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在解放思想中实现新发展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十堰市已从昔日偏僻、贫穷、落后的鄂西北大山区,发展成为“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山上森林覆盖,山下疏林草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汽车城、旅游城、园林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证明,解放思想,是启动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总开关,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力度、开放的广度、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纵观十堰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十堰市已从昔日偏僻、贫穷、落后的鄂西北大山区,发展成为“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山上森林覆盖,山下疏林草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汽车城、旅游城、园林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与时俱进、加速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路子、新举措,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新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车城十堰位列全国小康城市第六,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排名第22位。1994年地市合并后,因所辖五县一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十堰综合实力骤降。面对巨大的反差,在2008年5月召开的全市第7次县域经济工作会上,市委书记陈天会科学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明确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加快县域经济大发展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原市长张嗣义要求增强危机感,切实树立背水一战的雄心壮志,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强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招商引资、民营主体、政策扶持“五大支撑”的工作思路。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六县市汽车、水电、医药、化工、冶金、纺织、电子信息、建材、绿色食品工业等齐头并进,实现工业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2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成为遏制全市工业下滑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促进工业园区发展,十堰市从土地出让、财政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了20条优惠政策。如今,从偏远的竹溪县到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均有工业园区,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去年丹江口市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285家,其中新兴重工投资30亿元的钒冶炼及深加工、浙江天立投资20亿元的孙家湾建设等项目先后落户,投资5.9亿元形成100万吨饮品生产能力的农夫山泉二期工程已经投产,正在加紧建设的丹传公司,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汽车传动轴基地。在全省2009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丹江口市综合排序为第32位,比2008年的第44位前进了12位,成为全省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中进位多、排位前的县市。为此,5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省扶贫办联合在武昌洪山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的试点工作经验。房县着力打造以水泥、磷化工、纺织服饰和黄酒、水电、矿泉水为龙头的水产业,发展生物制药、动物药业,近两年来共引进钻石水泥、润田矿泉水、湖北华尔靓硅铁矿等亿元项目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县域工业增速49.8%。郧县经济开发区发挥紧邻十堰城区、对接便利的优势全力招商,全区8家“双亿”企业、15家千万企业、21家百万企业正在兴建。该县还依托十堰城区大力发展生态库区经济、市郊型城镇经济和开放招商经济。去年该县在全省县域综合实力排名中前进22位。茅箭区依托东风公司发展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推进东风商用车新基地、东风实业整车基地、华昌达装备工业园等产业建设,去年入驻企业110家,产值增长64%。并依托市区商业中心优势,建设十堰创意休闲产业区、工业品交易区、现代购物中心,目前已经吸引投资百亿元。
  2009年,全市统一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武当道茶获得“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美誉。在武汉农业博览会上,签订茶叶产品供销意向合同300多万元;广交会上,八仙观茶场生产的武当道茶拿到1000多万元的订单,产品出口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目前,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46万亩,半发酵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余万公斤,新增产值3亿多元,乌龙茶、珠茶、袋泡茶、茶食品等茶系列得到全面发展。多年来,十堰市大力发展特色和绿色农业,全力引进、培植江苏雨润、台湾阿里山、协力魔芋、康迪制药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茶叶、魔芋、木耳、香菇、木瓜、烟叶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丹江口市的“翘嘴鲌鱼”、“武当蜜橘”、郧县的“郧特粉丝”、郧西县“马头山羊”、“野葡萄干红”酒、房县的“武当山珍”、竹山县的“圣水”茶叶、竹溪县的“顺溪”豆腐乳……各县均有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名片”,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2009年,十堰市县域在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283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6%,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4.5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32.4%。以特色兴产业,以创新促转型,十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2010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各县市区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推进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房县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4%。丹江口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十堰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4%,产销率达到99.6%。武当山特区接待旅游人数、实现门票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13%、22%。郧县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4%。郧西、竹山、竹溪等县发挥本地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42亿元,同比增长16.4%。其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是1993年以来十堰经济最高增幅;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增长13.6%,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779元,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2.5%、17.6%、18.9%、53%。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7.6亿元、财政收入44.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19.5%。