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当前农村的人才队伍状况、科技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科技服务需求,提出了农业高校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高校;需求分析
为探讨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存在怎样的需求,在广东省软科学基金课题《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支持下,我们在广泛征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的需求”调查问卷,重点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和科技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调查,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需求,探讨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农村农民、村镇干部、基层涉农部门农业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回收率为83.75%。从被调查者的分布情况来看,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结果与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众多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农村劳动力人口老化、弱化,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调查中发现,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中稍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或身体素质偏弱的老年人和妇女,老弱人群和少数文化程度低的青年是当前农村中的主要劳动力。随机接受调查访问的村民中,男性村民占62.41%,女性村民占37.59%。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7.69%,31~40岁的占17.3%,41~50岁的占55.67%,51~60岁的占17.3%,60岁以上的占2.01%。受访者中文化程度在小学的占23.2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42%,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21.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73%。[1]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基本一致。由于在农村务农的大都是文化水平偏低者,因而他们中能够接受现代农业科技思想、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学种田的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务农人员科技素质不高。
2﹒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缺乏,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
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头人。调查中发现,由于年轻力壮、素质较高的农民大都外出打工,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少,发展少路,致富缺方,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缺乏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头脑和本领。在接受调查的村干部中,男83%,女17%。79%的村干部年龄在45岁以上,有17.1%的村干部年龄在55岁以上。52.4%的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还有5.1%的村干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37.3%,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5%。在回答“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靠谁来建设”时,56.16%的被调查者认为靠政府领导,12.82%的认为靠乡镇干部和村干部,15.06%的认为靠村里的能人,15.06%的认为靠农民自己。反映出即使是村干部都尚未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要发挥主体性作用。
3﹒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乡镇一级的专业技术队伍弱小,人员不稳定
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队伍参差不齐,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据调查,一般一个乡镇农技站配备农业科技人员仅2-3名,往往还政事两挂,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三分之一。现有农技人员职称低、待遇差。在受调查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2.17%,中级职称的32.06%,初级职称的57.78%。虽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7.71%,但大多数是成人教育系列毕业,真正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少。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人员,由于缺乏合适的工作环境,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脱离农业战线,最终留下的不多,少数留在农村一线的也不安心工作,大量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外流成为普遍现象。
4﹒农民普遍缺乏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素质不高
由于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农民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观念严重,虽然致富愿望强烈,但并未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只重视打工的眼前效应,忽视科技的长期回报,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有技术特长或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农民不多。调查中,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实用技术和技能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3.41%,获得各类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19.25%。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59.71%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渠道和形式单一,45.87%的受访者通过订阅报刊、收看广播电视等寻找农业信息,能通过网络、使用电脑寻找农业信息的很少;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21.1%;有26.2%的受调查村民表示曾接受过农业高校组织的专家教授或博士团下乡技术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现场指导、课堂讲授、组织观看农业科技教学片等。参加过培训的村民中,认为培训效果好的或达到了培训目的只有23.73%,56.82%的村民认为培训对自己没有实质意义或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是培训时间短、成果不对号、技术不对接等。
5﹒农业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品种、新技术选用不多,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程度低
当前农村中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的人口比例最高,农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比较单一。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传统农业占38.7%,打工所得占29.68%,个体经营占20.31%,其他占16.25%。调查中,有63%的村农业在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依次是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4.24%、23.73%、8.47%、5.08%。优势农产品分别是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工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偏低。有村属工业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占比例达84.75%。在第三产业中村民主要从事的是服务业,占32.20%;批发零售业占44.07%;交通运输业占23.72%。
6﹒农民对农业高校的科技服务评价较高、期望大
参加过农业高校组织的专家教授培训指导的受访者认为,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培训指导的效果好,能当场解决问题。有77%的农户认为培训后提高了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改变了种植养殖品种,或者采纳了新的种植、养殖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产品质量提高,收入提高。48.7%的受调查村民表示非常希望或希望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博士团能够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接受更多方面的农业科技培训。但59.9%的农民认为农业高校专家教授来村里指导和培训的次数少,希望农业高校能定期或长期组织专家教授、博士团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指导。26.76%的受访者表示欢迎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帮助开展工作、科技扶贫。
三、结论与思考
