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与转换:对班会课素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会课的素材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起着关键作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因此,班会课素材的选择和使用,要基于学生对素材的自主发现、自我感悟和自我激励。班会课素材,主要指的是在主题班会课上选取的案例、人物故事、引用的古今中外事例等。好的班会课素材,能起到烘托氛围、深化主题、渲染气氛、触及心灵的作用;而不合适的班会素材,如若加上不恰当的运用方式,就有可能偏移、淡化主题以致达不到预期效果。下面以一堂小学五年级《放飞烦恼,迎接挑战》的主题班会课为例加以分析。
  一、案例解析
  (一)班会实录(片断)
  1. 了解挫折
  小品展示:《期末考试失利》(具体内容略),引出“挫折”含义。组织学生讨论:你遇到过哪些挫折?教师小结。
  小组朗诵:《生命,生命》
  2. 品味挫折
  介绍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少年残疾,经受了种种挫折,历经磨难终获成功。教师配合视频图片讲述杏林子的故事(略)。
  组织学生讨论:听后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接着讲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不平凡的一生(出示霍金图片)。
  3. 战胜挫折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战胜挫折的办法。学生把自己认为有效的办法写在笑脸卡上,师生交流。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课题:面对挫折——我做好了准备)
  (二)班会解析
  整堂课,教师用“了解挫折——品味挫折——战胜挫折”三个环节,希望学生能学习他人精神,增强抵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并学习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但在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足。
  1.素材内容与学生现实需求脱节。班会课上,教师选取了台湾作家杏林子和英国科学家霍金的事例。这两位名人,无论是生活时间还是故事内容都和学生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其实,在这堂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自己面临的挫折时,学生实际上已经提到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学习不理想;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别人爱给自己取外号;爸妈不理解自己;爸妈吵架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对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健全儿童来说,这些烦恼所带来的痛苦就是他们遇到的挫折。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最现实的教育素材。
  2.素材解读形式单一。教师选择杏林子和霍金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希望学生能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的人。但教师解读和呈现素材的方式较单一:呈现文字、图片资料,给学生介绍人物生活经历,然后就请学生谈体会。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位名人如何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无话可说的“冷场”局面。当学生对问题缺少兴趣时,也就很难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正如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班会课中,尤其是德育案例或故事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学生思辨的现象,从而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头脑”。[1]因此,班会课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二、案例重构
  这一堂主题班会课真实反映了目前小学主题班会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以“生本课堂”理念为支撑,将素材与学生现实需求有效对接,同时丰富素材的解读方式,从而变“教”为“学”,充分体现班会课的主体价值。
  (一)重构主题班会课的思路
  1. 承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首先,素材的选择要把握主题,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材料的选择是为了诠释主题、深化主题,为主题服务。因此,在选取素材的时候,首先要对班会课的主题进行解读,选择能够深化主题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案例中这堂班会课,主题是“抗挫折”,那么,教师首先要了解“挫折”的含义,关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挫折”。当然,教师还要了解这些“挫折”产生的原因,明确这堂班会课要达到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有目的地选择那些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育素材,或者选取那些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育故事。总之,只有那些能深化主题,充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与现实需求的素材才是有价值的。
  其次,素材的使用要对接学生的能力基础。素材选取后,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能力和理解能力,将素材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再开发。
  一是具体化,即将呈现的材料的重点或关键内容具体、细致地呈现出来。在上述班会课,教师不能仅仅讲述故事。如在讲述杏林子的故事前,应以若干具体问题加以呈现:杏林子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想象一下,生活中会具体遇到哪些困难?杏林子在成功的路上,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听了杏林子的故事,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只有通过把杏林子的故事具体化,将高高在上的人物拉入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杏林子从小到大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之产生敬佩之心。
  二是层次化,即材料的呈现应讲究层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在这堂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霍金的故事中,先产生感性的共鸣,继而进行理性的分析。这样从感性到理性,有层次有步骤地将素材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2.转换:变教为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丰富素材解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如在一堂以“礼仪”为主题的班会课中,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排练了一个小品《打招呼》,故意选派平日里对礼仪并不重视的学生表演。小品表演结束后,请扮演小品的同学谈体会:“在刚才扮演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感受?”这个小主角谈到自己在扮演的过程中遇到冷遇时的感受:“虽然我明知道这是在表演,但是对方不礼貌的行为还是让我很难受。”这样的效果就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要好。当然,教师要直观呈现素材,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与技巧,充分利用视频、录像、背景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来营造一种情境氛围,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进而达成班会课的目标。   (2)由个体教育激活群体教育。利用社会心理学的从众理论,可开展小组讨论或邀请班级有一定权威和影响力的学生谈体会和感想。这类学生的话语对班级其他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因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其他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能实现部分学生引领其他学生,将个体教育转换成群体教育。
  (二)重构主题班会课的设计
  1. 认识挫折
  小品展示:《期末考试失利》,引出“挫折”话题。(课件出示课题:面对挫折——你做好了准备吗?)
