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pw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醋是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然而,正如醋的酿造需要漫长而严密的过程一样,“醋”的身份也可谓来之不易。个中缘由,则需要从“醋”的源头讲起。
  “醋”由“酉”和“昔”构成。“酉”最初的字形像古代盛酒的容器,表示“醋”的意义跟酒有关;“昔”表示“醋”的读音与之接近。然而,从一些古代文献对“醋”的解释和使用来看,它一开始似乎跟我们所熟悉的调味品——醋,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许慎《说文解字》:“醋,客酌主人也。”按照这种解释,“醋”最初的意思是客人向主人回敬酒,也就是跟今天“酬酢(zuo)”的“酢”字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醋”的读音也是zuo。《仪礼·士虞礼》:“祝酌授尸,尸以醋主人。”大意是说,主持祭祀的人斟酒给代表鬼神或死者接受祭拜的人,后者回敬主人。
  再来看《说文解字》对“酢”的解释:“酸(yan)也。”这里的“酸”就是醋,而“酢”的读音也正是cu。古代以“酢”當“醋”来使用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北魏贾思勰所著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有“作酢法”一章,篇首既言:“酢,今醋也。”再如《隋书·酷吏传》:“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
  如此看来,“醋”“酢”二字最初的意义跟今天刚好相反。对此,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是这样解释的:“诸经多以‘酢’为‘醋’,唯礼经尚仍其旧,后人‘醋’‘酢’互易。”也就是说,最初“醋”表“酬酢”之“酢”,而“酢”则表示作为调味品的“醋”;后来,由于社会应用中的变化,“醋”和“酢”互换了身份,“醋”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含义。


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专业性主题醋文化博物馆,也是镇江市第一个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教育、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展馆。图为醋文化博物馆内景。

  有趣的是,在“酢”和“醋”之前,表示调味品“醋”的意思的,还有一个“醯(xi)”字。它的这种用法主要见于先秦典籍。据《周礼-天官·醯人》记载:“醯人掌共五齐(ji)、七菹(zu),凡醯物。以共祭祀之齐菹,凡醯酱之物。”“五齐”指五种细切的冷食肉菜。“七菹”指七种腌菜。“醯人”是周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五齐、七菹等与用醋腌制加工的食品有关的事。
  不仅如此,今天表示酸甜苦辣等几种味道之一的“酸”字,其最初的意义也是“醋”。《说文解字》中有明确的阐述:“酸,酢(cu)也。关东谓酢日酸。”可见,“酸”表示醋,是古代关东地区的一种特殊用法。这在据传为宋玉(也有说屈原)所作《楚辞·招魂》中也有用例:“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清代蒋骥注释:“酸,醋也。”正因为“酸”最初指醋,它后来才进一步发展出表示像醋一样的味道、气味,即酸味的意思,并且这个意思作为它的主要意义沿用至今。
  虽然“醋、酢、醯、酸”都曾表示作为调味品的醋,但是,“醯”和“酸”当“醋”使用,要受时代、地域等的限制,可谓“一时一地”之用法。“醋”与“酢”身份调换以后,“酢”虽然仍保留了cu的读音和表示“酸味”的意义,但是仅在个别词语中使用;而“醋”则作为“正宗”沿用下来。
  “醋”既然指用以调味的酸味液体,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表示酸这种味道的含义。这在古诗文中不乏用例。比如白居易《东院》:“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黄庭坚《赠刘静翁颂四首》其一:“艰勤长向途中觅,掉却甜桃摘醋梨。”
  可以给食物增香提味的醋,一旦进入人的内心,却变得不是一种好滋味。这种类似于喝醋一样“酸溜溜”的滋味,也就是情感上的“嫉妒”,后来也用“醋”来形容,加之唐代“房玄龄夫人喝‘毒酒(即醋)”’故事的流传,便产生了吃醋、醋劲、醋意、醋坛子等一系列词语和用法。《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他防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他不笼络着人,怎么使唤呢?”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九回:“无端的在这里吃寡醋。”都是这个意思。
其他文献
人非学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学为成人”,为学之道就是《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先学做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里孔子讲了为学的次第和重心,实践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余力了再去研究学问。即首先学做人,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为学要先立本,本即做
期刊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诗作极佳。既有“翡翠兰苕”“鲸鱼碧海”的美感,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技艺。到了元代,出现了一部专门记载唐朝诗人事迹的专书,它就是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鲁迅先生给友人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学习书目中,所列第二种就是此书,可见其地位之高。清人伍崇曜在《粤雅堂丛书·唐才子传跋》中盛赞此书“评骘精审,似锺嵘《诗品》;标举新颖,似刘义庆《世说》;而叙次古
期刊
调味佐餐离不开盐。柴米油盐,为日常生活所必需,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盐”字。  “盐”以前的字形由“卤”的繁体字形“鹵”和“监”的繁体字形“監”组成。“卤”表示“盐”的意思跟盐卤有关,“监”表示“盐”的古代读音与之接近。  “盐”最初是指食盐。《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那时候的羮是以肉为主要材料做成的带有浓汁的食物,讲究“五味调和”,因此又叫“和羹”。盐味咸,梅味酸
期刊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南诗稿校注》卷三)【赏析】  剑门,亦名剑阁、剑门关,即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大剑山下一隘口,地势甚为险要,历来是蜀地的天然门户,亦是唐宋时由关中入蜀的必经之道。南宋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自南郑赴成都,途经此处写下此诗。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晚清陈衍《石遗室诗话》里讲:“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诗又其最上
期刊
对联也称“楹联”“春联”等。2006年,“楹联”作为一种“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时写春联、贴春联则是神州大地流传久远的年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距今已有千年之遥。  对联是两句,常从两个侧面说一件事儿,这种“两点论”手法使对联写人惟妙惟肖。例如,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评价杜甫,用
期刊
闽人种茶当种田,轻车而载盈万千。  我来竞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迫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壶袖出弹丸小。  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  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蘖本寻常,化人之酒不轻设。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尝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卤莽便失真。  卢仝
期刊
床头枕边,总有我的一份牵挂,一份依恋。说是嗜书成癖也好,说是爱书如命也好,总之,书,确确实实启迪了我的灵性,丰实了我的生命。  枕边书自然不是整齐划一的。专业书有过,文学书有过,美术书亦不少,间或放一本词典、地图册之类,也不足为奇。高尔基曾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这样一个不可能有多大成就、多大作为的人看来,书,至少为我曾经孤独寂寞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欢乐。  书,专也好,闲也罢,总是各有千秋
期刊
“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的一个词语。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寓意是赞颂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  “壶”本应作“葫”,即“葫芦”。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  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果实,外面是坚硬的壳,把中间的瓤掏空后,就成了一个绝佳的容器,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也是古代道
期刊
南朝的宋、齐、梁、陈各朝书法,基本上没有脱离东晋的风格。虽然南朝政权更迭频繁,但文化并没有随着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嬗递改革。从政治上说,士族高门虽已盛极而衰,可仍有很大势力。刚上台的寒门新贵为取得门阀士族的支持,对他们非常宽容和照顾,甚至添族加谱保持他们的高贵血统。从文化上说,寒人掌机要,文化却仍由代表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所垄断。握权擅政的君主也“颇慕风流”,把书法作为笼络官僚士族的手段,因而全
期刊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家庭将勤勉劳作视为生活之本。在将劳动当成一种快乐时,生活是美好的。古代先贤为此留下诸多至理名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已矣。”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同时也是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