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数据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充斥的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类电子产品,其中手機尤为突出。媒介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有好处,也有劣势。通过分析面向中职生的有关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中职生沉迷手机网络现状的原因,并从心理的方向出发,从精神、行为和人本主义这三个方面着手,探析这一状况的成因,从而总结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沉迷网络;现状调查;对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132-02
现代科技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侵蚀着人类的意志和健康,几乎每个人都对手机有高度的依赖,尤其是在校中职生。在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低头族”,他们的视角总是迫切地寻找一个落脚处。手机沉迷事实上是一种行为成瘾,是一种过度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病症。手机沉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二是手机的滥用已经影响到生活;三是当远离手机时,使用者会产生焦虑和恐慌。据有关调查,当一个人低头玩手机时,他颈椎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一个8岁的儿童坐在颈柱上的重量。由此可见,过度沉迷手机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
一、中职生沉迷手机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沉迷网络的现状并分析成因,笔者面向某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展开了题为“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26份,有效答卷1020份。调查对象中男生有460人,女生有560人。年级比例上,一年级学生502人,二年级学生433人,三年级学生85人,分别占比49.22%、42.45%和8.33%。问卷共设置了25道问题,在中职生基本的手机使用情况的问题中,只有82人的回答是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而453人,他们选择的是高于6小时。由此可见,中职生在使用手机上花费时间之久,沉迷手机之重。在使用的手机应用(APP)的频次这一问题中,微信以超过半数的得票位居第一,成为中职生最常用的手机应用。在调查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学生是否有意识矫正不良的手机沉迷习惯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得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老是因手机而拖延学习做事的效率,即有拖延症;三分之一的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起手机。自认为自己既没有拖延症,也不会随时拿起手机的学生只有205人,只占总人数的20%。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意识地去矫正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症,有意识地不看手机,但都坚持不了太久。原因是周围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如此,环境所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矫正方法不够科学和有序。最后的问题针对的是学生对手机依赖后果的认识。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手机并未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是有不少的学生承认使用手机时自己的脖子、颈椎和眼睛出现过不适的现象。有些学生还常常因手机关机,或者电量变少而焦虑、烦躁。由此可见,滥用手机已经切实影响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对他们的身心都产生了不好的作用。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心理分析
由以上的调查报告可知,中职生普遍对手机有依赖性,他们在手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滥用手机不仅危害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对心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入手,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个方式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一)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某种欲望或动机指使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类: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奉行快乐原则,追求快乐与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某些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给予本我适当的满足;超我崇尚道德原则,根据公序良俗,限制本我,指导自我。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当三个“我”和谐共融时,人的人格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人的心理就会不健康甚至异常。
沉迷手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是中职生过度放纵自我而产生的。中职生沉迷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与虚拟网络里的花花世界相比,课业和学习显得十分枯燥无味甚至辛苦,因此中职生一味地追求快乐与满足,忘记了约束自己。过度的本我和过度的沉迷于娱乐容易使中职生对世界产生误解,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养成拖延的不良习惯。
(二)行为主义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这一概念,他主张人的行为是由刺激、反应、习惯的形成以及环境所塑造和形成的。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环境的重要作用。环境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在学校里,人人都是“低头族”,就会给周围的人以“鼓舞”和无形的影响。除此之外,手机沉迷还有一个心理要素是心理渴求感,它是无数次的刺激和反应运行之后而形成的习惯。当一个人拿起手机之后,手机会给他带来愉悦,如此反复,他的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拿起手机,就会获得快乐。由此一个习惯就形成了。大多数的中职生自控力都较差,当一个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事实上很难立马改正过来。
(三)人本主义
马斯洛和罗杰斯共同提出了人本主义这一概念。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马斯洛还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就像一座金字塔,依照由底层到高端的顺序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包括温饱、呼吸等;第二层次为安全需求,比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需求;第三层次是爱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爱和归属感,比如亲情、友谊、爱情;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需求,人们都希望从学习和工作中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最顶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全面实现自我的表现。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这一角度分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友谊的浇灌,需要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与家长有代沟,在家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在学校里不愿意和老师及同学沟通。贫乏的人际交流使学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网络和手机似乎成为情感的归宿,安抚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缓解学生手机成瘾的策略
