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应想方设法地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丰富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深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开展途径
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信,催人奋进。读书使人明理,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从小就应攀登这个“阶梯”,沉浸在书香园地中,从而陶冶情操,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但是,时下的语文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如何让小学生进行海量且持续的阅读,并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呢?我们做了尝试,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丰富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深厚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生广泛阅读的现状与弊端
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的阅读教育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二、我国历代文人志士对广泛阅读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都对课外阅读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彪曰:“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发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的。”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开展广泛阅读的做法
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充实各班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藏书;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家庭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书香班级,共建书香家庭。
1.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课内教方法,课外求发展”的主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如如何粗读文章、细读文章、熟读文章,教给学生粗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细读文章,学会用符号标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词义;学会写读书笔记或积累好词佳句,摘抄精美句子等。熟读文章阶段,理清文章思路,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并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主要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手抄报展评活动。此外,学会根据需要选读文学作品。
2.打破常规,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
首先要打破常规,根据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提倡大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整合学生的疑问,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摒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根据阅读实际采用辐射阅读方式、整体推进方式、穿插阅读方式,为“博览”和“广诵”留出充裕的时间。
3.指导学生博览群书。
博览是指对教材以外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书籍的广泛阅读。教材内容“精”读了,教师才有时间由“教会一本书”到“教好多本书”,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学生才有机会由“学一本书”到“读好多本书”,最终达到“会读书”的目的。
一是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以课本为发端,加强课内外沟通,有计划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布置学生查找小兴安岭的图文资料等任务。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完《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推荐《长征的故事》等书。为了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选材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阅读量,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
二是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1)推荐好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本着“古今兼容”、“中外贯通”的原则,分类推荐课外阅读书目。(2)制作“阅读反馈表”,督促学生阅读,反馈学生阅读效果。“阅读反馈表”要求学生填写好读书时间、读书内容、读后感等。(3)定期检查学生的词语和句子摘抄本。每周让学生上交一次反映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及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效果的作业。(4)开展读写结合活动。阅读后进行小练笔,使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是将中华国学经典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全面推广,大量背诵。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可让小学生背诵大量中华经典文化,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如《弟子规》、《三字经》可作为低年级诵读篇,三年级背《笠翁对韵》,四年级背《论语》,五年级背《道德经》。
4.确保诵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周开展两节经典诵读课,课前齐背,课间、空闲、睡前自背,养成习惯。
四、开展广泛阅读的效果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了课本的界限,拓宽了语文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和整合了语文课程资源,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从而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并迅速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开展途径
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信,催人奋进。读书使人明理,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从小就应攀登这个“阶梯”,沉浸在书香园地中,从而陶冶情操,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但是,时下的语文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如何让小学生进行海量且持续的阅读,并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呢?我们做了尝试,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丰富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深厚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生广泛阅读的现状与弊端
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的阅读教育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二、我国历代文人志士对广泛阅读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都对课外阅读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彪曰:“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发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的。”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开展广泛阅读的做法
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充实各班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藏书;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家庭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书香班级,共建书香家庭。
1.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课内教方法,课外求发展”的主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如如何粗读文章、细读文章、熟读文章,教给学生粗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细读文章,学会用符号标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词义;学会写读书笔记或积累好词佳句,摘抄精美句子等。熟读文章阶段,理清文章思路,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并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主要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手抄报展评活动。此外,学会根据需要选读文学作品。
2.打破常规,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
首先要打破常规,根据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提倡大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整合学生的疑问,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摒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根据阅读实际采用辐射阅读方式、整体推进方式、穿插阅读方式,为“博览”和“广诵”留出充裕的时间。
3.指导学生博览群书。
博览是指对教材以外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书籍的广泛阅读。教材内容“精”读了,教师才有时间由“教会一本书”到“教好多本书”,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学生才有机会由“学一本书”到“读好多本书”,最终达到“会读书”的目的。
一是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以课本为发端,加强课内外沟通,有计划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布置学生查找小兴安岭的图文资料等任务。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完《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推荐《长征的故事》等书。为了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选材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阅读量,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
二是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1)推荐好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本着“古今兼容”、“中外贯通”的原则,分类推荐课外阅读书目。(2)制作“阅读反馈表”,督促学生阅读,反馈学生阅读效果。“阅读反馈表”要求学生填写好读书时间、读书内容、读后感等。(3)定期检查学生的词语和句子摘抄本。每周让学生上交一次反映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及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效果的作业。(4)开展读写结合活动。阅读后进行小练笔,使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是将中华国学经典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全面推广,大量背诵。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可让小学生背诵大量中华经典文化,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如《弟子规》、《三字经》可作为低年级诵读篇,三年级背《笠翁对韵》,四年级背《论语》,五年级背《道德经》。
4.确保诵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周开展两节经典诵读课,课前齐背,课间、空闲、睡前自背,养成习惯。
四、开展广泛阅读的效果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了课本的界限,拓宽了语文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和整合了语文课程资源,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从而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并迅速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