的就业带来困难。
“这是我第3次来找工作,之前几份工作太没挑战性了。”24岁的小周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后,跟父母一起在深圳生活、工作,毕业仅一年时间,小周已经跳槽两次了,其中第一份工作仅仅维持了3个月,第二份工作持续了7个月。现在,她继续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希望找个更好的工作。
当问到她的求职意向时,她说“最好是本专业的工作,周末双休,单位按照工资比例缴纳五险一金。还有,工资不能太低,4000元以下我不会考虑。”此外,“不加班、离家近、不辛苦”也是她挑选工作的要求。
此前,她已收到不少企业的面试通知,但由于对薪酬和工作内容不满意,她表示“不会去”,原因是“工资太低,我也不爱做重复琐碎的工作”。这也是不少招聘单位对部分九〇后的评价。一家企业招聘人员告诉笔者,有一名应届毕业生声称,他进公司不做基层工作,否则其专业优势没法发挥,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也有年轻人一进工作单位,就跟部门主管表示不接受加班。
由此可看出,现在有部分年轻人有盲目求高和不切实际的心理,他们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找不到工作就在家啃老
大学生毕业后因“眼高手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有一部分选择了赋闲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群人中有对就业过于挑剔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职的年轻人,还有创业幻想者,以及没找到轻松工作宁愿在家呆着的常年求职者等等。他们其实并不是就业难,更多的是择业难,于是“无奈”选择躲回家中,继续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衣食无忧地生活,不愿长大,不想出去工作,不肯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幸子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大专毕业后,参加过几次招聘,也面试过几家单位,但她觉得应聘单位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就没再出去找工作了。幸子的父亲是做餐饮、酒店生意的,家庭还算富裕,所以她没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如今赋闲在家,幸子白天在家睡觉、上网,晚上和一些好姐妹出去聚会、逛街。每个月月初,父亲会帮她还上个月的信用卡账单,有时是七八千元,有时达一两万,基本都是跟朋友聚会和购物的花费。幸子说,之前面试的几家单位开出的工资都不能供应她的正常开销,上班根本没有意义。现在,幸子的父亲帮她报了个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她偶尔过去听课,希望能够通过培训,考上公务员。
大学生就业难,有的认为高校的扩招制造了扎堆的大学生;有的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单位用人缩减;有的认为“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拼妈搅乱市场,缺失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自己的定位不准、心态不正、“眼高手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选择了逃避就业,或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甚至是在家“啃老”。但这些都只能是短暂的逃避,未来他们该何去何从?
不是无法就业 而是不愿就业
在这个看起来并不轻松的毕业季,我们走近大学生,也走进企业,了解了招聘与求职的部分情况。大多数企业表示:招聘计划并没有缩水,相反我们这两年的大学生招聘计划一直是在扩容的。大部分的学生说:“找工作没有感觉特别难,但找份满意的好工作确实不容易。”也有企业HR直言:很多大学生不是无法就业,而是不愿就业,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了。
以深圳的一家广告公司为例,公司为拓展业务招聘文案策划人员若干名,月薪3000元,条件只是文职类专业的毕业生。该公司通过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会定下了6人,最后只有2人来报到上班,不来上班的理由是,或嫌工资低,或称要为下一次公务员招考做准备。来上班的2人中,也有1人在上班一周后离职了,原因是工作内容枯燥无聊。
笔者咨询了海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他们表示也为大学生就业感到着急。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校方会给每个学生一份三方协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在学生成功签订三方协议后,学校还会发放一定金额的补贴,以鼓励大学生就业。同时,学校还千方百计地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尽力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可是,招聘单位在校园等待求职者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此外,有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为了签订三方协议而随便找一份工作,在单位工作一两个月,签订协议交给校方后就离职。
毕业季,全国各大高校校园中到处张贴着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各大中小企业的宣讲会、招聘会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但是,部分中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深思: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基层单位、企业招人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落后择业观导致年轻人就业难
之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出在这些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上,落后的择业观念给他们的就业带来困难。
“这是我第3次来找工作,之前几份工作太没挑战性了。”24岁的小周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后,跟父母一起在深圳生活、工作,毕业仅一年时间,小周已经跳槽两次了,其中第一份工作仅仅维持了3个月,第二份工作持续了7个月。现在,她继续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希望找个更好的工作。
当问到她的求职意向时,她说“最好是本专业的工作,周末双休,单位按照工资比例缴纳五险一金。还有,工资不能太低,4000元以下我不会考虑。”此外,“不加班、离家近、不辛苦”也是她挑选工作的要求。
此前,她已收到不少企业的面试通知,但由于对薪酬和工作内容不满意,她表示“不会去”,原因是“工资太低,我也不爱做重复琐碎的工作”。这也是不少招聘单位对部分九〇后的评价。一家企业招聘人员告诉笔者,有一名应届毕业生声称,他进公司不做基层工作,否则其专业优势没法发挥,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也有年轻人一进工作单位,就跟部门主管表示不接受加班。
由此可看出,现在有部分年轻人有盲目求高和不切实际的心理,他们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找不到工作就在家啃老
大学生毕业后因“眼高手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有一部分选择了赋闲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群人中有对就业过于挑剔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职的年轻人,还有创业幻想者,以及没找到轻松工作宁愿在家呆着的常年求职者等等。他们其实并不是就业难,更多的是择业难,于是“无奈”选择躲回家中,继续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衣食无忧地生活,不愿长大,不想出去工作,不肯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幸子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大专毕业后,参加过几次招聘,也面试过几家单位,但她觉得应聘单位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就没再出去找工作了。幸子的父亲是做餐饮、酒店生意的,家庭还算富裕,所以她没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如今赋闲在家,幸子白天在家睡觉、上网,晚上和一些好姐妹出去聚会、逛街。每个月月初,父亲会帮她还上个月的信用卡账单,有时是七八千元,有时达一两万,基本都是跟朋友聚会和购物的花费。幸子说,之前面试的几家单位开出的工资都不能供应她的正常开销,上班根本没有意义。现在,幸子的父亲帮她报了个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她偶尔过去听课,希望能够通过培训,考上公务员。
大学生就业难,有的认为高校的扩招制造了扎堆的大学生;有的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单位用人缩减;有的认为“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拼妈搅乱市场,缺失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自己的定位不准、心态不正、“眼高手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选择了逃避就业,或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甚至是在家“啃老”。但这些都只能是短暂的逃避,未来他们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