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蛋家“水上民歌”文献研究概述
自20世纪20年代,委婉柔美的疍家“水上民歌”从海上流传到陆地,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也引起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研究者通过“水上民歌”这个鲜活的音乐载体,近距离接触这群生活在南海海域的“蛋家人”,从此,这个海上流浪漂泊特殊群体——神秘的身份和复杂的历史,渐渐浮出了水面。
事实上,“水上民歌”饱含了疍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听起来简练上口的“船上小调”却浸透着蛋家人漫长的历史变迁,歌声承载着千百年中原人向岭南沿海逃难的迁徙史,疍家人带着蕴含着“粤地基因”的“水上民歌”,向西南沿海的广西、向东南沿海的福建、向南海的热带海域海南,一边漂流一边传播,抒写了一部南海民歌的传播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疍家人陆续由海上迁移到陆地生活,“以舟为家向海而歌”生态剧烈变化,疍家“水上民歌”历史文化与传播研究的紧迫性日益彰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了疍家“水上民歌”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当中,取得的成果较为丰富,笔者搜集包括古文献在内的相关理论专著1D0部,论文和研究报告180多篇,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类整理和分析,有几个特点十分鲜明:其一,参与研究的学者大多分布在“两广”、福建地区,海南地区研究者及艺术成果鲜有所见;其二,“两广”、福建地区参与“水上民歌”的研究方向及成果大多集中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领域:其三,艺术学领域特别是“水上民歌”音乐形态分析、与当地少民歌比较研究,尤其是南海“水上民歌”历史文化与传播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具体概况如图所示:
(一)、我国疍民文化研究学者分布概况(陈锦霞制图)
(二)、我国疍家历史文化文献研究发展走向与分类
(三)、两广、福建和海南疍家“水上民歌”音乐研究占比
(四)、“两广”、福建及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研究成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全国疍家历史文化研究文献来看,现存研究疍家的文献,大多以研究记录历史地理文化为主,民俗及音乐方面的研究不多,且研究者大多集中在“两广”、福建及海南等疍民现存痕迹最多的地区。而现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海南疍家文化的文献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代的县志,其余的也多是关注开发城市旅游文化产业方向的研究成果,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相对较于两广、福建地区来说,界内的重视度和研究深度令人唏嘘不已,现存的文献成果中,特别是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的歷史文化研究处于刚刚起步初期阶段,流行至今的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亟待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传播价值有待重新审视和认识。
海南属于中国南海热带海域,拥有相较于两广和福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历史文化意义凸显,传播开发和利用潜力巨大,如何将本土音乐文化挖掘、提炼出来,让海南地方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与海南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起来,将海南疍家优秀的音乐发扬光大,借鉴两广地区现有的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海南地方音乐文化的宏伟蓝图,人们充满期待。
二、相关疍家“水上民歌”历史文化研究文献分析
(一)专著类
1、古代文献
最早记载疍家“水上民歌”的文献是唐代初期王勃的《广州寺碑》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扬粤当唐初,北人多以商至,遂家于此。六朝以来谣俗讴歌播于乐府,炎方胜事姿势偏闻四海。然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疍夷故也。”这里的“蛮音”应指的是疍家话,用疍家话来唱咸水歌,该记载也是出现“疍民”称谓最早的记载。有学者采用咸水歌演唱的语言(粤语)的形成时期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推论唐朝时期的疍家人就已经创造出了咸水歌,只是条件所限咸水歌尚处在初创时期的萌芽阶段。
记载疍民生活的古代文献还有宋代的周去非,此人西南沿海港务官员,《岭外代答》一书是一本工作、生活、见闻“日志”,(厦门大学杨武泉校注)。作者详尽记录了在广西为官时,对于生活在海上疍民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尽,具有十分重要史料和参考价值,该文献是广西地方史中内容较全面重要的古代文献,也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十二世纪南海、南亚、西亚、东非、北非等地古国史的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以日志形式记录了关于疍民源头的碎片化的一些线索,其中有根据疍民生活技能和生活环境进行三种分类的学说,即,主要以捕鱼为生的水上疍民:其次,主要以潜水捕捞为生的疍民;还有主要以山上伐木的疍民。
经过书中细节的梳理和研究,发现早年部分疍家人有曾经参与海上运输及早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载。比如:书中第217页有提到疍民的船只有固定的泊位,有上缴的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瞻”。第126页提到“沿海州郡,类有市舶”等内容。 还有由宋代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的《诸蕃志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提到“民与黎疍混居”记录,黎族——历史悠久,是生活在海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以山为居”是他们的生活特性,书中“黎疍混居”记载,证明了自宋代以来,疍家人与当地黎族人就有密切接触并有混居通婚的现象。
另外,书中加载当时航海船只技术局限,当地渔民和疍家人出海捕捞,遇到风暴无法掌控船只,只能随季风漂流,因此造成疍家人四处漂流,居无定所。并且杨武泉的校注将一些书中的内容引经据典进行了解释,使这本书籍在阅读时有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深度。对研究蛋民历史流变与族群构成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和崭新视角。
另外,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书,也是早年研究疍民的一本具有十分主要参考价值的理论专著。书中多出记载“水和描述上民歌”,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江河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未航去舶,榷歌相闻。”(曾枣庄《全宋文》)随时随处可听到疍家人的歌声。”
