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xszx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生招生类型与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育现状,探讨导学关系,汲取国外优秀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从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建立研究生分类与淘汰制度标准、强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可供我国相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卡尔加里大学;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26-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tatus of Calgary University in Canada, mainly including types and methods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methods.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algary University, the guidance relationship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mode, the form innova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s, and the standard establishment of postgraduate class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Moreover,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experiences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similar university in China.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algary University; experiences; reference
  本文试图在介绍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及理念的基础上,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对比国内西南石油大学,结合国内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讨论适合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式,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经验[1]。
  一、卡尔加里大学
  卡尔加里大学(以下简称“卡大”)原属阿尔伯塔大学卡尔加里校区,于1966年独立建校。坐落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石油及能源之城卡尔加里市,是加拿大排名前七的研究型公立大学,在医学、教育、石油化工、遥感测绘等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2016年QS建校50年以内大学排名全球第九,北美第一;在2019年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78位,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33位[2]。
  (一)卡尔加里大学研究生规模与招生方式
  2018年,卡大授予硕士学位1308人,授予博士学位635人;招收硕士研究生964人,招收博士研究生565人。至今卡大硕士研究生专业超过70个,博士研究生专业超过40个。
  符合卡大招生条件的学生向研究生院提交自己的个人简历、自荐信、成绩单、推荐信等申请资料,学校在接受申请时将对申请人的学位进行评估,申请人可根据自身需要联系导师,国外的大学对研究生招生有很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由导师决定最后的录取。卡大的终身教授可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导师面试后决定研究生的最终招生和录取;学校和学院对硕士研究生、博士招生不设人数限制,由导师根据自身科研经费和科研能力决定硕/博士招生人数[3]。
  (二)研究生类型
  卡大培养研究生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研究型硕士与课程型硕士。一个专业开设研究型硕士还是课程型硕士由学院根据自身情况作决定,学校对硕士培养类型没有硬性规定,学院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及时作调整。卡大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根据导师要求和規定进行博士阶段学习,由其导师决定相应的毕业条件。
  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研究型硕士或课程型硕士;课程型硕士修读过程中,可由学生提出申请在导师同意后转成研究型硕士;研究型硕士修读过程中,也可跟导师商榷后转为课程型硕士。相对而言,申请课程型硕士要容易一些。研究型硕士与课程型硕士的学位证书没有区别,两者在就业方面也没有太大区别。
  在加拿大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除了满足基本的学术条件、语言条件达标之外,科研能力也是决定最后能否被录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型硕士申请攻读博士更为容易;课程型硕士毕业后也可申请攻读博士,但是对成绩的要求会更高,申请攻读博士的难度也更大;学生本科毕业后也可直接向心仪的导师申请攻读博士。这种模式较大程度体现了加拿大研究生教育重视生源的选择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卡大学生类型分为全职学生(full-time)与兼职学生(part-time)。课程型硕士主要由全职学生和兼职学生构成,一般全职学生一到两年可修读完成,兼职学生最长可六年修读完成。研究型硕士一般均为全职学生,两年修读完成。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四年,最长为六年。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
  卡大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重视连结研究生的才能与知识。卡大对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都有严格要求,课程设置重视跨学科与跨专业,通常允许研究生跨专业选修课程,甚至允许跨学校学习,鼓励跨学科的科研活动等。
  卡大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生取得学位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卡大非常重视研究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学校设置总学分的基本要求,不做具体课程选择要求,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例如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型研究生需修读十门课程(包含核心课程六门与选修课程四门),每门课程均为三个学分,共修读三十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卡大授课方式灵活多样,给予教授充分地自由安排其所教的课程。不同教授对于课程有不同的安排,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既符合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又能实现多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卡大研究生课程内容充实,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教授上课认真严谨,研究生课程内容由教授自己安排,一般由授课、作业、随堂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组成,根据实际上课情况会安排独立或组队的专题研究完成一篇报告。教授有时候会要求学生提交作业的修改过程或专题研究报告的初始版本、中途修改版本与最终版本,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作业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由于对抄袭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均非常严重,学生非常重视作业,甚至平时的小测验。
  卡大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很多专业推出了Coop项目,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休学一段时间或利用假期参与Coop项目的公司进行学习,累积工作经验也为后期的就业做铺垫。同时卡大重视学生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学校有专门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机构——创新与创业俱乐部,经常邀请成功校友分享经验或者鼓励学生在俱乐部展示自己取得的成果。
  (四)导学关系
  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及导师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卡大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需要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卡大研究型硕士与博士实行导师和监督委员会共同指导的管理体系。卡大的终身教授(包含教授及副教授)可招收硕士、博士,导师一般情况下会根据经费或课题的多少、自身精力和研究内容来决定每学年招生人数。招生基本上由教授自己直接决定,学校或学院并不会安排招生指标。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协会明确指出:导师应非常乐意招收研究生,并且能够保证定期有计划地对招收的研究生进行监督与指导;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有关学术讨论时,应对研究生的质疑给予鼓励;研究生能够把握自身学业能否成功,同时研究生需要对其学业负责。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协会强调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应该为权利与责任分明的合作关系:研究生不应依附于导师,而是作为独立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与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应该与广泛的学术团队相互交流。
  教授定期对研究生的监督指导通过评教制度进行质量保证。卡大在每学期的期末会以匿名问卷形式,让研究生对教授的指导频率、时间、尊重程度、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评价;每学期末也会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研究完成情况等,让教授对研究生也作出相应的评价。卡大也非常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和学生独立研究的权利,并且鼓励研究生与导师建立起专业性与学术性并存的师生关系。
  二、目前国内同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一)招生模式
