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结论。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教案设计只不过是对课堂生成效果的一个预设,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行为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发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本身,以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巧设质疑,激发强烈的学习期待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学生在获得阅读的满足时,常常会因为阅读经历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某种表达产生疑惑,同时因为疑惑而产生渴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要让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地撞击思维的火花,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渴望。
教学案例1:《渔歌子》教学
(师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师:读读这句词,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生1:因为他所垂钓的地方风景太美了,有山有水,有鸟有花,在这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图画中,他已经陶醉其间了。
生2:渔翁在这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中,悠然自得地钓鱼,多么快乐啊!
生3:渔翁再快乐,也不能冒着风雨在这里垂钓啊,我想不通,他是个大傻瓜吧。(学生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位学生问得好。为什么“斜风细雨”他也“不须归”呢,原来诗人张志和,较早踏入仕途,做了官。后来,被贬,不再做官,出家当了和尚。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
生4:老师,我知道了,除了景美,他不想回家外,还表达了诗人不愿做官,厌倦了官场那种生活,愿与美好的大自然在一起,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地生活。
生5:渔翁专心致志地垂钓,可以把自己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
生6: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垂钓,想到这些,他就“不须归”了。
师: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渴望清静的情感,就这样寄托于江南秀丽的水乡风光之中了。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之中,与作者感同身受,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当学生提出那个让其他学生觉得可笑的问题时,教者觉得学生体会的内容还比较肤浅、片面,就没有放弃这一时机,而是向学生适当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情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中,很多教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正是执教者在课堂上善于巧妙设疑,于无疑处布疑,灵活释疑,一个为什么“不须归”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带领学生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走进了语文的本身。
二、引导探究,促使学生的能力形成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为拉满弓,搭上箭,做出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以体会其要领。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阐述清晰,而是要指明途径,授之以渔,使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触摸人物的生命,体验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案例2:《三打白骨精》教学
师:这第三次,孙悟空是如何对付白骨精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第三次,孙悟空有没有仓促出手?
生:他前两次吃了亏,又害怕师傅念咒语,他没有立即动手。
师:看来,孙悟空并不是什么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胆小的时候,是吧?
生:不是。孙悟空并不是真正的害怕,是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生:孙悟空明白,对付像白骨精这样奸诈狡猾的家伙,一定得小心谨慎,不能冲动,不能硬拼,应该智取。
师:孙悟空是怎么智取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相关的语句,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1:“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可以看出,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金箍棒,一定会提心吊胆,时刻提防孙悟空,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2:孙悟空还担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影响他消灭白骨精,因而,他只能将金箍棒藏起来。
生3:这一个“藏”字,可以体会到孙悟空考虑问题非常全面,周密。
生4:“走上前迎着妖精”中的“走”字,写出了孙悟空的不慌不忙。
生5:这句话中的“迎”字,我感受到孙悟空对白骨精很热情,这也是迷惑白骨精,又是装出样子做给唐僧看的。可见,他机智过人。
师:孙悟空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这句话中,孙悟空“笑”的神态是不是与话语的内容明显不同。
生:这里的“笑”, 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笑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笑”, 表现出孙悟空根本不把白骨精放在眼里。他誓与白骨精决战到底。
新课标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是通过三条途径来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其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敢于思考、乐于求异、善于表达;其二,注重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其三,不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朗读思考的收获,而且要求他们将持相关答案的依据、理由表达出来,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把握时机,尽情绽放智慧的火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联系、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要构建有活力的课堂,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巧妙点拨,师生的张力充分展现,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教学案例3:《最大的麦穗》教学
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1: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于是,机会错过了。
生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定夺。他们没有抓住眼前的一穗,总想到前面摘一穗最大的,他们太贪心了,错失良机。(大家笑)
师:现在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大错特错了,你能体会到弟子们的后悔莫及吗?
生3:(急忙举手)我从“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这句话中体会到他们后悔的,连小麦都为他们惋惜,何况是他们自己呢!
生4:我就是一株摇晃着脑袋的小麦,我要对他们说:“当你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就希望你们快一点把我摘下去吧,可你们挑挑拣拣的,还是放弃我了,你们现在后悔了吧。”
生5:我就是被你们摘下了又扔在麦地里的那一株小麦,我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已经抓住眼前最大的一穗了,可你们不能及时做出判断,珍惜眼前的一切,而错失良机,你们现在好后悔吧。”(大家掌声)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是啊,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上例教学中,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是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响的警钟,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执教者一改过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想一想,并理解这句话。课堂学习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燃烧。课堂气氛活跃,执教者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争辩的时间,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这就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课堂生成。
(责编 张亚莎)
一、巧设质疑,激发强烈的学习期待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学生在获得阅读的满足时,常常会因为阅读经历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某种表达产生疑惑,同时因为疑惑而产生渴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要让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地撞击思维的火花,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渴望。
教学案例1:《渔歌子》教学
(师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师:读读这句词,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生1:因为他所垂钓的地方风景太美了,有山有水,有鸟有花,在这五彩斑斓的大自然图画中,他已经陶醉其间了。
生2:渔翁在这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中,悠然自得地钓鱼,多么快乐啊!
