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珠的渊源和内涵
  佛珠的佛教渊源
  佛珠也常被称作“念珠”,就是使用珠线把固定數量的珠粒串起来之后做成的佛教法器。当佛教徒念佛或者是持咒时,佛珠则被当作计数法器。另外,佛珠还有“数珠、珠数、诵珠、咒珠”的称呼。现在佛珠不单是佛教信众手中的主要法器,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了人们最喜欢佩戴的饰物之一。
  现在普遍认为佛教使用佛珠的最早时间在公元2世纪前后,时间晚于婆罗门教。尽管北传佛教中有关佛珠的记载并不少见,可是在南传佛教中并未发现佛珠的记载。研究表明,佛珠虽然现在成为了佛教徒常用的法器,可是佛珠却并非为佛教所创用。
  佛珠的宗教意义
  诵经计数之法器
  佛教徒平时诵经念佛最方便的法器便是佛珠,掐捻佛珠能够“引接普遍根机”。我们都知道,佛教徒平时每诵读完毕一段经文,都会去掐捻一颗佛珠,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计数。
  会心益智
  佛珠除了拥有宗教的持咒计数功能外,对于诵经者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念诵佛经的过程中,因为专注于修行,则可以集中精神,提升智慧,并最终找到自己的本心。
  在佛教的意识当中,人世间纷繁复杂的困扰是无穷无尽的,每当一个人去诚心念佛或持咒,并随之掐捻佛珠,困扰便会随之消解。念佛的时候如果集中精神,便可以做到心灵清净,所以佛珠也常被称为“清心珠”。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记载: “净虑思念心专注,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另外,梦东禅师说: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曾经上表唐太宗,其中说道:“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心。制心猿之逸燥,系意马之奔驰。”因此,佛珠也被称为“拴马索”。佛珠能够遏制人们的妄念,增加定力,提升智慧,最终专注内心。
  警醒内心
  佛珠对于佛教徒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只要佛珠在手,便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反省,保持清醒平和的内心,并时刻持有佛教的慈悲为怀精神。佛教认为: “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此外,佛珠还有一个谐音为“弗诛”。意思就是人们佩戴佛珠的时候不能随意诛杀生灵,生灵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在内的所有拥有生命的事物。另外还要想办法来保护他们的生存利益,使得他们也能没有恐惧并安心地存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珠本身便是提醒人们行善积德的法器,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保持内心的纯净。
  祈福禳灾和抚慰心灵
  佛珠经常被人们认为是镇妖辟邪的神器,佛珠可以让人们在关键时刻保持镇静,并且躲开凶煞,最终消灾破劫。按照佛家的看法,那些佩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人,是和佛有缘的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自在的境界让人们感到羡慕,当人们处于喧嚣嘈杂的都市中时,手持佛珠则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变得平静。当人们身处旅程之中时,掐捻佛珠不但可以让人们身心放松,而且还可起到调养筋经、舒展关节的作用。
  佛珠还常被人们挂在私家车里,这其实都是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心理期望。
  有一些佛珠使用沉香、檀香、黄花梨、紫檀等材质制作而成,这些材质普遍带有香气,不但能净化空气,而且还可以让人心神宁静,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佛珠和我国佛教的关系
  佛珠是何时传入我国并最终为国人所熟识的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考证,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佛教是两汉时期从西域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根据历史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从此传入中原,但是佛珠是否同时期传入中原尚不可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繁盛一时,这个时期从外国来华的僧侣人数众多。比如说当时的知名高僧佛图澄在洛阳受到后赵君主石勒、石虎的敬重,广建寺庙;鸠摩罗什在长安也被后秦君主姚兴尊为国师。这些高僧带领僧众翻译佛经并弘扬佛法,受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崇敬。
  后魏杨街之在著作《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道: “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外国沙门,三千余人。”如此众多的来华僧侣,应该有携带佛珠进入中土的。此外,虽然《佛说木槵子经》译者的名字都已经失传了,但却附在《东晋经录》之中。我们可以因此断定国人知道佛珠的时间不会晚于东晋。此外,由唐代天竺僧人阿地瞿多翻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翻译的《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翻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翻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对于佛珠的一些记载,这些经典著作都被广为传诵。
  当时我们国家的历史记录中对于佛珠的记载是非常常见的。比方说《旧唐书·李辅国传》中记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续高僧传·道绰传》里面也记录道: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佛珠的种类
  菩提类佛珠
  星月菩提子佛珠
  星月菩提子佛珠的宗教内涵是很深的。星月菩提子被认为有修身、辟邪、养心、普度众生和佛祖心中留等众多寓意。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持用菩提子念诵佛、菩萨的名号和咒语,能够获得吉祥如意和大量的功德。因此,星月菩提子佛珠是使用广泛的一种菩提佛珠。
  星月菩提子的质地坚硬,表面为灰白色或乳黄色,形状不规则,类似小元宝。在珠面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纹路图案很像新月;同时珠面还呈现许多均匀分布的黑点,就类似于繁星,整体看起来就像苍穹中的繁星托月,因此被称为“星月菩提”。市面上销售的星月菩提子包括圆的和扁的,这些形状的菩提子大多都是经过了人为加工,人们一看便可知晓。
  老星月菩提子佛珠具有神奇的宗教法力和优雅美丽的外观,一直备受推崇。   莲花菩提子佛珠
  莲花菩提子是一种名贵的菩提子,是一种原产地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大叶蕨类植物的种子,这种植物包括了十几个亚种,这种菩提子外观酷似莲花的形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莲花菩提子主要形状有磨盘形、宝塔形和蘑菇形等几个类型。
  莲花菩提子整体为圆锥形,质地坚硬。莲花菩提子佛珠的表面通常有若干不规则的棘状凸起,因而横拿的时候会扎手。莲花菩提子的密度、颜色非常类似山核桃。通常都会选择颗粒饱满个头大以及莲花图案全、品相好的莲花菩提子串成佛珠。莲花菩提子佛珠经历长时间把玩后,会形成一层温润透亮的包浆,颜色最终会演变为红褐色,非常类似玛瑙但超过玛瑙,非常漂亮。由于目前莲花菩提子整体数量稀少,在原产地往往也很难采集到,因此变得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莲花菩提子的形状非常类似磨盘(一般在14毫米左右),边缘饱满连贯、菩提子的棘状凸起稀少的被奉为上品。与莲花菩提子相近的,还有一种莲花座菩提子,这是一种稀有植物的果实蒂,呈枣红色,质地坚硬,外形酷似莲花座,并以此而得名,又称“小莲花”。
  凤眼菩提子佛珠
  凤眼菩提子的特点就是古朴典雅,这种特质在菩提子中是相当明显的。凤眼菩提子的表面有一个类似凤凰那美丽优雅的眼睛,因此获得“凤眼菩提”的美名。凤眼菩提子非常罕见,因此非常珍贵。凤眼菩提子的外皮堅硬且有光泽,长期把玩后颜色变深,而且会出现玉器一样的光泽。
  凤眼菩提子佛珠一直以来都深受佛教徒的推崇。佛教的密宗就认为凤眼菩提子对于修行的帮助很大,长期使用这种佛珠能够增加智慧,将无尽的烦恼化为清净,最终成就佛果,也因为这样,凤眼菩提子佛珠迅速成为了密宗修行者最为依赖的佛珠法器。著名佛珠著作《密宗辑要》中曾经记录: “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龙眼菩提子佛珠
  龙眼菩提子属于凤眼菩提子的一种,这种菩提子上有三角状眼,非常类似龙眼,因而得名。龙的梵语音译为“那伽”,龙在佛教文化中有深刻的含义。佛教认为龙具有翻云覆雨的强大力量,因此还成了守护佛法的护法之一。佛教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词语,比如说“龙象”这个词是形容和比喻菩萨的威仪;而“龙应”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之一,因而很多人相信持用龙眼菩提佛珠具有振威驱邪的效果,是潜心修行者的必备之物。
  龙眼菩提子也分许多种类。有一些龙眼菩提子未经打磨的时候正面会呈现出一个突出的三角形图案,酷似龙眼,因而得名“原始龙眼菩提”;有一些龙眼菩提子形状不规则,在菩提子的表面有三个棱,并与龙眼的三个角相对应,称为“三棱龙眼菩提子”。
