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安排在“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2、5的倍数特征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需从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的角度去判断。由于受前者的影响,更因为缺少“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思维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观察一个数的个位上,很难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超前学习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笔者曾做过课前调查,发现任教的两个班,均有近半数的学生课前已经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当然,知道其中缘由的学生几乎没有。
  教学,如何才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呢?既然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自然想到各位上数的和,何不将探究活动的重心由探究结果转向引导学生由果溯因?何况有那么多学生已事先知道结论了,他们更关注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虽然小学生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困难,教材也没有编排这一部分内容,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的数论原理,其基础是借助整除的知识,将整百整十数除以3的过程加以概括,进而得出新的结论。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借助除法计算来理解整除的过程,并总结规律应该没有很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开始了新的教学尝试。
  【教学实践】
  一、复习引入
  1.回顾
  师: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生2:先举出一些2或5的倍数,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是有特征的,然后再举一些更大的数来验证,就归纳出规律了。
  师:是的,2、5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是通过举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归纳等探究过程得到结论的。
  2.设疑
  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生3:我打算先举一些3的倍数,然后像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一样去研究。
  师:哪些同学已预先知道结论了?(有十多个学生举手)你们知道3的倍数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吗?(几乎没人举手)好,不知道结论的同学请先自主探究,再与同桌交流;已经知道的同学,想一想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二、自主探究
  1.举例:举出一些3的倍数。
  2.观察并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交流
  师:观察3的倍数,你们发现特征了吗?(如课前所料,大多数学生茫然不知)你们在观察时是怎样想的?碰到什么困难了?
  生4:2、5的倍数,我们是看个位上的数字,但是3的倍数,个位上0到9都有可能,好像没有规律。
  师:个位上找不到规律,想过看其他数位吗?
  生4:我发现十位、百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特征。
  师:看来,3的倍数不能只看某一位上的数字。再想一想,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多数学生还是满脸疑惑,事先知道结论的学生跃跃欲试)我们请已经知道结论的同学来说说。
  4.呈现结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举例验证。
  三、深入探究
  1.设疑
  师:看到3的倍数的特征,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5: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而2、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
  2.验证
  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3,如果没有余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也可以把这个数分解成整百整十数,分别除以3,看是否有余数。以234为例,要判断它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从这个数的高位除起,先用2个百除以3,每个百都余几?共余几?同样道理,3个10除以3,每个十都余几?共余几?个位上还有4,将余下来的数相加是几?9除以3,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生6:2个百除以3,每个百都余1,共余2,3个10除以3,每个十都余1,共余3,个位上还有4,将余下来的数相加是9,9除以3,没有余数,说明234是3的倍数。
  结合小棒图演示计算过程:
  ■
  师:你能同样的方法分析345是不是3的倍数吗?
  生6:3个100除以3,余下3个1;4个10除以3,余下4个1;个位上还有5,将余下的数相加是12,12除以3,没有余数,说明345就是3的倍数。
  (学生同桌之间照此思路分析3的倍数)
  3.提炼
  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需要根据整个数都除以3来判断吗?
  生7:不用的,只要看各位上的数除以3以后余下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但是,前面得出的结论却是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的验证过程)
  生7:因为各位上的数除以3余下的数恰好与原来数位上的数相同,比如,百位上的数是2,除以3余下的数也是2;十位上是3,除以3余下的数也是3。所以,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8:真巧!原来是这样啊!(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学生兴奋不已)
  4.归纳: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四、沟通联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还用除法计算对结论进行了验证。想一想,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刚才的思路进行分析吗?为什么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
  生9:2、5的倍数的特征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行推理证明的,因为整百、整十的数都是2、5的倍数,所以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   师:看来,3的倍数的特征和2、5的倍数的特征,它们的判断方法是一致的,都可以用除法来进行验证,只是2、5的倍数,整十、整百的数都是它们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能用这个方法探究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吗?如,4、9的倍数的特征。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练习巩固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45、74、236、876、3698。
  2.学习“划去3、6、9”的判断方法。
  生10:在判断3698时,只要把3、6、9先划去,直接看8就行了。
  师:为什么不先求和也能判断?