2009年,全市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主要经济指标比同期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在全省明显进位;实现生产总值551亿元、财政收入55亿元,分别比1978年7.20億元、0.71亿元,分别增长77倍、78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超250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76%、101%;利用外资5733万美元、外贸出口18938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1倍和5倍。农民人平纯收入3110元,比1978年十堰市90元、郧阳地区65元,分别增长45倍和47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4元,比1980年398元增长35倍。2010年一季度,全市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外贸出口4大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实现生产总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目前,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4.5∶48.8∶36.7调整为12.1∶46.2∶41.7;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45m2,比1980年5.7m2,增长4.17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61m2,比1985年14.6m2,增长1.1倍;构建了以十堰城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骨架,以县、乡道为连接的公路交通网,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892.6km,比1978年翻了近两番。十堰市被列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创建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这些都表明,十堰市经济社会已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树立观念更新意识,在解放思想中廓清发展思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脱离现实情况讲解放思想,只能是坐而论道,停留在口头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准确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达到廓清发展思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十堰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其区位优势突出,是全省唯一的与三个外省市接壤的省际城市。资源禀赋良好,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2.7%,构成中西部结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华之肺”;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轰动世界的郧阳人头骨化石等一大批人文和山水旅游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500万千瓦,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达50多种;生物资源仅武当山地区就有植物758种,中藥材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产业优势突出,以汽车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在省际区域同级城市中居前列,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东风系列商用车、客车、微型面包车、各类专用车产能达40多万辆,全市汽车总成及零部件企业400多家,产能达65万辆(套),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十堰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市发明专利和职务发明专利数量、专利增长速度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功能较完善、社会服务功能较强,拥有大学5所、中等专业学校30所、中小学校1045所;每万人拥有科技人才691人,大大高于全国城市每万人488人的平均水平;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1.15万张,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3个。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综合医院10所;文化体育设施完备,群众体育普及,群众文化丰富,社会保障有力。发展潜力巨大,全市注重完善市场、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形成了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市场体系。其中,票据市场融资总量在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武汉市。2009年银行存款总量达695亿元,充裕的资本市场将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890个,拟投资总额3600多亿元,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项目387个,拟投资1222亿元,这两大规划的启动实施,必将带动一大批项目集中落户十堰市。随着东风重型商用车扩能、东风渝安20万辆能力建设、三环专汽6万辆和东风实业5万辆专用车、世纪中远5万辆微型车等整车扩能项目、东风双星800万套半钢子午胎和全钢子午胎项目建设,将形成1000亿以上的产销增量,必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大等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实际,确立了“工业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推进汽车、水电、旅游、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一主四大”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制造中心、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在服务“东风”中实现“双赢”。十堰是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80%来自汽车。东风与日产合资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重组给十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思想方面,需要全市上下致力于改变“一大二公”的思想意识,努力破解长期郁结的山地意识,淡化重“官”轻“商”的传统意识,牢固树立以企业为本的思想。市委、市政府以“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与“高姿态、实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于新东风,制定《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要》,剥离东风公司教育、卫生、公安、消防、地震台等辅体,帮助东风公司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用水、用电、房产登记等困难和问题,接收改造了与东风公司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22条道路,深入开展“政企共建优化环境”活动,拓展了政企共建服务新领域。2007年,东风汽车公司高质量跨上百万辆产销台阶,创造了公司盈利的历史新高。东风商用车公司十堰基地历经艰苦调整,全年销售中重型商用车保持国内中重卡销量第一的行业地位,其海外事业正从“机遇型”向“战略型”转变,并荣获“2007中国最具价值汽车企业”、“最佳商用车企业奖”、“最佳资本市场表现奖”。2008年,东风商用车公司累计销售汽车同比增长40%。2009年,东风汽车公司生产汽车190.13万辆,销售汽车189.77万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3.92%和43.61%。其中,商用车生产45.7万辆,同比增长20%,销售量为44.98万辆,同比增长19.05%。同时,东风汽车公司累计产销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标志着东风公司的事业已经步入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并向着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愿景阔步前进。东风人40年来披肝沥胆、奋力前行,承载着共和国的使命与梦想,向社会、向中国汽车工业交上了一份厚重而圆满的答卷。
  面对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南移武汉,对十堰经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支持服务东风公司发展的同时,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着力发展地方工业经济。市委书记陈天会提出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双亿”工程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汽车工业与地方特色工业两手抓,城区与县域工业两手抓,整车生产与汽配生产两手抓,“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两手抓;坚持生产、流通两手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确立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主题,制定了“一统三分”农业农村发展战略。
