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我和草原有个约会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
  我常说,这首歌唱的就是我啊!
  1979年5月,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春回大地、草木吐绿,片片杏花绽放原野。一个少年骑着旧“大金鹿”牌自行车赶了12里的土路,穿过一片草甸,来到学校初二年级二班的教室里。今天是他值日,他细心地打扫着卫生。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这个教室,最后一次为同学们扫地了。上课的铃声响了,他深情地看了看教室,看了看同学,两颗豆大的泪珠没有落下,转身离去了,这一走就是31年。
  这个少年就是我,那年我15岁。
  我离开的地方叫图牧吉牧场,属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东南端,南与吉林省镇赉县接壤,东连黑龙江省泰来县,西邻兴安盟科右前旗。一位蒙古族同学告诉我,“图牧吉”蒙古语的意思是骆驼来过的地方。因祖上地多的原因,我的父亲年轻时代就被发配到这里,像骆驼一样辛劳,将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草原、牧场。1965年5月,我出生在保安沼巴达尔湖分场。第二年我们一家被调迁到这个骆驼来过的地方。虽然清苦,但孩提时还是充满童趣和欢乐的,扇啪唧、抽冰嘎、打弹弓、滑冰、藏猫猫等游戏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1979年刚嗅到春的气息,父亲和母亲还是决意将我们兄弟三人带回到南方去。
  2010年9月,草原上迎来了金色的秋天。我带着儿子一路北上,从苏北盐城来到吉林长春,又转车到镇赉,近了,离故土越来越近了。第二天,小光夫妇,我儿时的伙伴,一大早开车赶了100多里的路来接我们。我和小光是发小,分别30多年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他在草甸上承包了一块草场,放养了400多只羊和30头驴,年收入十分可观。
  车子出镇赉拐下公路不久,也就走进了草原的画面,不论你朝哪边望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九月上旬的草是远黄近绿的,秋风在草原脊背上吹起一片银色的波浪。蔚蓝的天空、无际的草原、游动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梦幻中千百次回来的地方。
  离别31年,奔波6000里路,我终于又踏上了故土,眼眶中饱含着激动的泪水不再言语,从没来过草原的儿子显得格外兴奋,望着远处的牛羊,不停地问这问那。
  中午时分,小光家中摆下一桌丰盛的酒宴,附近的同学也闻讯赶到,欢聚草原,举杯相庆。饭后,漫步在绒毯般的草甸上,深情地感受着草原的博大情怀。时值秋日,草原上早已不见了鲜红的野百合花、亭亭玉立的金针菜、大朵大朵的野芍药,但一阵秋风吹过,草原上那特有的、醉人的芳香还是扑面而来。我们以蓝天、草甸为背景,骑在马上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下午,漫步在图牧吉的中心大道上,感受着这片热土正在发生的变化,让我所有的激情在这个秋天里释放。31年后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当年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满头乌发的青春少年已是两鬓斑白,和我一样刻上了岁月的痕迹。虽岁月轮回,沧桑巨变,但当地许多老人还能记得我的父辈,叫出我的名字。亲人相见,有唠不完的家常,叙不完的乡情。不见了当年坑洼不平的泥土大车路,不见了当年低矮漏雨的土坯房,眼前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布局合理的楼房、公园、商业中心组成一个崭新的图牧吉。
  深情地问一句,当年的老场长还健在吗?邻居老大娘的身体还好吗?叫一声当年的小伙伴,你的孩子上大学了吗?抱上孙子了吗?学校的操场在哪里,咱俩再去摔上一跤?那一年,母亲拉着不满7岁的我来的6队小学,在一年级土坯房的教室里找到了正在上课的你,求你破格收下我这个学生。你说:“开学快3个月了,孩子岁数又不够,跟不上班的。”母亲依然坚持求你收下我,说邻居一个姓范的姑娘疯了,扬言要用刀砍孩子。后来我破格成了这个班上的学生。没有学名,你给我起名叫周文建;为了让我赶上课程,你的讲台成了我的课桌;没有铅笔、本子,你给买来了。上课时,你讲完课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就单独教我;放学了,你把我留下补课,天黑了才让我回家。课堂上,刚入学的我喊老师时会情不自禁地喊成“妈妈”,常引来班上同学的哄堂大笑。就这样,在你的细心辅导下,我的功课赶了上来,跟上了班级。这位被我喊成“妈妈”、以至若干年后一直难以忘怀的老师名叫白素珍——一位受内蒙古自治区表彰的蒙古族先进教师。后来,我一直成为年级中最小的学生。倒是范疯子还是把邻居家的小凤姐杀掉了,小凤姐死的时候才8岁。母亲75岁临终时还一直唠叨这件事,念叨著你的好!
