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中的平等性原则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同时它对教师们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学生回答问题,很少提问差生,生怕差生万一回答不出来会浪费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而有些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是需要一些好学生来撑场面的时候,老师怎么可能让回答不出问题的差生来丢自己的面子呢?这其实是很多老师的共同心理,但这种心理倾向只能带来一时的表面成功,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呢?
一、唤醒每一位学生参与问题的意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其实,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上课踊跃回答问题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应该重视而不是忽视,只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好老师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参与课堂提问与提高成绩的关系,并要求人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以书面、口头总结的形式在班上交流,做得好的介绍经验,做得不够的谈改进办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原先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我在自己接任的班级里实施这个方案后,效果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都被唤醒了.有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里写道:“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喊我回答问题,我满脸通红,吞吞吐吐地说着,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在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提醒下,我还是答出来了.当数学老师说我讲得很好、很对时,我高兴极了.经过这次提问,我开始变得胆大了、活跃了.现在我已深深爱上了数学这一科,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会很快提高的.”一次偶然的提问收到了如此的效果,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引导学生答出问题.它说明学生潜藏着极大的思维热情,关键是教师要有信心、耐心去激发,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之火.
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造成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后进生一定要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已经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已经发现了他们,重视了他们,他们和优秀生一样得到了老师的爱.这种关爱能够在老师和后进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阶梯,可以鼓舞后进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三、给每一位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智力差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无助感、孤独感,容易妄自菲薄、无所作为.要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即创造成功的机会,强化、满足后进生的表现欲.而课堂提问,是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在一次教研活动课上,我校的黄老师在教学“游船租金价格”这一内容时,曾用“请你思考,怎样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示想法、畅所欲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当黄老师发现一名学困生在这个氛围中也举起手时,就及时给这位“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这名学生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没有把问题完全解决,但是黄老师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及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正如黄老师所说:“我和同学们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比今天更出色.”黄老师让学困生在展示中享受了一份尊重和成功.教师的言行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体现了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受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让他们同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还学生以自信,犯错误也是学习,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有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时,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应该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不要随意打断,就是学生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完.对回答问题流利准确、吐字清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也不要全盘否定,但也不能让他简单地坐下,而应针对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思路,采用对话的形式顺着他的思路进行讨论或作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做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仅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在错误中学习;让做错的学生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尊重学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和性格特点为中心.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波.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平等的提问学生呢?
一、熟悉全体学生
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举手发言,这些学生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暴自弃”型.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上课表现差,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没有责任感,懒惰、厌学情绪浓,上课时“人在曹营心在汉”;二是“学不得法”型.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认真,但由于不会学,没有掌握学习规律,往往事倍功半,成绩比较差,自卑感强,他们怕答错了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三是“知而不言”型.由于学生的性格有差异,一些学生由于害羞等多种非智力因素造成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亮相,更不愿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能够解答,他们也常常不愿举手.这些不愿举手的学生在课堂上长期被老师冷落.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难易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才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并不可怕,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恐惧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教师在设问时,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使提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的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要做到:微笑地面对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总之,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回答有误,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三、要因生施教
教师在提问时一方面要多请举手的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他们善思乐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顾及那些不愿举手的学生,老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请这些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平时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不去启发诱导他们,把他们抛在一边,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课堂上的“多余人”,就会失去学习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成为课堂中的“南郭先生”.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没有了灵气,也很难养成语言表达、实践操作、想象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以优带差,携手共进
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每个问题的难易及重要程度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为后进生的回答创造契机,给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避免他们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的心理,以致丧失信心.以优带差,可以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
五、要变一言堂为全言堂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后进生在民主融洽的讨论中克服发言的心理障碍,尽情地发表意见,同时在互相讨论中听取同学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回答,树立回答的信心.这样就能使后进生较准确地回答问题,从而使课堂提问由优秀生的“大包大揽”变成全班学生的各抒己见,积极发言.虽然这样做有可能耽误了教学进度,但长期训练,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让课堂提问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责任编辑:廖银燕)
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同时它对教师们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学生回答问题,很少提问差生,生怕差生万一回答不出来会浪费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而有些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是需要一些好学生来撑场面的时候,老师怎么可能让回答不出问题的差生来丢自己的面子呢?这其实是很多老师的共同心理,但这种心理倾向只能带来一时的表面成功,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呢?