  2007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奖励“双亿工程”企业的办法,其奖励方式为:对实现当年净增销售收入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当年超过1000万元,实现税金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予以奖励。2007年,全市“双亿工程”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0.33亿元,同比增长40.8%。总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13家,其中,增幅在20%—50%的有7家、50%—100%的有6家、1倍以上的有5家。“通达牌”消声器跨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茅箭东城开发区和丹江口市六里坪工业园汽车产业集群均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十堰汽车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2008年初,市政府1000万元重奖了20家2007年度实现目标的“双亿工程”优秀企业。全市新纳入“双亿工程”进行重点扶持的企业50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3亿多元,同比增长34.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2.7个百分点。 其中,17家企业增长50%以上、3家企业增长一倍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企业4家、20亿元以上企业2家。
  2009年,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十堰经济走势,制定出台了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办法,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 、“重大项目百日攻坚”等活动,市政府斥资上亿元,用于扶持、奖励新型工业化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达821億元,比2008年增长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0.9%;整车生产量达40多万辆,汽车工业实现产值589.8亿元,同比增长28.1%。地方工业实现产值433亿元,增长39.1%,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52.7%。其中,50家“双亿工程”企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净增60亿元,增长45.8%。在建项目突破100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达到771家。东风渝安20万辆、三环6万辆扩能项目进展顺利,东风实业5万辆专用汽车扩能项目推进顺利;双星东风100万套全钢子午胎正式投产;世纪中远5万辆微型车扩能项目的生产线、涂装线建成;十堰西部工业新区实现了“三通”、入驻项目13个;十房、谷竹、十白三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开通,神定河、泗河等11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全市9个开发区工业产值增长35%以上,十堰经济开发区获得“中国最佳汽车产业示范开发区”称号,十堰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英两国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示范试点城市。
  今年5月23日,东风商用车8万辆重型车项目在十堰新基地开工建设,将形成240亿元的年产值、拉动720亿元的配套产业,这是东风公司大力实施“863计划”、振兴十堰基地的重大支撑项目,也是近年来十堰市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的实施,凝聚着东风创新的智慧,寄托着十堰发展的梦想,承载着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厚望,标志着东风在十堰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对于实现十堰工业新跨越,巩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之都的地位,建设百万辆级汽车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东风、东风渝安、三环、港澳台、万向通达、普林、温州、高新技术、民营科技、生物药业等工业园区和十堰工业新区的快速发展,双星东风轮胎800万套扩能项目的推进,构筑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十堰工业发展新平台。
  在“破与立”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一个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十堰,如何筹资?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解放思想中,市委、市政府推行“四破、四立”,即:彻底破除“坐井观天”的小农意识,树立全球化、市场化的新观念;彻底破除依靠自我投资求发展的观念,树立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求投资伙伴、实现发展的新观念;彻底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新观念;彻底破除在合资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狭隘意识,树立在合作、竞争中实现“双赢”的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破与立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各级干部的陈旧思想观念。2009年,全市组织开展了“百亿基金进十堰”活动,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政信担保公司担保额度达到5.1亿元,放大倍数6.4倍,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项存款余额695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0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带动旅游、水电、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新发展。十堰市荣获 “全国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称号。今年5月14日,十堰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正式成立。该俱乐部属银行牵头的新型跨行业自律组织,首批会员包括7家银行、64家优质中小企业和一家担保公司。其宗旨是全面提升银行对优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十堰经济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旅游产业。2003年6月17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主持武当山现场办公会,决定武当山在管理上“辖权不变,事权下放”,确立“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方针,多年徘徊不前的武当山保护与发展,由此开始了一个历史性转折,十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开始舞动。十堰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只要是想办的事情,都有办法办成;不想办的事情,都能找到不办的理由。市委书记陈天会逢会必讲如何加速发展,尤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并和市长张嗣义等市领导多次召开支持武当山发展现场办公会,确立了举全市之力舞活“龙头”武当山的指导思想和“创世界知名风景区,建中国山水园林城”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武当山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按照“着力培植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支柱产业,打造三级国际旅游城市”的构想,调整理顺了武当山体制,配齐配强了武当山特区的领导班子,抢抓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开发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以武当山为龙头的黄金旅游圈。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2009年又将旅游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采取以资源换资金、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内部挖潜等多种方式融资5亿多元,全面提升武当山旅游核心竞争力。