从中,我们看到,自唐朝以后,随着疍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及历朝历代的变迁,疍家人在四处漂泊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咸水歌得到迅速的发展,流传范围进一步扩大,歌中的内容不断更新,越来越丰富,贴近现实,几乎包含疍家人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书中精彩的章节,有对生活在岭南沿海一带特殊的族群——疍家人海上生活真实生动的写实性的记录。也有对当年疍家“水上民歌”广泛传唱景象的具体阐述。
2、近现代文献
将疍家“水上民歌”以文字记载下来的代表人物,首推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敬文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年出版,并研究疍民歌谣后撰写了《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咸水歌》一书,书中对当年疍家“水上民歌”广泛传唱景象的具体阐述,十分醒目,曾轰动一时,自此汕尾疍歌开始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
其后,钟敬文先生还撰写了关于疍民文化的学术专著《疍民研究》,当时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学界极大关注,此书的推出,使当时中国的许多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越加关注疍民这一特殊群体,一时间,掀起了疍家族群历史文化和“水上民歌”探索研究的一次热潮。但是由于钟敬文先生的《疍民研究》出版于20世纪初期,中国尚处在战争动荡年代,虽然当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自那段时期热度消退后,疍家(民)历史与文化研究热度渐渐消退,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疍民历史文化研究又一次进成为热点,当然学术界对疍家(民)研究的视野也更加宽泛,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还涉及到了政治社会、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甚至涉及到了语言以及文化产业开发等领域。
3、当代文献
运用文化地理学方法研究疍民历史,有广州大学司徒尚纪的《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作者从海南岛特殊的历史上的地理基础出发,以历代建置和政区沿革为经,以移民、人口、聚落、垦田、作物、水利等因素的发展和分布的变化为纬,追述大约三千年来土地开发的历史过程,阐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南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在各个开发时期的演变及其机制和地域差异。为研究海南疍民文化的学者在地理和经济社会方面提供了深厚的背景材料,起到了引领和启发作用。
海南大学的林有能、吴志良、胡波主编的《疍民文化研究》一书,是近期出版的蛋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集收集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疍民的论文,其中,张巨斌的文章《疍民咸水歌初探》一文,对其音乐声调、曲式特点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疍家“水上民歌”本体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广州大学吴水田的《话说疍民文化》,探讨了广东疍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了疍民以江海为田的生产文化,并从居住、饮食、服饰、方言、信仰与崇拜、婚俗、歌谣等方面开展研究,展示了疍民文化的“亲水”个性,多方面论证了疍民的“亲水”特点。
从历史学视角研究海南疍家历史文化,以陈序经为代表。作为海南文昌人,他的这部专著《疍民的研究》记录了疍民的起源、疍民在地理上的分布、疍民的人口、疍民与政府、蛋民的职业、疍民的教育、疍民的家庭与婚姻、疍民的宗教与迷信、疍民的生活、疍民的歌谣。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由于疍民的汉化而成为“化石”。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材料弥足珍贵,对研究海南疍家文化的学者们及笔者研究疍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考据,这是一本早期关注和研究疍民历史文化学术专著之一,其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十分显著,它对于疍民历史与文化研究产生重要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与《疍民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王铭铭的《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此书主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还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了阐述。此外,作者还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運用作出了阐述。不仅为研究疍民提供了更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更有力度的论据,而且为疍民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人类学研究之方法。
海南大学张朔人教授是长期致力于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重量级人物,其研究领域多有涉及海南疍家人历史及分布情况的调查,其中《海南疍民问题研究》理论专著,提出了海南疍民除了族源与沿海地区有着一定的关联以外,在其身份、实际事权等诸多方面与周边地区的疍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参与解决海南现实问题,积极承担社会为其划定的角色,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多为史籍所载。此书还提及了历史上海南疍民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居所,以及疍民角色转变与政府控制加强。整理了海南疍民区别于其他蛋民的特点,体现了研究海南疍民的价值所在,肯定了学者们研究海南疍民的付出。
广东吴竞龙所著《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的一本通俗普及读物。将广东坦洲咸水歌作为一面镜子,较为详尽地阐述和清晰地反映了中山水乡疍家音乐民俗文化变迁的轨迹,生动地展现了民间口头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变迁,求新求变的必然规律。此书全面地对成水歌进行了剖析,从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到内在发展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均有分析和阐述。另外书中还有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水上民歌”——三亚港》(无作者)是一本上个世纪90年代整理出的一个油印的歌词集成,(因疍家人“水上民歌”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故无歌谱记录)里面搜集歌词100多首,内容丰富,有七言体歌词,也有少量叙事散文式歌词,其中七言体歌词占九成以上,有仿模唐宋诗词格律的痕迹,歌词方正规范,其中比喻、比兴、隐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比德说”风格,歌词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疍家人日常生活、人情世故、海上作业、祭祀庆典以及宗教信仰等所有层面,另外具有叙事记录特征的长篇歌词,采用了分节、反复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疍家人自然质朴的性格特质。作为海南三亚疍家“水上民歌”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论文报告类