从上述的心理分析结果可知,学生的自控力、环境、亲人、朋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以上所述的几个原因,一一突破,制定有效改善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由精神分析可知,当一个人過度地放纵自我时,容易陷入手机的泥淖,难以自拔。因此,学生需要逐步形成自控能力,有意识地远离手机,减少使用手机的频次和时长,每次想拿起手机时,都要在内心问自己,这一次手机是非用不可吗?给自己以心理暗示。必要时,还可以把手机放到自己不能触及的地方,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其次,最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学生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比如滑轮、打球、看书、跑步等,浓厚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学生要尽量融入集体,参加学校和班里的集体活动,群体积极的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放下手机。当有烦恼时,学生要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沉溺于虚拟的娱乐和满足。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硬性要求,比如上课前上交手机、推广无手机课堂等,营造没有手机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还可以展开“科学使用手机”的宣传活动,用发传单、听讲座、开班会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改善不良习惯的科学方法。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更多的集体活动,增加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从而营造积极的、活泼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精气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后,学校方面应该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教师着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并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适当地、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三)家长方面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家庭的影响是自始至终并至关重要的。因此家庭也要加入进来,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不可以工作为由缺席孩子的生活,无论多忙都应该不时地和孩子交流,时时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家庭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询问孩子的意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家长还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家里举行家庭活动,或全家出外游玩,增进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开朗和活泼。最后,家长应该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人生目标,切不可虚度光阴,荒废生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只有在家长的有序教导下,学生才能够养成正确的习惯,有效使用手机。
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应当认识到沉溺于手机的不良影响,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当遇到困难或心情焦躁时,可以寻求老师、朋友、父母的帮助。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行为对学生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李惠萍,杨娅娟,等.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93-96.
[2]兰玉坤,丁娇儿,朱晓艺,等.手机成瘾研究发展现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1):1328-1333.
[3]王晨.心理学三大势力视角下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9(8):149-150.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沉迷网络;现状调查;对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132-02
现代科技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侵蚀着人类的意志和健康,几乎每个人都对手机有高度的依赖,尤其是在校中职生。在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低头族”,他们的视角总是迫切地寻找一个落脚处。手机沉迷事实上是一种行为成瘾,是一种过度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病症。手机沉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二是手机的滥用已经影响到生活;三是当远离手机时,使用者会产生焦虑和恐慌。据有关调查,当一个人低头玩手机时,他颈椎承受的压力,相当于一个8岁的儿童坐在颈柱上的重量。由此可见,过度沉迷手机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
一、中职生沉迷手机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沉迷网络的现状并分析成因,笔者面向某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展开了题为“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26份,有效答卷1020份。调查对象中男生有460人,女生有560人。年级比例上,一年级学生502人,二年级学生433人,三年级学生85人,分别占比49.22%、42.45%和8.33%。问卷共设置了25道问题,在中职生基本的手机使用情况的问题中,只有82人的回答是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而453人,他们选择的是高于6小时。由此可见,中职生在使用手机上花费时间之久,沉迷手机之重。在使用的手机应用(APP)的频次这一问题中,微信以超过半数的得票位居第一,成为中职生最常用的手机应用。在调查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学生是否有意识矫正不良的手机沉迷习惯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得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老是因手机而拖延学习做事的效率,即有拖延症;三分之一的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起手机。自认为自己既没有拖延症,也不会随时拿起手机的学生只有205人,只占总人数的20%。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意识地去矫正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症,有意识地不看手机,但都坚持不了太久。原因是周围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如此,环境所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矫正方法不够科学和有序。最后的问题针对的是学生对手机依赖后果的认识。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手机并未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是有不少的学生承认使用手机时自己的脖子、颈椎和眼睛出现过不适的现象。有些学生还常常因手机关机,或者电量变少而焦虑、烦躁。由此可见,滥用手机已经切实影响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对他们的身心都产生了不好的作用。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心理分析