  武当山特区紧紧围绕省、市委确立的武当山保护与发展主题,先后邀请全国知名的院校和专家共同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文物抢救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修缮和复原20余处古建筑,新建和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景区管理,全方位包装推介武当文化品牌,特别是组织专门力量,先后在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和《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湖北日报》等强势媒体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强力推介武当山“灵”字主题形象。在全国重要客源地做形象广告和旅游线路推介。开通了武当山、武汉、十堰手机欢迎短信系统,建成并开通了“中国武当网”、“武当山特区网”,利用门户网站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配合影视部门拍摄了60集电视剧《武当山Ⅰ》、《武当山Ⅱ》,已在部分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上热播。组建了中国武当功夫艺术团,并先后赴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广东、深圳、郑州、重庆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促销活动。开通了深圳至襄樊旅游航班、西安至十堰客运列车、武汉至武当山高速旅游客运线路。在大中城市设立了旅游促销联络处或聘请总代理商,与重点客源市场的3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让利促销合同,加入了中南七省旅游联盟,出台了“一票管全年”、旅游团队、学生、银发老人、记者、军人等门票优惠政策。2007年,武当山特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 2008年,武当山旅游人数增加到122万人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武当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分别增长23.1%和48.2%。武当山特区相继荣获“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首届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目的地十佳”、“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武当山旅游业实现了由事业接待型向产业经济型的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开始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娱乐相结合转变,旅游市场格局开始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2007年,十堰市已开发开放A级旅游景区20家,发展水平居全省第2位;旅行社发展到78家,国导证持证人数达729人,旅游涉外星级饭店达63家,旅游商品企业达26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6万人,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由1995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接待海内外游客由62万人次上升到7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0.87亿元增加到31.6亿元,旅游创汇由20万美元增加到1727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1倍、24倍、35倍和85倍。2008年,十堰市成功举办了“武术界的奥运会”——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参赛队涉及世界五大洲,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南非、日本等60余个国家(地区)的2000余名运动员。作为东道主,湖北省组建了4支代表队参赛,其中十堰两支代表队共获得28块金牌,位居全省代表队榜首。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1万人次,同比增长21.2%,实现旅游总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32.2%。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用3到5年时间实现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从业人员“三个翻一番”的目标,在北京、武汉、西安、济南、大连、青岛、合肥、烟台等地大范围、多角度地开展了旅游推介活动,全力推进一批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堰至西安旅游客运专线开通,武神公路通车,武当山体育馆竣工,丹江口库区和武当山两个旅游码头正在建设;武当山景区通过5A级旅游景区评审并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房县“野人谷”和“野人洞”、郧西五龙河旅游景区晋升为4A级景区。丹江口市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十堰市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城市。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2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41.8%。
  着力发展水电产业。市委、市政府抢抓湖北省“一主两翼”水电开发的战略机遇,掀起汉江——堵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高潮。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91处,新增水电装机189.18万千瓦,占市域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55.6%,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今年全市总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96亿千瓦时,十堰步入水电产业开发的黄金时代。总投资44亿元的潘口水电站工程,设计总装机容量51.3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0.5亿千瓦时。目前,该水电站大坝顺利填筑至324米高程,这意味着电站大坝可抵御200年一遇洪水的威胁。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混凝土坝段第18号坝段已加高到176.6米设计高程。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确立了发展柑桔、茶叶、蔬菜(含山野菜)、魔芋、黄姜、中药材、食用菌、草食畜牧业等八大特色产业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2007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70万亩,比2002年增加130万亩;建成国家、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8个,研发制定省级标准11项,建设标准化基地60多万亩。郧县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郧西县马头山羊达国标,武当有机黑木耳和武当有机香菇达省标准。全市医药产业植物基地扩大到110多万亩,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72家。继清大药业被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十堰市跨入了“国家中药材基地”行列。
  2008年,全市特色产业经营企业发展到224家,初步形成果茶、粮油、棉纺、山野菜和蔬菜、畜禽水产、林木、皮革、造纸和纸品、医药化工等10大类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获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累计达120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42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竹溪“龍峰茶”、房县香菇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21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1个产品被评为市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近三年连续突破1000万美元,农民人平从特色产业企业开发中增加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全市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发展到14个,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注册用户发展到20多万个,十堰市跨入“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试点市”行列。
  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统筹城乡的“一统三分”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召开了市县乡三级干部大会,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农村,双联双助解难题”等活动。全市新增蔬菜、茶叶、烟叶、木瓜等特色基地20万亩,畜禽养殖小区120个、专业村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9个;武当道茶被授予湖北省第一文化名茶;房县黑木耳、丹江翘嘴鲌鱼、武当蜜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马头山羊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9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农村小康标准线。全市农村低保保障人口达到16万人,农村医保参合率达到95%,解决了38.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减少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6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2.3亿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500公里,建成农村五级站11个、候车亭180个、招呼站300个。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五县一市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5%。
  
