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独创的概念,是传统文学里审美标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独创理念,历史概念源远流长。本文以意境为主,对山水画意境分析了意境的理念,以及意境的基本表现形式,探讨意境深远的形式美感。
关键词:意境;形式美;传统理念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宗白华先生说。“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文学形象中的一个理想形态,同时也为其它领域所应用。当代艺术强调意境,“探本穷源”解释其根源,一切文化都有其固有的结构和艺术根源,中国画之所以让西方人难以理解,就在于中国画讲究“观物取象”和立意造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观“道”悟“道”的哲学和《周易》、《庄子》关于言与意、意与象的讨论, 这里面就牵涉到“意境”之“意”和“意境”之“境”中的某些意念。禅宗修行中的“心”、“性”、“妙語”、“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哲学观念的出现, 也都是构成意境学说的理论资源。
(一)、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古人进行诗文、绘画、音乐创作,都讲求意境的营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山水画中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山川树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其元素如造型、笔墨、色彩等全是为意境服务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门类,展示了中国的独有魅力,也是文化艺术遗产中一大瑰宝。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山水草木, 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此虚境也。虚而为实, 是在笔墨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 水活石润, 于天地之外, 别构一种灵奇。” (1) 这是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画的意境特征最精确的概括。“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意象是艺术表达的生命源泉,笔先是视觉享受的艺术形式,这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互相融合。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美是作者本身自身感受和对自然景象的领悟,通过传统的笔墨形式将画面呈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蕴含意境之美,形式质感。山水画本身来讲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它汇聚了艺术家的绘画天赋、深厚学识、才情修养以及内心情感等个性品质,需要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中,在画中渗入真情实感,达到笔、墨、境合一的表现效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汲取了传统的山水符号,倾注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在画面的布局营造上独具匠心,营造了一种山水神秘幽远、境象无极之美,追求“心间万物最清幽”的意境。观罗公染画作,我认为他在心逸中寻求一种空灵无尘的意境。他在收入这本画册的一篇文论中说道:“我将以前遵从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信念慢慢向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转化。”他将这种心灵的转化,体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如作品《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雪静尘心》《幽居》等,就体现了作者求静的心理,作品中不乏空静而带有灵动的气息。
(二)、意境美的表达形式
(1)意境的产生—“诗意之美”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以来,作品形式都与诗歌有关,诗经和绘画成为了传统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因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至此艺术领域发展中明确了“书画同源”这一理论,明清之后更是有南北宗论为分,划分以文人雅士和院体画,不少人士崇南贬北。但在中国山水画的世界不管是文人水墨还是精谨的工笔都讲究画面所达到的笔意,艺术创作情景在某一时刻在创作表达自身情感之后,在画面题诗,更加明确阐述作品形成的内涵,题意,以及在创作之时让整体更加富有感染力,达到一目进境、沉醉其中的感觉。特别是山水画发展到唐宋之时,善画山水的画家,也由爱写诗,常常在创作之时赋诗一首,表达其个人情感。诗词一方便增加画面的文化底蕴,如马远《寒江独钓》作品,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根据此诗意为一叶小小扁舟泛于冷清的江水之上,一个渔夫独坐小舟之上周围寒冷的气候环境下突出了空旷寂静的意境美。
(2)意境里的静谧之美
山水画表达意境美的表现静谧禅意,“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属于哲理意境,有庄禅意味,这一点也与道家思想不可分割。文人雅士在山水画创作之极会特别注意空间的主次关系和静物的之间前后变化,层次分明,也将现实景物加以渲染,给人一种安静、深邃的空灵飘渺的情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朵小花本就是圆满自足的世界,不是以小见大,是一个意义的问题,不是一个外在的物,是人和世界形成的共在关系,人发现一朵小花就是一种明朗万物的过程,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万物和人一样是具有生命力的,同等的价值。画家通过笔墨形式描绘自然山川里,追寻其万物的生命活力,给画面增添活力,营造出更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就是“虚室生白”,即留白,山水画里的艺术化留白,就是绘画创作过程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留有想象的空间,在于求其静谧空灵,虚中求实,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气息的一种审美标准,表达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的完整阐述,也是从古至今的评判标准,是艺术画家的基本创作原则。当代艺术家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文化素质、基本功底、人文关怀,才能创作出好的品质作品,赋予画面一定生命力,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营造出画面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J].大众文艺 2020,(06):57-58.
[2]卢国斌,李云莉.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8,09(03):54-56.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4]孙仁歌.谈谈意境的“空间美”[J].中国文化研究 2020,(01).
