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目的地:斯里兰卡的红树林生态区、亚拉保护区、乌达瓦拉维保护区
观赏目标:紫面叶猴、斯里兰卡猕猴、长尾叶猴
在斯里兰卡进行博物旅行,如果说寻找花豹、懒熊需要运气的话,那么看到猴子的几率就实在太大了—整个岛就是猴子的花果山。也许因为宗教信仰,也许因为本身就很亲近自然,所以这里的动物被保护得很好,除了能在保护区里看到珍稀的豹、象和各种飞禽,夕阳西下时,成群结队的猴子们就在路边自由出入。
到斯里兰卡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钻进了红树林(Mangrove),一种热带的沿海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有着非常发达的根系,树根深深地扎入海水里,仿佛支撑起一个绿色的穹顶,特别梦幻。坐着小船穿梭其间,周围都是这样的景色,要想在茂密葱笼的林中看到动物,还真有点难度。当然,鸬鹚之类的水鸟非常常见,可是,我期待着还能看到些别的。
忽然,对讲机里传来“猴子,有猴子”的声音,抬头一看,果然树丛间几个黑色的小身影在迅速地移动。船到树下,熄了火,只见枝桠随着小黑影的跳跃也剧烈地摇晃起来,传来哗啦啦的声响。
就是它,紫面叶猴!
老实说,不知道紫面叶猴的“紫”是从何而来,反正它的肤色和斯里兰卡人倒是有得一拼。不过我挺喜欢它的胡子,好像粘上去吓唬人用的一样,霸气得很。随着它们轻捷的身影消失在树丛之中,我们小船马达的轰鸣再次在红树林中响起来。隐于林中,才是它们的归宿。
和紫面叶猴相比,长尾叶猴就显得没有那么神秘了,这不,一进亚拉保护区的大门,就见到“房顶骑个猴”的景象。长尾叶猴也是黑脸、黑耳朵,一圈发白的小金毛,像个套头的小帽子—话说我的描述真是充满了科学白痴的特征。
傍晚,从保护区出来的时候,遇见一群长尾叶猴在吃树叶。其中一只警觉地坐在树顶,应该是猴群的哨兵。夕阳西下,一家子和谐地坐在树丛里吃着叶子,我真想跳下飞驰的皮卡和它们一起共进带刺的晚餐。
在斯里兰卡,看得最过瘾、拍得最过瘾的,无疑是斯里兰卡猕猴。大中分——请记住这个最容易记住的发型,一个科学白痴就是靠这个大中分而记住斯里兰卡猕猴的特征的!
亚拉保护区的休息区里有很多斯里兰卡猕猴,它们会捡拾客人的弃物。虽然它们近得随手就可以摸到,但是,请记住,它们是野生动物,千万不要上手去摸。
不管它们看起来多可爱,也无论在保护区还是动物园,都不要投喂!动物园里有非常合理的饮食保障,野生的猴群也有自己获取食物的办法,如果人类进行投喂,一来可能不适合它们的肠胃,二来,当野生动物养成向人类索取食物的习惯就会失去野性,长此以往,对它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今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的脸颊旁边有两个小圆球,有人说可能是猴子的两只小手,其实不然,这两个圆鼓鼓的突起叫做“颊囊”,是猴子在群居的过程中因为争抢食物进化而来的。当它们发现食物的时候先藏在颊囊里,等有时间的时候再进行咀嚼。但是,并不是所有灵长类都有颊囊,比如之前看到的紫面叶猴和长尾叶猴,因为食物很充裕,所以根本用不着和人抢,也就用不着颊囊了——所有进化都是被逼无奈。
普通旅游者到斯里兰卡大都是冲着蓝宝石去的,其实斯里兰卡是一个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总结此次斯里兰卡博物之旅,看紫面叶猴主要在红树林生态区,长尾叶猴在乌达瓦拉维和亚拉保护区比较多,拍摄斯里兰猕猴主要在亚拉保护区。它们或跳跃在树间,或成群结队地在路边的灌木丛中边吃边聊,更有大胆的蹿到你的车里毫不见外地拿走你的食物。不管怎样,你要记住,它们才是这里的主宰!
猴子就该生活在野外,因为城市里没有它们的花果山。
紫面叶猴:属于旧世界猴中的一种,为斯里兰卡特有的种类。长尾巴、栖息于密林,体毛主要为深棕色,面部呈黑色,下巴和脸颊一圈的长毛呈灰白,天性害羞,食叶为主,也吃水果、鲜花和种子。这种猴一度在科伦坡郊外和湿地附近的村庄里普遍分布,但是速度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它们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紫面叶猴只能在斯里兰卡西南部的湿地(wet zone)和红树林生态区里看到。
长尾叶猴:是叶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公斤,尾长达100厘米以上。体毛主要为黄褐色,额部有一些灰白色的毛,呈旋状辐射,面颊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国内分布于藏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外见于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长尾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和亚热带的长绿阔叶林中,有时也会在温带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因此,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地区,从低地到高山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栖息在印度寺庙附近的长尾叶猴,被奉为神猴,没人敢动它们,因而得到很好的保护。
斯里兰卡猕猴:为斯里兰卡独有的种类,该物种突出的特征是头顶上有一撮旋毛——常见的发型是大中分和锅盖头,体毛红色或黄褐色,下体苍白色;所有的个体都具有颊囊。多栖息于森林、半落叶林,也常出没于人类生活的场所,寺庙、园林都能见到其踪影。食性杂,以植物果实树叶为主。这种猴在斯里兰卡古庙遍布的“文化三角”一带比较常见,因此绰号为“寺庙猴”。
观赏目标:紫面叶猴、斯里兰卡猕猴、长尾叶猴
在斯里兰卡进行博物旅行,如果说寻找花豹、懒熊需要运气的话,那么看到猴子的几率就实在太大了—整个岛就是猴子的花果山。也许因为宗教信仰,也许因为本身就很亲近自然,所以这里的动物被保护得很好,除了能在保护区里看到珍稀的豹、象和各种飞禽,夕阳西下时,成群结队的猴子们就在路边自由出入。
到斯里兰卡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钻进了红树林(Mangrove),一种热带的沿海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有着非常发达的根系,树根深深地扎入海水里,仿佛支撑起一个绿色的穹顶,特别梦幻。坐着小船穿梭其间,周围都是这样的景色,要想在茂密葱笼的林中看到动物,还真有点难度。当然,鸬鹚之类的水鸟非常常见,可是,我期待着还能看到些别的。
忽然,对讲机里传来“猴子,有猴子”的声音,抬头一看,果然树丛间几个黑色的小身影在迅速地移动。船到树下,熄了火,只见枝桠随着小黑影的跳跃也剧烈地摇晃起来,传来哗啦啦的声响。
就是它,紫面叶猴!