  树立大开放观念,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对外开放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针对十堰地处内陆山区,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浓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大开放的工作思路,树立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新观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大突破,促进结构大调整和扶贫大开发,促进工业兴市,生态立市。
  继十堰被国家批准为开放城市以来,相继成立了武当山特区、十堰经济开发区、东城和西城经济开发区。在解放思想中, 十堰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号工程”。坚持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优良资产招商,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环境,为客商提供优惠政策、优越条件、优质服务,构筑了十堰对外开放新优势。“十五”以来,全市引进企业690多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8家。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采取以亲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先后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与贸易推介会,促成雨润集团、三力公司、农夫山泉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十堰。
  2007年,成功举办深圳投资推介会,参加香港湖北周、中部投资博览会、西洽会、华创会等招商活动,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112万美元,累计利用外资25818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1%%、161.2%;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1.7亿元,增长20%;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倍。全市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20家,比2002年增长663%;完成外贸出口6452.4万美元,2003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6136.3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5.6%、651.7%;先锋模具、汉江集团在境外投资810万美元,黄龙电厂承接海外电站管理,外派劳务比2002年增长1662%。新发展的万向通达、普林、温州工业园区达18个。
  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11亿美元,同比增长99%,创历史新高。东风日产的合资合作,十堰海关的正式开关,拓展了十堰发展新领域和空间。继汽车之后,全市特色、绿色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房县耳菇、竹山县肚倍、郧县蚕丝等25个国家名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开始形成品牌。印刷用PS版、预涂感光版、电子铜带等五类产品,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十堰跨入“全国结构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
  2009年,全市成功举办了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北京推介会、西安·武当旅游推介会、武汉·武当生态文化旅游推介会、十堰·深圳投资说明会,组织经贸考察团对台湾进行了考察交流,邀请了深圳企业投资者联合会来十堰考察,开展了“百名老板家乡行”活动,十堰市与天津河西区、北京丰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吉林省四平市以及俄罗斯恩格斯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对口援建四川汉源县地震灾区和新疆博乐市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引进项目301个,外贸出口18938美元,同比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5733万美元,同比增长13.6%,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同比增长30.4%,外派劳务增长同比10%。
  
  树立改革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意识,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既要消除旧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又要不断地探索、培育和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新组织和新形式,形成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改革的前提必须要解放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
  “十五”以来,十堰市从突破保守思想、陈旧观念入手,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政府组成部门由 46个精简到 31个;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受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182560件,办结率达99%;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市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7870份,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8项。农村税费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乡财县管、以钱养事机制初步建立,共化解村级债务5146万元;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市级部门预算全部推进到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非税收入直接征收面达90%以上。
  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强化协调服务,推行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的企业改革收到明显效果。2000年9月,全市开始了新一轮企业改革。到年底,全市910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改制,通达等28家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跨地区资产重组,十通公司并入三环集团,实现了我市首家企业股票上市。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成效。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19亿元,剥离不良资产31亿元,完成债转股21亿元。2001年2月,全市基本完成了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或大部分退出竞争性行业,国有中小企业转变为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改变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身份,成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到2001年底,全市429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通达、鑫银、华阳、金鼎等3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达集团进入上市申报程序,鑫銀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2009年,武商集团成功收购人民商场,市属7家企业改制到位,一批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国资监管取得新成效,纳入监管的6家企业经营收入增长19.6%。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不断规范,交易增值率达到2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确权面积和发证面积分别达到92.7%和86.5%。