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沙漏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11事件是震惊全世界的恐怖袭击,而911国家纪念广场的修建成为了美国灾后恢复战略中公共艺术的代表作。本文从911国家纪念广场的设计出发,总结其作为公共艺术的核心精神,并从纪念广场的文化源、体量感和媒介材质等具体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寻找其作为灾后艺术治愈手段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911国家纪念广场、公共艺术、双重空间性、矛盾与和谐
  911国家纪念广场是美国纪念911事件最主要的官方机构,旨在探寻逸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涵义,搜集并记录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让世人铭记并持续地思考911事件的意义。911国家纪念广场占地约8英亩,由纪念池、纪念广场及纪念展览馆3个主要部分组成,座落在面积约16英亩的世贸中心原址的中心地带,是重建世贸中心工程的一部分。在这里除纪念逝者、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以外,还将展现生还者们所遭受的创伤,彰显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他人的勇气,感恩所有在那段最黑暗的时日里给予美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011年9月11日,911国家纪念广场在恐怖袭击发生后历时十年之久,向公众重新开放.此时此地此景使911国家纪念广场在诞生之初就成为了一个艺术事件。时至今日,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群众在9月11日这一天自发聚集在此举行纪念活动,各界重要人士则会以降旗或者默哀等形式来表达敬意。无疑这些都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原则完全吻台,甚至有向内外衍生的趋势。所以,作为一个普遍性中的特殊存在,本文旨在研究911纪念广场其特有的公共艺术精神,意图从中得到一些新启发。
  文章拟从两个角度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关于911国家纪念广场的本质精神,讨论了包括设计师迈克尔·阿拉德和PWP景观设计事务所等人在内的建筑团队在规划设计整个园区时把握的核心原则——双重空间性,911国家纪念广场地处曼哈顿下城,它在涎生之初就兼备纪念园与生活广场的双重角色,在复杂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公共空间的情境下,矛盾的双重空间性成为了贯穿于整个纪念广场的公共艺术精神核心。第二部分是关于矛盾与和谐,则结合了911国家纪念广场的具体分布和设计,深入探讨了矛盾的双重空间性是如何在整个公共艺术空间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并实现在同一地域中的对立统一。
  一、911国家纪念广场的本质精神
  作为2001年9月11日那天恐怖事件的目击者,设计师迈克尔·阿拉德将灾难发生瞬间的恐惧和之后数周数月乃至数年整个城市的哀悼气息视为整个团队创作最重要的灵感和动力。在那样一个惨绝人寰的时刻,曾经在哈德逊河对于地表裂开的虚空体量的想法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当2003年纪念广场的设计方案竞标开始后,迈克尔·阿拉德重拾了这一关于虚空的想法,但从另一种角度开始重新探索,试图在这一埋葬了上千生命的重创之地营造一个公共集结的场所。在设计开始之初的阶段,除了回顾恐怖袭击之后的所见所闻之外,他独身一人游走在纽约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如联合广场和华盛顿广场。不是纪念碑不是某种形式,仅仅因为孤独害怕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在广场上沉思、祈祷或者静静站着,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勇气、慰藉和相连之情。那一刻迈克尔·阿拉德突然意识到纪念广场作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归属感,赋予了空间以特殊的含义和一种陌生人之间乐意亲近的纽带。因此,他在文章《倒映缺席之哀思》中强调:“纽约国家纪念广场的一个主要宗旨是建成一个可以同时容纳记忆与嬉戏、生与死的场所。广场必须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富有活力的区域,以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民主的空间是强大而坚韧的,前来悼念的人们与前来休闲娱乐的人们可以肩并肩地站在一起,不同的人群丰富着彼此的经历。”
