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不仅取决于总的GDP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而且取决于国家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为了实现这种平衡,我国提出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目的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破除农村地区一直是经济发展“短板”的困境。那么,我国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如何,哪些地区发展的较好,哪些较差,是我们首先要做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使用2013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综合评价了各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对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乡经济;经济一体化;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在20世纪末期时,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不仅要求城镇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求农村经济的普遍提高。那么到目前为止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什么水平,是本文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胡碧涵(2014)从5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即城乡之间的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五个维度。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包含6个方面的共8个具体指标。文中还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做了比较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省份之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赵成江(2014)使用了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率三个指标,作为测量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指标,使用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法,并测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对城乡一体化整体水平的影响权重约为0.521,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张虎(2014)构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包括:人均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9个指标,通过对河南省年度数据的分析,认为其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呈平缓上升趋势。
二、选取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方面,国内单独研究经济一体化的文章较少,一般是包含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中一起研究,且经济方面的指标大多只有三四个,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研究表明,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对城乡整体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影响作用很大,经济也可以带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单独研究城乡经济的一体化,选取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评,主要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收集的大量相关源数据做出一定的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核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份分析既能减少指标的个数,又能保留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且新产生的指标间互不相关,权重比较客观。对于分析指标个数较多,且互相之间又有重叠、不完全独立,各指标权重基本由人为决定、不够客观的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缺点。
本文参考国内学者对经济方面研究所选取的主要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按照选取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精简性的原则,建立如下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共包含11个指标,分为两层来描述。第一层是类别,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居民收入、居民消费这7个大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第二层是指标,这11个指标分别包含在7个大类中,具体如下:(1)经济总量类别包括人均GDP(元);(2)产业结构类别包括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这三个指标;(3)投资结构包括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4)就业结构包括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城乡人口就业率之比这两个指标;(5)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化率;(6)居民收入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7)居民消费包括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两个指标。
三、做主成分分析检验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全国31个省市2013年的截面数据,计算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做数据标准化。(2)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计算这11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之间并不完全独立,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数据做KMO检验的值为0.664>0.5,Bartlett球性检验的卡方值为345.523,Sig取值为0.000,说明此模型的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3)使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选取主成分。根据结果可选取三个主成分,且它们解释的累积总方差达到了81.125%。(4)对31个省市:计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然后用综合表达式计算各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得分。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得分为F,则F= (0.47987F1+0.17171F2+0.15966F3)/0.81125,计算后,可得到各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得分和排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经济发达的直辖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居于前3位,并且得分都大于1,这说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程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9个省的得分在0到1之间,说明这些省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可以看出,这些省份的经济都较为发达。重庆、江西、湖南、河北等12个省市的得分略小于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海南、贵州、云南、广西、甘肃、西藏这7个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最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几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也最低。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分布在直辖市、东部沿海地区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省份。这些省份地处内陆,没有沿海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和制造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因此城市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而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最低的几个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西部省份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一般都处于高原、丘陵地带,产业很不发达,经济发展程度最差,常住居民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生活条件较为低下,这使得其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四、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测评和现状的分析,本文重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承包经营方式等,这样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将广大农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增加劳动力供给。
第二,加强乡村就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本。乡村就业人员大部分是外出打工人员,从事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留在农村的就业人员也大部分是从事本地体力劳动。要根据从事的不同行业多给农村就业人员开展不同的技术培训,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广大农村向城市提供大量的食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而向城市输入这些物品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交通阻碍、入城管制和价格歧视等。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使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商品和劳动力等能够快速、无障碍的流通。
第四,将城市地区的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外移,迁往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到农村地区,即可以减少城市的拥挤程度和负担,也可以广泛的吸收农村当地的劳动力,使一部分村民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同时也可带动产业周边道路修缮、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给农村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
参考文献:
[1]殷际文.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6).
[2]桂水清.新时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5(5).
作者简介:王娟(1986- ),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经济;经济一体化;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在20世纪末期时,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不仅要求城镇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求农村经济的普遍提高。那么到目前为止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什么水平,是本文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胡碧涵(2014)从5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即城乡之间的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五个维度。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包含6个方面的共8个具体指标。文中还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做了比较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省份之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赵成江(2014)使用了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率三个指标,作为测量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指标,使用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法,并测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对城乡一体化整体水平的影响权重约为0.521,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张虎(2014)构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包括:人均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9个指标,通过对河南省年度数据的分析,认为其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呈平缓上升趋势。
二、选取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方面,国内单独研究经济一体化的文章较少,一般是包含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中一起研究,且经济方面的指标大多只有三四个,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研究表明,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对城乡整体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影响作用很大,经济也可以带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单独研究城乡经济的一体化,选取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评,主要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收集的大量相关源数据做出一定的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核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份分析既能减少指标的个数,又能保留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且新产生的指标间互不相关,权重比较客观。对于分析指标个数较多,且互相之间又有重叠、不完全独立,各指标权重基本由人为决定、不够客观的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缺点。
本文参考国内学者对经济方面研究所选取的主要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按照选取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精简性的原则,建立如下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共包含11个指标,分为两层来描述。第一层是类别,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居民收入、居民消费这7个大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第二层是指标,这11个指标分别包含在7个大类中,具体如下:(1)经济总量类别包括人均GDP(元);(2)产业结构类别包括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这三个指标;(3)投资结构包括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4)就业结构包括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城乡人口就业率之比这两个指标;(5)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化率;(6)居民收入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7)居民消费包括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两个指标。
三、做主成分分析检验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全国31个省市2013年的截面数据,计算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做数据标准化。(2)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计算这11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之间并不完全独立,而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数据做KMO检验的值为0.664>0.5,Bartlett球性检验的卡方值为345.523,Sig取值为0.000,说明此模型的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3)使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选取主成分。根据结果可选取三个主成分,且它们解释的累积总方差达到了81.125%。(4)对31个省市:计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然后用综合表达式计算各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得分。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得分为F,则F= (0.47987F1+0.17171F2+0.15966F3)/0.81125,计算后,可得到各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得分和排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经济发达的直辖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居于前3位,并且得分都大于1,这说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程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9个省的得分在0到1之间,说明这些省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可以看出,这些省份的经济都较为发达。重庆、江西、湖南、河北等12个省市的得分略小于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海南、贵州、云南、广西、甘肃、西藏这7个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最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几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也最低。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分布在直辖市、东部沿海地区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省份。这些省份地处内陆,没有沿海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和制造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因此城市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而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最低的几个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西部省份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一般都处于高原、丘陵地带,产业很不发达,经济发展程度最差,常住居民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生活条件较为低下,这使得其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四、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测评和现状的分析,本文重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承包经营方式等,这样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将广大农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增加劳动力供给。
第二,加强乡村就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本。乡村就业人员大部分是外出打工人员,从事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留在农村的就业人员也大部分是从事本地体力劳动。要根据从事的不同行业多给农村就业人员开展不同的技术培训,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广大农村向城市提供大量的食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而向城市输入这些物品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交通阻碍、入城管制和价格歧视等。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使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商品和劳动力等能够快速、无障碍的流通。
第四,将城市地区的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外移,迁往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到农村地区,即可以减少城市的拥挤程度和负担,也可以广泛的吸收农村当地的劳动力,使一部分村民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同时也可带动产业周边道路修缮、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给农村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
参考文献:
[1]殷际文.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6).
[2]桂水清.新时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5(5).
作者简介:王娟(1986- ),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