一、唤醒每一位学生参与问题的意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其实,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上课踊跃回答问题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应该重视而不是忽视,只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好老师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参与课堂提问与提高成绩的关系,并要求人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以书面、口头总结的形式在班上交流,做得好的介绍经验,做得不够的谈改进办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原先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我在自己接任的班级里实施这个方案后,效果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都被唤醒了.有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里写道:“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喊我回答问题,我满脸通红,吞吞吐吐地说着,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在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提醒下,我还是答出来了.当数学老师说我讲得很好、很对时,我高兴极了.经过这次提问,我开始变得胆大了、活跃了.现在我已深深爱上了数学这一科,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会很快提高的.”一次偶然的提问收到了如此的效果,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引导学生答出问题.它说明学生潜藏着极大的思维热情,关键是教师要有信心、耐心去激发,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之火.
二、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造成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后进生一定要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已经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已经发现了他们,重视了他们,他们和优秀生一样得到了老师的爱.这种关爱能够在老师和后进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阶梯,可以鼓舞后进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三、给每一位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智力差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无助感、孤独感,容易妄自菲薄、无所作为.要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即创造成功的机会,强化、满足后进生的表现欲.而课堂提问,是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在一次教研活动课上,我校的黄老师在教学“游船租金价格”这一内容时,曾用“请你思考,怎样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示想法、畅所欲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当黄老师发现一名学困生在这个氛围中也举起手时,就及时给这位“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这名学生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没有把问题完全解决,但是黄老师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及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正如黄老师所说:“我和同学们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比今天更出色.”黄老师让学困生在展示中享受了一份尊重和成功.教师的言行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体现了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受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让他们同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还学生以自信,犯错误也是学习,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有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时,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应该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不要随意打断,就是学生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完.对回答问题流利准确、吐字清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也不要全盘否定,但也不能让他简单地坐下,而应针对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思路,采用对话的形式顺着他的思路进行讨论或作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做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仅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把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在错误中学习;让做错的学生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尊重学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和性格特点为中心.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波.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平等的提问学生呢?
一、熟悉全体学生
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举手发言,这些学生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暴自弃”型.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上课表现差,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没有责任感,懒惰、厌学情绪浓,上课时“人在曹营心在汉”;二是“学不得法”型.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认真,但由于不会学,没有掌握学习规律,往往事倍功半,成绩比较差,自卑感强,他们怕答错了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三是“知而不言”型.由于学生的性格有差异,一些学生由于害羞等多种非智力因素造成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亮相,更不愿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能够解答,他们也常常不愿举手.这些不愿举手的学生在课堂上长期被老师冷落.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难易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才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并不可怕,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恐惧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教师在设问时,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使提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的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要做到:微笑地面对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总之,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回答有误,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三、要因生施教
教师在提问时一方面要多请举手的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他们善思乐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顾及那些不愿举手的学生,老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请这些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平时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不去启发诱导他们,把他们抛在一边,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课堂上的“多余人”,就会失去学习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成为课堂中的“南郭先生”.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没有了灵气,也很难养成语言表达、实践操作、想象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以优带差,携手共进
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每个问题的难易及重要程度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为后进生的回答创造契机,给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避免他们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的心理,以致丧失信心.以优带差,可以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
五、要变一言堂为全言堂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后进生在民主融洽的讨论中克服发言的心理障碍,尽情地发表意见,同时在互相讨论中听取同学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回答,树立回答的信心.这样就能使后进生较准确地回答问题,从而使课堂提问由优秀生的“大包大揽”变成全班学生的各抒己见,积极发言.虽然这样做有可能耽误了教学进度,但长期训练,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让课堂提问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