  深层次地来看,911国家纪念广场是一个在完全融入城市纹理的普通生活广场基础上,融合了纪念与哀悼功能的公共艺术区域,即矛盾的双重空间。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时间沙漏——在前来纪念的人们眼中,仍遗留在广场上灾难后的痕迹会给他们以暗示,帮助他们的记忆向前追溯以缅怀其亲朋好友,毫无疑问这个空间对于他们而言是纪念广场;而对于普通的游客或是居民来说,巨大的水景观和郁郁葱葱的橡树林,则是外出放松身心的不二之地,这样的场所更像是此刻存在的,往后会一直宜居的城市公园。更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团队将这两个背道而驰互不相容的角色,完美地安置在了同一块土地上,并赋予了其艺术化的外观,使之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秀公共艺术空间。911国家纪念广场主体由纪念池、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组成,除了纪念馆中的展出内容有具体明确的指向性之外,位于地下的空间处理尽可能地降低了其作为城市生活广场一部分的特殊性,纪念池和纪念广场特别的设计则向世人展示着设计师们的用心良苦,与国内一般有宏大叙事倾向的纪念碑完全不同,纪念池和纪念广场并无具体的某一丰功伟人的形象,这也许与911事件伤亡惨重和人民英雄辈出的状况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设计更具有现代的民主和自由倾向,在给广场的纪念性穿上隐形衣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群众心中自己的英雄的历史地位。公共性和藝术性是公共艺术中最直白但却最重要的精神,这是任何公共艺术流派都不会否认的原则,911国家纪念广场作为一个公共区域的纪念艺术性已经实现了最大化,同时极大程度地关照了公众的不同需求。因此,这种矛盾但又和谐的双重空间特质成为了贯穿于整个园区的本质精神。
  二、矛盾与和谐
  作为宏观整体来研究,911国家纪念广场的矛盾双重空间性是一种内省的收敛的公共艺术精神,而组成纪念广场的纪念池、橡树林等具体部分是将这一精神完全显现和深入的重要载体,其中共通的文化源、体量感和媒介材质使纪念广场矛盾的双重空间性向外衍生,同时成为该区域公共艺术实体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碰撞点。
  文化源,即纪念广场设计之初的文化背景,毫无疑问911恐怖袭击事件是整个广场设计最主要的缘由,但在设计师的自白中可以看到了一些“私人”的情愫:我回顾了自己作为一个“纽约客”在纽约的公共和市民空间在恐怖袭击之后几天的所见所闻,这些开放的、公共的、市民的场所,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让我和其他人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无声的协议。在人群之中,我并不孤单。希望战胜了绝望,坚忍的同情战胜了恐惧,这样的改变都归功于那些使我们走到一起、团结起来、身心更加强大的地方。此刻,他强调的是一种脱离于纪念性之外的公共空间性,一个中立的无感情倾向的空间,给了他和人群一种无法言喻的安全感,实质上是公民对于城市空间拥有公共享用权利的胜利。显性的公共纪念背景和隐形的私有权利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然而却在最后呈现的实体物上实现了和谐统一。园区的主体设计纪念池保留了双子塔的基座,周围的橡树林排列的位置是按照原先支撑塔楼的主体钢柱位置种植的,在911事件废墟中找到的形为十字的钢筋被收藏并作为公共雕塑在广场上陈列,这些取材于原本灾难题材的元素,先天带有一种悲剧美学的故事性和渲染性,但是巧妙的是,它们都被设计师团队精心美化穿上了喜剧的外衣。空洞的基座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裂口,在源源不断从四周溢出的水的柔化下形成一个别致的大型水景观;橡树群从东至西观看是庄严整齐的排列,而从北向南看时则是近乎自然的随机散布,提供一种舒适自在的野趣。设计师迈克尔·阿拉德将他心中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私有权利贯彻到整个团队的设计理念中,通过一种类似于普适的设计方法来实现,最大化地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包括受难人家属、城市公民甚至是游客,而不是公共艺术化这块区域来绑架公共空间。因此,无论是美化灾难带给这座城市的疤痕,亦或是有意识无具象地避免产生联想的设计,都让在灾难纪念这个大前提下实现所有公民对于公共空同的权利成为可能。   体量感的对立与统一则具体体现在纪念池的设计上,纪念池四周被瀑布环绕,在水池的中心部分是一个正方形的看似无底的深渊,象征着那永远弥补不了的损失。环绕在纪念池边沿的青铜铭板上,镂空锈刻着911事件中在纽约、华盛顿、宾夕法尼亚,以及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中所有2980位罹难者的名字。壮观的瀑布水景观是传统意义上纪念碑宏大叙事倾向的体现,灾难后留下的两个边长60余米、深约9.15米的巨型双子塔基座,在体量感官体验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还未到达纪念池旁,声如雷鸣倾注而下的瀑布和开裂下沉式的黑色空洞就已经给人以如海啸般的紧张体验。然而当人们走近时,看见和触摸到冰冷的纪念铭板时,感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绪。相对于池身主体的庄严肃穆,边缘的纪念铭板首先在体量感上就实现了与主体的鲜明对比,镂空背光的设计造就了它如纸张般纤巧的特性。除此之外,铭板上遇难者姓名的排列更添加了几分温情的色彩,每个姓名都按照其近亲的意愿并且结合了遇难者的家庭、朋友等生活背景进行排列。