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时代的国民素质与社会治理创新[1]

来源 :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这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时代。但在中国进入城市时代的时候,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地铁上,同样有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比如儿童随地便溺,果壳乱扔,为争座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继杭州公交车内因为小伙子不让座,遭抱小孩妇女的丈夫连扇5记耳光后,上海地铁内也发生了一起因误以为女乘客不给带小孩的老人让座而大打出手的暴力事件。这些话题,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局限在“五讲四美”的政治话语中进行讨论和争论,而应该提升到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中国日益重要的经济增长、国家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的国民素质似乎没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2013年5月,当网友曝光埃及卢克索古神庙浮雕被刻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后,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关注的新闻,可以说真正反映了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所长期忽视的国民素质问题。国民素质包括全面教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等118个综合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提升,将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反,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这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城市空间中需要新的文明规则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时代到来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成为人类创造的新空间。空间有着多重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空间意味着权利。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权利意识普遍觉醒。传统农村社会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可能在新的空间中不再适应。不同生活在城市中的异质群体,对城市空间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城市的公共物品却往往赶不上市民的需求。这使他们产生了对城市的新期待。不同的主体进入不同的公共空间,必然存在权利与责任的边界问题。很遗憾,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厘清。公共空间已经呈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解决。 我们似乎还从没有过如此严峻的空间关系的紧张。
  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社会理论的历史被认为是“空间观念奇怪缺失的历史”[2]。直至20世纪中叶,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将“空间区位布局简化为社会世界复杂度”的城市生态学,区位、位置、流动性等概念被用来测量、描述和最终解释社会分层现象。到1960、19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重新引入社会再生产、资本循环等概念,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及力量,城市再生产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向了空间本身的生产。[3]网络时代的到来,又产生了如资本流动、信息流动等“流动空间”[4]。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空间组织将人们限定在不同的地方,从而有助于建构社会秩序并构成阶层、性别和分工。[5]
  20世纪著名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城市的权利》和《日常生活的批判》著作中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所造成的中心与外围的分化和矛盾首先是城市本身功能的分割和分散,由资本利益而形成的空间组织造成人口的分割和分散,城市中心区吸引和集中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力组织和商业功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空间被迫向外围边缘地区置换[6]。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物理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而很少关注社会历史空间。
  21世纪是一个空间的世纪。空间意味着权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体现的是权利的差异。中国社会种种的矛盾冲突实际就是人们权利的实际享有、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与实际满足,各种权利主体需求的公共物品赶不上需求所致。不同的公共空间,对每个空间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边界有着不同的要求。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国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加,但当他们进入公共空间后,责任和权利的边界并没有通过系统的国民教育成为习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公共空间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城市这个人口密度高,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紧张的公共空间,各种公共空间的冲突也就经常产生。国民的素质也在人与人交往,特别是城市空间中人际互动而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因此而频频发展。
  如何化解空间冲突?每个人都应该是权利和责任主体,但人们却习惯把别人看作客体。杭州公交车耳光事件就很典型,抱小孩妇女的丈夫俨然占有道德优势,认为别人必须让座。挨了五个嘴巴的男孩不敢反抗,可能是觉得自己道德不占优势,但大家却没去思考小伙子不让座的真正原因,或许他上了一天班已经非常劳累。这个案例反映出,在城市空间中人们缺乏的是换位思考。加深对社会历史空间人们行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在物理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人的素质也才能在空间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具体到城市地铁中的乞丐问题,它更是反映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新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城市和农村享有不同的发展权利,城乡国民享有不同的权利,意味着许多城市市民享有的,包括教育等在内的公共资源并没有为农村居民分享,这使得我们所说的素质不能从国民的教育中得到提升。当流动成为一种权利的时候,当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们的权利并不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就因此享有,新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自然会频频发生。当他们在城市空间与市民产生各种联系后,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即便将来中国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也将继续存在。像城市中的流浪者,未必就一定要为了生计,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有权选择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前提是不违反社会规则,不侵犯他人权益。这也是流浪者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权利体现。许多城市政府为了市容所进行的社会管理,以所谓的文明城市创建将流浪者从城市赶走,这是对他们合法的权利侵犯,也没有很好体现出城市管理者的素质。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流浪者都不应该在地铁空间中乞讨。这并不是缺少对穷人最基本的怜悯。问题在于,地铁的主要功能不是解决贫困问题,而是保证城市公共运营。现在的地铁行乞者强讨强要、欺骗善心实际扮演的是对公共空间规则的破坏者。而在城市公共空间从事社会管理的管理者,却经常面对这样一些困扰他们严格执法的社会问题。他们找不到有效地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穷人或者富人,对城市社会管理者而言都是平等的主体,性别、户籍、身份都无关于他们是否可以享有更多的权利和承担应有大的社会责任。许多国家对公共空间中国民行为规范几乎“苛刻”的细节规定,并没有引发如中国这样大的社会争议,就是因为公民对公共空间理解形成了普遍共识。国民权利在公共空间中实现,其行为也应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受到约束。我们应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不断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的城市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必须进行创新。
  二、城市时代的中国社会治理
  当中国进入城市时代后,我们必须适应城市时代的到来,创新原有的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尽快建立公共空间意识。人人都成为公共空间秩序的构建者。由于人们对空间概念模糊不清,甚至围绕地铁乞讨等问题口诛笔伐,最终连管理者都不具备管理的自信,感觉可以管,底气却不足。如果从运行方到各个主体,对公共空间认识都不到位,没有公共空间意识,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类似城市公共空间的国民教育应该尽快补课。我们必须思考并回答,城市时代的中国国民应该具备怎样的文明素质。
  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农村人素质比较低。实际上是向城市迁移的农村流动人口并不知道城市空间中的行动规则。许多所谓的低素质行为实际上是,本地人对城市空间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但源源不断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却不熟悉城市空间的新规则。城市空间里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实质上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必然结果。城市的社会管理者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也因此必须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