由以上的调查报告可知,中职生普遍对手机有依赖性,他们在手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滥用手机不仅危害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对心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入手,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个方式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一)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某种欲望或动机指使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类: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奉行快乐原则,追求快乐与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某些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给予本我适当的满足;超我崇尚道德原则,根据公序良俗,限制本我,指导自我。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当三个“我”和谐共融时,人的人格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人的心理就会不健康甚至异常。
沉迷手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是中职生过度放纵自我而产生的。中职生沉迷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与虚拟网络里的花花世界相比,课业和学习显得十分枯燥无味甚至辛苦,因此中职生一味地追求快乐与满足,忘记了约束自己。过度的本我和过度的沉迷于娱乐容易使中职生对世界产生误解,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养成拖延的不良习惯。
(二)行为主义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这一概念,他主张人的行为是由刺激、反应、习惯的形成以及环境所塑造和形成的。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环境的重要作用。环境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在学校里,人人都是“低头族”,就会给周围的人以“鼓舞”和无形的影响。除此之外,手机沉迷还有一个心理要素是心理渴求感,它是无数次的刺激和反应运行之后而形成的习惯。当一个人拿起手机之后,手机会给他带来愉悦,如此反复,他的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拿起手机,就会获得快乐。由此一个习惯就形成了。大多数的中职生自控力都较差,当一个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事实上很难立马改正过来。
(三)人本主义
马斯洛和罗杰斯共同提出了人本主义这一概念。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马斯洛还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就像一座金字塔,依照由底层到高端的顺序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包括温饱、呼吸等;第二层次为安全需求,比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需求;第三层次是爱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爱和归属感,比如亲情、友谊、爱情;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需求,人们都希望从学习和工作中获得信心和成就感,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最顶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全面实现自我的表现。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这一角度分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友谊的浇灌,需要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与家长有代沟,在家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在学校里不愿意和老师及同学沟通。贫乏的人际交流使学生陷入了孤独的境地,网络和手机似乎成为情感的归宿,安抚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缓解学生手机成瘾的策略
从上述的心理分析结果可知,学生的自控力、环境、亲人、朋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以上所述的几个原因,一一突破,制定有效改善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由精神分析可知,当一个人過度地放纵自我时,容易陷入手机的泥淖,难以自拔。因此,学生需要逐步形成自控能力,有意识地远离手机,减少使用手机的频次和时长,每次想拿起手机时,都要在内心问自己,这一次手机是非用不可吗?给自己以心理暗示。必要时,还可以把手机放到自己不能触及的地方,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其次,最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学生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比如滑轮、打球、看书、跑步等,浓厚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学生要尽量融入集体,参加学校和班里的集体活动,群体积极的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放下手机。当有烦恼时,学生要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沉溺于虚拟的娱乐和满足。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硬性要求,比如上课前上交手机、推广无手机课堂等,营造没有手机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还可以展开“科学使用手机”的宣传活动,用发传单、听讲座、开班会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改善不良习惯的科学方法。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更多的集体活动,增加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从而营造积极的、活泼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精气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后,学校方面应该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教师着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并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适当地、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三)家长方面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家庭的影响是自始至终并至关重要的。因此家庭也要加入进来,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不可以工作为由缺席孩子的生活,无论多忙都应该不时地和孩子交流,时时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家庭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询问孩子的意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家长还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家里举行家庭活动,或全家出外游玩,增进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开朗和活泼。最后,家长应该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人生目标,切不可虚度光阴,荒废生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只有在家长的有序教导下,学生才能够养成正确的习惯,有效使用手机。
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应当认识到沉溺于手机的不良影响,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当遇到困难或心情焦躁时,可以寻求老师、朋友、父母的帮助。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行为对学生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李惠萍,杨娅娟,等.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93-96.
[2]兰玉坤,丁娇儿,朱晓艺,等.手机成瘾研究发展现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1):1328-1333.
[3]王晨.心理学三大势力视角下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9(8):149-150.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