这种见微知著的小细节营造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与人在远处时感受到的史诗级历史灾难的大场景形成了对比。由远至近、由宏大到纤巧、由严肃至温情,表面上似乎对立的体量感在人们观赏游览中持续发展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统一。开始在最远处听到瀑布声音的好奇,到后来看见巨大空洞时的紧张压迫,最后来到纪念铭板前看见鲜花和虔诚祈祷的哀悼者时的温情,这一系列的有层次的变化在某种惹义上还原了整个灾难事件:恐怖袭击发生时人们的惊慌失措,不久后的悲伤和麻木,以及最终整个国家战胜困境走出绝望迎接新生活的希望。设计师在纪念池的设计中完成了用虚无的声和实在的物讲故事的过程,虚实悲喜通过多种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构成了在复杂对立中实现和谐的感官世界,而不是生硬地用填塞式的方法在空间中多出一个仅仅具有视觉冲击的纪念碑,完成了向双重空间性的完美过渡。
  相对于公共艺术的造型、体量和文化背景,媒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点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却在尝试寻找新的媒介材质去实现不一样的艺术形态,由于光的可塑性、环保、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与身俱来的和科技创新挂钩的特征,光艺术成为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推广的艺术新形态。911国家纪念广场的设计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借助了光这种媒介,当夜幕降临,各种光艺术才真正成为纪念广场的主角,围绕在纪念池四周的大瀑布被黄色的装饰灯点亮,整池池水都仿佛开始燃烧,这似乎暗示着911事件发生时的熊熊大火;远处的两束高能量的镭射激光,射向深邃的天空宛若双塔重生,并慰藉遇难者的在天之灵。如此多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艺术装置似乎有悖于前文提到的911国家纪念廣场的公共艺术核心精神——矛盾的双重空间性,然而由于人造光只有在夜晚才可视的特性,保证了这些丰碑式的光艺术装置存在时间的短暂,与不绑架公共空间成为舒适生活广场的这一重空间性质不谋而合,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为下曼哈顿城广阔的夜空添加了一份新意。
  三、结语
  随着公共艺术热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对此抒发己见,批评家孙振华的解释比较符合本文的观点,他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它体现了社会对公共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需求和对公共权利的重新审视。”简单来说,本文的目的不单单是强调911纪念广场的双重空间性质和其在此精神指导下的优秀设计,更重要的是揭露其背后的一种与特供、专享所对立的平等、同权,即每个公民对于城市空间的享用权利是一样的,无论是灾难中遇难者的家属还是碰巧路过的游客。91l国家纪念广场的修建不仅是美国911事件灾后重建和艺术治愈的一部分,在此更多的是一种对我国公共艺术意识的启蒙,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实际的创作,都要把握好艺术家或是批评家等角色个人的艺术性格,避免其凌驾于公共权利之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公共艺术在各个领域应有的光芒。
其他文献
竹林清风,文人气节;非遗创新,智慧再造;美丽乡村,地方重塑。  竹子是最具中国风的植物,也是中国人传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材质。2016年,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习计划之“一竹一世界”国际竹创意设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执行,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主办,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业态发展的互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竹文化的非遗传承发展与
期刊