  木质类佛珠
  国人一直以来对于木材有很深的情结,那种崇尚木、依恋木、珍视木的传统情结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我国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所有的生活环节都和木有密切联系。《春秋繁露》曾经记录道: “木者,春之性也。”木材因为生发于春天,因而被看成是生命的源泉。这种思想和儒家、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含蓄内敛、终归涅盤的宗教情结和哲学理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平时,大多数人都会将一些质地坚硬、颜色暗红的木材称为“红木”,而事实上“红木”仅是一个通称,红木中的许多木材都分属不同的科属和类别。根据我国对于红木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红木归纳为5属8大类33种木材:
  1.紫檀属
  紫檀木类:檀香紫檀(主产于印度)。
  花梨木类;越柬紫檀(主产于越南、柬埔寨、泰国),安达曼紫檀(主产于印度、安达曼群岛),刺猬紫檀(主产于热带非洲),印度紫檀(主产于印度、缅甸、非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引种栽培),大果紫檀(主产于缅甸、泰国、老挝),囊状紫檀(主产于印度),鸟足紫檀(主产于东南亚中南半岛)。
  2.黄檀属
  香枝木类: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
  黑酸枝木类:刀状黑黄檀(主产于缅甸),黑黄檀(主产于东南亚及中国云南),阔叶黄檀(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卢氏黑黄檀(主产于马达加斯加),东非黑黄檀(主产于非洲东部),巴西黑黄檀(主产于巴西),亚马逊黄檀(主产于巴西),伯利兹黄檀(主产于伯利兹)。
  红酸枝木类:巴西黄檀(主产于热带亚洲),赛川黄檀(主产于巴西),交趾黄檀(主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绒毛黄檀(主产于巴西),中美洲黄檀(主产于墨西哥等中美洲),奥氏黄檀(主产于缅甸、泰国、老挝),微凹黄檀(主产于中美洲)。
  3.压豆属、铁刀木属
  鸡翅木类:非洲崖豆木(主产于非洲刚果盆地),白花崖豆木(主产于缅甸、泰国),铁刀木(主产于东南亚,中国云南、广东引种栽培)。
  注意:鸡翅木为崖豆属、铁刀木属共有。
  4.柿树属
  乌木类:乌木(主产于斯里兰卡及印度南部),厚瓣乌木(主产于热带西非),毛药乌木(主产于菲律宾),蓬赛乌木(主产于菲律宾)。
  条纹乌木类:苏拉威西乌木(主产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菲律宾乌木(主产于菲律宾)。
  上面提到的名贵木材都可以用来加工做成佛珠。其实,只要是自然界生长周期长、质地出色而且硬度高、纹理色泽深沉美观、耐腐性强的木材类型,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加工制作佛珠时用的上等材料。此外,佛教经常把那些木质坚硬不朽,香气芬芳永恒,色彩绚丽多变,辟邪迎祥百毒不侵的沉香、檀香、紫檀、绿檀、黑檀,并称为“佛教五檀”或“圣檀”,把这些檀木制作出来的佛珠奉为上品。
  那些使用珍贵木材制作而成的佛珠价格昂贵,所以在持用和收藏的时候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需要更多地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让佛珠保持最佳的品相。
  沉香佛珠
  沉香还常被称为“沉水香”“水沉香”“黑沉香”“蜜香”“白木香”“女儿香”“耳香”“燕口香” “蓬莱香” “芝兰香”等。在梵语中则音译为“阿伽嘘” “阿伽楼” “阿竭流” “恶揭噜”等。梵语意思为“不动”。 《增广本草纲目》中对于“沉香”词条的记载表明,沉香根据不同的产地、形色、等级,可以分为“栈香”“黄熟香”“刺猬香”“鸡骨香”“海南沈”“上沉香”等类型。有一种带有黑色光泽的沉香,被称作“伽罗”,这属于沉香中的上品。   沉香的香气自然而且清新脱俗。沉香树的树干在生长时遭受真菌入侵,茵类的寄生导致树体内部产生变化,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和多年的沉积,在沉香木内形成了香脂。沉香木常被应用到养生、宗教、医疗与艺术等多个方面,人类迄今为止使用沉香的时间已经超过了3000年。
  沉香木在生成的过程中吸取了世间的精华,宛如麝香一般,坚如木石,更是被历朝历代的人们称为“香中之王”。由于沉香那文雅静美的色泽、内敛低调的外观、美丽而不妖冶的特征,能够触动人心,故获得了宗教的推崇,甚至被称为“可通三界灵气”的宝物,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各大宗教共同认可的珍贵木料。
  佛教使用沉香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比如供佛使用的线香和卧香,早期大都带有沉香木的成分。沉香同样是“浴佛”时使用的主要香料,那些使用沉香木所雕刻的佛像、佛珠等都被看作极其珍贵的法器,一直以来,佛家在礼佛、参禅、打坐、避灾保身、诵经时都将沉香法器当作圣品。佛教认为,沉香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将香气发散于心中,这对于人们保持正念,增加定力,化烦恼为菩提,将自己的良好修行上报于诸佛和菩萨都有帮助,这样则能够增长善根,最终让人们早登圣地。
  沉香在我们国家的中医学当中也一直都是极其珍贵的药材。沉香本身性辛、微温、无毒、带有清香、有利睡眠、能够通关开窍、畅通气脉、行气镇痛、温中断呕、纳气平喘,对于养生和治疗疾病都有帮助,中医学经常把沉香做成沉香粉、沉香饮片、沉香曲等入药。
  一般情况下,按照沉香的产地、油脂含量、结香方式、结香部位等,可以把沉香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出产地区进行划分,沉香的类型则有光香、海南栈香、番香等;依据沉香的油脂量来划分,常见的类型包括沉水香、栈香、黄熟香等;按照聚酯的状况进行划分(沉香结香的不同方式),沉香可以简单分为熟结、生结、脱落、虫漏4大类。
  按照沉香质地的坚实与疏松,散发香气的浓烈程度,可以把沉香划分成4类规格:质重香浓的一号香、质坚香浓的二号香、质较松香味较淡的三号香、质浮松香味淡的四号香。
  沉香有不同的结香部位,因此在香气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木芯与节坚固,颜色发黑,而且能入水即沉的称为沉香;半沉于水者则称为鸡骨香;树根为黄熟香;树干为栈香;细枝尚未腐烂的称为青桂香;棍节部分大而轻的称为马蹄香;花无香气,结果之后才散发香气的称为鸡舌香。
  檀香佛珠
  檀香还常被称为“旃檀” “栴檀” “枋陀那”“栴弹那”“栴檀香”“真檀”,《本草纲目》中称为“檀香” “白檀”,属于檀香科檀香属的高大常绿乔木。这种乔木可以长到几丈高,檀香木优雅芬芳且利于雕刻。北京雍和宫中还藏有一尊高达26米、直径3米的白檀巨佛雕像,这尊雕像就是利用一整根檀香原材雕刻而成,因此也最终成为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檀香可以分成赤、白、紫几种。檀香树的生长周期很长,一般经过数十年的生长方能成材。在此之外,檀香树本身是一种半寄生性的植物。檀香树的树根仅能从土壤中吸取少量营养,主要的营养来源还是用根状吸盘吸附在豆科的印度黄檀、凤凰树、红豆树等寄生植物的树根上来获取营养,如果旁边没有寄生植物,檀香树压根儿无法存活下来。另外寄生植物本身不能长得太高,否则,檀香树也会因此而枯死。因此,檀香木数量稀少而且非常珍贵。
  檀香木本身质地坚韧,表面细腻、光滑、手感好,檀香木的颜色多为黄褐色或深褐色,老料的色彩则会更深一些。外观的纹理一般都是笔直或微呈波形,年轮不太明显。檀香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檀香木的芯材部分,因为边材部分是没有香气的,边材是白色,并不在可用的木料之内。虽然檀香的包浆不如紫檀或黄花梨显著,可是檀香木本身木质致密,有长久的幽香,檀香木还能够防虫、防腐,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常常被人们雕制成佛像、佛珠、人物、檀香扇、珠宝箱、首饰盒和拐杖等物品。
  檀香的气味清香而悠远,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宁神清心,有利于人们去除烦恼,专注意念,因而也受到了各种宗教的推崇。佛教将檀香称为“旃檀”,翻译过来就是“与乐”,意思就是说能够给人一种安静和愉悦的感觉。 《慧琳音义》中说: “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药,故名与乐也。”在皇家祭祀和举行礼仪的时候,檀香同样是必备的物品。
  檀香还是一种中药材,医书中描述檀香具有“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能够抗菌消炎、理气和胃、润肺镇咳、安和心智、安神开窍,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檀香虽在根、干、枝、果实的部分都含有油脂,但还是以木质芯材为主。越靠近树芯或树根,材质也会越好,含油量会随之增加。檀香还常用来制作香木粉、香木块等原态香材或用来提炼檀香精油。
  紫檀佛珠
  紫檀属于豆科的植物,一共有15种,产区包括热带、亚热带。这里主要介绍印度的豆科紫檀属的“檀香紫檀”。这种紫檀又名为“鸡血紫檀”,人们俗称为“小叶紫檀”。小叶紫檀是紫檀木中最昂贵和珍稀的木材,而事实上,小叶紫檀才属于真正紫檀木类。平时我们说到其他紫檀木,比方说出产于越南、柬埔寨、泰国的越柬紫檀;出产地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紫檀;产地在热带非洲的刺猬紫檀;缅甸、泰国、老挝出产的大果紫檀;东南亚中南半岛出产的鸟足紫檀;印度本地出产的囊状紫檀,以及主要产地为印度、缅甸、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引进并栽植的印度紫檀都不是真正的紫檀,这些木材其实应该归于花梨木类中。
