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对教材中古诗的指导,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度。文中从“以背景为线”“以文体为线”“以主题为线”三方面介绍古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实践。
【关键词】古诗教学;拓展策略;文体;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古诗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了解诗词大意中,忽略了古诗的拓展阅读。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处理好对教材的指导,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广泛开展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欣赏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为例,就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开展拓展延伸谈一些做法。
一、以背景为线拓展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元日》是《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春节独有的景象,如“换新桃符”“放爆竹”“畅饮屠苏酒”及开始送暖的春风,写出春节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整首诗轻松活泼,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展现出了诗人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教学《元日》这首诗时应该如何开展拓展阅读呢?在研读教材、查閱资料中不难发现,王安石的一生写的诗歌多达1500余首,而且多数都是政治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诗歌要么把反映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抒发济世匡俗的抱负,要么歌颂新法的成效,要么寄情于山水解精神的苦闷。王安石的一生先后经历了两次拜相两次罢相。《元日》与选入小学阶段诗词篇目的《泊船瓜洲》《梅花》两首古诗,都与王安石的变法、拜相、罢相背景有关。
《元日》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拜相,那时的他充满信心刚开始准备推行新政。王安石看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自己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心中那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信念,必然会凝聚、流淌于笔端。
《泊船瓜洲》《梅花》也是王安石写的作品。《泊船瓜洲》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写的。从字面上看,古诗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色,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在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开创变法新局面的强烈欲望。
《梅花》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写的,诗人艰难处境和孤独心态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这时的王安石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墙角”写出了数枝梅的环境简陋,也暗喻诗人当时所处的变法环境恶劣。“独自”一词写出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孤芳自赏,也寓意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在教学《元日》这首诗时,可以就诗人的写作背景为线,拓展《泊船瓜洲》《梅花》两首古诗,在王安石政治生涯两起两落的心境变化中,不仅加深学生对《元日》内涵的了解,还加深了对诗人的认识,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以文体为线拓展
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是《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首诗写清明前后,雨丝绵绵,又密又细,行人孤身行路,加上春衫尽湿,令人愁绪万千。与牧童的问路中,若远若近的杏花村令人回味。诗人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触景伤怀,表达自己内心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清明》这首诗时如何开展拓展延伸呢?《清明》这首诗不仅广为流传,还被后人改成许多不同的文体。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这首诗改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也有人将其改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人将其改成了一个精巧的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短剧本、词、散文、三言诗、五言绝句等不同文体,或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文字的省略、变化,或标点符号的变化。变体后形式各异,内容离古诗《清明》的意境不远,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作品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体裁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以主题为线拓展
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创作的。当时,他为了科考,独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异乡”本已让他心中感到孤独、寂寞,加上重阳佳节的来临,更让他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兄弟。
从表达情感上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可以围绕“思乡、思亲”这一个主题进行拓展延伸,拓展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比如,可以拓展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寂寥的庭院里,诗人深夜不能入眠,望着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迷离恍惚中以为是白皑皑的浓霜。秋月的清冷,季节的寒冷烘托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感受到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还可以拓展唐代诗人张籍写的乡愁诗《秋思》,秋风使木叶黄落,诗人感受诗中借助寄家书时的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从单元主题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九课《古诗三首》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重阳这个节日的民间风俗。根据本课3首的古诗同属于有关“传统节日”,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拓展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比如,可以拓展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乞巧》,这是一首与“七夕”有关的古诗。七夕佳节之夜,家家户户的妇女对着月亮穿线乞巧。让我们感受到唐宋时期盛行的乞巧节女性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习俗,同时感受这个带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可以拓展唐代诗人皮日休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秋之夜,洁白而新鲜的桂花像是从月亮上掉下来似的,或许这是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的吧。一幅“夜赏月桂图” 的描写,让我们感受中秋节的独有民俗——看月赏桂,心中不禁对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教者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拓展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古诗教学;拓展策略;文体;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古诗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了解诗词大意中,忽略了古诗的拓展阅读。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处理好对教材的指导,还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广泛开展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欣赏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为例,就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开展拓展延伸谈一些做法。
一、以背景为线拓展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元日》是《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春节独有的景象,如“换新桃符”“放爆竹”“畅饮屠苏酒”及开始送暖的春风,写出春节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整首诗轻松活泼,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展现出了诗人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教学《元日》这首诗时应该如何开展拓展阅读呢?在研读教材、查閱资料中不难发现,王安石的一生写的诗歌多达1500余首,而且多数都是政治诗,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诗歌要么把反映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抒发济世匡俗的抱负,要么歌颂新法的成效,要么寄情于山水解精神的苦闷。王安石的一生先后经历了两次拜相两次罢相。《元日》与选入小学阶段诗词篇目的《泊船瓜洲》《梅花》两首古诗,都与王安石的变法、拜相、罢相背景有关。
《元日》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拜相,那时的他充满信心刚开始准备推行新政。王安石看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自己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心中那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信念,必然会凝聚、流淌于笔端。
《泊船瓜洲》《梅花》也是王安石写的作品。《泊船瓜洲》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写的。从字面上看,古诗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色,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在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开创变法新局面的强烈欲望。
《梅花》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写的,诗人艰难处境和孤独心态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这时的王安石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墙角”写出了数枝梅的环境简陋,也暗喻诗人当时所处的变法环境恶劣。“独自”一词写出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孤芳自赏,也寓意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在教学《元日》这首诗时,可以就诗人的写作背景为线,拓展《泊船瓜洲》《梅花》两首古诗,在王安石政治生涯两起两落的心境变化中,不仅加深学生对《元日》内涵的了解,还加深了对诗人的认识,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以文体为线拓展
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是《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首诗写清明前后,雨丝绵绵,又密又细,行人孤身行路,加上春衫尽湿,令人愁绪万千。与牧童的问路中,若远若近的杏花村令人回味。诗人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触景伤怀,表达自己内心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清明》这首诗时如何开展拓展延伸呢?《清明》这首诗不仅广为流传,还被后人改成许多不同的文体。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这首诗改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也有人将其改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人将其改成了一个精巧的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短剧本、词、散文、三言诗、五言绝句等不同文体,或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文字的省略、变化,或标点符号的变化。变体后形式各异,内容离古诗《清明》的意境不远,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作品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体裁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以主题为线拓展
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创作的。当时,他为了科考,独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异乡”本已让他心中感到孤独、寂寞,加上重阳佳节的来临,更让他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兄弟。
从表达情感上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可以围绕“思乡、思亲”这一个主题进行拓展延伸,拓展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比如,可以拓展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寂寥的庭院里,诗人深夜不能入眠,望着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迷离恍惚中以为是白皑皑的浓霜。秋月的清冷,季节的寒冷烘托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感受到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还可以拓展唐代诗人张籍写的乡愁诗《秋思》,秋风使木叶黄落,诗人感受诗中借助寄家书时的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从单元主题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九课《古诗三首》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重阳这个节日的民间风俗。根据本课3首的古诗同属于有关“传统节日”,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拓展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比如,可以拓展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乞巧》,这是一首与“七夕”有关的古诗。七夕佳节之夜,家家户户的妇女对着月亮穿线乞巧。让我们感受到唐宋时期盛行的乞巧节女性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习俗,同时感受这个带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可以拓展唐代诗人皮日休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秋之夜,洁白而新鲜的桂花像是从月亮上掉下来似的,或许这是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的吧。一幅“夜赏月桂图” 的描写,让我们感受中秋节的独有民俗——看月赏桂,心中不禁对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教者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拓展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