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出语文的情感来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目标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与以往认知目标相比,其目标的确定和实施难度偏大,因为情感领域不仅指人的感情,而且还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以至习惯、信仰、个性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不过情感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辩证关系,即情感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而认知则促进情感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标是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情感反映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定向,而这种心理定向的形成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定的思想认识定势,多次的情意沉淀。即情感目标的达成具有滞后、延续;非单纯说教就能完成的特点。同时,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它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情感目标要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意渗透和有意培养。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要想塑造学生的求实、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就必须付出人的情感。以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及独特的情境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情感目标应重在感染。
  一、教师树立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迟到为例,有的教师见学生迟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批评;有的甚至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训斥挖苦,结果有些因故迟到的同学便认为老师太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个别无故迟到的,也会因心理逆反来个“破罐子破摔”。因此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由对老师的不满产生厌恶学习的不良情绪,学习活动不经意就为知觉所抵触。“亲其师”才能“倍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了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并能较快地把教导的要求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而努力。
  二、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能使认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的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比如在讲(卖炭翁)一文时,一上课便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研读课文,其中一个导演兼道白,其他三人分别扮演白衣,使者,黄衫儿及卖炭翁,时间二十分钟后小组集体表演小话剧。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讲解课文,纠正错误。这样使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有趣的话剧节目,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兴趣。当然,在创设情境的方式上,教师可根据课题的不同进行灵活设计。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架设爱心的真情去感染学生
  情感目标的达标是以“爱”为根基的。在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作者的感情是桥的这一端,学生的感情是桥的另一端。但由于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教师的教和真情实感正是架在他们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便是架起这座桥梁的基础工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作者的深厚感情。
  四、教师借助朗读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固有的特点便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往往隐含有关键词语、语句或具体语境中。通过教师范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悟富有感情的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课文内容中蕴含的美。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听潮》,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海力量的赞美之情,并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情感目标是新课改特别强调的教学目标,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和积极探讨情感目标的实施。因此,要体现“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必须彻底改变“为语文而语文”的单一性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大语文氛围中去感受,去领悟,去创作,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实现“人人学有价
期刊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让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完全深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集数、形于一身的抽象的自然学科,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使用数学课件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在此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针,坚持教学的素质教育进入课堂,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讲评等环节上狠下工夫,才能使数学功底较差的学生好教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要明确认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领导过程  领导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施行影响的活动过程;领导人是群体活动和群体信念最有影响的人。教师都是由学校指派来管教学生的当然领导,每天面对他的被领导者——学生,要不断地
期刊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同标准”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个性差异,使得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次辅导,以达到每个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进步的目的。
期刊
根据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分析可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与组织解题信息的能力;  (2)排除问题的背景干扰,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解题思想方法的能力;  (4)将数学运算、推理、作图等技巧运用于解题过程的能力;  (5)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6)强烈、执著的探索意识。  由此可见,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个综合能力,人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1.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
新一轮课改如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部分教师纷纷抛弃传统,积极向新课标迈进,于是乎教学方法大变身,作文教学更是花样翻新;但也有部分教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徘徊,他们面对不爱写作的学生常因“无新子法”而苦恼。其实在作文教学中传统方法未必一无是处,如果和新法子结合使用,效果也不错。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中的几点体会。  一、作文训练:有时可让学生按要求作文,有时可让学生自由练笔  按要求作文这个传统做法是必需
期刊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偏重结论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一、
期刊
人们把数学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最佳时节”。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新的课程改革,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