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与手段了,它为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简要地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一科学手段。
一、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交互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人机交互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是计算机多媒体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一)化无形为有形
当前的小学数学知识面较广,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具体形象的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关于《点的轨迹》一章,要求学生最终学会的知识是“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明确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等单一的语言描述。
(二)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例如高年级教材中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l、《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三)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可以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即出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数学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二是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考虑到声音、颜色和演示过程设计,紧扣教材且不失生动。由于有些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或者时间有限,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或者进行二次修改。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数学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解决同一个教学难点甚至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我们要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以找到最适合的课件用于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演示(也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提高课堂利用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信息源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數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交互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人机交互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是计算机多媒体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一)化无形为有形
当前的小学数学知识面较广,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具体形象的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关于《点的轨迹》一章,要求学生最终学会的知识是“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明确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等单一的语言描述。
(二)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例如高年级教材中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l、《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三)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可以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即出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数学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二是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考虑到声音、颜色和演示过程设计,紧扣教材且不失生动。由于有些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或者时间有限,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或者进行二次修改。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数学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解决同一个教学难点甚至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我们要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以找到最适合的课件用于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演示(也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提高课堂利用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信息源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數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