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要围绕语文学科最原始、最传统的内容,字、词、句、语、修、逻、文、思展开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关键人物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课堂管理、教学语言和课堂提问两方面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语言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组织,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语言的组织不但是课堂教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与学生沟通的语言艺术。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提到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描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景观,教学生试着对此景观作以遐想,然后在此中听到具体的瀑布声,来感知诗人的情怀和意境,当然,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曲径通幽的历史情怀当中,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家园有一个憧憬,以及对于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当然也要有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中。因此,教师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课堂的教学组织语言和提问的艺术性进行有效开展。
  二、课堂语言组织的榜样效应
  教师组织语文课堂的语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的本身,就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模仿的对象。语言榜样效应的打造首先是语言内容与课堂主体紧密联系。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导语设计:“让我们一起走进你童年的乐园,享受一下童年的欢乐。”继而对文本内容展开阅读探究。导语的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更能抓住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注意力。因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觸,而且对于文学常识的了解学生早就在课前已经预习完成。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如果再一一烦琐地道来,不但不能有吸引学生,反而给学生留下教师讲课“啰嗦”的印象。
  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渡语。例如,在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我”要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了,这篇散文描写中地点的变化,也是作者思想感情从依恋百草园向“厌恶”三味书屋的转变。教师过渡语言的设计要有精准的概括性:“如果让你离开乐园,你会愿意吗?作者离开百草园时是怎么想的呢?”文本分析的过渡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愿意”一词进行提问,点明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依恋,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离开时的思想感情,直接进入文本下一部分的探究。教师过渡语的精准设计,为学生课堂上的阅读分析过程提供了鲜明的层次感,陈述两件相关联的事,在语言组织上会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在作文时,对选材后的合理承接作出了“过渡句”的示范。
  一节课结束对文本内容的总结必须是体现文本研读要点的高度概括。让学生既掌握了文本内容又学习到了教师严谨的课堂教学组织语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总结:“本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以及对封建教育的批判。”高度的概括给学生留下回味文本内容的空间,也学习到教师组织课堂语言的条理性。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魅力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可以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就要有难度上的“递增”。在难度加大的提问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毛泽东怎样评价词中提及的人物?词中提及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怎样理解词中“惜秦皇汉武”一句中的“惜”字?在三个问题提出学生逐步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会紧紧围绕诗词的主题,被问题引领得由浅入深,并探究出该词的深刻含义。
  要体现课堂提出问题的艺术性,就要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创新,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的连用,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感到困惑:孔乙己到底是“大约”死了呢?还是“的确”死了呢?因此,从语法和作者感情以及文本含义的角度为学生设计问题,即:“这两个词用在这儿有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呢?”“这样描述的意义何在?”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以小说的角度审视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解脱了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思维水平。教师的提问不但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注重创新问题的内容。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在这篇文本的阅读分析中教师要深入文本内容,发掘在题目上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题目承载的深意,结合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为学生设计问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从不理解、不体谅到感激、悔恨、感念的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堂管理、教学语言和课堂提问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第二中学(655607)
其他文献
古诗词作品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皇冠,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作品,则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颗明珠。通过阅读和学习高中古诗词,高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千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得到了革新。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在进行初中语
初中的语文中识字教学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来帮助识字。  但初中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让学生全面、系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对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生对拼音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到了初中,一部分学生对声母、韵母渐渐分不清
通过对历年来高考作文的研究,我们发现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2015年以后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样的变化,现在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参与现实的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加强对现实的关注,以此来考查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记叙文写作要求形象性、独特性、感染力不同,议论文要求文章的思想性和说服力,而高分作文必定是那些具备独立人格、思辨严谨、见解精深的议论文。  对于学生来说,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惊奇与疑问开始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们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顾自己讲
课堂导引活动是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它为学生主动、自主、有效学习提供了载体,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更清晰的流程.课堂导引活动的问题设计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由教师设计
走向真实的学习,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有趣了就有效了?愉悦了就达标了?参与了就学习了?展示了就收获了?记得在一篇教育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心中总有一个预
何为阅读?答案众说纷纭,与文本对话、主观投射、发现问题、砥砺自我……但无论怎样的阅读,都需要学生与读本,都需要从文本中摘录有效信息,都需要从咬文嚼字中感悟人生。对教师而言,阅读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而言,阅读是开阔视野和思维的重要渠道。以阅读为载体,呈现出“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千样”的喜人景象,无论怎样,都需要教师指导“有数”、学生探知“有数”,唯有如此,阅读才更有吸引力。  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
回归生活,从学生生活经历中挖掘人性深处的思想情感,让他们在触及灵魂中自由表达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取向。从简单的“记人写景叙事”中找出值得倾诉的内容,让学生走出一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