1﹒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需要有一大批懂金融、管理、经营、营销、信息技术等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有成千上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能工巧匠等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有市场观念、能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的农村农业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极不适应。
2﹒农业科技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的落后局面。当前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先进实用技术培训,需要新种子、新种苗、新农药、化肥等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资料,需要发展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2]但当前,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且各家各户的小农经济、小规模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科技创新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难以推广,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高校发挥优势,全方位参与
(1)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地为新农村培养适用人才
农业高校要面向新农村建设实际,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并从政策机制上予以激励,引导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三支一扶”,以现实的成就让学生体会学农大有可为,农业大有前途。
多层次分类培养,侧重将研究生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型人才,将本科生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与地方政府或农业技术机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新方法的培训教育,接受农村基层科技人员来校进修学习。
整合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等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培养培训一大批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3],因需施教,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通过专业培训班、定期进修班、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培训农民时,注重以应用性、技能型培训为主,长训、短训、学历教育结合,重点加强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等骨干的科技教育和培训。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新农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实用技术
首先,农业高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针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将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与集成创新;突出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装备的研究与推广、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多出见效快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实用技术。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向农村转移和应用的模式和途径,促进农业优良品种推广率,帮助形成主导产业,促进科技型农业加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带动农户致富。
再次,适应新农村建设实际,对农技推广的途径、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配套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进一步组织、鼓励、引导好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博士团科技下乡、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注重发挥离退休老专家、教授的作用。组建专兼职下乡推广服务队,开展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示范操作。
最后,选择适宜地区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深化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而广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柯炳生,陈华宇﹒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6-38﹒
[2]水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老区建设,2007(2)﹒
[3]周春霞﹒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初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高校;需求分析
为探讨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存在怎样的需求,在广东省软科学基金课题《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支持下,我们在广泛征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的需求”调查问卷,重点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和科技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调查,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需求,探讨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农村农民、村镇干部、基层涉农部门农业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回收率为83.75%。从被调查者的分布情况来看,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结果与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众多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农村劳动力人口老化、弱化,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调查中发现,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中稍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或身体素质偏弱的老年人和妇女,老弱人群和少数文化程度低的青年是当前农村中的主要劳动力。随机接受调查访问的村民中,男性村民占62.41%,女性村民占37.59%。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7.69%,31~40岁的占17.3%,41~50岁的占55.67%,51~60岁的占17.3%,60岁以上的占2.01%。受访者中文化程度在小学的占23.2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42%,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21.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73%。[1]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基本一致。由于在农村务农的大都是文化水平偏低者,因而他们中能够接受现代农业科技思想、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学种田的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务农人员科技素质不高。
2﹒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缺乏,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
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头人。调查中发现,由于年轻力壮、素质较高的农民大都外出打工,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少,发展少路,致富缺方,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缺乏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头脑和本领。在接受调查的村干部中,男83%,女17%。79%的村干部年龄在45岁以上,有17.1%的村干部年龄在55岁以上。52.4%的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还有5.1%的村干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37.3%,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5%。在回答“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靠谁来建设”时,56.16%的被调查者认为靠政府领导,12.82%的认为靠乡镇干部和村干部,15.06%的认为靠村里的能人,15.06%的认为靠农民自己。反映出即使是村干部都尚未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要发挥主体性作用。
3﹒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乡镇一级的专业技术队伍弱小,人员不稳定
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队伍参差不齐,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据调查,一般一个乡镇农技站配备农业科技人员仅2-3名,往往还政事两挂,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三分之一。现有农技人员职称低、待遇差。在受调查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2.17%,中级职称的32.06%,初级职称的57.78%。虽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7.71%,但大多数是成人教育系列毕业,真正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少。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人员,由于缺乏合适的工作环境,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脱离农业战线,最终留下的不多,少数留在农村一线的也不安心工作,大量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外流成为普遍现象。