  生10:因为当各位上的数除以3的余数是3、6、9的时候,这些余数本身就是3的倍数,如果继续除以3,就没有余数了,所以可以先划去。
  生11:照你这么说,如果余数大于3,还可以先划去3的倍数,再用余下的数的和来判断。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0:比如876,每位除以3的余数分别是8、7、6,8里面有2个3,就划去2个3,还余下2;7里面也有2个3,也划去还余1;6可以全部划去,最后只要根据2 1=3,就能判876是3的倍数了。
  师:你真善于思考,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你又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判断方法。
  3.在方框里填上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4□2 65□ 12□1
  【课后反思】
  回顾整节课,由于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理解概念本质为核心,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入教学
  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学生已具备怎样的认知水平呢?由于3的倍数要根据各位数上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断,而先前学习的“2、5倍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来判断的,显然,新知与原有经验是不一致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几乎没有“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学生要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是困难的。在众多的教学设计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教师可谓想尽办法,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材料:先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到3的倍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如人教版、北师大版的编排);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几颗数珠(如苏教版的编排)。但是教学实践表明,不管给学生怎样的探究材料,学生还是难以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即使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中也不例外。多数情况是在教师近乎直白告知的引导下,如:“3的倍数和各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试试看?”结论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显然,小学生由于受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并不具备自主探究出结论的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不顾学生的思维现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所谓的自主探究,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但是低效的,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无多大价值。再者,对预先就知道结论的学生而言(知道的学生人数不在少数),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没有什么思维增量,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既然学生无力自主探究出结论,何不以此为起点切入教学,及时调整探究方向?所以,在课的引入环节,首先让学生回忆2、5的倍数的特征及探究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再次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探究活动,从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更为丰富的体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由2、5的倍数的特征类比推理3的倍数的特征,从个位上发现不了规律联想到从十位、百位进行观察思考,虽然这些探究活动都没有结果,但是学生越是不得其解,就越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不再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继续人为地去发现结论,而是及时通过超前学习的学生的回答来呈现3 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而2、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呢?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
  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之和呢?结论呈现后,不管是先前探究未果的学生,还是事先知道结论的学生,大多将思维的焦点聚焦于此。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其数论原理是“寻求一个自然数能否被另一个自然数整除”,简便的判别方法是“可把这个自然数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自然数的和,并且使较大的加数已能被另一个自然数整除时,只要判别较小的加数能否被另一个自然数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分析如下:345=3×100 4×10 5=3×99 3 4×9 4 5,因为在计算单位“十”、“百”、“千”……中,9、99、999…是3最大的倍数,按照位值原则,每个数位余下的数恰好是各位上的数,所以,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如果照此进行抽象地分析,对小学生而言,显然难度太大。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在理解抽象的数学原理时,仍应以具体形象的实物操作做支撑,才能完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明确:判别一个自然数是否是3的倍数,就是通过除法计算,从高位到低位依次除以3,如果余数为0,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余数不是0,则把每位除以3的余数相加,看是否是3的倍数。然后结合小棒图,使学生直观感知每个数位上除以3余下的数恰好是各位上的数。由于以除法计算为基础,并辅以数形结合,多数学生能理解推理证明过程。回归知识本源的学习,不但使学生透过现象理解概念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追根究底的学习习惯。
  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那么,2、5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呢?有了先前的学习经验,学生自然就想到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行推理证明,因为整百、整十的数都是2、5的倍数,所以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相信有的学生能运用这样的探究经验和思维方法继续去探究4、9的倍数的特征。由于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不但自然地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练习巩固环节,判断3698是否是3的倍数时,有的学生居然想到了“划去3、6、9的方法”,只要看8就行了,理由是当各位上的数除以3的余数是3、6、9的时候,这些余数本身就是3的倍数,如果继续除以3,就没有余数了,所以可以划去。可见,虽然小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原理有些困难,但是实践证明,以除法计算为基础,并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学生不但能理解其原理,有的学生甚至能以此为基础,想到更简洁的判断方法。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教学需要在儿童心中留下怎样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意义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从儿童世界的立场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数学知识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实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体现出数学的本质,折射出理性的力量。  [关键词]数学本质 根源 思想 儿童 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
[摘 要]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执教有关乘法口诀的“解决问题练习课”发现,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直观呈现数量关系,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数量关系;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于闲庭信步中引领学生踏上智慧之旅。通过对周卫东老师教学片段的赏析,提炼和总结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内容,以助教师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周卫东老师;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07-02  “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
[摘 要]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习得知识、获得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教法 比较 再创造 小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1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亦
[摘 要]课堂上,只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有顿悟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等待,等出精彩,做到为理解而教。  [关键词]等待 探索 精彩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4  在“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各省选手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让观课者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状:情境作秀无目的、合作走过场无价值、课堂生成任流逝、探究形式化缺实效……这一切导致了课堂的效益不高。透过这些“迷人眼”的教学现状,以“生本”的视角剖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策略探索,从而去追寻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追求有效 以学定教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通过情境创设巧妙呈现概念关联的实例,先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以及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最后的反思回顾,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学习过程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角的认识;概念建立;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0-02  
[摘 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经常会设计一些巩固旧知、为新知做铺垫的内容。观察增加相关的复习内容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的起点,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  [關键词]倍;复习铺垫;课例反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4-01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那么,如何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呢?教师可课始抓准激趣点,课中创造增趣点,课尾找准延趣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境界。下面,就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趣味课堂的构建。  一、典型案例导入时激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始就充满趣味,可以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情迈进知识宫的大门。教学时,我提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把过程性目标作为常态来落实。在“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维度来落实过程性目标。  [关键词]过程性目标;落实;扇形统计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33-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