  小叶紫檀的产地集中于热带、亚热带的原始雨林当中,是一种罕见而稀少的树种,印度的小叶紫檀是质量最好的木料。关于紫檀木有句话叫“十檀九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叶紫檀基本无大料,材料直径最大有20厘米,稍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空心的情况,因此愈发显得名贵。小叶紫檀喜湿热气候,要求生长地区年温度超过25℃,气温最低为2℃,年降水一般在1000~2000毫米。小葉紫檀有发达的树根,而且树根上的根瘤能够固定氮,因此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小叶紫檀一般种植后6~8年可以开花和结果,开花期4~5个月,果期9~10个月。   紫檀木在硬木当中也属于密度较大而质地坚硬的,紫檀木很重,棕眼小而木纹不明显。紫檀木的颜色为黑色,整体感觉静穆而稳重,这一属性同样是任何木材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国家从古代就意识到了紫檀木的这种独特价值。早在东汉的诸多史料典籍中就有了很多紫檀木料加工制作车舆、乐器、高级家具及其他精巧器物的文献记载。明代初期和海外诸国的交流,包括郑和7次下西洋,在这些贸易交往中,经常也会涉及一些珍稀的木材,这之中就有紫檀木。明代皇室非常喜欢紫檀木,因此郑和7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都从海外各地采购了大量的紫檀木料,但是仍旧满足不了皇室的需求。之后,明代皇室还曾经派遣官员前往南洋地区采购,因此,大量的私贩出现了。到明代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已基本采伐殆尽,紫檀木更是几乎绝迹,使得当时世界上的紫檀木绝大多数汇集到了中国。据史书记载,直到清代时期朝廷使用的紫檀木几乎仍旧是明代时期遗留下来的,虽然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已粗不盈握,且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数百年都无法成材,明代采伐一空,自然清代无法获取了。
  黑檀佛珠
  人们对紫檀是很熟悉的,而且紫檀很名贵,大家都明白,因此,很.多商家不管出售的高级木材属于哪种科属,总会牵强附会地加上“檀”字,以使人们联想到可能与紫檀的材质大同小异,进而提高木材身价。 “黑檀”也是因为这种心态而命名的。黑檀不属于紫檀的“近亲”,甚至和紫檀不同属,黑檀的科学名称应该是“乌木”。
  乌木集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原始森林之中,乌木的资源很少,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缅甸为主要出产国。根据前面的分类我们知道:乌木属于柿树属,其中有两大类树种,包括斯里兰卡及印度南部的乌木、产于热带西非的厚瓣乌木;产地为菲律宾的毛药乌木和蓬赛乌木,另外还有一种条纹乌木类,也就是出产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苏拉威西乌木和产于菲律宾的菲律宾乌木。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乌木则是印度尼西亚出产的苏拉威西乌木,因为处于热带地区,因此常年炙热干旱,樹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生长速度非常慢,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成材,苏拉威西乌木因此成了国宝级的植物。
  黄花梨佛珠
  海南黄花梨木和前面提到的紫檀木,以及乌木均属于木材中的上等材质。黄花梨木的稳定性非常强,即使遭到严寒和酷暑都不容易变形、开裂和弯曲。黄花梨木的木材韧性很好,精品家具常使用此种木材制作,明清时期的主要硬木家具基本都是用海南黄花梨制作。在黄花梨木当中,以黄褐色的木材为上等材质。使用黄花梨制作的上乘佳品,从外观艺术审美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那种感觉都是其他木材无法比拟的。海南黄花梨常被人们认为是汇聚天地万物之灵气于一身的圣物,备受人们的喜爱,而用海南黄花梨精制而成的佛珠自然也成了佛珠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由于海南黄花梨佛珠那美丽而不张扬的外观,以及独特超然的香气和佛教的那种意境不谋而合,因此深受佛教信众的喜爱。许多的史料当中都对佛教信众使用黄花梨佛珠进行修持进行了记录,并认为持用海南黄花梨佛珠修行,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悟佛教精髓,进而达到那种超然忘我的境界,还能够辟邪去灾、护佑持用者,这便使得更多人对海南黄花梨佛珠情有独钟。时至今日,海南黄花梨佛珠早已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信物和寄托祝福的佳品。
  “黄花梨木”这个名字类似于“黑檀”,其实并不是一种学名,仅仅是俗称,黄花梨的学名为降香黄檀。降香黄檀属于黄檀属香枝木类,主要的出产地在我国的海南,因此也得名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
  海南黄花梨的植株能生长到20米,胸径可达0.8米,是海南特有的珍贵树种。海黄的质地坚韧、温润且有质感,纹理美观清晰,具有多种变化,常见的木材花纹包括麦穗纹、蟹爪纹等。海黄的边材色淡,芯材则为红褐色。海黄的比重相对较轻,入水可呈半沉浮状态。海黄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海黄的木纹中经常可以发现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结节、结疤,这俗称为“鬼脸”。这些鬼脸平整、不开裂,经常呈现出非常神奇的图案,诸如狐狸头、老人头及老人头毛发等纹理。鬼脸纹同样是判断海黄真伪的主要特征之一。按照海黄的一系列特征,在制作器物时同样可以进行灵活的利用和发挥。海黄制作的器物多数表面光素,不加雕饰,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这能够进一步彰显出木材的自然美。在《广州志》中曾经就有记录:“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里斑,又名‘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
  海南黄花梨包括黄花梨和油梨两种类型,其中黄花梨别名叫“糠格”或者“糠梨”。这种木材的颜色较浅,主要为浅黄褐色。纹理以黑线花纹居多,还可以观察到深褐色或红线花纹。材质较轻,纹理较细,花纹颜色与材质颜色色差变化不大,荧光感强,经常带有半透明的感觉,其中还有一些金色的丝状物,古代王朝经常将黄花梨作为进贡皇家的木料。黄花梨主要出产在海南的东部和东北部。海南黄花梨中的油梨则被称为“油格”或“油料”,特点是材色通常不太均匀,颜色深且多为红褐色和紫红褐色,有一些更接近黑色。油梨的纹理明显,花纹颜色与材质颜色色差明显,油性强,硬度高,更加耐磨。油梨主要产于海南的西部。
  虽然黄花梨树种植相对容易,不难成活,可是黄花梨长成材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通常一棵碗口粗的树的可用材,仅有擀面杖大小,也因为这样,黄花梨木变得非常名贵。在国际上始终没有对越南产黄花梨的准确登记和注册,因此这种树木一直存在命名的准确性问题。民间将这种木材称为“越南黄花梨”,并简称为“越黄”,但中国红木标准仍将其称为“越南香枝木”。海黄的木料资源现在也变得非常短缺。许多自称为越黄的木料,产地根本不是越南,很多是从老挝进口的“香枝木”,在质地颜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别,也都要比越南产的黄花梨木差很多。
  海黄和越黄的区分
  根据几个方面可以初步分清海黄和越黄:
  (1)看颜色:海南黄花梨木的颜色呈深浅分布,具体有浅黄、金黄、橘黄、红褐、赤紫、深褐等几种,这些不同的颜色也反映出木材的比重、油性、气味的差异。那些颜色较重的材质一般会比重较大、油性较大、气味较浓;那些颜色浅的,则比重较小、油性较小、气味稍淡。木材的取材位置越接近根部,比重和油性也就越大。   海黄在明代时期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正是由于海南黄花梨在颜色、花纹方面均有不同的差别,颜色庄重典雅,淡定又不会过于沉寂,达到了活泼与沉稳的完美结合,这种特点暗合了“雅”的心理审美需求。从颜色上看,海南黄花梨的颜色通常整体表现为暗红色,相比越南黄花梨的颜色显得更加深沉,而越南黄花梨的整体颜色更接近于亮橙色,这种颜色比海南黄花梨的颜色更加活跃。
  有些越黄的根料,在颜色、纹理、木质等方面都非常类似油梨,粗看之下无法分辨。这主要是由于越黄树木比海黄更高大粗壮,而根系自然也就更加发达。因此,这些非常类似海黄中油梨的越黄根料,还经常被用来制作小物件,然后冒充海黄料器物进行出售。不过有经验的人还是能够观察到越黄根料的黑色部分,这种原料和海黄中油梨的黑色部分差别是比较明显的,海黄油梨料中的黑色纯净,而越黄根料的黑色中还可以察觉到交杂的红色部分,而且这些非黑色部分的反差要比海黄料大一些。
  (2)看花紋:海黄的花纹同样是组成“雅”的一部分。海黄本身具有淡雅的香味,海黄那特有的花纹也能令人陶醉。海黄的花纹中最著名的也就是“鬼脸”,密密麻麻的“鬼脸”,木材的纹路类似于“麦穗”或者是“虎皮”,条纹分为流线、弯曲甚至直的线条。这些线条无论粗细都具有流畅的花纹,都会给人一种优雅的美感。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海黄都带有美丽的花纹,一些使用老料、大料或老料的边角料做出来的物件,就可能没有什么花纹,可是还是有收藏价值的。也因为这样,仅凭花纹的情况来判断海黄的真假与好坏是不客观的。
  (3)看质地:普通的木材棕眼越小,木质也就越致密。海黄本身就是坚硬而且细密的,而越黄的材质则要粗软一些,质地坚硬的越黄木料不多见。也因为这样,人们不能简单地从质地上加以区分,而应该根据情况,全面综合考虑才是。
  (4)闻香味:海黄所带有的香味都是非常独特的。可是海黄的香气不同于沉香那样浓密而且持久,通常木材为新切面或者密封较严时,才比较容易闻到,当木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较长后,香味就会慢慢淡去,直到刮开新的表面才又会散发出来。如果器物本身是用千年难遇的老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话,即使在雨天或者潮湿的天气,也会散发出幽幽降香,打蜡抛光一样无法封住香气。