4﹒农民普遍缺乏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素质不高
由于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农民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观念严重,虽然致富愿望强烈,但并未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只重视打工的眼前效应,忽视科技的长期回报,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有技术特长或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农民不多。调查中,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实用技术和技能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3.41%,获得各类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19.25%。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59.71%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渠道和形式单一,45.87%的受访者通过订阅报刊、收看广播电视等寻找农业信息,能通过网络、使用电脑寻找农业信息的很少;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占21.1%;有26.2%的受调查村民表示曾接受过农业高校组织的专家教授或博士团下乡技术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现场指导、课堂讲授、组织观看农业科技教学片等。参加过培训的村民中,认为培训效果好的或达到了培训目的只有23.73%,56.82%的村民认为培训对自己没有实质意义或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是培训时间短、成果不对号、技术不对接等。
5﹒农业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品种、新技术选用不多,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程度低
当前农村中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的人口比例最高,农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比较单一。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传统农业占38.7%,打工所得占29.68%,个体经营占20.31%,其他占16.25%。调查中,有63%的村农业在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依次是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4.24%、23.73%、8.47%、5.08%。优势农产品分别是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工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偏低。有村属工业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占比例达84.75%。在第三产业中村民主要从事的是服务业,占32.20%;批发零售业占44.07%;交通运输业占23.72%。
6﹒农民对农业高校的科技服务评价较高、期望大
参加过农业高校组织的专家教授培训指导的受访者认为,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培训指导的效果好,能当场解决问题。有77%的农户认为培训后提高了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改变了种植养殖品种,或者采纳了新的种植、养殖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产品质量提高,收入提高。48.7%的受调查村民表示非常希望或希望农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博士团能够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接受更多方面的农业科技培训。但59.9%的农民认为农业高校专家教授来村里指导和培训的次数少,希望农业高校能定期或长期组织专家教授、博士团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指导。26.76%的受访者表示欢迎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帮助开展工作、科技扶贫。
三、结论与思考
1﹒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需要有一大批懂金融、管理、经营、营销、信息技术等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有成千上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能工巧匠等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有市场观念、能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的农村农业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极不适应。
2﹒农业科技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的落后局面。当前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先进实用技术培训,需要新种子、新种苗、新农药、化肥等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资料,需要发展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2]但当前,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且各家各户的小农经济、小规模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科技创新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难以推广,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高校发挥优势,全方位参与
(1)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地为新农村培养适用人才
农业高校要面向新农村建设实际,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并从政策机制上予以激励,引导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三支一扶”,以现实的成就让学生体会学农大有可为,农业大有前途。
多层次分类培养,侧重将研究生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型人才,将本科生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与地方政府或农业技术机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新方法的培训教育,接受农村基层科技人员来校进修学习。
整合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等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培养培训一大批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3],因需施教,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通过专业培训班、定期进修班、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培训农民时,注重以应用性、技能型培训为主,长训、短训、学历教育结合,重点加强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等骨干的科技教育和培训。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新农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实用技术
首先,农业高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针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将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与集成创新;突出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装备的研究与推广、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多出见效快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实用技术。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向农村转移和应用的模式和途径,促进农业优良品种推广率,帮助形成主导产业,促进科技型农业加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带动农户致富。
再次,适应新农村建设实际,对农技推广的途径、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配套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进一步组织、鼓励、引导好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博士团科技下乡、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注重发挥离退休老专家、教授的作用。组建专兼职下乡推广服务队,开展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示范操作。
最后,选择适宜地区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深化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而广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柯炳生,陈华宇﹒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6-38﹒
[2]水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老区建设,2007(2)﹒
[3]周春霞﹒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初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