福建孙群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疍歌浅析》,对于福建疍民(水上居民)的民歌——“水上民歌”、音乐文化进行初步分析,并将福建疍家音乐与楚歌、越歌、楚越音乐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阐述,其中,文章以疍民的不同起源说为切入点,参考史据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由此引发学术界对疍民来源的推想产生思考,作者采用人类学的透镜来认识、分析、思考疍歌,从另一个角度对于完善、丰富我国古代音乐史起到的启示作用,本文对于蛋家音乐的古代风貌和古代表现形态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广西黄妙秋发表在《音乐创作》的《两广白话疍歌叠唱结构特征分析》,提出将一个疍家音乐的基本结构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重复,在总体上并不形成新的主题或音乐层次的疍歌曲体归为“叠唱”曲式,此类结构是继单一部曲式结构外,两广白话疍歌第二大类常见的曲体形式。黄妙秋的这个论点丰富了两广疍歌的曲式分析和研究的新种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疍家“水上民歌”起到了启发和参考作用。
广西谢崇安的《“蛋”民新探——兼论壮族先民海洋文化的考古发现》一文,从民族源流的角度审视界内普遍认为疍民源于汉族人的独特观点,提出古史上的疍民中不仅包括有壮族先民,而且,壮族先民还是岭南最古老的疍民,即古籍所载之越人、乌浒、俚僚人,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史志考证壮族先民海洋文化的形成,对疍民民族的早期起源提出了新的有力观点,为疍民起源和历史流变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海南陈光良教授《岭南疍民的经济文化类型探析》一文,从民族学的研究视角,结合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岭南疍民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水文化特质,分别进行了颇为细致地梳理分析和研究。为当代疍民的经济文化发展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考据,也对当代疍民文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海南三亚黄桂玲等《海南疍民咸水歌的审美与文化》,从美学的视角,运用理论阐述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海南疍民咸水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质进行了全方面的和多角度的研究。将海南疍民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方法以文化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使研究疍民咸水歌的审美特点与文化类型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研究方法,拓宽了对于疍民成水歌语言美学研究思路。
贺乐《三亚后海疍家滨海旅游发展的民族志考察》,以滨海旅游发展视角,从三亚旅游的热点问题所在出发,将后海疍家社区活动状况以及近年来滨海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剖析,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运用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式阐述后海疍家在发展滨海旅游过程中地方、企业、国家战略的互动,并说明了在此发展过程中的愿景与困境。为疍家音乐传承传播研究,特别是常态化传播地方特色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以及如何实现疍家音乐文化产业化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启发。
詹坚固《建国后党和政府解决广东疍民问题述论》,文章集合历史考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广东疍民问题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和分析,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角度,深化了学术界对解决疍民后续问题的认识,在研究传承疍民文化时提供了系统的调查重点和难点,宏观全面地看待疍民问题,继承和发展疍民音乐文化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
何化利、陈友、朱桂金《论三亚疍家文化中的海洋特质》,本文围绕海洋文化,对三亚疍民的海洋生产、生活、风俗、渔民气度、生存哲学等方面展开论述,体现了三亚疍家海洋文化的意识思维和生活哲学。提出了海洋对疍家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疍家人的群体特征无不体现着海洋性的文化特质,为海洋文化视角研究疍家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海南三亚管玉梅、王浩等《我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多层次评价研究——以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为例》,此文以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为例,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综合的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在深度与广度上综合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由内部角度出发,采用数据计算分析的方法,更加客观地体现了海南疍家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对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也对研究海洋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杨景霞、范秀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三亚疍家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此文通过田野考察对三亚疍家民间文学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三亚疍家民间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结合对当今困境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保护民间文学,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数据以及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
随着疍家历史文化理论研究的逐步走向纵深,疍家“水上民歌”音乐形态分析以及包括改编、创作、演出等实践领域的探索研究也在积极展开,将获得令人欣喜的艺术成果。
南海疍家“水上民歌”历史文化与传播研究,前景广阔、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