  海黄本身的香气有一种辛辣感,而越黄则多为酸香。当然,单纯依靠香味对海黄和越黄进行区别并不科学。首先,不同产地的黄花梨香味是不同的,同一种海黄或者是越黄树种,生长的区域不同,香味也是有差异的;其次,伴随着存放时间和存放环境的变化,木材的气味也会出现变化。虽然如此,木材的气味本身还是“雅”的。海黄的香味大多是清雅温柔,香气一般不会特别浓厚;越黄的气味多数很清淡,少数木料的香味较浓。
  (5)看荧光:木材当中的单宁成分会直接导致木材出现荧光。如果木材当中的单宁含量很高,荧光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如果含量很少,则荧光较弱。从整体上来看,海黄散发的荧光比越黄要更加强烈。
  (6)看沉水:多数情况下,质地坚实且油性大的木材,都会出现沉水或者是半沉水的现象,油性较小的木料则多数不沉水。一般海黄中仅有少数重的料或成品入水即沉,多数都会稍微浮出水面。
  (7)看芯材大小:一般说来,海黄的材料直径普遍较小,能见到的最大直径也不过30厘米。而越黄的树材则比较粗大。过去几十年,在市场上能够发现一些直径七八十厘米的越黄原材料,可是现在碰到的越黄木材直径则只有20~40厘米。
  综上所述,想准确地辨别海黄与越黄,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积累,仅仅依靠某种方法恐怕很难奏效。最好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多看、多闻、多上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使自己鉴别的成功率不断提升,失误逐渐减少。
  宝石类佛珠
  玛瑙佛珠
  玛瑙的花纹非常美丽,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皇家宫殿内,玛瑙工艺品就常常成为装饰的主要工艺品,当皇室进行礼仪和庆典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些考古发现的古代墓葬中,常见成串的玛瑙球,且以项饰为多。世界上关于玛瑙美丽动人的传说并不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经把玛瑙称为“文石”。玛瑙和佛教也有很深的渊源,这种饰物常被视为“七宝”之一。当佛教尚未传到我们国家之前,我们并不把这种玉石称为“玛瑙”,而是将其称为“琼”“赤玉”“赤琼”“琼瑶”。 玛瑙”的名字最早见于佛书。关于玉石的典籍《石雅》中说: “后汉安世高译《阿那邠邸七子经》云:北方有国,城名石室,彼有伊罗波多罗藏,无数百千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唐陈藏器云:马脑生西国玉石间,来中国者,皆以为器,一称马脑珠,胡人谓马口中吐出者。凡是,明白佛教流传中土,玛瑙始著称,则东汉以前固不以玛瑙名矣。
  关于玛瑙是石头还是玉的问题的争论起于魏晋,一直争议到明代。按照《石雅》中的记载,曾经有将玛瑙写成石字旁的,认为是石,不过最终还是认为玛瑙是玉的一方获得了胜利,这才放弃石字旁,而将其改为玉字旁。
  玛瑙类似于水晶和碧玉,也主要由石英矿构成,玛瑙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玛瑙在矿物分类中是玉髓类。玛瑙的硬度为6.5~7,比重2.55~2.91,折光率1.535~1.539,断口呈贝壳状,具有玻璃一般的光泽。材质纯洁的玛瑙为白色。玛瑙在形成的过程中含有铁、铝、钛、锰、钒等化学元素,常有红色、蓝色、灰色等各种颜色。玛瑙的产地非常广泛,我国每个省份基本都有出产。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地区也生产玛瑙。巴西和印度出产的玛瑙是最著名的。
  玛瑙颜色丰富,质地细腻,而且有多种形状,光洁美观,备受人们喜爱。玛瑙同样是制作工艺美术品时常用的材料,玛瑙常用来加工成佛珠、手镯、摆件和一些小挂件,如此之多的用途是一般玉石不能比拟的。
  按照玛瑙本身的不同颜色对玛瑙进行命名,一般公认红玛瑙为上品。介绍玛瑙的著作《格古要论》中说到“玛瑙无红一世穷”。玛瑙上面经常有一些同心层状和规则的条带状的纹路,按照这些纹路的不同,可以分成缠丝玛瑙、条纹玛瑙、苔纹玛瑙、火玛瑙、缟玛瑙等。   玉石佛珠
  一直以来,中国都有崇尚玉石的文化传统,古时的文学名句中还有“君子比德如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种种说法,由此可见,佩玉在古代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玉石的概念还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玉石就包括很多利用工艺美术雕琢的矿物和岩石,这其中的珍贵石料就包括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狭义上的玉石只是指以缅甸优质翡翠为代表的硬玉和以和田玉为代表的软玉。
  翡翠最重要的矿源在缅甸,两个世纪以来,缅甸出产了大量的半透明帝王玉。历史上,危地马拉也曾经大量出产翡翠,主要提供给了中美洲的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入侵中关洲后,深信翡翠能预防和治愈臀部和肾部疾病,所以都选择佩戴翡翠材质的装饰物,并将这种护身符称为“腰石”或“肾石”。这个时期日本和美国阿拉斯加也有翡翠出产。
  通常质量上乘的翡翠颜色都是纯正的,绿色的浓度应该超过七八成,颜色亮麗而且分布均匀。优秀翡翠的要求包括正、浓、艳、匀等几个方面。
  所谓“正”,指的是翡翠色调的范围,这个指标要看主色和次色的比例。绿色调就是翡翠纯正的色调,假如混有其他颜色,在价值上便会大打折扣。所谓“浓”,指的是翡翠颜色的深浅,通常,浓度应该把握在70%~80%左右,超过90%就是过浓了。所谓“艳”,说的就是翡翠本身颜色的明亮程度。颜色越鲜艳的翡翠,价值也就越高。翡翠的鲜艳明亮程度主要取决于所含绿色、黑色以及灰色的比例等因素,绿色比例多者,颜色明亮,含黑色或灰色多的整体颜色就会变暗。行家往往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术语,用以表示翡翠的颜色,例如黄杨绿、鹦鹉绿、葱绿、辣椒绿等,这些都是鲜艳的翡翠颜色;而菠菜绿、油青绿、江水绿、黑绿等则指的是沉闷的暗绿色。“匀”说的是翡翠颜色是否分布均匀。翡翠的颜色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均匀的,如果获得一块颜色均匀的翡翠,实在是千载难逢的。
  和田玉佛珠
  和田玉是软玉的一种,俗称真玉,传统概念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由于软玉利于雕刻,因此成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软玉在古代最初被用来制作武器,之后才被用来制作饰品。软玉有不同的颜色,一般富含铁的软玉为深绿色,富含镁的软玉为奶油色,有多种变种,同时可能呈现同质的斑点或条纹。
  我国的西部和台湾省出产软玉较多,软玉的雕刻历史已经超过了2000多年。现在软玉多从缅甸进口,另外俄罗斯和新西兰、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津巴布韦(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的产区也有部分产出。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成品为和田玉仔料制成的玉石佛珠,下面加以详细介绍。
  和田玉分布的区域在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西起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珠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在这广阔的区域当中,包含着1100多千米的和田玉成矿带。在那些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中则分布着和田玉的原生矿床及矿点。
  和田玉常见的类型有山料、山流水和仔玉。“山料”还被称为“山玉”“宝盖玉”,这是一种原生的矿料,常见的矿床类型有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 “山流水”是原生矿料在经历了风化崩落后到了河中,然后河水把玉石冲到了河流的中上游,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玉石被水流初步冲刷而略圆; “仔玉”也常被称为“仔料”或“水料”,指的是由原生矿料经若干年的冰川和地震的不断裂解、崩落、风化、剥蚀,最终又被水流带到河道中的那些玉石料,主要分布在河床及两侧的阶梯中,玉石可能位于地表,也可能深埋地下。仔玉的体积一般比较小,常为卵形,表面非常光滑。仔玉都是经过了水的浸泡、搬运、冲刷、打磨后剩余的精粹部分,材质也同样是最好的。大多数仔玉通体细腻滋润,具有晶莹的光泽,属于玉石中的上品。仔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常见的类型有白玉仔料、青白玉仔料、青玉仔料、墨玉仔料、碧玉仔料、黄玉仔料等。
  按照和田玉的颜色与质地情况,则可以对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进行评定。如果依据颜色可以分成:
  (1)白玉:白玉属于和田玉当中的高档玉石,一般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而且光滑细腻,有莹润的光泽。白玉的体积不大,但是是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一些非常注意制玉选材的朝代,比方说汉代、宋代、清代等,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皇家“重器”。
  白玉按颜色划分为白到青白。按照形状还可以分成“季花白” “石蜡白” “鱼肚白” “梨花白” “月白”等。才艮据不同的颜色,白色还可以分成羊脂玉和青白玉。羊脂玉也是白玉中的上品,羊脂玉当中含闪透石的比例达到了99%,质地纯洁细腻,颜色类似羊脂,还有凝脂一样的光泽。汉代、宋代和清代乾隆时期都极其推崇羊脂玉。青白玉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白玉和青玉的过渡品种,这种玉是以白色为主,白色之中隐含闪绿、闪青、闪灰的玉石,质地类似于白玉,玉色仅白中泛淡青绿色。青白玉在和田玉中较为常见,价值上要次于白玉。另外常见的种类还有“葱白”“粉青”“灰白”等。
