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下的苍凉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纪末的华丽》中,朱天文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价值观,围绕世纪末的都市生活,讲述了模特米亚从十八岁到二十五岁整整七年的人生经历,小说中对台湾都市在世纪末的物欲横流、浮华奢靡进行了描述,展现了都市女性萎靡沮丧,颓废消沉的内心世界,人们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繁华都市生活中,习惯在虚伪社交的觥筹交错中来回穿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丝毫没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人只是作为了物质世界的替代品和附属产物,成为一副真正的酒囊饭袋,内心荒芜不堪,徒具形骸。小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世纪末人们萎靡消沉生活的深刻反省和深思。
  关键词:朱天文 世纪末的华丽 物欲横流 米亚
  一、华美表象下的苍凉 《世纪末的华丽》中的女主角米亚,在许多繁华的大都市生活过,这些大都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物欲横流、浮华奢靡。米亚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和她所谓的朋友追求外表的华丽,虚荣拜金,沉浸在物质世界中难以自拔,过分地追求物质世界的丰富造成了米亚没有丝毫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华美的外表下内心空空荡荡。米亚习惯于虚伪社交中的觥筹交错,在谈笑风生的社交生活中迷失自己,在外表华丽实则极为肮脏不堪的社交中游离穿梭,内心却充满了萎靡消沉与沮丧,自我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越是这样,米亚就会越沉浸在感官上的收获,在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生活中追求感观上的刺激,一旦失去这种刺激,就开始对真实的生活感到不安,每分每秒都会用酒欲肉欲来麻痹自己,长时间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人们对所有事物不再有自己锋利独特的见解,而是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来麻痹自己,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存在感,人只是作为物质世界的替代品和附属产物,成为一副真正的酒囊饭袋,内心荒芜不堪,徒具形骸,华美下的苍凉让人受到了极大的触动,那对真实人性的声声呐喊更是让所有读者感慨深思。
  《世纪末的华丽》的主人公米亚,仅仅二十五岁时,却已经有着“年老色衰”的心态,她日日纵情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没有任何的精神支撑,爱情、友情、亲情、理想、信仰与米亚好似隔着千万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米亚华丽的外表下,却是毫无精神支撑的内心,空有一副皮囊,如同行尸走肉,酒囊饭袋,内心世界越是空无一物,自我的存在感越发的微弱,只有追求感观上的刺激,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人在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中,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失去自己原有的本性,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妖,被社会物质化。朱天文对世纪末都市生活的女性群体的描写,展现了世纪末人们内心世界空无所依,表达了后工业社会人们情绪惶惶。朱天文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感知出发,对世纪末人们对生存困境的焦虑以及内心的荒芜苍凉进行了描写,在其“世纪末”系列小说中,她以苍凉悲情的笔调、华丽无比的辞藻,描绘热闹、炫目、芳香的事物,与形形色色青春渐逝的故事,透露出腐坏、衰败之前的种种迹象,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强烈的呼吁。
  二、扭曲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世纪末的华丽》中,不仅仅展现了世纪末人们沉浸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生活中心无所依的现象,还藏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扭曲的爱情观,世纪末的米亚绝不会相信爱情,她认为爱情只是会让人迷失,她不会付出因为自己从不相信收获,她不会相信有人值得自己托付终身,不会对任何人许诺爱情,只会找人同居,米亚和她所谓的朋友可以自恋,甚至拥有同性恋,这种扭曲的爱情观只会让人沉浸在肉欲之中,丝毫不会有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人们没有对爱情的追求,在谈笑风生的社交生活中迷失自己,在外表华丽,实则极为肮脏不堪的社交中游离穿梭,用自己所谓的华丽的价值取向来麻痹自己,沉迷于物质世界,追求奢华颓靡的物质生活,米亚和她的朋友们永远走在时尚的前沿,拥有美艳的外观、华丽的服饰、奢靡的生活,不断地追求感观上的刺激,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中,没日没夜痴痴地幻想着虚无缥缈的未来,内心世界荒芜一物,华美外表下内心的苍凉,让人唏嘘不已。朱天文通过对都市女性这种扭曲的爱情观和沉迷在物质世界中的状态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由内心发出了自己对物质世界人的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呐喊。
