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作者简介]苑英(1968- ),女,山东德州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从事文献管理工作。(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82-02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带来强烈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学术上更重视学以致用,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培养的少数传统精英,而是选录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的专业特色愈显突出,特别是高科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许多大学都以某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根本,逐步确立重专业、求实惠的建校风格和办学思想。
  由于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力,高等教育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工具化,即高等教育纯粹是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并非唯一目的,此外还担负着“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二是高等教育专业化。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从填报志愿时起,就不得不慎重选择专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硬性指标,高校只有迎合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化专业,有的甚至成为单一的专业训练所,陷入了“大学变大,学院变多,专业变细”的境地。三是高等教育世俗化。高校历来被认为是社会“大观园”中一块儿难得安宁的净土,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抗拒市场经济的冲击,变得心浮气躁。传统的那种纯洁的师生之谊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渐渐为利益关系所左右。学生们更关心本专业以内的所谓核心课程的学习,专业外的选修课逃课现象严重。
  显而易见,过于局限、偏颇的传统专业教育,将人才定格在只习得知识片断,缺少志向,失去信心,没有能力,难觅机会。② 因此,大学必须要为学生人文精神塑造找到出路。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是与大学专业教育并行发展的一个概念,它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③ 已在欧美国家盛行了数百年,是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理所应当先接受的教育模式。
  综观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内容,尽管差别较大,但大体都以人文教育为核心。比如法国有些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艺体文经、理工农医常识、语言表达能力、品格与方法论训练、持家理财本领等方面课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制度最值得参考,其灵魂则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的“经史传统”教育。④ 根据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开创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之先河,主要由“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和“人文经典”(Humanities)两门课组成。“当代文明”课讲授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人文经典”讲解西方经典著作提出的问题的永恒价值,即“不变”的东西。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制构架由“史”和“经”交互组成,教学计划前三年课程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及数学等十余门,第四年为“整合”课。哈佛大学一年级学习哲学分析、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外国文化、数学与科学等五大类别,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九个领域,其中第一领域最出名也最受重视,即“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简称CIV),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大一期间必修完成。
  虽然高校以研究专深学问为主,但学术延伸却要以教育为内涵,如果师生不具备或尚未提升到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条件,即使拥有钻研能力,其结果必然会产生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差距或遗憾。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绝不能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唯一目的,而忽略基本教育。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讨论大学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确需要深入思索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即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是什么等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应该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一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塑造人。⑤ 通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进社会关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加强生活技能及科学素质,达到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的目的。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心,其能力对社会才有意义;一个人只有成为“自由人”,才会有才干、有创造力。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一)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为善,通识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良心教育。良心是人性的基础,没有了良心,人类的劣根性就暴露无遗。社会中的诸多弊病,如吸毒、抢劫、诈骗、凶杀、家庭破裂等现象,都与人类的良心有关。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理应帮助被教育者,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教育职责不仅仅给予人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高尚的道德完善人的心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进行思考。
  国家建设一日千里,飞速前行。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出口导向和发展战略中的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比例失衡,使得从人文社会到生态环境的进步不可持续。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影响了社会人文精神建设。当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为了适应工业文明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学习惯专业化教育模式,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乃至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都打上了专业教育印记,并被认为最轻便、最高效。然而,人们缺少基本原则和同情心,缺乏道德和正义感。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是否真心诚意关心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人生道理更好地告诉每个学生。如果缺乏对于人生价值的领悟,他们何以珍惜未来,何以影响社会?”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坚持不懈地扩展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可更多则流于形式,并非那种能内化为人行为的良心教育。大学理应深刻反省教育本源,重新认识学校使命,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人类知识传统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心度与洞察力,即把学生塑造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人”。
  (二)培养和塑造“自由人”是通识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
  大学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之一是培养自由人。⑥ 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由一种状态,带到另一种状态,带到另一种更理想、更圆满的状态。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比喻,讲的就是教育本质,即将人从虚幻的洞穴里带出来,见到那象征善的理念的太阳。而康德在回答“什么是启蒙”的时候,也阐明人要勇敢地公开运用理性,彻底从不成熟状态中解放自身。所以,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⑦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升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健全学生的感情和理智,这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纽曼是自由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他认为所谓自由教育指“通过某种教育,理智不是用来造就或屈从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具体的行业或职业抑或是学科或科学,而是为了理智自身进行训练,为了对其自身故有的对象的认识,也是为了其自身的最高修养。这一训练过程称作自由教育。”⑧ 耶鲁大学校长吉尔马认为“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是‘自由’”。但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指人不受任何外在限制,为所欲为之意,而是指人能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由的教育制度让学生摆脱了绝对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体系或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得到鼓励去从事发现、发明和创造。为使每个人都能形成一种完整的个性,就得考虑他独特的感受、选择、对条件的利用和反应;也必须认识到,他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多变的世界。⑨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通识教育还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深谋远虑、灵活运用知识、思想坚定、心胸开阔以及对新生事物反应敏捷、对人类进化的传统价值负责的人。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有能够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这就需要高校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利用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打造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未来追求理想空间。
  总之,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并非简单要求文科学生懂点理科知识,或者理科学生识点文学艺术,而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和“自由人”。
  
  [注释]
   ①朱苏力.通识教育不是培养“小资”[J].开放时代,2005(1).
   ②沈祖芸,杨晨光,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07-19.
   ③未知.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考察报告[OL].http://www.hexieedu.cn/typenews.asp?id=412.2006-02-15.
   ④甘阳.四大模式背后:美国名校的“经史传统”[OL].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377.html.2006-07-17.
   ⑤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正如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所说“中国高校有点淡忘了本然,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⑥当然大学教育还可以有其他的目的和功能,但如何培养出具备独立人格和价值批判意识的自由人无疑是当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与功能之一。
   ⑦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扉页.
  ⑧(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⑨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OL].http://blog.sina.com.cn/u/49b586c
  7010003yw.2006-06-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校园文化长廊是展示学校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想在文化长廊建设中凸显传统文化味道,应该加强三个园地的建设:开辟古诗文阅读园地,让经典古诗文可视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辟传统文化游戏园地,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辟汉字书法艺术园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领会汉字魅力。  [关键词] 文化长廊;经典诗文;文化游戏;书法艺术  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
研究和发展生态护坡工程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尽快恢复河道边坡原来的自然植物,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一定假设基础上建立了尼龙6固相聚合过程模,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固相聚合时间的延长,数均聚合度Un增加。
在松软厚煤层中掘进巷道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支护,才能满足使用要求,一直是困扰煤矿开采的一个难题,本文针对某煤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巷道支护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松软煤层掘进巷
罗伯特·伯恩堡姆认为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卓越模型是一种古典时尚.它表现出概念上的缺陷,并不可能与高等教育的特殊属性相契合。英国高等教育对卓越模型的引进已经密切地
对具有溢流窗及二次气体分布器的工业生产用40m^3内溢流式工业环流反应器的流动体学和传递性能作了研究,据此得到了表观气速,装液量和二次气体分布器对反应吕的主要设计参数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评价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评价理论,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从教学结构入手,阐述了校本教研应着重从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行为技能、统领文本课程的技能与教学绩效的评价技能这四种结构性教学技能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技能 教师  [作者简介]杜复平(1962-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我国三种典型的磷矿颗粒的表面结构,并提出了分形模型。由于沉积性磷块岩存在着自相似性,所得到分数维值可进一步预测磷矿颗粒内的磷灰石
对酶促反应以谱分离耦合过程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及操作参数分析,并以蔗糖酶促水解为模型反应进行了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耦合过程对产物非竞争性抑制的消除效果要优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