  白玉仔料属于白玉之中的上等材料。一些白玉仔料在氧化操作后表面上还会出现其他颜色,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如同秋梨色一样的“秋梨仔”,将虎皮色称为“虎皮仔”,枣色称为“枣皮仔”,各种颜色的品种都很名贵。羊脂白仔玉是白玉仔料当中极佳的品种,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2)黄玉:黄玉是由于地表水中含有的褐铁矿渗入形成的。黄玉的颜色从淡黄到深黄都有,依据不同的色度变化还可分成“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这其中颜色最浓烈的蜜蜡黄和栗色黄是相当罕见的,其价值可抵羊脂玉。
  (3)青玉:青玉是很常见的一种玉,每个时期制玉的时候采集或开采的大多都是青玉。青玉的颜色种类很多,颜色区间从淡青色到深青色均有,颜色的深浅各有不同。最常见的类型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翠青等。和田玉中常见的玉石就是青玉,但是那些质地细腻的青玉价格同样也在不断飙升。   (4)墨玉:也被称作“黑玉”。墨玉一般都是小块玉,黑色的形成是因为有很多的细微石墨鳞片。墨玉的颜色分为许多种,通常由墨色到淡黑色,墨色一般都是雾状、条带状等。这种和田玉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整块玉料中墨的程度不同,浓淡的均匀程度也不同,多见于与青玉、白玉的过渡处。最常见的类型有全墨、聚墨、点墨。全墨还被称为“纯漆墨”,说的就是那些墨色斑浓重密集的玉石,这种玉石的价值经常会超过其他玉石。聚墨的意思就是青玉或白玉中的墨较聚集,加工玉石的时候可以作为俏色。
  (5)糖玉:糖玉是白玉或素玉中间的一种玉,有人还将糖玉称作“双色玉料”,这种玉能够做成俏色玉器。例如,以糖玉皮仔料掏空制成的鼻烟壶,就被称为“金银裹”,亦能增值。
  (6)碧玉:碧玉多数情况下都是深绿色(菠菜绿色),这种玉比较粗糙。碧玉当中最好的玉石是纯正的墨绿色。玉的材质当中如果有黑斑、黑点或玉筋,那么质量就可能差了不少。除新疆所产碧玉外,我国玉器、工艺界通常把国外所产的软玉也统称为“碧玉”。
  碧玺佛珠
  碧玺还被称为“碧霞玺” “碧霞砒” “碧洗”“碧霞希”“璧玺”等。辛鸿钊的著作《石雅》中对碧玺也有描述: “《博物要览》谓紫宝石,名披耶西,色深紫如葡萄,晶莹光润,亦即此物。《滇海虞衡志》称碧霞玺,一日碧霞砒,一日碧洗。《玉纪》又作碧霞希。今市人但称碧硒,或作璧玺,然已无问其名之所由来者,唯为异域方言,则无疑耳。”
  碧玺的价值在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之后,但也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有色宝石。由于碧玺本身颜色生动且多变,而且透明度高,因此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时期碧玺曾一度成为权力的象征,朝珠和一品、二品官员顶戴花翎的主要材料就是碧玺。俗语有云: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的慈禧太后对颜色丰富多彩、变幻万千的碧玺非常热衷,因此,碧玺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追捧。人们从清末大太监李莲英之侄李成武所写的《爱月轩笔记》中就可以窥探一二。这本书在说到慈禧死后的陪葬物品时,记录下了慈禧太后“脚蹬碧玺莲花,重三十六两八钱,估值七十五万两。碧玺近年价格极低,然是物大者难得。今若有此物,虽不值钱,亦将合七百元一两也”。慈禧太后之所以要“脚蹬碧玺莲花”,其实是在迎合佛教“步步生莲”的寓意,以使其亡灵尽快步入所谓的西方乐土。根据《爱月轩笔记》中的记录,慈禧太后的金丝锦被上,也镶嵌有很多碧玺: “金丝锦被,制价八万四千两,镶八分珠一百粒;三分珠三百零四粒;一分珠五百粒;六厘珠一千二百粒;米珠一万零五百粒;红蓝宝石大块者,约重四钱者十八;小块者,六十七;紫母绿,五分重者两块;碧玺、白玉,共二百零三块。略估珠值八十五万四千二百两,宝石约值四万二千两。”除了上面记述的两件珍品碧玺,慈禧太后的棺木里还保留着其他的碧玺首饰。按照清代内务府簿册中的记录,殓入棺中的碧玺首饰具体有红碧玺朝珠、红碧玺手串、紫碧玺手串、红碧玺念珠、金镶红碧玺正珠、红碧玺抱头莲、绿玉镶红碧玺抱头莲、红碧玺绿玉穿珠菊花、红碧玺镏子、红碧玺帽花等。从光绪五年(1 879年)三月二十五日到光绪三十四年(1 908年)十月十五日,负责陵墓的官员前后6次向金井中投放大量宝物,僅碧玺类宝物就计有红碧玺镶子母绿别子一件、红碧玺长寿佩一件、黄碧玺葡萄佩一件、红碧玺葫芦蝠佩一件、红碧玺双喜佩一件和红碧玺佛头塔一件。
  碧玺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钠、钙、镁、铁等。碧玺为三方柱状或复三方锥柱状晶体,一般形状有柱状、三方柱、六方柱、三方单锥,碧玺的集合体有放射状、束状、棒状结晶的特点。碧玺的断口为参差状或贝壳状。出产碧玺的矿床集中于伟晶岩层和冲积矿床。碧玺在全球各地有广泛分布,主要出产地有巴西、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中国。市面上现存的碧玺产品多数来自巴西,其他还有坦桑尼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纳米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意大利、美国、缅甸等国家,我国的新疆和云南地区也有分布。
  根据有关的资料,碧玺晶体的颜色超过了15种,主要的颜色为无色、玫瑰红色、粉红色、红色、蓝色、绿色、黄色、褐色和黑色。最珍贵的碧玺颜色为蔚蓝色、鲜玫瑰红色及粉红色加绿色的复色。
  工艺类佛珠
  象牙佛珠
  象牙一般指的是雄象的獠牙。象牙拥有温润细腻的奶白色外表、精细的纹理和细密坚韧的质地,非常适合雕刻。象牙还可以染色,正因为这样,象牙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加工珠宝首饰和雕刻高档艺术品时的首选材料之一,这些象牙艺术品也多收藏于皇室及富贵之家。牙雕艺术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在法国发现的一件猛犸象的长牙雕刻作品,依据专家估计已经有三万多年历史。在中国和日本,牙雕作品至今仍然备受人们青睐。
  许多人都喜欢佩戴象牙佛珠,不仅因为象牙质地洁白,高雅美丽,可以衬托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还因为象牙的数量稀少,价值不菲,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尊贵。象牙具有优秀的装饰功能,还被认为有辟邪作用,因此,象牙佛珠便成了人们争相佩戴的饰品。
  象牙的硬度2.5,比重1.90,折射率1.53~1.54,双折射不适用,整体光泽为暗淡的油脂状。象牙的内部结构类似于人类牙齿,均为实心结构。象牙外表光滑莹润,坚韧耐磨。象牙的表面具有两组纹理交错的菱形花纹,这同样是鉴别真假象牙的一个标准。其实,哺乳动物的牙也都有象牙质。某些哺乳动物,比如说河马、雄野猪和疣猪的长牙,也常被人们用来制作工艺品。抹香鲸、海象、海狮和独角鲸之类的海洋哺乳动物也能够提供一部分牙齿材料。一些灭绝的动物,比如说猛犸象、乳齿象或恐龙之类等史前动物残留的牙齿化石也可以作为雕刻的原材料。
  为保护大象,国际上开始严格限制象牙的交易。最上等的象牙多数来自非洲象,非洲象的象牙色调温暖,本身没有什么纹理和斑点。印度象的象牙颜色发白而且较软,更加适合加工。象牙的其他产地还有欧洲、缅甸和印度尼西亚。
  同样是为了保护长牙动物,某些替代象牙的材料,如动物骸骨、角、碧玉、植物象牙、塑胶和树脂等,因受到了国家的鼓励而用于制作大量的工艺制品。有一种非洲扇棕榈树的坚果,质地坚硬,俗名“象牙果”,用来制作佛像等工艺品也很受欢迎。   象牙是一种有机物,跌落、挤压、火烧、光线暴晒等都可能伤害象牙。象牙存放时间一久,还可能出现变黄、变脆等老化现象,所以对象牙的养护要尽心竭力。
  红珊瑚佛珠
  红珊瑚和珍珠、琥珀被公认为三大有机宝石,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成是吉祥的象征,红珊瑚在古罗马、古印度、印第安民族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都是非常久远的。
  红珊瑚的质地比较细密,硬度接近象牙,因此也非常适合加工成佛珠、戒指、坠子、耳环、项链等精美的饰物和工艺品。早在我国古代,许多人就将红珊瑚看成了祥瑞幸福之物,并尊称为“瑞宝”。在公元初年,就有关于红珊瑚的文献记载,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植,还曾经写就了“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的赞美诗句。红珊瑚一直都是历代宫廷中的重要装饰品。皇宫中常见的珊瑚树、盆景,包括王公大臣的朝冠和嫔妃的冠顶,许多情况下都会使用红珊瑚。清代时期二品以上的官员,朝服的帽顶和朝珠都是使用红珊瑚制作的。
  红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佛教把红珊瑚列入“七宝”之列。印度和我国藏传佛教的信众更是将红珊瑚看成是如来佛的化身,西藏地区的众多喇嘛高僧基本上都使用红珊瑚做成的佛珠。
  红珊瑚生长的区域在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洋中,要求海水的温度在20℃左右,生长的位置在水深100~200米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它是一种长得既像树枝又像花的生物。原来人们一直都把珊瑚误认为是一种海生植物,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最终发现,珊瑚其实是一种腔肠动物——海生红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骨骼。红珊瑚的骨骼外形呈树枝状,每个分支中心有角质的骨骼中轴,软体包围在骨骼外面,而红珊瑚虫则是绕着这根轴在生长。红珊瑚虫的身体可以分成中胶层和内胚层、外胚层二层细胞。
  红珊瑚生长缓慢,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十分珍贵,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产地在台湾海峡、日本海峡和波罗的海峡。红珊瑚制成的佛珠极受人们喜爱,并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增值空间。