市城投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净增资本金12亿元,全年融资和偿债近8亿元,土地储备近2000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到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加快,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用人机制初步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平稳推进。目前,全市已改制企业1030家,占96%。据对1030家已改制企业调查显示,经营状况好的企业652家,占65%;较好的256家,占25.5%;较差的95家,占9.5%。这充分说明,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寻求和谐发展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节约能源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效益,在保护环境中求共赢,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确保水源区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永远一库清水,实现十堰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目标。“十五”以来,全市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118个,治理面积129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4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19万平方公里。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95万亩,完成造林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34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全市累计兴建农村沼气池14.16万口,改厕13.2万座,改建省柴灶56万个;现有沼气池和省柴灶每年可节约薪柴140.32万吨,相当于245.56万亩薪炭林年生长量。全市先后关停158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否决20多个“十五小”项目,治理86家重点污染企业,63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停;环保一票否决72家拟建项目;投资34.2亿元,引进了37项世界高新制造与信息技术,对电解铝、皂素、汽车铸造等25个骨干老工业项目进行改造,更新生产线43条,安装排放标识、实施远程监控的重点排污企业达52家,每年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库区污染物2亿多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8.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23%。为此,市财政每年减收增支近3亿元。与此同时,全市5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24家重点企业实现达标排放,37家企业被授予省级“清洁无害化工厂”。水源区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启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审查批准,神定河、泗河、丹江口市、郧县、竹山县等11个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运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及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96.4%。十堰城区居民绿色空间达239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47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1m2。十堰市连续四年在全省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并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受十堰市环保行动所感染,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调水受益区及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武警等先后在丹江库区建起近万亩“生态纪念林”。十堰市被国家命名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五”以来,随着汉十高速和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襄渝铁路二线建设顺利推进;柳树垭、五条岭隧道相继贯通,郧庙路、十巫路、316国道十白段和鲍竹路改造顺利完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580公里,丹江口二桥顺利通车。随着神武高速公路扩建方案的确定,机场项目、12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的顺利推进;随着十堰新建和改造的北京路、东风大道、重庆路、天津路等23条城区道路的竣工,新增建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随着十堰城区集中连片开发整理山地1.5万亩,新开辟了10余平方公里的工业发展新空间;随着十堰城区甘肃路、浙江路、武当路、许白路等改建、新建项目有序推进,游泳馆、美术馆、健身中心建成开放,张湾河、老虎沟市场的投入使用,博物馆等多个标志性工程和一批高品位住宅小区建成;随着郧十、十天高速的有序推进,十堰承接武汉、西安、重庆辐射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将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市居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显著变化,人民群众通过身边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对十堰未来发展的信心。
  为了实现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把维护好、实践好、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了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农户等系列创建活动,涌现出市太和医院等全国文明单位,市交通局、审计局、供电公司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91个省级文明单位;建设文明新村试点121个,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的称号。通过推广竹山县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引来了全国200多个县(市)代表观摩学习。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了“平安十堰”创建活动。十堰市跨入“中国最安全城市”行列。
  解放思想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大与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用解放的思想来指导工作、推进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研究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其他文献
【正】 新学期开始,北大法律系康树华副教授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青少年法学。这门课共分为三篇:(一)青少年犯罪篇是本课的基础部分,主要是分析、研究青少年犯
【正】 调查情况说明,少数青少年之所以走向犯罪,直接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客观上的不良影响和他们主观上的弱点。但是,和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也有一定联系。这些问
美国小企业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BA,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机构。SBA的口号是:帮助你创业、成长和成功的项目与服务。
“大品牌”战略营销模式不仅仅是一场家电企业内部的变革,它更像是整个家电产业的一次集结长征,任重而道远。 “Big brands ” strategic marketing model is not just a c
08年春晚,“苏格兰情调”式的小沈阳的高调亮相,宣布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当下语境中的初步成型。当小沈阳的“阴柔之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笑文化”也终于呈现出了以赵本山
前不久有媒体危言耸听:珠三角加工制造业企业大量外迁,东莞上万鞋厂关闭,珠三角“世界工厂”的称谓即将消逝。言外之意:《劳动合同法》赶走了依靠“廉价劳动力”度日、为生的中小
随着以太网技术在我国城域网以及宽带技术的发展,人们提出了速率高达1Gbit/s以上的宽带EPON(基于以态网的光纤无源网络)。本文从目前在接入网中占统治地位的铜缆接入技术——ADSL
过去二十年。有两列火车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列是全球化,另外一列是城市化。
我们在国内曾经做过一些市场研究。在所有中小型用户给服务商打电话求助的案例里,硬件出故障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是软件的问题。而软件问题中有大概80%的问题是和应用软件本身相
围绕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的传质、传质系数的计算,超临界流体萃取速率、传质阻力,超临界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