生3:渔翁再快乐,也不能冒着风雨在这里垂钓啊,我想不通,他是个大傻瓜吧。(学生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位学生问得好。为什么“斜风细雨”他也“不须归”呢,原来诗人张志和,较早踏入仕途,做了官。后来,被贬,不再做官,出家当了和尚。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
生4:老师,我知道了,除了景美,他不想回家外,还表达了诗人不愿做官,厌倦了官场那种生活,愿与美好的大自然在一起,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地生活。
生5:渔翁专心致志地垂钓,可以把自己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
生6: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垂钓,想到这些,他就“不须归”了。
师: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渴望清静的情感,就这样寄托于江南秀丽的水乡风光之中了。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之中,与作者感同身受,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田。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当学生提出那个让其他学生觉得可笑的问题时,教者觉得学生体会的内容还比较肤浅、片面,就没有放弃这一时机,而是向学生适当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情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中,很多教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正是执教者在课堂上善于巧妙设疑,于无疑处布疑,灵活释疑,一个为什么“不须归”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带领学生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走进了语文的本身。
二、引导探究,促使学生的能力形成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为拉满弓,搭上箭,做出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以体会其要领。同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阐述清晰,而是要指明途径,授之以渔,使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触摸人物的生命,体验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案例2:《三打白骨精》教学
师:这第三次,孙悟空是如何对付白骨精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第三次,孙悟空有没有仓促出手?
生:他前两次吃了亏,又害怕师傅念咒语,他没有立即动手。
师:看来,孙悟空并不是什么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胆小的时候,是吧?
生:不是。孙悟空并不是真正的害怕,是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生:孙悟空明白,对付像白骨精这样奸诈狡猾的家伙,一定得小心谨慎,不能冲动,不能硬拼,应该智取。
师:孙悟空是怎么智取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相关的语句,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1:“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可以看出,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金箍棒,一定会提心吊胆,时刻提防孙悟空,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2:孙悟空还担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影响他消灭白骨精,因而,他只能将金箍棒藏起来。
生3:这一个“藏”字,可以体会到孙悟空考虑问题非常全面,周密。
生4:“走上前迎着妖精”中的“走”字,写出了孙悟空的不慌不忙。
生5:这句话中的“迎”字,我感受到孙悟空对白骨精很热情,这也是迷惑白骨精,又是装出样子做给唐僧看的。可见,他机智过人。
师:孙悟空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这句话中,孙悟空“笑”的神态是不是与话语的内容明显不同。
生:这里的“笑”, 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笑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笑”, 表现出孙悟空根本不把白骨精放在眼里。他誓与白骨精决战到底。
新课标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是通过三条途径来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其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敢于思考、乐于求异、善于表达;其二,注重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其三,不但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朗读思考的收获,而且要求他们将持相关答案的依据、理由表达出来,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把握时机,尽情绽放智慧的火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联系、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要构建有活力的课堂,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巧妙点拨,师生的张力充分展现,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教学案例3:《最大的麦穗》教学
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1: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于是,机会错过了。
生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定夺。他们没有抓住眼前的一穗,总想到前面摘一穗最大的,他们太贪心了,错失良机。(大家笑)
师:现在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大错特错了,你能体会到弟子们的后悔莫及吗?
生3:(急忙举手)我从“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这句话中体会到他们后悔的,连小麦都为他们惋惜,何况是他们自己呢!
生4:我就是一株摇晃着脑袋的小麦,我要对他们说:“当你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就希望你们快一点把我摘下去吧,可你们挑挑拣拣的,还是放弃我了,你们现在后悔了吧。”
生5:我就是被你们摘下了又扔在麦地里的那一株小麦,我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已经抓住眼前最大的一穗了,可你们不能及时做出判断,珍惜眼前的一切,而错失良机,你们现在好后悔吧。”(大家掌声)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是啊,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上例教学中,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是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响的警钟,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执教者一改过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想一想,并理解这句话。课堂学习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燃烧。课堂气氛活跃,执教者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争辩的时间,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这就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课堂生成。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