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民追求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知识的更新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如何在起步低、基础弱的中职学校中培养出有竞争力、能适应当前发展的会计人才,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是个艰巨的任务。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试从现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来谈谈会计专业教学的几个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建议
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高速发达,会计就越重要。也就是说会计的地位也越高,发挥的经济作用也越大。从近年来报考会计职称或资格证的人数居高不下来看,会计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热门职业。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知识更复杂更精细了。考证的通过率很低。这对于会计专业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加上所学的大都是些过时的教材理论知识,又因为办学条件不足缺少企业实践运用环节的锻炼,无论是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岗位实操素质水平都掌握不够,也就是说考资格证难、实际上岗工作更难。这样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如何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如何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又如何能发展?
一、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新思考
(一)教师要教什么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研究了很多年,经验和成果也是有的。但若不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想取得更多的收获是不可能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投放到企业的。企业对上岗学生的评价就是对我们教育成果的考核。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我们在课堂上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我们的教师大多注重某本教材的课本教学,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各个专业相关科目之间的联系性较差。例如税务会计老师和财务会计老师甚至基础会计老师就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都有较大的偏差,又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搞得有些学生遇到问题都不知道听谁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理论学得好,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可能连开发票都不会。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出去工作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成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的能力。
根据已毕业的学生反映,在企业里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安排会计岗位,有时会从事与会计相关或关联不大的职业,比如出纳、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的前台业务员等。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外语、商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偏重专业理论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理论为指引、动手为深化、专业为重拳、素质为必备的原则。
(二)学生学什么
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初中刚毕业,有些是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才选择职校的。年龄小、文化知识薄弱。父母和学生却期望通过几年的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會计工作,这显然与会计职业的特点存在一定矛盾。
首先,学生自己要对会计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定位要准确。它不像模具或机电等专业,就业时能较快地找到对口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或即使找到会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
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会计是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再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对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要掌握核算职能,根据经济业务事项做出教条步骤: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但在教学中,学生仅是根据教材给定死板简单的题目作出判断,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形式、数量、内容却比教材的复杂得多。如果遇到老师没讲过的业务,学生就必须依靠自己判断或者虚心请教前辈甚至查阅资料来解决,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业务悉数讲解。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专业课程多而杂、蜻蜓点水式教学。有些学校没有理解和区分好会计专业与其他金融专业的特点,认为多开几门经济类课程学生能多学点东西。但是一般中职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间里,第一年刚入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接受、理解能力都较差,第三年则分流为参加高考或就业,真正有利于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时间就只有第二年。如果不对专业课的种类、授课量进行合理配置、择优选取。最后,变成了课课都上,课课都只讲皮毛的局面。
2.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冲突。中职学校本着为学生多开路子的想法,一般均有职高类高考和就业两个培养方向。为了兼顾这两个方向,在第一、二年的课程安排上,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按比例开设了。但这个比重大小就要思考了。文化课多了,专业课少了,学生的职业教学就体现不了,到时和普通高中相比,基础文化差,专业优势又没有。专业课多了,文化课少,年龄小、对职业教育完全空白的学生无疑加重了负担,甚至害怕、排斥专业课。因此学校和专业组要多借鉴其他成功职校的经验。权衡好文化课和专业课。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各类学校都在思考和研究“有效教学法”。积极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都希望自己的课能让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所以思想就应该重视和多注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至于有哪些新教法,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只要能朝着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等方向去做,课堂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推行新教法,需要各学校从上到下的贯彻和支持。除了交流学习外,践行才是关键。在践行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除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材的改革及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考核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思考
(一)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考核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用什么标准来考核?制定的标准科学吗?合理吗?有激励作用吗?能反映真实情况吗?
1.师资专业性方面。作为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和学位。其次要有中级以上的专业资
格正。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双师型”。同时会计知识的加速更新,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更要倚赖各学校完善的专业教师再教育系统。各学校还应建立起鼓励教师不断再学习、不断创新发展的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机会,营造起教师积极治学的氛围。
2.教学工作方面。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校毕业的。但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成员,也应该学习和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要求。除了严格执行日常的教学常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行理论学术性的研讨、与不同专业教师多多学习和交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任务等。还应该提高管理班级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
3.教学成绩方面。目前对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往往有几点:学生或教师的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等级、专业论文发表档次、专业证书通过率高低、学生测评分数等。职校中专业教师的压力相对于文化课教师较大。建议学校在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成绩考核中能有所不同。
(二)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定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往往集中在成绩和考证率两方面。当然这在目前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市场需求。考试成绩直接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证率则直观反映了学校的专业强势。
但从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其存在的负面效果是邪而易见的。因为学习的结果不仅仅表现在成绩和证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是最能体现这点的。上课的状态是愉悦的还是烦躁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心是增强的还是减弱的?效率是高还是低?但这毕竟是抽象和無形的,怎样能转化为可行性衡量标准,值得我们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些浅显看法。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创新、实践、改革,我们的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定能培养出适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建议
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高速发达,会计就越重要。也就是说会计的地位也越高,发挥的经济作用也越大。从近年来报考会计职称或资格证的人数居高不下来看,会计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热门职业。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知识更复杂更精细了。考证的通过率很低。这对于会计专业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加上所学的大都是些过时的教材理论知识,又因为办学条件不足缺少企业实践运用环节的锻炼,无论是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岗位实操素质水平都掌握不够,也就是说考资格证难、实际上岗工作更难。这样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如何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如何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又如何能发展?