  城市市民首先要成为公共空间模范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首先应该体现出他们作为城市文明实践者的素质。在流动人口超过2.6亿的中国,解决国民素质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国民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所有的国民都要学习在城市时代,我们如何文明相处的规则,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中行为的新习惯。在城市公共空间,如果各种关系不能有效处理,就会出现各种公共安全问题。群体之间的互不认同,只会将社会弱势群体更进一步推向越轨、犯罪的行列。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的涌入,城市里有限的空间与资源,必然会进一步引发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每座城市都面临这样的挑战。要建设和谐的中国社会,国家必须对现有的制度、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不断提升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非常剧烈。进入城市时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则对所有在空间中的行动者都提出了全新的行为要求,如果不能按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则去行动,就会产生对其他国民的权利侵害,就会对城市社会秩序形成影响。如何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种种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需要创新城市社会管理者的理念和方法。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地铁作为一个流动的公共空间,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出现时,展示的应该是现代都市文明。所有在公共空间的行动者的行为,都必须在道德、法制的规则之内。地铁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物,作为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展示,就像一个流动的世博会展馆。对像上海这样人口超过2400万的现代巨型都市而言,地铁空间国民的素质是整个中国社会国民素质的缩影,我们应该在地铁这个公共空间中不断提升,并见证古老中国国民素质的现代提升。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物,同时城市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空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生活、工作,如何共同营造一个现代社会文明,每个国民都有责任去传播人类文明,实践人类文明。在网络时代,网民通过公共虚拟空间提出议题,让更多人了解不文明现象的过程本身即传播文明的过程,人们自此开始思考我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什么,从而唤醒了城市居民的自觉。这是城市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从主流社会来说,此时便要利用学校、家庭、媒体等更为丰富、立体的传播途径,让更多人参与各类热点事件的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城市文明,提升国民素质的过程。通过一次次这样的讨论,所有生活在,工作在城市中的国民,都将过自觉、主动的学习城市文明,并按照城市文明的要求,成为一名城市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社会曾经经历了数次周期性动荡,一次次朝代更替使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每一个变革的时代,都伴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演变。而只有到了城市时代,人们才开始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也才产生了现代的城市文明。2012年,中国也已经有超过52%以上的人口生活、工作在城市,如何通过城市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新课题。
  中国剧烈的经济、社会转型加剧了社会风险,也提高了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尽管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才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另外一位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也对现代社会的风险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分析。在吉登斯看来,人类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当我们追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由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只关注自己的权益最大化,可能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或者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使我们身处的社会不再相互依存和有机团结。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这种人为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人类要规避风险必须创新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制度。
  贝克和吉登斯显然属于制度主义者,他们将现代社会风险界定在一个由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着的风险社会中。这个风险社会是规范有序的,而且还呈现出一种垂直结构,有一定的等级秩序,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为基础。转型期中国出现的各种发展中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自然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来建立城市文明的新制度,并以此来化解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冲突,才能促进中国的社会和谐。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而现有的体制、机制,甚至原有的制度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着太多的不适应。国民素质的问题只是种种不适应的具体表现,要真正提升国民素质,就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大力加强包括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建设,来应对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剧烈转型风险。
  联合国人居署在《人类居住》中描述21世纪城市和人的关系说,“世界人口有一半已经生活在城市地区了,到本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地区将主要是城市。城市是变化的熔炉,是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的磁石,它是我们人类的实验室,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城市化的过程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提升途径。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如何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全民共识,我们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网民集中发帖谴责城市中各种不文明现象的现象时,本身即可被视为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管理方式,而这种从个人责任意识出发,由民间自发的组织起来的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因为它能激发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参与,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当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的时候,城市文明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就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人人是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围绕城市文明建设的生活教育的指向,帮助所有的受教育者提升在社会,特别是在城市社会中形成城市公共空间新的文明行为,应该成为政府推进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选择。
  诺贝特斯·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1]一书中,提出了文明进程的理论。埃利亚斯认为,伴随着文明的演变和进步,人类历史也在发展,并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进程。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今天西方发达国民比较高的国民素质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中国要提升自己的国民素质,一定也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通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来不断提升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使市民阶层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实践者,以此来带动更多国民的素质的提升。距离中国主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超过3年的时间,上海世博会筹办和举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都市文明的过程。已经进入后世博时代的中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也应该将这一历史进程变成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不只是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更是人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怀的精神生活。中国要成为受人尊重的国家,除了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以外,更要实现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的发展。而要实现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国民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博士。
  本文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上海化解“新二元结构”问题研究”(13ZS142)项目的部分成果。
  [美]约翰·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J]//[英]布莱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5.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pp.46-53.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4.