老实说,不知道紫面叶猴的“紫”是从何而来,反正它的肤色和斯里兰卡人倒是有得一拼。不过我挺喜欢它的胡子,好像粘上去吓唬人用的一样,霸气得很。随着它们轻捷的身影消失在树丛之中,我们小船马达的轰鸣再次在红树林中响起来。隐于林中,才是它们的归宿。
和紫面叶猴相比,长尾叶猴就显得没有那么神秘了,这不,一进亚拉保护区的大门,就见到“房顶骑个猴”的景象。长尾叶猴也是黑脸、黑耳朵,一圈发白的小金毛,像个套头的小帽子—话说我的描述真是充满了科学白痴的特征。
傍晚,从保护区出来的时候,遇见一群长尾叶猴在吃树叶。其中一只警觉地坐在树顶,应该是猴群的哨兵。夕阳西下,一家子和谐地坐在树丛里吃着叶子,我真想跳下飞驰的皮卡和它们一起共进带刺的晚餐。
在斯里兰卡,看得最过瘾、拍得最过瘾的,无疑是斯里兰卡猕猴。大中分——请记住这个最容易记住的发型,一个科学白痴就是靠这个大中分而记住斯里兰卡猕猴的特征的!
亚拉保护区的休息区里有很多斯里兰卡猕猴,它们会捡拾客人的弃物。虽然它们近得随手就可以摸到,但是,请记住,它们是野生动物,千万不要上手去摸。
不管它们看起来多可爱,也无论在保护区还是动物园,都不要投喂!动物园里有非常合理的饮食保障,野生的猴群也有自己获取食物的办法,如果人类进行投喂,一来可能不适合它们的肠胃,二来,当野生动物养成向人类索取食物的习惯就会失去野性,长此以往,对它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今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的脸颊旁边有两个小圆球,有人说可能是猴子的两只小手,其实不然,这两个圆鼓鼓的突起叫做“颊囊”,是猴子在群居的过程中因为争抢食物进化而来的。当它们发现食物的时候先藏在颊囊里,等有时间的时候再进行咀嚼。但是,并不是所有灵长类都有颊囊,比如之前看到的紫面叶猴和长尾叶猴,因为食物很充裕,所以根本用不着和人抢,也就用不着颊囊了——所有进化都是被逼无奈。
普通旅游者到斯里兰卡大都是冲着蓝宝石去的,其实斯里兰卡是一个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总结此次斯里兰卡博物之旅,看紫面叶猴主要在红树林生态区,长尾叶猴在乌达瓦拉维和亚拉保护区比较多,拍摄斯里兰猕猴主要在亚拉保护区。它们或跳跃在树间,或成群结队地在路边的灌木丛中边吃边聊,更有大胆的蹿到你的车里毫不见外地拿走你的食物。不管怎样,你要记住,它们才是这里的主宰!
猴子就该生活在野外,因为城市里没有它们的花果山。
紫面叶猴:属于旧世界猴中的一种,为斯里兰卡特有的种类。长尾巴、栖息于密林,体毛主要为深棕色,面部呈黑色,下巴和脸颊一圈的长毛呈灰白,天性害羞,食叶为主,也吃水果、鲜花和种子。这种猴一度在科伦坡郊外和湿地附近的村庄里普遍分布,但是速度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它们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紫面叶猴只能在斯里兰卡西南部的湿地(wet zone)和红树林生态区里看到。
长尾叶猴:是叶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公斤,尾长达100厘米以上。体毛主要为黄褐色,额部有一些灰白色的毛,呈旋状辐射,面颊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国内分布于藏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外见于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长尾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和亚热带的长绿阔叶林中,有时也会在温带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因此,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地区,从低地到高山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栖息在印度寺庙附近的长尾叶猴,被奉为神猴,没人敢动它们,因而得到很好的保护。
斯里兰卡猕猴:为斯里兰卡独有的种类,该物种突出的特征是头顶上有一撮旋毛——常见的发型是大中分和锅盖头,体毛红色或黄褐色,下体苍白色;所有的个体都具有颊囊。多栖息于森林、半落叶林,也常出没于人类生活的场所,寺庙、园林都能见到其踪影。食性杂,以植物果实树叶为主。这种猴在斯里兰卡古庙遍布的“文化三角”一带比较常见,因此绰号为“寺庙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