一、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新思考
(一)教师要教什么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研究了很多年,经验和成果也是有的。但若不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想取得更多的收获是不可能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投放到企业的。企业对上岗学生的评价就是对我们教育成果的考核。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我们在课堂上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我们的教师大多注重某本教材的课本教学,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各个专业相关科目之间的联系性较差。例如税务会计老师和财务会计老师甚至基础会计老师就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都有较大的偏差,又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搞得有些学生遇到问题都不知道听谁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理论学得好,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可能连开发票都不会。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出去工作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成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的能力。
根据已毕业的学生反映,在企业里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安排会计岗位,有时会从事与会计相关或关联不大的职业,比如出纳、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的前台业务员等。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外语、商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偏重专业理论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理论为指引、动手为深化、专业为重拳、素质为必备的原则。
(二)学生学什么
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初中刚毕业,有些是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才选择职校的。年龄小、文化知识薄弱。父母和学生却期望通过几年的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會计工作,这显然与会计职业的特点存在一定矛盾。
首先,学生自己要对会计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定位要准确。它不像模具或机电等专业,就业时能较快地找到对口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或即使找到会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
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会计是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再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对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要掌握核算职能,根据经济业务事项做出教条步骤: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但在教学中,学生仅是根据教材给定死板简单的题目作出判断,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形式、数量、内容却比教材的复杂得多。如果遇到老师没讲过的业务,学生就必须依靠自己判断或者虚心请教前辈甚至查阅资料来解决,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业务悉数讲解。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专业课程多而杂、蜻蜓点水式教学。有些学校没有理解和区分好会计专业与其他金融专业的特点,认为多开几门经济类课程学生能多学点东西。但是一般中职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间里,第一年刚入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接受、理解能力都较差,第三年则分流为参加高考或就业,真正有利于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时间就只有第二年。如果不对专业课的种类、授课量进行合理配置、择优选取。最后,变成了课课都上,课课都只讲皮毛的局面。
2.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冲突。中职学校本着为学生多开路子的想法,一般均有职高类高考和就业两个培养方向。为了兼顾这两个方向,在第一、二年的课程安排上,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按比例开设了。但这个比重大小就要思考了。文化课多了,专业课少了,学生的职业教学就体现不了,到时和普通高中相比,基础文化差,专业优势又没有。专业课多了,文化课少,年龄小、对职业教育完全空白的学生无疑加重了负担,甚至害怕、排斥专业课。因此学校和专业组要多借鉴其他成功职校的经验。权衡好文化课和专业课。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各类学校都在思考和研究“有效教学法”。积极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都希望自己的课能让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所以思想就应该重视和多注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至于有哪些新教法,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只要能朝着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等方向去做,课堂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推行新教法,需要各学校从上到下的贯彻和支持。除了交流学习外,践行才是关键。在践行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除了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材的改革及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考核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思考
(一)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考核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用什么标准来考核?制定的标准科学吗?合理吗?有激励作用吗?能反映真实情况吗?
1.师资专业性方面。作为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和学位。其次要有中级以上的专业资
格正。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双师型”。同时会计知识的加速更新,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更要倚赖各学校完善的专业教师再教育系统。各学校还应建立起鼓励教师不断再学习、不断创新发展的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机会,营造起教师积极治学的氛围。
2.教学工作方面。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校毕业的。但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成员,也应该学习和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要求。除了严格执行日常的教学常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行理论学术性的研讨、与不同专业教师多多学习和交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任务等。还应该提高管理班级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
3.教学成绩方面。目前对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往往有几点:学生或教师的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等级、专业论文发表档次、专业证书通过率高低、学生测评分数等。职校中专业教师的压力相对于文化课教师较大。建议学校在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成绩考核中能有所不同。
(二)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定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结果考核往往集中在成绩和考证率两方面。当然这在目前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市场需求。考试成绩直接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证率则直观反映了学校的专业强势。
但从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其存在的负面效果是邪而易见的。因为学习的结果不仅仅表现在成绩和证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是最能体现这点的。上课的状态是愉悦的还是烦躁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心是增强的还是减弱的?效率是高还是低?但这毕竟是抽象和無形的,怎样能转化为可行性衡量标准,值得我们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些浅显看法。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创新、实践、改革,我们的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定能培养出适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