  在《世纪末的华丽》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米亚和她的朋友们只能生活在城市里,为了自己所谓的前程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自己生存的地方是这样的不堪和颓靡,米亚却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看似繁华的城市,她们把如此麻木的都市看作自己的家,早已经习惯物质化的颓废生活,一旦离开这个人人麻木的繁华都市,就会感觉到自己失去了根茎,漂泊无依。这种极度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地摧残了人们的内心,米亚和她的朋友们早已经对这种小资的生活沉迷上瘾,只用物质才能令她们的生活充斥颜色,为了她们所向往的奢靡的生活,甚至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丝毫没有人性可言,人们沉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早已经迷失了方向,没有对未来的追求,即使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信仰,只有自私、贪婪、萎靡不振。这正是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人们在世纪末失去了对未来的希冀,沉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浮浮沉沉,追求物质的享受,拜金,游离穿梭在虚伪的社交中,表面上风光无限,内心空无所依,揭开虚伪的表象,实则肮脏不堪。朱天文对这种歪曲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赤裸裸地批判了世纪末人们内心世界的苍凉,揭开华美的表现,都是麻木与无知无觉,这深深地引起了人们对人的本质思考。
  三、对人性的呼喊 朱天文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也是许多部电影的编剧,她的写作都是源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少女时代羞涩的爱情、亲情、友情开始,到自己逐渐接触社会,接触政治和外界事物,朱天文的作品中不单单只有爱情,而开始有了更广阔的涉猎,从乡村到国家,从个人到社会,从周遭到政治,朱天文在对外界有所感悟后,根据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将内心最深处的感觉表达出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文学语言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感染读者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反省和深思。笔下有轩辕,心中有乾坤,这句话用在朱天文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朱天文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杰出卓越的作品。随着阅历逐渐丰富,朱天文作品的主旨思想也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在其幼时,作品主要刻画自己的乡村以及对乡村的热爱,少女时代,其作品中不乏对那种羞涩隐晦的爱情的描写,随着她逐渐接触经济社会,创作风格偏向于经济政治社会对话,政治的变革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了生机和对未来的希冀,却使一些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开始过分地追求物质世界和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在物质世界迷失自己,人只是作为了物质世界的替代品和附属产物,这极大地激发了朱天文的创作灵感,她开始对这种都市文明过度发展所导致的生存处境的虚幻本质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性本质的呼吁和呐喊。   四、人们对本质的深刻反思 朱天文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价值观,围绕世纪末的都市生活,讲述了模特米亚从十八岁到二十五岁整整七年的人生经历,和大多数的都市女性一样,米亚极度沉沦在物质生活中,追求物质奢华的生活,没有任何理想和信仰,浮沉在虚伪的社交生活中。这正是朱天文在见证世纪末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刻画的米亚这一人物形象,描写了大多数都市女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逐渐迷失自己,失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朱天文通过对主人公华美表象下苍凉的内心的展现,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性本质的呐喊,感染更多的读者,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人们对本质的深刻反思。继《世界末的华丽》后,朱天文对这种因为物质世界过度蓬勃,而引起人们颓靡孤寂进行了进一步的刻画,《荒人手记》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所以说,《世纪末的华丽》不仅揭露了后工业时期都市女性沉沦于物质世界的问题,引起人们对自我本质的思考与反思,还为《荒人手记》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台湾的文学宝库另添一缕亮色。
  五、结语 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这就是后工业时代明显的特征,人们在物质世界中浮浮沉沉,随波逐流,沉沦在物质世界和华丽的表象中,追求时尚的潮流,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游离穿梭在看似无限风光的社交上,丧失了对精神世界的崇尚和追求。赤裸裸的事实给读者以强大的感染力,进而发出了强有力的,对人的本性的呐喊和对人的本质的呼吁。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有了思想,人才可以区别于芦苇,在狂风中不迷失自我,不任由狂风摧毁,因为有了思想,人才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在《世纪末的华丽》中,朱天文恰恰是从相反的出发点,来描写人丢失了思想,拖着空无一物的皮囊,成为一具具行尸走肉,深刻地刻画出主人公华美表象下的苍凉的内心,发出对人性的呐喊,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们以无限思考的空间,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李秋丽.她的后现代声音——读《世纪末的华丽》[J].语文学刊,2007(24):93-94.
