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院校。“十二五”以来,学院着眼于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重大问题,紧扣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教学、终身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校地联动,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培育机制
发挥高职院校主体作用,整合地方政府、协会学会、农业园区等政行校企多方资源,建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领导小组、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为农服务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协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形成了“政府为引导、农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多元参与”的人才培育机制。
(二)强化需求导向,增强了“双轮驱动”的培育动力
一方面采取政策驱动,对定向委托培养对象实行单独招生、学费政府买单、签订就业协议,对其他类型培育对象实行课程按需订制、学费政府买单、政策配套扶持,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资源驱动,优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和产业教师,开展“园中校”等校外教学平台建设,开发具有苏南现代农业产业特色的教材、课件和技能包,提供保障条件。
(三)注重分类培养,创新了“三线耦合”的培育路径
针对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传统农民等三类培养对象,分别采取“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等三种路径。一是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通过“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方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职业农民。二是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按照“产教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培育理念,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田间课堂专项培训,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互动教学,培育新型农业生产者。此外,不同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之间,通过创业驱动、岗位就业、进修学习等形式,实现不同类型培育路径的相互渗透和职业岗位的相互耦合转化。
(四)完善教学保障,构建了“四化同步”的教学体系
紧扣苏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针对不同类型培育对象的特点及其对职业生涯、产业发展、技术提升的需求,分类制订培养方案,设计了不同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化设计理念,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实际生产过程,做到产教衔接;突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建立了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库;坚持应用导向、以证代考、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评价方式,实现了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考核评价社会化。
二、取得成效
(一)培育出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校地定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385人,其中首批太仓班205名毕业生已在太仓市各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合作社等农业基层单位就业。农民社区学院与田间课堂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次,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5%左右。其中经过培育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示范社达到800多家。
(二) 开发巩固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资源条件
学院针对不同培育对象和产业需求,开发出了相应的课程包和技能包,编写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重点教材2部,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1门,制作农民培训视频和多媒体课件20多件,多个课件被评为优秀课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累计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30多个,新遴选培训讲师129人,46名专家荣获首席专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级网络体系
2015年以来,学院与苏州市农委联合成立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并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总院。在无锡、太仓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8个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在田娘农场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设立了20个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逐步形成了“以苏州职业农民学院为总院、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分院、以生产基地为教学点”的农民社区学院三级网络。
(四)苏南模式被广泛关注和推广,也为中央和省市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苏南模式先后入选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被《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和省内外兄弟院校广为采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及省、市政府的认可,在江苏省政府及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中均提出推广复制苏南模式相关做法的意见。学院也被评为农业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先进单位和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2017年,苏南模式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经验体会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开放教育理念相结合,实现开放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个方面,必须坚持开放式培育理念,集中整合不同方面资源力量,发挥集体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苏南模式实践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路径、平台、形式、保障条件等要素,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进行开发共享式系统设计,通过分类培育和后续提升,实现不同培养对象培育路径及其职业岗位的相互转化渗透,既考虑到现有农民的培育,解决当前谁来种地问题,又将高中学生纳入培育体系,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促进了职业养成、职业提升和终身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精准培育
苏南模式在培育对象、内容、形式、模式都要围绕苏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来组织安排。在培育对象上,要根据当地农業从业人员的实际,把青年学生学农爱农职业养成、中青年农民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和职业农民终身学习有机耦合,激发培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培育内容上,重点围绕苏南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技能包。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教产衔接、农学融合,手脑并用,旨在提高职业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实施订单培育
学院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了太仓班、昆山班、高邮班等新型职业农民订单培养班,有效破解了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为中国农业高职教育改革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示范样本。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订单培育的范围和规模。
(供稿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校地联动,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培育机制
发挥高职院校主体作用,整合地方政府、协会学会、农业园区等政行校企多方资源,建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领导小组、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为农服务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协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形成了“政府为引导、农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多元参与”的人才培育机制。
(二)强化需求导向,增强了“双轮驱动”的培育动力
一方面采取政策驱动,对定向委托培养对象实行单独招生、学费政府买单、签订就业协议,对其他类型培育对象实行课程按需订制、学费政府买单、政策配套扶持,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资源驱动,优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和产业教师,开展“园中校”等校外教学平台建设,开发具有苏南现代农业产业特色的教材、课件和技能包,提供保障条件。
(三)注重分类培养,创新了“三线耦合”的培育路径
针对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传统农民等三类培养对象,分别采取“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等三种路径。一是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通过“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方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职业农民。二是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按照“产教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培育理念,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田间课堂专项培训,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互动教学,培育新型农业生产者。此外,不同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之间,通过创业驱动、岗位就业、进修学习等形式,实现不同类型培育路径的相互渗透和职业岗位的相互耦合转化。
(四)完善教学保障,构建了“四化同步”的教学体系
紧扣苏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针对不同类型培育对象的特点及其对职业生涯、产业发展、技术提升的需求,分类制订培养方案,设计了不同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化设计理念,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实际生产过程,做到产教衔接;突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建立了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库;坚持应用导向、以证代考、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评价方式,实现了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考核评价社会化。
二、取得成效
(一)培育出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校地定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385人,其中首批太仓班205名毕业生已在太仓市各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合作社等农业基层单位就业。农民社区学院与田间课堂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次,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5%左右。其中经过培育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示范社达到800多家。
(二) 开发巩固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资源条件
学院针对不同培育对象和产业需求,开发出了相应的课程包和技能包,编写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重点教材2部,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1门,制作农民培训视频和多媒体课件20多件,多个课件被评为优秀课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累计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30多个,新遴选培训讲师129人,46名专家荣获首席专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级网络体系
2015年以来,学院与苏州市农委联合成立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并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总院。在无锡、太仓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8个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在田娘农场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设立了20个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逐步形成了“以苏州职业农民学院为总院、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分院、以生产基地为教学点”的农民社区学院三级网络。
(四)苏南模式被广泛关注和推广,也为中央和省市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苏南模式先后入选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被《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和省内外兄弟院校广为采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及省、市政府的认可,在江苏省政府及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中均提出推广复制苏南模式相关做法的意见。学院也被评为农业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先进单位和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2017年,苏南模式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经验体会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开放教育理念相结合,实现开放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个方面,必须坚持开放式培育理念,集中整合不同方面资源力量,发挥集体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苏南模式实践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路径、平台、形式、保障条件等要素,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进行开发共享式系统设计,通过分类培育和后续提升,实现不同培养对象培育路径及其职业岗位的相互转化渗透,既考虑到现有农民的培育,解决当前谁来种地问题,又将高中学生纳入培育体系,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促进了职业养成、职业提升和终身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精准培育
苏南模式在培育对象、内容、形式、模式都要围绕苏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来组织安排。在培育对象上,要根据当地农業从业人员的实际,把青年学生学农爱农职业养成、中青年农民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和职业农民终身学习有机耦合,激发培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培育内容上,重点围绕苏南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技能包。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教产衔接、农学融合,手脑并用,旨在提高职业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实施订单培育
学院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了太仓班、昆山班、高邮班等新型职业农民订单培养班,有效破解了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为中国农业高职教育改革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示范样本。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订单培育的范围和规模。
(供稿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