  自从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这样也很大程度加速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变更。西南石油大学和国内高校一样硕士研究生招生一直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以国家的主导和政策为主的招生模式。目前,西南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招生考试为主和一定比例的推免为辅的形式进行研究生录取;博士研究生招生以本科直接攻读博士、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为主考试为辅的方式进行招生。
  1998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磅发布,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规模扩大,能够满足更多人获得高学历的梦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博士研究生的人才选拔提供更多优秀的、充足的生源。但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对研究生生源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且研究生生源质量也直接影响研究生出口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研究生类型
  近年来国家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不断调整。从2009年开始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发生很大变化,从以学术学位为主的模式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學位并重的模式转变;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引导下促进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地位平等、标准统一”的目标,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比例达到甚至超过1:1。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方式之间的区分度并不明显,仍然以国家研究生统考中的考试分数作为招生录取指标,依旧沿袭传统招生方式,灵活度不够、招生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根据两种培养模式的不同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来选拔人才,影响研究生的入学生源和后期的培养质量。
  2017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发布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博士、硕士研究生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进行招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最大区别在于学习方式不一样,但是两者实行相同的培养标准。
  (三)培养模式和教学
  这里主要就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中期分流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课程名称区别不大,导致从名称上没法区分“本-硕-博”课程,有些甚至教授内容都相近;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相近或相似,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考虑不足;交叉课程设置很少,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学科今后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内大部分高校启动了中期分流机制,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中期分流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进行,根据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但这种中期分流仍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打破零淘汰制。
  (四)导学关系
  一般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出来后,考生会根据自己今后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并且提前联系导师,导师也会根据实际与考生进行面谈交流后进行“双向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导师和考生之间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修读培养方案中规定相应课程和完成相关科学研究,最终完成学位论文;但近些年研究生扩招,部分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较多,导师普遍各自为营,部分导师以团队或者委员会的模式指导研究生,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的借鉴经验及启示
  西南石油大学与卡尔加里大学特色学科都是以能源专业为主,研究生培养规模相近,卡大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可提供有效参考。而且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国内高等教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向国际教育领先的国家学习,引入先进教育理念、评估体系等。
  (一)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
  伴随研究生教育的变革,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类别的调整,我国传统招生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研究生培养入口数量与出口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招生制度,在当今以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下,应该给予研究生招生更恰当的弹性范围,进而紧跟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前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要积极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根据社会需求有效调节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在传统以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调整思路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应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应采用不同的招生模式。目前“申请-考核”招生比例在高校博士招生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局限,给了导师、学院和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可以选到更适合学科发展和导师团队发展需要的人才;相应研究生也有更大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创新性成果产出更明显;相对而言,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
  此外,还要加强导师在招生工作中的作用。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大幅度提高“考核-申请”制度的人数比例,导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研究方向、前期研究成果与研究生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对于硕士研究生可适当增加面试成绩比例、赋予导师在面试关键环节的自主权,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
  (二)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在课程学习之外开设讨论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将学生设立为主导,引导学科交叉的课程修读模式,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开设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应根据实际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及上课方式,适当加入教学互评模式。
  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到实处;在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充分发挥“社-校、企-校、校-校”的专业学位实践,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契合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开放相应的创新项目,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应增强导师自主权,让导师结合实际情况录取学生、选择课题,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让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也重视提升导师对学生的关注与付出;对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应赋予更多选择权利,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研究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导师再次选择,导师也可根据培养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研究生淘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应再停留在个人指导的阶段,应成立由导师为主的课题组或项目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共同指导。
  (三)建立研究生分类与淘汰制度标准
  我国硕士研究生分类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除医学专业外,一般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培养过程等难度要求会比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低,毕业后所取得的学位证书类型也不同,学术学位研究生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但实际培养中,很多高校和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术成果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差异不大甚至完全一致,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初衷大相径庭[5]。
