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战略重点在于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建设战略等方面。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调控,政府应加速体制建设,改革土地管理的经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土地的宏观生态建设,以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宏观战略;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質,并且对于人类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各种资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的资源,它的使用空间具有特定性,所以如何在限定的空间内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在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想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之路都是不会动摇的。
2、可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一大特点。可生产性的程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科技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土地的可生产性能表现也不同,比如其中的自然因素水、地质、地形等属于自然性质。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有段,所以土地资源的可生产性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力。
3、土地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我国,土地有着明显的自然分布规律,这种分布是天然形成的。比如不同地区的地域分界、自然环境等,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区域性。由于这种分布特征是自然而为,所以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土地,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土地上生存和繁殖下一代,土地资源还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在当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资源能够取代土地资源。所以,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道路,才能够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的重点
1、耕地保护战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为避免耕地减少,粮食需求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可耕地面积,即由保护粮食产量变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由保护耕地面积变为保护可耕地面积;其次,耕地的种植结构调整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更不能搞非农业建设,以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第三,把士地整理逐步作为未来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缓解各业用地矛盾,促进各业的发展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要根据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国内和国外的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可以及时按国际粮食生产状况调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出一套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士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无论是对存量用地,还是新增建设用地,都要节约和集约使用。
3、土地生态建设战略
3.1 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一是要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流域的治理及其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三是要搞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国土整治、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工作。
3.2 积极开展各个地区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长江中上游流域、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耕地以旱坡耕地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士地开发利用,特别是森林的滥砍乱伐等人为破坏,造成土地退化和持水能力大幅度衰减,将人为增加洪水灾害发生频率,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加速生物物种的减少。黄河流域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恢复与治理生态环境。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
1、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我国大量农地荒废,导致农用地用途变更现象增多,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在农业用地用途变更时,必须严格审查。可以采取耕地占用补偿措施,如果占用农业用地,则必须开垦出等同土地质量和面积的耕地,提高占用农用地的成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将现有的农业土地中优质农田的80%划入到基本保护范围中。其中,要将城市周边以及道路两边的农田划入到保护范围中,避免城市扩展对农业用地的占有。在满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农业用地进行通途变更,但是应当禁止修建永久性建筑,不能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用于房地产开发,一旦发现应当从严处理,并且恢复土地用途。要不断加强对征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征地政策,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制定出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热情的政策,让农民自觉保护农业耕地。
2、构建出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
一方面,要从总数量上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范围内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序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将建设用地资源优先提供给国家鼓励的建设项目,将土地的界限明确划分,对用地范围实施控制。再者,构建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定出建设用地的年供应量,并且实施严格控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要深化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的使用要采取拍卖和招标的方式。实施土地租赁制度,保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
3、建立统一的士地利用规划体系,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制定主体功能区的士地政策,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设计相应的土地政策,为提高土地管理和调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规划手段应科学编制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加强批后核查监管。
4、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关键是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一要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二要继续推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加强土地法制要建立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内在机制。
5、全面推进土地的宏观生态建设
宏观生态开发是按照大区域宏观问题实行宏观生态治理,要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土地本身的适宜用途和承载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全国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影响部分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发挥。
结束语
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不仅要保障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资源,开垦复耕。要限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集约利用的政策,对于农业用地的用途变更要严格控制。只有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许昌敏.土地资源利用探讨[J].华章,2012(05):159-161.
[2]涂岩.浅谈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7):78-80.
[3]沈祥书.如何构建和谐的用地秩序[J].国土资源通讯,2010(18):92-93.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宏观战略;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質,并且对于人类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各种资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的资源,它的使用空间具有特定性,所以如何在限定的空间内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在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想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之路都是不会动摇的。
2、可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一大特点。可生产性的程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科技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土地的可生产性能表现也不同,比如其中的自然因素水、地质、地形等属于自然性质。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有段,所以土地资源的可生产性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力。
3、土地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我国,土地有着明显的自然分布规律,这种分布是天然形成的。比如不同地区的地域分界、自然环境等,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区域性。由于这种分布特征是自然而为,所以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土地,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土地上生存和繁殖下一代,土地资源还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在当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资源能够取代土地资源。所以,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道路,才能够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的重点
1、耕地保护战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为避免耕地减少,粮食需求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可耕地面积,即由保护粮食产量变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由保护耕地面积变为保护可耕地面积;其次,耕地的种植结构调整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更不能搞非农业建设,以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第三,把士地整理逐步作为未来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缓解各业用地矛盾,促进各业的发展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要根据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国内和国外的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可以及时按国际粮食生产状况调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出一套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士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无论是对存量用地,还是新增建设用地,都要节约和集约使用。
3、土地生态建设战略
3.1 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一是要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流域的治理及其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三是要搞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国土整治、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工作。
3.2 积极开展各个地区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长江中上游流域、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耕地以旱坡耕地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士地开发利用,特别是森林的滥砍乱伐等人为破坏,造成土地退化和持水能力大幅度衰减,将人为增加洪水灾害发生频率,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加速生物物种的减少。黄河流域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恢复与治理生态环境。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
1、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我国大量农地荒废,导致农用地用途变更现象增多,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在农业用地用途变更时,必须严格审查。可以采取耕地占用补偿措施,如果占用农业用地,则必须开垦出等同土地质量和面积的耕地,提高占用农用地的成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将现有的农业土地中优质农田的80%划入到基本保护范围中。其中,要将城市周边以及道路两边的农田划入到保护范围中,避免城市扩展对农业用地的占有。在满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农业用地进行通途变更,但是应当禁止修建永久性建筑,不能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用于房地产开发,一旦发现应当从严处理,并且恢复土地用途。要不断加强对征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征地政策,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制定出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热情的政策,让农民自觉保护农业耕地。
2、构建出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
一方面,要从总数量上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范围内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序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将建设用地资源优先提供给国家鼓励的建设项目,将土地的界限明确划分,对用地范围实施控制。再者,构建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定出建设用地的年供应量,并且实施严格控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要深化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的使用要采取拍卖和招标的方式。实施土地租赁制度,保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
3、建立统一的士地利用规划体系,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制定主体功能区的士地政策,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设计相应的土地政策,为提高土地管理和调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规划手段应科学编制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加强批后核查监管。
4、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关键是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一要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二要继续推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加强土地法制要建立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内在机制。
5、全面推进土地的宏观生态建设
宏观生态开发是按照大区域宏观问题实行宏观生态治理,要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土地本身的适宜用途和承载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全国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影响部分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发挥。
结束语
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不仅要保障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资源,开垦复耕。要限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集约利用的政策,对于农业用地的用途变更要严格控制。只有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许昌敏.土地资源利用探讨[J].华章,2012(05):159-161.
[2]涂岩.浅谈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7):78-80.
[3]沈祥书.如何构建和谐的用地秩序[J].国土资源通讯,2010(1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