  珊瑚的品种有许多。在日本海中的珊瑚就有红色、粉红色和白色的;地中海、非洲海岸、红海和马来西亚的海域也生长有红色和粉红色的珊瑚;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岛屿附近的海域里面还生长着黑色和金色的珊瑚。珊瑚的品种固然众多,可是只有那些被称为“红色黄金”的红珊瑚,才能称得上宝石级珊瑚。
  琉璃佛珠
  琉璃也被称为“流璃”。佛经中常把琉璃称为“吠琉璃” “昆瑁璃” “昆头梨”,翻译过来就是“青色宝” “远山宝” “不远山宝”。《一切经音义》曾经解释过其意义: “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琉璃最大的特性就是“同化”作用,许多物品只要靠近琉璃就可能被琉璃所同化。因此,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寓意了佛教的“同化”立德,之后就被广大佛教信众看成是珍宝了。
  琉璃一方面具有晶莹剔透的光泽,另一方面还有让人感觉到无比迷幻的色彩。在造型方面更是非常奇特。正是这些特点让琉璃于光影之中展示出迷幻般的无穷魅力,给人以莫大的精神和视觉享受。早期佛经当中就曾经记载阿育王赠送给佛陀舍利所用的储具便是玻璃、琉璃器。在典籍《法苑珠林》中更有記载: “(阿育)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 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日‘阿育王塔’。 玻璃制品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很珍贵的。另外东汉的王充还曾经记录了“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的说法,王充人物玻璃应该是炼丹家在炼丹时无意创造的。
  探寻中国琉璃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除有少量自产的琉璃外,主要的琉璃产品都是舶来品。秦汉之前,西域生产的琉璃制品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在春秋战国的墓地和南方楚墓中就曾经发现了琉璃珠,这些是经陆路或海路输入中国的琉璃制品。根据史书《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厕宾国出产“珠玑、珊瑚、虎魄、璧琉璃”。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中也有汉武帝时“入海,市明珠、璧琉璃”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和使臣都有朝贡琉璃的记录。在《梁书·诸夷传》中记录: “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遣使献火齐珠和郁金、苏合等香;中大通二年(530年),丹丹国王遣使献舍利、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唐代对于番邦朝贡此类物品的记录多得数不胜数,但是这些琉璃与火齐珠均为皇家珍藏,民间极难见到。另外不管是水晶还是琉璃,在唐宋之际都是稀罕之物。比如说汶上宝相寺地宫所出土的那件琉璃舍利瓶,有盖和体两部分,盖有纽,高9厘米,短颈,硕腹,浅足,胎质薄脆,色碧,半透明,有汞镀银痕迹,具有非常明显的伊斯兰风格,这可以推断为西域佛国舶来品。另外一只玻璃葫芦形舍利瓶,高3厘米,色白,薄如纸,这种葫芦形状的小瓶也大多来自于外国。这些从外国输入的琉璃,与中国自产者大不相同。
  古时候的文献当中经常将“玻璃”与“琉璃”这两种名称混用。这两种器物都有微弱的透明度。 《本草纲目》中也将琉璃与火齐珠、云母混同。晋吕静在《韵集》里面就曾经说过:“琉璃,火齐珠也。”现今,琉璃一般是指加入各种氧化物烧制而成的有色玻璃制品。无论是光学玻璃、平板玻璃、水晶玻璃等统称为玻璃工艺品,因为琉璃只是玻璃的一个种类,其材质是人造水晶玻璃,能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
  现在市场上的琉璃制品越来越多,许多百姓也都拥有了琉璃制品。琉璃多数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的工艺步骤有构思、设计、雕塑、烧制、细修、打磨等。繁杂的工艺甚至需要47道左右的工序才能完成,先要将原料用1400℃以上的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之后进行精选清洗,按照一定的用料比例放到模具中,并设定严格的升、降温程序,炉温必须控制在1000℃±5℃以内。烧制的时间往往在15天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水晶原料每个细微处都达到精细奇巧、立体真实、流线飘逸、精美清晰的效果,这样的产品的色彩才有一种独特性。
  琉璃内的颜色都是由各种金属氧化物高温烧结而成的,所以并不用担心褪色、氧化、老化等现象。气泡作品当中存有的气泡更能让作品显得空灵,可以使人更具想象空间,这也是琉璃艺术领域的共识。琉璃都是需要人用“心”进行品味和感受的。   西藏天珠
  西藏天珠常被称为“天眼珠”“瑟珠”“瑟瑟珠”。 《新唐书》当中就曾经记载道: “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其中的“瑟”,来自于藏语天珠当中“热”的译音。欧洲人劳弗于1913年撰写了《东方绿松石考证》一书,书中对“瑟瑟”一词进行了相对权威的考证。他认为“瑟瑟”一词于唐代时期便有了特殊的含义,可是发展到了后面就仅有“珍贵石头”这一比较普通的含义了。随后他还推测了“瑟瑟”一词的原意,认为是一种表面带有条纹痕迹的缟玛瑙,而这一词可能与藏文词“瑟”,波斯文中的“sjizu”,阿拉伯文中的“Djizu”和梵文中的“Cesha”有关。 “瑟瑟”与“瑟”在发音上比较类似,结合藏人对它的极高评价,我们就可以推断藏族的瑟珠就是唐代的“瑟瑟珠”。
  西藏天珠的名称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呢?现在仍旧难以求证。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在1952年出版了《来自西藏的史前珠》,在1953年出版了《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这两本书中将天珠称为“猫眼石”。杜宾·路易斯于1986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一书中,提到这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现代藏学家格勒在《藏族苯教的神》一文中,将这种珠称为“九眼勒子”。我国台湾学者刘良佑在《天珠探秘》中也曾经提到过,西藏学者一般都把天珠称作“白玛瑙勒子”。台湾天珠商人林东广在1997年出版的《西藏天珠》当中,始终都称其为“天珠”。
  西藏天珠出产的主要地区有我国西藏及不丹、拉答克等喜马拉雅山域。天珠源自西藏喜马拉雅山九眼石矿——九眼石页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这种矿石主要是黏土固结而成的薄页片状岩石,其中有玉质和玛瑙成分,这种半宝石是非常稀有的。天珠在藏语当中发音为“思怡”,翻译过来则是美好、威德、财富的意思。
  西藏天珠被佛教信众看成圣洁的宝物。梵文以“昧自尬”称呼天珠,天珠属于藏密的“七宝”,经常用来敬奉佛菩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就曾经带了一尊从印度请的佛像。当这尊佛像最终放置到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之后,前来的众多虔诚信众就在佛像上面镶嵌了几百颗不同的天珠,具体类型有三颗九眼天珠,数量繁多的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他带眼天珠。现在这尊佛像仍安奉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西藏的先民多数将天珠这种稀有的宝石当成是天降之石,属于神创造的物品。有人认为,天珠原本为天神的饰物,只是由于后来出现缺陷或遭遇损毁,最终天神抛弃了天珠,才由天界降落到人间。有人则认为,天珠本身是一种“虫”,这种“虫”固化形成了天珠。藏人在骑马时,如果遇到此“虫”, “虫”便会停止移动,这时候立刻抓起一把沙子往“虫”的身上撒, “虫”则会变成天珠;如果沙粒并没有撒中“虫”,“虫”则会立刻消失。另外还有人认为远古时期的西藏是一片汪洋,被称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天珠当时是海里的类似贝类、海螺这样的生物,具有外壳与肉身,能够在海里移动。后来经过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海洋隆起变陆地,这种生物也因缺水导致肉身干枯而死,外壳最终变成了天珠。
  现代物理化学鉴定破解了西藏天珠的奥秘,西藏天珠本身是使用强碱、硝酸等物质蚀刻出来的工艺玛瑙珠。德国的大卫·艾宾豪斯和麦克尔·温斯腾这两位天珠研究专家对自己收藏多年的几百件天珠进行了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过一本《藏族的瑟珠》的研究著作,在这本著作中就指出: “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的一种。”
  景泰蓝佛珠
  景泰蓝和雕漆、玉雕和象牙雕被称为北京工艺品中的“四大名旦”,都属于工艺美术领域的明珠,而采用景泰蓝工艺制作的景泰蓝佛珠,就是其中的一种。
  景泰蓝也常被称作“珐琅” “铜胎掐丝珐琅”。这种工艺品是瓷铜结合的产品,有不同的造型,不但有庄重的图案,而且有豪放的艺术风格。景泰蓝的色彩华丽、釉色均肥、古朴典雅、精美华贵,是一种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工艺品。
  对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到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多数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外还有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将景泰蓝工艺传入中国的传说。