  除此之外,与加拿大的高校相比,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不高,大多数高校都有淘汰规定,但是制度多数流于表面并没有实际运用。与淘汰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还不够全面,应做到切实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在不同培养环节设置相应的淘汰出口,及早分流研究生避免后期的培养压力。
  我國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严进宽出”的政策,加上扩招之后导致招收研究生人数大量增加,通常一个导师带领多个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使得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而加拿大高校采用“宽进严出”政策,学生有被淘汰的压力,相应就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卡大对于学术不端的处理态度很严厉,对于学术严谨的要求细化到了学生作业独立完成,即使再小的作业抄袭一句话都会有相应的处罚。近年来,国内高校也不断完善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管理办法和处理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四)加强高校学术交流和国际化建设
  面对学科的快速发展和重新整合,学术交流不应只局限在本学科的交流,应加强和积极开展校内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合作[6]。在政治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虽然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是精英教育,但是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和创新性要求,在传统招生模式下探索更多渠道的招生模式,同时提高生源质量;更应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加强课程教学、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及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研究生培养分流环节和完善淘汰机制;研究生培养过程赋予研究生导师更多的自主权;注重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这些举措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双一流”高校的特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海南,毛丽娅.“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0):11-14.
  [2]Facts and Figures. UCalgary by the numbers[EB/OL].(2019-4-17).http://www.ucalgary.ca/about/our-story/facts-and-figures.
  [3]Best Glob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gary[EB/OL].(2019-5-13).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university-of-calgary-499975.
  [4]廖湘阳,孙瑜.2018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热点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1-9.
  [5]叶玉玲,刘佳林,袁锟.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0(6):48-49.
  [6]孙刚成,杨晨美子.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教学改进的典型方式及启示——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7):126-13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当前农村的人才队伍状况科技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科技服务需求,提出了农业高校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高校;需求分析    为探讨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存在怎样的需求,在广东省软科学基金课题《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支持下,我们在广泛征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住宿费欠缴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关于学生住宿费欠缴关键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法,设计开发了高校学生住宿费收缴量表,以湖南省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学生住宿费欠缴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提出有效解决欠缴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住宿费;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五所重点大学的工科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三个方面问题。调查反映出: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也是最佳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不可或缺,但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改革;对重点大学工科类大学生更应该重视情商方面的素质培养。基于此调查,提出了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内容、职业生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公信力的视角对我国目前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大学排行榜进行了重新审视。首先,在阐述公信力的概念与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排行榜公信力的测评量表。随后,通过因子分析与均值分析,对量表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并对公信力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大学排行榜的改进建议,并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公信力;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大学之间竞争
期刊
摘 要:可持续性发展是高校异地办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从高校异地办学中异地分校区内部的发展、异地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的关系及异地分校区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出发,针对几所著名高校在珠海异地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提出保障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异地办学;可持续性发展    一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高校异地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是指:异
期刊
文章在现行专业培养模式的构架下。提出一种在专业群框架平台上对学生个体强势能力进行极化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框架+强势”培养方案),并讨论其实施途径和培养过程等,为进一步进行改革实践奠定基础。    一、“框架+强势”培养方案的特点    首先,本培养方案是在对现行培养方案分析、并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革新方案,在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优化、培养环节的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全面
期刊
摘要:当前,京津沪地区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普及化为背景和视角重新进行高职教育定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普及化下,应对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的诸多变化和要求,高职教育应该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发展人的个性,将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强化培训与服务功能,提升办学层次,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并且要坚持立足社区,以社区发展带动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
期刊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关联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变化,以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结构功能主义    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治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学者借鉴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
期刊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术职业的接班人,是高校学术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研究者不得不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问题。本研究围绕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这一问题展开,主要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的现状,并对影响学术产出绩效的因素如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工作年限、院校声望、学科、最高学历、职称等)、机构因素(机构特征如组织支持等)进行了深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并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导致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致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若干差异,而高校对此承担着主要责任。本文分析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需求;差异;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