[5]王谨.追求空灵无尘的意境[J].中国艺术报2020,(05):美术观点.
作者简介:吴斯(1994.12),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画山水
关键词:意境;形式美;传统理念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宗白华先生说。“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文学形象中的一个理想形态,同时也为其它领域所应用。当代艺术强调意境,“探本穷源”解释其根源,一切文化都有其固有的结构和艺术根源,中国画之所以让西方人难以理解,就在于中国画讲究“观物取象”和立意造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观“道”悟“道”的哲学和《周易》、《庄子》关于言与意、意与象的讨论, 这里面就牵涉到“意境”之“意”和“意境”之“境”中的某些意念。禅宗修行中的“心”、“性”、“妙語”、“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哲学观念的出现, 也都是构成意境学说的理论资源。
(一)、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古人进行诗文、绘画、音乐创作,都讲求意境的营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山水画中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山川树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其元素如造型、笔墨、色彩等全是为意境服务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门类,展示了中国的独有魅力,也是文化艺术遗产中一大瑰宝。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山水草木, 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此虚境也。虚而为实, 是在笔墨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 水活石润, 于天地之外, 别构一种灵奇。” (1) 这是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画的意境特征最精确的概括。“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意象是艺术表达的生命源泉,笔先是视觉享受的艺术形式,这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互相融合。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美是作者本身自身感受和对自然景象的领悟,通过传统的笔墨形式将画面呈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蕴含意境之美,形式质感。山水画本身来讲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它汇聚了艺术家的绘画天赋、深厚学识、才情修养以及内心情感等个性品质,需要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中,在画中渗入真情实感,达到笔、墨、境合一的表现效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汲取了传统的山水符号,倾注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在画面的布局营造上独具匠心,营造了一种山水神秘幽远、境象无极之美,追求“心间万物最清幽”的意境。观罗公染画作,我认为他在心逸中寻求一种空灵无尘的意境。他在收入这本画册的一篇文论中说道:“我将以前遵从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信念慢慢向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转化。”他将这种心灵的转化,体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如作品《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雪静尘心》《幽居》等,就体现了作者求静的心理,作品中不乏空静而带有灵动的气息。
(二)、意境美的表达形式
(1)意境的产生—“诗意之美”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以来,作品形式都与诗歌有关,诗经和绘画成为了传统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因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至此艺术领域发展中明确了“书画同源”这一理论,明清之后更是有南北宗论为分,划分以文人雅士和院体画,不少人士崇南贬北。但在中国山水画的世界不管是文人水墨还是精谨的工笔都讲究画面所达到的笔意,艺术创作情景在某一时刻在创作表达自身情感之后,在画面题诗,更加明确阐述作品形成的内涵,题意,以及在创作之时让整体更加富有感染力,达到一目进境、沉醉其中的感觉。特别是山水画发展到唐宋之时,善画山水的画家,也由爱写诗,常常在创作之时赋诗一首,表达其个人情感。诗词一方便增加画面的文化底蕴,如马远《寒江独钓》作品,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根据此诗意为一叶小小扁舟泛于冷清的江水之上,一个渔夫独坐小舟之上周围寒冷的气候环境下突出了空旷寂静的意境美。
(2)意境里的静谧之美
山水画表达意境美的表现静谧禅意,“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属于哲理意境,有庄禅意味,这一点也与道家思想不可分割。文人雅士在山水画创作之极会特别注意空间的主次关系和静物的之间前后变化,层次分明,也将现实景物加以渲染,给人一种安静、深邃的空灵飘渺的情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朵小花本就是圆满自足的世界,不是以小见大,是一个意义的问题,不是一个外在的物,是人和世界形成的共在关系,人发现一朵小花就是一种明朗万物的过程,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万物和人一样是具有生命力的,同等的价值。画家通过笔墨形式描绘自然山川里,追寻其万物的生命活力,给画面增添活力,营造出更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就是“虚室生白”,即留白,山水画里的艺术化留白,就是绘画创作过程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留有想象的空间,在于求其静谧空灵,虚中求实,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气息的一种审美标准,表达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的完整阐述,也是从古至今的评判标准,是艺术画家的基本创作原则。当代艺术家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必须具备文化素质、基本功底、人文关怀,才能创作出好的品质作品,赋予画面一定生命力,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营造出画面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J].大众文艺 2020,(06):57-58.
[2]卢国斌,李云莉.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8,09(03):54-56.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4]孙仁歌.谈谈意境的“空间美”[J].中国文化研究 2020,(01).
[5]王谨.追求空灵无尘的意境[J].中国艺术报2020,(05):美术观点.
作者简介:吴斯(1994.12),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