  [法]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J]//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0~122.
  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社会,2008,(2).
  [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闸北区自2008年5月起推行的信访代理制度,在畅通信访通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缺乏对于信访代理制度的明确规范,闸北区在推行信访代理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着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指向不明的困惑。本文拟对于闸北区信访代理实践中的信访代理人及被代理人的定位进行分析,并指出信访代理人应当是为信访人而非信访机构进行代理,而信访代理人的角色应由非政府工作
期刊
【摘要】“浦东公益服务园”的创建,是变革社会管理观念的重大实验,是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所做的探索。需要突破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障碍,建立和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公益服务园应根据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培育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的作用,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不断获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新的实验成果。  【关键
期刊
【摘要】监护权撤销制度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便有明确规定,自其确立至今却始终处于静默状态。随着社会发展,人伦观念逐渐淡化,未成年人因父母未尽职履行监护职责或者父母直接侵害而利益受损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将子女的成长完全交由父母显得并不合理。笔者呼吁将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机制引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并依此为指引对监护权撤销制度予以完善。    【关键词】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国
期刊
【摘要】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其性质与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演变为掣肘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制度,甚至直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形式。必须要对信访制度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并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信访制度在民意表达,民权维护和帮助国家治国理政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访制度创新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闸北区信访代理机制  “信访”,就字
期刊
[摘要]社会建设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在关注社区、帮扶弱势群体、发挥志愿者作用、建立社会协同机制等方面,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有幸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先后拜会了澳大利亚凯恩斯市政厅、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社区服务部、新西兰奥克兰市家庭和社区服务中心及新西兰奥克兰公民咨询局等部门的官员和相关人士,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社区服务、社会工作志愿者以及改善民生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福利国家的形成,主权理论逐渐被公共服务的观念所取代,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内容日趋复杂化、技术化、专业化,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又不得不大量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各种公共设施,从而能够达到一定的行政目的。大量的公有公共设施的存在,导致因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情形也增多。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并结合一则典型案例对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制度的发展提出
期刊
【编者按】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这意味着中国的公共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意味着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而是平等的契约关系,意味着这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还政于民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公民如何在新开放的社会治理领域里,发挥其应有的“民意”、“民智”,成为政府的替代者,这与公民的法治观念、素质意识问题息息相关,公民在进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社区自治的关键在于居民,因为社区居民的自主管理和积极参与决定了社区自治程度的好坏和政府服务职能的贯彻程度。对于现代城市社区自治,需要始终贯彻民主理念,将居民的意愿作为第一要素,通过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等方式保障居民在社区自治中的权利。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充分思考和关注城市社区的民主化管理,通过“4+1”工作法和回应诉求的“三站式直通车”,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实际民主管理的新方法
期刊
俞可平教授:  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理论版编辑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提出了社会治理,对这一提法您怎么理解?  俞可平教授:我们以前讲国家统治,现在我们讲国家治理;我们原来讲社会管理,现在我们讲社会治理,虽说是一个字的差异,但却不是一个术语的
期刊
【编者按】  2013年12月5日,我刊与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联合召开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建设与群众工作学习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做到“讲实、讲透、讲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继续开展关于社会建设中的群众工作的研讨将使学习更加深入并指导工作实践。为此,我们这期选登了与会专家的论文,以期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