  讨论:你遇到过哪些挫折?
  2. 了解挫折
  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这一环节以现场生成为主。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将讨论的话题分类:学业成绩、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请学生具体谈一谈遇到挫折时产生的心理感受,如“同学给自己取外号”。
  教师小结:挫折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风雨”。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因不如意而产生的挫败感,关键是如何认识,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3. 品味挫折
  视频介绍台湾女作家杏林子。
  分小组讨论:
  (1)杏林子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想象一下,他在生活中会具体遇到哪些困难?
  (2)杏林子在成功的路上,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你认为杏林子取得非凡的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
  (3)听了杏林子的故事,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你觉得杏林子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
  (4)杏林子的这种精神对解决你面临的挫折有没有帮助?
  讲述霍金的故事(展示霍金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体验霍金在吃穿住行中遇到的困难(设计坐在轮椅上阅读书写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后交流)。
  4. 战胜挫折
  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战胜挫折?分组交流不同的主题:学业成绩、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组员交流,并邀请学生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经历。
  教师小结。
  诗歌朗诵:《生命 生命》
  (课件展示:面对挫折——我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建德.让主题班会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J].中小学德育,2012.(3):50-51.
  (作者单位:安吉县教科研中心浙江湖州 3133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摘 要: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是当下教育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折射出的是班主任渴求专业成长的热情与期待。但是,当前班主任共同体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困惑与桎梏。为此,有必要引导它走向“理性担当”,要端正发展立场,厘清内外关系,关注结构优化,以促进班主任共同体的持续发展,提升共同体的教育力。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共同体;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
近期读了张文质教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深感有理。后来又看到郭元祥教授的文章《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颇有感触。  张文质教授在书中提出,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出发,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郭元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也说,教育确实是一种慢的艺术:慢,体现在平静和平和;慢,体现在细致和细腻;慢,更体现为耐心和耐性。我们老师在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往往容易简单化思维,予以训斥、强迫、禁止。之所以如此急
幸福不光是鲜花掌声的包围,更是爱与被爱的体验。身为教师,常常会身陷爱与被爱的情境,感受独有的幸福。    教师节一大早,办公室里就热闹开了,鲜花、巧克力、贺卡……每一张办公桌上都堆满了礼物。我打开一个信封,笑了——那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丁佩佩从就读的高中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傅老师,谢谢您的明信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怀着对您无尽的感激与思念,献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节日快乐!”佩佩是个文静且很有
【案例描述】  刚接手一个四年级班时,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阳阳,长得清秀文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很会画画,在她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她很会弹古筝,多次被评为学校“十佳小乐手”;她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是不少同学心目中的榜样;更让大家意外的是,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她在一次运动会上竟报了800米长跑,虽从未受过训练,但凭着惊人的毅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就这些来看,她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女孩
一位名校长,必然有其独特的职业人格和魅力,这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与追求中形成的。而他的教育视野和教育理念,亦势必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前景,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幸福感。  什么样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对于这个问题,杭州市风帆中学黄雄校长的回答是:应该是善学习会思考,习惯良好的人;是有爱心懂感恩,勇于担当的人;是有思想有抱负,志存高远的人。  那么,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路径何在?黄
教育部:中小学应建班校两级家长委员会  6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指出,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小学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其成员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学校应当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长委员会对
【摘要】初中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如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是每位初中英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词汇量作为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率地记住更多单词,也一直是英语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自然拼读法开展单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自然拼读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作出一些微薄贡献。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规范,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让我们先看看下面一则案例。    案例  某小学五年级(1)班有个叫石磊(化名)的学生,平时极
小调查活动是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小调查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笔者在听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品德课堂教学中,小调查总是流于形式,切入和指导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的有效性不高。主要表现为:1.为调查而调查,活动目标不明。教师在提出调查任务时,没有明确调查的目的,没有设计学生所需要去了解的具体事项。学生在目的不明的要求下,也只
摘要:“听话”,既被作为一种道德,又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听话”式道德教育下受教育者存在许多失德现象,而成人世界的道德预设、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劣势地位是“听话”式道德教育下受教育者失德的深层原因。当前,如何从“听话”式道德教育过渡到“对话”式道德教育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听话;“听话”式道德教育;对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