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看到一个“早起打卡”活动,兴冲冲加入了,每天睡眼惺忪起来关闹钟、打卡、做运动,强迫自己进入状态。一个月过去,活动结束了,一切打回原形,该熬夜熬夜,该赖床赖床。
明天,又看到一个“每天阅读多少字”活动,觉得很有意义。一个月过去了,悄悄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读了,解脱了。
后天,又看到一个“100天打败拖延症”……
打住。
这些活动都很好,很有价值,但它们真的有用吗?恐怕对许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一件事情,你必须“逼着自己”才能去做,那为什么要做呢?
试想,跟自己的大脑相对抗,凡事都逆着它的本能来——这除了不断地内耗,还有什么用呢?
我们应该去调整它,因势利导,而不是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它下指令。
好的习惯永遠都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我们应该让它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它。
自律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夸大“自律”的作用,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它会带来对自我的无助、沮丧和不自信。自律的本质,和“一万小时定律”一样,都属于简单归因:它们有用,也绝对不坏,但远远没有被吹捧和宣称的那么有用。除了它们,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这些才是使我们通往成功、走在别人前面的关键。
那么,如果自律是一个伪概念,我们该如何培养习惯、去做出行动呢?
本质上,我们的一切行动,乃至于习惯,都是由“动力”和“阻力”的博弈而决定的。
那么,“自律”的实质是什么呢?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动力”超过了“阻力”,我们循着大脑的指令去行动罢了。很多人之所以能够“自律”,并不是他们喜欢苦行、喜欢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乐趣。
这种乐趣,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证明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标近了一步”的愉悦感——总而言之,他们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我在之前的文章讲过:麦克利兰认为,人的动机有三种:成就、权力和亲和。高成就动机的人,促成他们行动的动力,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那种不知疲倦的人,比如学霸,很多就是这种类型。他们并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觉,喜欢这种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这种无视一切的驱动力,才是一个人制胜的秘诀。
人的天性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之后的小小的成就感,又能给人以充分的反馈,不断地提高你的动力和兴趣。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从内在出发,寻找内部的驱动力,而不是从外部入手,这就叫做“内驱力”,它才是使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力量。
明天,又看到一个“每天阅读多少字”活动,觉得很有意义。一个月过去了,悄悄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读了,解脱了。
后天,又看到一个“100天打败拖延症”……
打住。
这些活动都很好,很有价值,但它们真的有用吗?恐怕对许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一件事情,你必须“逼着自己”才能去做,那为什么要做呢?
试想,跟自己的大脑相对抗,凡事都逆着它的本能来——这除了不断地内耗,还有什么用呢?
我们应该去调整它,因势利导,而不是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它下指令。
好的习惯永遠都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我们应该让它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它。
自律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夸大“自律”的作用,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它会带来对自我的无助、沮丧和不自信。自律的本质,和“一万小时定律”一样,都属于简单归因:它们有用,也绝对不坏,但远远没有被吹捧和宣称的那么有用。除了它们,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这些才是使我们通往成功、走在别人前面的关键。
那么,如果自律是一个伪概念,我们该如何培养习惯、去做出行动呢?
本质上,我们的一切行动,乃至于习惯,都是由“动力”和“阻力”的博弈而决定的。
那么,“自律”的实质是什么呢?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动力”超过了“阻力”,我们循着大脑的指令去行动罢了。很多人之所以能够“自律”,并不是他们喜欢苦行、喜欢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乐趣。
这种乐趣,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证明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标近了一步”的愉悦感——总而言之,他们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我在之前的文章讲过:麦克利兰认为,人的动机有三种:成就、权力和亲和。高成就动机的人,促成他们行动的动力,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
你会发现,我们身边那种不知疲倦的人,比如学霸,很多就是这种类型。他们并不是靠意志力在逼迫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享受“突破自己”的感觉,喜欢这种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这种无视一切的驱动力,才是一个人制胜的秘诀。
人的天性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之后的小小的成就感,又能给人以充分的反馈,不断地提高你的动力和兴趣。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从内在出发,寻找内部的驱动力,而不是从外部入手,这就叫做“内驱力”,它才是使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