  [2] 安镜伊.从青春书写到世纪末观照[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 张亚琳.朱天文小说的叙事伦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 者:周毅恒,上海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无锡新区文化馆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开创了全国文化馆整体服务外包的先例,走出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社会化运作之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公开招标阶段、实体运作阶段。  关键词:文化馆 服务外包 新模式  2010年4月,中共无锡市新区工作委员会正式发文,挂牌成立无锡新区文化馆。2013年7月在江苏政府采购网上公开发布无锡新区文化馆服务外包招标公告。2013年8月,正式与中标公司签订服务外
期刊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笔下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史湘云这一女儿形象极其耐人寻味,她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她独特的女儿气质更加引人关注。  关键词:史湘云 红楼梦 海棠花 赏析  一、引论  史湘云与其他金陵十二钗相比,在文本中出现较晚。围绕宝玉周围的女孩当中,史湘云的地位仅次于黛玉、宝钗二人。她与宝玉自小青梅竹马,她是宝玉生命当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不可或缺
期刊
摘 要:清末台湾内渡诗人许南英有过两段南洋生活经历,晚年客居棉兰期间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南洋诗是许南英诗歌创作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诗作相比,其晚年南洋诗有着更浓重的悲感和孤独感,情感表达更加浓郁强烈。身在南洋,许南英没有置身局外,写有多首关注国内政局的时政诗,并于诗中引入新词新事物,很有历史的现场感与时代气息。许南英还着意书写“南洋风土记”,将南洋的山川胜景、土产名物、民俗风情纳入
期刊
摘 要:《天赋》是波兰著名诗人米沃什的经典作品。这首诗浅显晓畅,轻快明朗,但却平淡中见深刻,诗意中含哲理。本文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分析诗中反讽手法的运用,认为这首诗是关于个体命运以及人类罪恶与苦难最为深沉的表达,同时也蕴含了一个宗教式的自我净化与救赎的主题。  关键词:米沃什 《礼物》 反讽 救赎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授奖辞是:“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概述选读《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的缘由,其次总结小说的故事梗概,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扩展性讨论,并给予个人评价,认为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多侧重于分析主人公阿米尔的背叛、救赎原因,而忽视了哈桑的行为动机。本文探讨了哈桑的性格与品格,指出了哈桑对待阿米尔一家忠心耿耿的理由。  关键词:文献综述 哈桑 主仆关系  一、引言  发现《追风筝的人》并非偶然。自2003年6月在美国出版以后,小说迅速占
期刊
摘 要:范小青因20世纪80年代的地域文化小说而成名,但成名后的光环没有使她固步于此,她始终对文学保持高度自觉,三十多年来,坚守对生活的热情,不依附于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于文本细读间,笔者发现作者对“身份寻找”故事的热情持续不减,“身份寻找”是进入范小青的小说世界及研究范小青文学品相的重要通道之一。  关键词:身份 寻找 人性  在范小青的小说世界中,现代生活的困境,不是刘震云所说的“一地鸡毛”的困
期刊
摘 要:启蒙时代的大思想家卢梭逆当时潮流,发表了针对科学和艺术激烈的批判,这种立场贯穿他的一生。且先不谈卢梭的政治理想,单从他对艺术与科学的责问来看,它们的起源与本质、带来的社会效果和导致人的异化这三点成为他展开攻击的主要原因。然而,将艺术、科学与美德、伦理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虽有其合理性,却需要更深入地反思。  关键词:卢梭艺术 戏剧异化 道德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卢梭,逆当时的启蒙思想之潮流而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来看待读者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借引“潜在的读者”这一概念,举现代诗人冯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其1926年的旧作《我只能》的改动为例,来看待时代精神的影响之下,“潜在的读者”如何支配着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潜在的读者” 接受美学 冯至  接受美学的学科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着眼于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关注审美接受,引起了美学各个流派的重视。“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
期刊
今晨起,携小儿入市采买,偶遇一同窗,心中大喜,遂共赴茶楼叙旧。旧友讲一趣事,啼笑皆非。某君易明,得一大梦,卧榻昏睡三日,惶惶不进汤水。醒时如若疯癫,妻儿不认,独守角隅。语颇错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余闻之惊骇愕然,故稍加修饰,以易明君之角度,执笔撮录一篇,以供芸芸众生笑尔。  一  今日又是灰蒙蒙的一天罢……  顺着剥落的城墙走路,脚下踏着满满的灰土,雾霾笼罩的城市云苫雾罩,看不清前往的路。我攥着稿
期刊
摘 要:宁波诗人荣荣的作品多是与南方地理有关,在她的诗歌里,往往从一些具体的南方物象中提取出抽象的南方气息和南方想象,折射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灵在某些特定时刻的状态。从历史来看,荣荣的诗歌中有着对于同样生活在这片南方土地上的晚明先人某种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荣荣 南方 晚明 第三代诗歌 南华录  一、荣荣的南方  从地理上看,根据荣荣的个人经历,所谓“南方”是以荣荣生长生活着的宁波为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