  教师节前夕,小区内波斯菊开得正艳,我敲开了老师的家门。
  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行驶在绮美风光的科尔沁草原上,牧人正在忙着打草,一望无边的成熟玉米、高粱让我目眩,有点不能自已,这一切,都因为我与这片土地有缘。
  到了6队,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致:当年的沙果园、菜园子不见了,大会堂、大房子、加工厂拆掉了,只有老屋依然竖立在秋风中,因年久失修,半间房顶上露出芦苇。低头走进老屋,眼泪再一次流下,而这一次流的是伤感的泪水。
  我仿佛看见:父亲带着他那一组农工脱坯盖房,母亲帮我戴上狗皮帽,送我出门,家中口粮再紧也给书包里揣进两个大饼子;而傍晚,母亲站在院门外,等我放学回来——这里,有我太多太多的回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老娘离开我们已近三周年了。  老娘虽未吃斋念佛,但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村里无依无靠的老人,以现在的说法那就是“空巢老人”。有时见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久病缠身,面无血色;有的气喘吁吁,行动不便,娘热情地嘘寒问暖。言谈中,发现个别老人有厌世情绪,便循循善诱地开导,苦口婆心地劝说,直到老人放弃轻生念头,这才放心地、微笑着离开。  当时,我有些不理解,他们与我们非亲非故,想不通老娘为什么要这么做。在
期刊
河边上有一座小屋,小屋里住着老倔头。老倔头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每天太阳升起来,他就会拿了一张椅子,坐到屋旁的一棵老柳树下,两肘搁在膝盖上,弯着腰,伸着头,看着那疤痕累累的树干和在风中摇动的枝叶。他的嘴唇会哆嗦着,发出一些听不清楚的声音。  老倔头在跟老柳树说话。  老柳树是老倔头唯一的伙伴。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棵树在老倔头祖父手上就栽下了。“大跃进”时队里想砍下来盖猪舍,老倔头的父亲恨不得要
期刊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天空如洗,窗外一钩月色犹如片片皎洁的锦鳞撒入我手捧着的一只晶莹透亮的玻璃杯里,杯子里的茶叶仿佛云中的仙女欢快地上下翻飞着,打闹着。  我信歩徜徉在郁郁葱葱的桂花相间的山蹊之上,看着这月、这山、这树、这茶,不觉间我仿佛置身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般的禅家境界之中。此时此刻的我却早已沉醉在这“庭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言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情画意之中了。
期刊
“爹,你的茶地有人打理了!”大声告诉暮年耳背的爹时,他久违的笑容,又绽放在脸上;那密麻如丝的皱褶,像丝丝春风吹过,纹路变粗了,恰似三十年前、我家沙坝地上一道道微缩的沙埂子。  爹这一笑,仿佛茶叶的温度又从故乡传来了;爹这一笑,表露他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放处;爹这一笑,宛若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窝子、爽爽的。  爹是年纪大了,带着十个不情愿的心情,“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挚爱的故土---景东县,来到我们几个儿女身
期刊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这是诗人笔下钓鱼的一景。纪晓岚“一篙一橹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江春秋”,勾画出了一人一竿一水一世界的美好画面。“长弦劲取钩弯月,抖碎星光洒满河。花甲陶然迷夜钓,怡情养性愈心疴。”这是诗人焦云飞花甲之年依然喜欢夜钓的真实写照,夜钓,怡情养性;夜钓,古而有之。  苍白的岁月,在青丝上慢慢增长,童年的往事,在鱼
期刊
一阵绵绵秋雨中,我和妻儿与老屋挥手了。  其实,老屋对我的家人来说,她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老”,而是太年轻了,年轻得可以用“稚嫩”来形容,因为我们一家从乡下搬进城在它的庇护下只不过两年零半个月的时间。两年,你说它年轻不年轻?但我还是要说它是我家的“老屋”,因为我们离开了它,又有了一处新家,那它自然就成了我家的老屋哟!  七百多个日子,老屋如我生命长河的一个码头,我与家人在它的港湾里停靠、歇息。我要感
期刊
我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下我们兄弟姊妹六七个。特别是我,似乎是有一点如现在人们常说的所谓多动症,很是让妈妈头疼。  妈妈的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但性格却不柔弱,甚至是十分好强。生产队时期,她做事风风火火的,插秧、收割时速度很快,总是赶在别人的前面,因为人瘦小力气小,遇到挑担子的事情,不能够挑重担,她就快步走,人家挑一担她挑两担。那时候,生产队给每个劳动力定工分,妇女最高
期刊
在城里住久了,就会生出厌烦的情绪。满眼是人,满街是车,满耳是声歌喧嚣,满望是高楼林立 ,就想找一处僻静的地方,亲近亲近大自然。  这样,就来到了水占。  水占是个村庄,我对这个村庄的名字一直充满怀疑。询问同行的向导,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在朋友出版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依据。书上讲:“水占村地处东庄头东北十多里地的深山,光绪版《盂县志》称其‘水嶂里’,因西峰屏如刀削,凹部道如羊肠,岩石缝里清水长
期刊
偶然发现的一处风景,是窗外的风景,让我灰色抑郁的心情有了暂时的清朗,逃离现实的沉重,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那是如厕时的间隙。墙上,有一扇窗,窗外,在我看来特别清新的景象——这是一处即将拆迁的老宅,有着正宅和偏房,正屋连接两侧偏房之处各造了烟雨廊连通,便于进出。此时这楼院已拆除了一半,位于二楼西侧厢房的屋顶已拆除,只剩摇摇欲坠的墙体。残存的院落里,稍显完好一些的东侧厢房里,居然有一年约六七十岁的老妇
期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诗中描绘的是安徽天门山一带的自然风光:一條大江从天而降,浩浩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拦腰撞开奔腾而过,波涛汹涌……  我没有到过天门山,也没有见过那滔滔江水把天门山拦腰撞开来的那番壮阔景象。但是,这首诗,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所彰显的精神,大气磅礴,恢弘壮阔,猛烈地撞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