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

来源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aliao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泥盆纪的层孔虫十分繁盛,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层孔虫礁体广泛发育于台地内部、台地边缘和深海盆地内的火山周日。块状层孔虫是主要的造礁生物,四射珊瑚也参与了造礁,但数量极少。礁区岩相分异明显,盆地相、礁前相、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清晰可辨。部分礁体,如布瑞隆环礁显示清楚的初殖、拓殖、繁殖和衰亡四个演化阶段。层孔虫礁的主要繁盛期为吉维特期-弗拉斯期。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类似于加拿大同时期的生物礁,但在德国泥盆纪的礁灰岩杂体内至今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可能与莱茵海西地槽复杂的地质发展史有关。
其他文献
用人工设计和合成的两个核酶(B,C)在体外对来源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DNA STC-119(576nt)的RNA分子进行了剪切,结果发观:(1)核酶C在不少于0.4μmol/L时能单独剪切576mer的RNA分子,而B则无论在何种浓度下均不能剪切底物,说明B的位点被包裹在高级结构中.(2)核酶C的存在可以使B呈现剪切活性,表现在C不低于0.04μmol/L,B为0.4μmol/L时,
期刊
利用皮秒(10~(-12)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蓝菌Westiellopsis prolifica中藻胆体(PBS)低温下(77K)的激发能传递的动力学过程.观察到低温下(77K)藻胆体内从C-PC-杆到APC-核之间的2条能量传递途径,它们分别是:F650→(19ps)F662→(60ps)F679和F650→(42ps)F668→(250ps)F685.并认为藻胆体内的2个终端发射体之
期刊
提出生物代谢动态过程的电磁干扰假说,并建立了外电磁波作用下新陈代谢过程中带电粒子和基团的动力学方程,引入“干扰因子”的概念对电磁干扰的强度进行了理论计算.作为例子,计算了电磁波对脑细胞中~(45)Ca~(2+)溢出量的影响,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期刊
根据古土壤、黄土、风成砂各5块样品的逐段加热法与磷酸法获得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碳、氧同位素在不同温度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分馏机理和古气候意义.初步的研究表明:用逐段加热法分析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温度区间,碳、氧同位素组成不同;古土壤、黄土和风成砂在研究温度范围内,其碳、氧同位素组成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分布.现有分析结果表明:700~800℃的δ~(13)C值是灵敏的古
期刊
利用美国TIROS-N/NOAA气象卫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云系和大降水后留下雨迹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文中着重揭示沙漠雨迹的观测事实及其统计特征,扼要阐明形成沙漠雨迹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沙漠雨迹的重要意义及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超痕量重金属元素Pb在南极冰盖内因其含量极微(pS·g~(-1)级)、本底极低,对环境质量极为灵敏,成为南极冰盖冰川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介绍了中国学者采用LEAF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南极冰盖表层雪(相当于现代降水)中Pb含量系统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沿“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路线,冰盖表层雪内Pb含量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规律,东南极洲冰盖的Pb含量比Larsen冰架和南极半岛高出1~2倍,
期刊
报道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凝胶/结晶膜在超拉伸取向前后~(13)C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等方法的研究结果,分析了UHMWPE凝胶膜在取向过程中,结晶相、无定形橡胶相及中间相之间的转移.根据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C))。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_(2C))等参数随取向变化关系,讨论了各相内分子链的形态、分子运动以及结晶相内所含几种T_(1C)值的物理意义,发现结晶相中具有最大T_(1C
期刊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问题,国内外有不同认识。笔者根据研究工作的成果并参考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提出华夏植物群起源于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至纳缕尔A期)的新认识,自中石炭世 ̄①早期(纳缪尔8-C期)已成为独特的植物群;同时认为它并非由欧美植物群发展而来,二者均源于拟鳞木植物群,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平行演化而形成。
期刊
描述贵州独山星朗早石发世大塘期异珊瑚新属1个,新种18个。本区异珊瑚类不仅有对环境专属性较强的一些异珊瑚新属种。还方对环境专属性较小的一些广布性属种。它们与贵州威宁、广西隆林的异珊瑚化二相比.普遍外壁厚,隔壁显著加厚及横板密集,说明这些异珊瑚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开阔台地生活。
期刊
记述康克林组腕足动物45属64种,描述9个新种。其时代为阿舍尔期。古生物地理区划属特提斯大区,欧洲-华夏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