  景泰蓝工艺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发展,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利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多提供给贵族和宫廷使用,代表了权力和地位,比方说在紫禁城和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游人到现在还能够看到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清末,景泰蓝工艺品的盛名更是传到了海外,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景泰蓝工艺品就曾经两次获得奖项。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景泰蓝的种类有景泰蓝和花丝景泰蓝两大类,景泰蓝还可以细分成金地景泰蓝和蓝地景泰蓝两大部分,花丝景泰蓝则有金地花丝、银地花丝和蓝地花丝景泰蓝三大部分,其中花丝景秦蓝中还包括金地泡丝、银地泡丝等。佛珠的鉴别和收藏
  佛珠真伪的辨识
  按理来说,佛珠是人们诵经和念佛的时候用到的一种法具,每一串佛珠都有这样的作用,故而不存在真伪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辨伪其实是对于珠子的质料而言的。
  在佛珠的质料上,真伪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通常伪造的情况有两种:其一是完全仿制,比如说常见的树脂塑料,再配以各种颜色材料仿冒星月菩提佛珠,使用石英玻璃仿冒水晶佛珠,都是这样的情况;其二是将一些价值不高或者个体不大的质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比如說对翡翠、珊瑚、玛瑙进行炝色,把那些小块的琥珀进行高温热熔做成大块的琥珀,来提高价值。下面针对不同的佛珠材料,介绍一下造伪的方式和鉴定的方法。
  菩提类佛珠
  菩提类佛珠一直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佛珠类型,故而仿制者较多,菩提佛珠当中伪造最多的就是星月菩提佛珠。一般来讲,菩提类佛珠是不易被仿制的,因为菩提佛珠基本上都是用植物果实或核类进行制作的,特征明显。当记下菩提种类繁多的名目和特殊性后,进行辨别就会比较容易了。星月菩提本身在菩提佛珠当中需求量最大,造伪的情况也最常见。仿制的星月菩提,多数使用塑料,之后使用颜料和添加剂(产生孔洞来代替星眼、月眼)加工而成,因此,和真正的星月菩提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鉴定这种类型的佛珠,首先要观察,看佛珠的颜色和纹理是不是正常,星月菩提本身是自然界中生长的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星月菩提有金线、银线、铁线3种颜色,色泽比较暗,没有明显的光泽,而仿制品因为是塑料,因此颜色会比较亮,且拿在手中比较轻。其次,星月菩提属于木本植物,有亲水性,而仿制品是塑料,本身并不亲水,放在水中一看便知;实在不行则可使用火烧的办法,星月菩提烧后呈炭状,而仿制品燃烧时有异味,而且烧后会出现团状物。
  实类佛珠
  果实类佛珠可以比较容易地辨别出来,那些使用桃核、橄榄核或椰壳制作的佛珠能够一眼看出端倪。这种佛珠一般没有仿造问题,但是作旧现象是非常常见的。有许多人将新雕刻出的产品浸泡到油中,之后加温和炙熏,最终伪造成看似具有一定年份的旧货,以此来提升价值。
  鉴定果实类佛珠是否作旧主要应该看这种佛珠的油色情况。真品旧货佛珠的油色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整体的光泽非常出众,不黏手;作旧的佛珠只是在油中浸泡过,佛珠的油是从外部到内部的,颜色灰暗,经过一段时间在外部就会出现油膜,非常黏手,如果仔细一闻,便会嗅出一种油类存放过久的怪味。
  木质类佛珠
  木质类佛珠作伪通常是针对人们对每一种木材的纹理和特性知道得不多,进而以次充好。比方说将酸枝木或铁梨木、鸡翅木加工成佛珠,假冒紫檀佛珠进行销售。更有甚者,将椴木或香樟木用香料进行浸泡,然后冒充檀香木佛珠出售。这让那些真心喜欢木质佛珠的朋友因为害怕假货而不敢轻易购买。
  鉴定这种佛珠还要观察各种木质的纹理和特性,仔细对比之下就能看出破绽。一般来讲,紫檀木的颜色为犀牛角色,年轮是那种不规则的绞丝状,有密集的棕眼,而且本身木质厚重,老的紫檀木用水浸泡后不掉色,打上颜色一擦就可以褪掉,而新紫檀木则相反。酸枝木的颜色更接近于枣红色,年轮纹呈现为直丝状,棕眼比紫檀木更大。
  酸枝木的纹理比较类似紫檀,可是仍然有一定的差别,紫檀纵切面的纹理如短卷发,划痕呈紫色,酸枝木的划痕通常为赭褐色。鸡翅木的树干部分中有许多结瘿,有白质黑章纹。鸡翅木的木纹纤细浮动,变化无穷,非常类似鸡翅膀的样子。新的鸡翅木木质粗糙,往往紫色和黑色掺杂其中,纹理更是模糊不清,僵直呆板,木丝很容易龟裂起茬,老的鸡翅木肌理就比较细腻,呈紫褐色,有深浅不一的蟹爪纹。
  木质类佛珠里面比较著名的木材是沉香,当我们清楚沉香的特性、种类与鉴定方法之后,对于沉香的鉴别就容易了。沉香的表面凹凸不平,还有空洞或者是刀痕,能够观察到黑褐色的树脂与黄白色的木材中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沉香木比较硬实,断面枣状,气味芬芳略带苦味,树干损伤后,真菌侵入寄生在木材当中,因为菌体内酶的作用,木材薄壁细胞当中的淀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香脂之后,多年积淀最终形成沉香。一般情况下,树龄越长,香脂沉积越久,品质自然也就越好。
  沉香有6种类型:沉香木在时间和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倒伏后还受到了风吹雨淋,最终剩下了不朽的部分,为“倒架”;沉香木倒伏后埋进土中,经过了微生物的分解最终剩下了一些没有腐朽的部分,就被称为“土沉”;倒伏后陷埋于沼泽,微生物分解后从沼泽区打捞出来的木材叫作“水沉”;为活体树经人工砍伐,然后经过白蚁的啃食最终剩余的部分称为“蚁沉”;活树砍伐直接取得的沉香,为“活沉”;树木的树龄很短,时间在10年之下且带有香气的则称为“白木”。以上6种沉香香味各有不同,土沉的味道比较醇厚,倒架的味道则比较清醇,水沉温醇,蚁沉清扬,活沉高亢,白木味清香。
  假沉香主要就是冒充水沉,这种沉香比真正的水沉要重,手感非常不自然。假沉香多数都有黑色表皮,伪造工艺出色的话还能带有木纹或木斑,所以越是外形漂亮的沉香,则更加应该注意是否为仿冒品。对于那些带有木纹及含油者,也不能粗略判断为真品。假沉香燃烧时,多数都有香水和香精的那些味道,不够自然,甚至会有酒精挥发性的气味,也有完全没有香精味者,和正品沉香的味道有巨大的差异,聪明的消费者在购买沉香木的时候,一般会先索要一些削片回家比较后再决定。
  宝石类佛珠
  宝玉石类佛珠常见的种类有水晶、翡翠、玉石、玛瑙、绿松石和有机质宝石类,如琥珀、象牙、珊瑚等诸多种类。其中翡翠、珊瑚的伪造最常见,水晶、琥珀、象牙的人工合成同样是很常见的作伪方法。鉴定方法也包括许多种,下面列举部分进行介绍:
  (1)水晶:通常都是无色透明的,这是一种带有几何形状的石英晶体,在水晶中都含有金屬元素(色素离子)和杂质(包裹体),因此会出现其他的颜色。
  察看水晶内有无絮状的绵,可以鉴定是否是正品的水晶,另外每一种水晶经过仔细观察,都会有一些生成的痕迹。制造人工水晶的方法有热液解析法和热熔法两种。现在伪造的技术越来越高了,可以使用激光打制出各种颜色。人工仿制的水晶与天然水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硬度,可以采用硬度笔进行测试。那些合成水晶中经常能发现大量的气泡,而各类水晶都有不同形状的气泡,高倍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
  (2)翡翠:自然界发现的翡翠原石通常都是色白而少绿的,伪造的时候也往往在“绿”上下功夫。通常伪造都是在白色的翡翠上“炝色”,来提高价值。炝色的翡翠颜色没有天然翡翠光泽那样柔和,色彩通常都是过分的浓艳,也会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俗称“发贼”。当然有一些炝得比较成功的,辨别起来确实困难,可采用查尔斯滤色仪,辨别比较容易。还可能有采用其他种玉石材料仿冒翡翠的例子,测量比重是区分真假料的最好方法,通常情况下,翡翠的比重大于3(平均值为3.33),而其他玉料均小于3。一般来说,翡翠抛光之后的光洁度会超过其他玉石。
  (3)琥珀:因琥珀具有硬度小(极易损坏,端口为贝壳状)、比重小(浮于饱和食盐水之上)、150℃软化(小块琥珀熔为大块的琥珀)、250~3000C熔化(用许多小块琥珀来熔成一大块琥珀)的特点,通过这4个方面的特征就可以判断出真假。人工加工的琥珀和天然琥珀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工琥珀在颜色和光泽方面远逊于天然琥珀,整体颜色暗淡,且容易发污,总有一种未洗涤干净的感觉。此外,天然琥珀当中含有的杂质(俗称“柳”)生成得比较自然,通常人们都用“遇柳雕花”的谚语来表达,而仿制品的杂质则显得呆板且比较单调。   (4)象牙:象牙白色坚硬,使用象牙制造的佛珠冬天不冰,夏天不燥,持握和把玩都很舒服。象牙取材的阶段不同,象牙的表皮颜色区别非常明显,常见的象牙类型有白皮象牙、黄皮象牙、黑皮象牙。新象牙一般都是洁白色,象牙的表皮是非常滑润的,象牙表面具有直条纹和网状纹路,无骨眼,比重大。使用兽骨伪造的象牙通常是无纹路的,即使有也粗细一致,不交叉。
  老象牙经过时间的作用后会变为深黄色,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则会出现细密的裂纹。观察象牙的色泽和断裂纹可以直接判断出真伪。
  (5)珊瑚:珊瑚通常都有同心圆形的花纹结构,鉴定珊瑚的时候也要观察花纹(表面为萝1、纹)和硬度(硬度仅为3.5)。珊瑚的品质一般都是颜色越红价值则越高,因此有人将白珊瑚染红来提升价格。鉴定珊瑚的真伪只需将稀释的酸溶液滴到珊瑚上,然后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的情况,再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是否作伪就比较清楚了。
  佛珠保存的注意事项
  收藏佛珠最需要注重的事项就是保养,收藏前就得进行一些预先的处理程序,方可放心收藏。