阿德里安·派珀(Adrian Piper,1948—)是美国概念艺术家、哲学家。她的作品以揭露排斥性、差异性、种族漠视和种族歧视为主。2012年,她获得学院艺术协会的杰出作者奖。在2015威尼斯双年展上,她因参与奥克威·恩威泽(Okwui Enwezor)的主要展览“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而获得最佳艺术家金狮奖。  阿德里安·派珀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岛一个中上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公共艺术在传统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批判性作用”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大栅栏更新项目以及欧洲相关城市的案例,以“社会设计”的角度,对比并评估了案例中的非典型艺术介入手段,及其如何接洽并干预各城市的更新进程。此外,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面对复杂的城市挑战以及艺术家、设计师角色转变和艺术流动性产生的语境下,对其定义及其活动条件的更新进行再审视。  关键词:社会参与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透视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按照透视法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城市理解为一种认为设计之后的产物,一种朝着乌托邦梦想发展的产物。不过,摄影家郑知渊却试图通过自己的摄影打破透视法对自我认知的限制。这样的创作尝试,无形中揭示了城市自在的某种发展体系与视觉体系。  关键词:城市;透视法;摄影;摄影无意识;模糊空间  这一天,由于一直没有接收到让自己有所共鸣的视觉信息,时间也不早了,郑
期刊
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1970-)是一位以街头雕塑装置而出名的美国艺术家。他的街头艺术是将街道用作舞台,他的雕塑和周围的环境互动,其中也包括路人,他们在无意中成了演员。他的装置经常吸引警察的注意。他的作品被表述为异想天开、强烈、令人震惊以及情境主义(situationist)。詹金斯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胡安·穆尼奥斯(Juan Munoz)。除了创作,他还在各工作室传授他的雕塑技能和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岑安岭隧道采用自行式全液压模板台车浇筑二衬混凝土,针对隧道的结构形式和自行式全液压模板台车的设备构造特点,从混凝土配合比选取、原材料选取、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该部位混凝土施工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隧道 二衬施工工艺  0、工程概况  岑安岭隧道位于高州市东岸镇山甲村与上垌村一带,设计为小净距隧道,洞室净空11.0×5.0m,隧道净宽:0.75
期刊
摘要: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本文从视觉、色彩、空间、形状造型、自然元素等方面,探完了儿童教育理念与空间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幼儿目的空间设计是如何营造趣味空间环境,来满足幼儿成长需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设计、趣味空间、儿童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教育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瑞士心理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运动健身越来越成为一种风潮。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外球场的创新艺术设计案例,旨在为我国的公共运动空间设计改造提供一些思路,希望我们的社区球场改造能够在公共艺术的参与下,更好地调动人们的运动热情,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球场改造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关注点。社区球场是社区居民运动的主要去处,也是
期刊
乌镇,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年,“乌镇国际戏剧节”“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这些事件陆陆续续将这个小镇子炸开锅似的炒得沸沸扬扬,这座江南水镇的文艺复兴似呈徐徐态势铺陈开来。而今,古镇艺术时差再次被颠覆,“2016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邀来了一帮国际国内艺术圈内的大咖,再次将乌镇+当代艺术的乌托邦想象落地在我们眼前。  陈丹青曾经在谈及江南古镇的话题时说过:“我
期刊
“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始于2010年,每三年举办一次,分为春、夏、秋三个展期共108天,举办地点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12个岛: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沙弥岛(限春季举办)、本岛(限秋季举办)、高见岛(限秋季举办)、栗岛(限秋季举办)、伊吹岛(限秋季举办)以及高松港·字野港周边。该艺术节是全世界第一个以海洋和岛屿为舞台,以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传统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