  佛珠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从保养的方法归纳则要区分宝玉石类、竹木果实类和象牙、犀角、珊瑚等有机类三大类别。相对而言,宝玉石类佛珠收藏要避免相互碰撞,行内人士讲玉器最怕“说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宝石的硬度很高,玉石的硬度则相对较低,平时如果保养不够,好点的是磨花,影响美观;严重的情况则可能出现伤痕,不可不注意。如果表面出现了灰尘、污垢或油渍时,就应该使用软毛刷进行清理,先使用淡肥皂水洗刷,然后使用清水洗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如长期存放,则应该放到专用袋或囊内,并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竹木果实类佛珠的保养必须着重注意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温度保持在20℃,相对湿度在55%~60%是比较合适的,温度过高可能加速材料的化学和物理反应速率,让材料最终变脆或者是裂开;而湿度过高时,则可导致水分含量增加,佛珠的体积出现膨胀,微生物与害虫可能汲取材料的养分而大量繁殖。收藏者平日就应该主动清理器物上的微生物,保养的时候使用蜂蜡、亚麻仁油等刷洗表面,达到防水的功效,加以保护。
  湿度过低对器物同样会有损伤,木质类材质通常都是吸水性物质,材料本身含有14%~15%的水分,含水量过低则可能导致佛珠体积收缩,之后因为本身物理力的作用,而扭曲变形、开裂。另外,强光线当中的紫外线与蓝紫等色的可见光都可能对材质产生光解的作用,进一步损伤竹木等物质组成分子间的结合链,改变分子的结构,最终导致有害的化学变化。木质类佛珠表面带有的灰尘,通常可以使用驼毛刷或羊毛刷进行清理。另外有些木质坚硬的佛珠,染污后,则可以使用肥皂水或盐水清洗,洗净后马上擦干,在表面打蜡或者是涂抹亚麻仁油进行处理。木珠平时尽量不要沾水,因为木质的材料可能吸水膨胀,这个时候可以使用湿布或清洁剂进行擦除。木质类佛珠如果出现了裂纹不进行填物修补,裂纹则可能进一步出现问题,比方说碰到断裂或呈薄片开裂掀起,则可以使用具有防水作用的硝酸纤维素胶黏结。缺失的部分,可以使用环氧树脂掺木屑或塑胶木屑进行填充,随后还要装饰和涂装填补部位,保证周围和未修补部位的纹饰及颜色保持一致。
  象牙、犀角、珊瑚属于有机物,象牙、珊瑚的主要成分则是碳酸钙,犀角为角质素。通常有机物制品都是很容易损坏的,平时一方面要防止碰撞、摔落、火烧、浸水等人为损坏,另一方面收藏的环境还要避免忽冷、忽热、过干、过湿或者强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佛珠出现褪色、开裂、脱片、变形、老朽以致粉碎等损坏。
  保存工艺品佛珠的合理温度在5~10℃,相对湿度则可以保持在55%N 60%。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有机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时间一久佛珠则可能开裂,最终出现老化和脆化的现象;如湿度忽高忽低,一样会对佛珠造成损坏。工艺品佛珠平时对于湿度的反应尤其敏感,因为这类佛珠本身就有一定的水分,且具吸水性,外界湿度的升降会直接导致器物内含水量的变化,进而让器物的体积出现膨胀或收缩,频繁变化的湿度将直接导致器物出现因过度胀缩,最终导致器物的龟裂或变形。
  工艺品佛珠应置于软囊盒中,放一些防蛀的药物。对于一些佛珠的脏污痕迹,可以使用干洗液清洁,如用酒精或三氯乙烷先行涂抹到佛珠上,待溶液挥发后,上蜡进行抛光,则可以保证光亮的恢复。象牙佛珠变黄的时候就不适合清洗或做漂白处理了,这些颜色都代表了年份,且有古雅之意。
  空气温、湿度加剧,都可能会造成某些材质的佛珠产生裂痕,当气温情况发生转变时,有的裂缝可能会重新合拢,因此不适合填料修补,因为填充可能导致原有缝隙开裂扩大,或者是更多裂纹的出现。牙角佛珠的开裂位置一般都使用快干且适度的防水防热的硝酸纤维素胶进行黏合,合成胶对于精细位置的填补效果明显。这种胶水使用简单,而且容易被丙酮溶劑溶解洗除。佛珠的表层如果出现薄片开裂甚至是脱落的情况,也可以使用PVA合成树脂灌注到开裂的区域,促使裂痕的愈合。
其他文献
来源 新浪收藏 在整个20世纪中,鲁迅无疑是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记得吴冠中曾经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因崇拜鲁迅和清代大画家石涛,于是将自己冯亚衍的姓名改名“石鲁”,可见鲁迅影响之大。而鲁迅的书法艺术成就之高也令藏家刮目。  作家书法 首推鲁迅  鲁迅(1881—1936年)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也是作家中书法成就颇高的代表人物。字
期刊
谈到波普艺术就不得不提及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前不久,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Cosmology》(1978)标价2000万美元(约1.3亿人民币),不仅让人为之震惊,但事实上,这已经不足为奇了,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传奇远不止此。  声名鹊起,却备受争议  1923年,利希滕斯坦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被称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少年时期,他就在家学习绘
期刊
来源:(中国收藏网) 从2017年春拍及已结束的部分秋拍数据统计看,瓷器杂项板块位列前三甲之一,除去瓷器板块外,最大的“推手”当属佛教艺术品。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春佛教艺术品共计成交2.38亿元;到2016年春拍时,佛教艺术品的成交额已经达10.1亿元,成为杂项板块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外各大拍卖场拍出的佛教艺术品,成交屡创新高;现在,各大拍卖会往往都会配置一定的佛教艺术品作为精品拍品,佛教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代大家谢无量先生革命思想、学问修养及“孩儿体”书法的介绍,使人们对“学者型书家”谢无量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而对他独创一格的“孩儿体”书法则进行了深刻分析,最后认定为碑帖融合下具有 “二王”灵魂的“新帖派”。另外,还通过对谢无量及当代书坛实际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作方面的四点“警示”,并进一步强调、肯定了“书家学者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绩学大儒
期刊
收藏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话动,毋庸讳言,它又属艺术品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翻翻各家拍卖图录可发现,许多拍品让人眼熟。这些古瓷,不是异地间的拍来拍去,便是数年或数十年投资的索回。由此说明“古董不传三代”,不仅仅因为世事难料、人生苦短,也不仅仅因为个人的志向会有新的定位,还因为收藏者对生活的追求或者继承人对古瓷认知的程度都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逆转。  所以,即便一些珍品今天被收藏者秘藏,很难确保若干年以后不
期刊
余治学之余,常感喟我中州古风寝灭,贤哲湮没无闻。故近十年来,余彰隐发潜,追思先贤,极力搜访民国后我中州之杰士。笔端人物涉及书画、戏曲、民俗等。丁亥年学者马紫晨先生鼎力相助,征得河南省文史馆馆长同意,曾让余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作传略。故余追思前辈,有刘家骥、赵铮、耿谆等先生文,谬述管见。后余苦于馆员芜杂,又加上为一些艺术类论文所牵挽,而放弃此计划。遂放笔写《张伯驹评传》、《陈素真评传》,以及隐匿乡野中
期刊
李白凤(1914年3月14日至1978年8月18日),原名李象贤,曾用名李逢,笔名李木子、鹑衣小吏、石山长、若木、蟫庵老人等。祖籍北京,生于成都,定居开封。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學者、书法篆刻家。  白凤先生l934年进入北京国民学院读书,并致力新文学创作,诗作发表于施蛰存、冯至、卞之琳主编的《现代》、《新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与柳亚子、田汉、安娥、熊佛西、叶子、端木蕻良、尹瘦石、陈迩冬等文学艺
期刊
文官(左)双眉紧蹙,神情肃穆,武官(右)双眼圆瞪,气势威武。文官头戴进贤冠,因其有向上荐引能人贤士之责,故名。武官则戴鹖冠,鹖鸟作展翅俯冲之势,寓意英勇善斗,至死不却。二人所着为朝服,由祭服演变而来,依据唐官员服色之制,此文官应居六品,而武官則居四品。二人双手相拢处原持有笏板,现已遗失。文官脚蹬云头履,步步青云。武官所着六合靴,以六块皮料缝合而成,取东、西、南、北、天、地六合之意。  (此藏品由陕
期刊
唐代白瓷茶具。此茶具由罐、壶、杯、盏、盏托、碾、勺组成,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唐代茶具。白釉微泛金黄,釉汁均匀饱满,有细碎开片。罐丰肩圆腹,朴茂不失俊伟。壶盘底,鼓腹,细颈,鸭嘴,敦厚而不失轻灵,承丝绸之路金银器风格。杯盏皆形制规整,落落大方。茶碾亦仿西方金銀器造型,外方内圆,上开如意云窗。整组器具庄重而雅致,一派大唐气象。如此完整成套的唐代茶具,映射出当时生活、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弥足珍贵。
期刊
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观音菩萨的形象受到信众的喜爱。此尊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发髻上盘,面相温和,双眼下视,双耳垂肩,佩戴颈饰,右手置于右膝,左手置于右手上。身穿褒衣覆帶式袈裟,呈自在坐姿势。整体形态典雅静谧,衣纹流畅。  早期的汉传佛教菩萨造像以跏趺坐或站立姿态为主,宋、明之后,慢慢出现形态更加优美、姿势更加多变的菩萨造像。可见,佛教出世思想被中国社会所接受,以士大夫形象为摹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