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奇才王震和他的书画艺术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震是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商”、“艺”两不误的奇才,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由于他在旧上海商界的特殊身份和在近代书画艺术上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当今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学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王震的绘画作品一百二十余件,经过多年对这些作品的整理、研究,现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王震的生平及书画艺术成就,试作概括的介绍。
  
  一、人品画艺俱进商业艺术皆赢
  
  王震,1867年12月4日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1938年11月13日卒于同地。字一亭,又署一亭父,号白龙山人、海云楼主、梅花馆主,法名觉器,室名海云楼、芷园、梓园、梅花馆等。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
  由于生活的需要,幼年时的王震随父迁居上海南汇的周浦镇。他人很聪明,据说能过目成诵。浙江历来是文人渊薮,从小就对他产生了影响。上海这个文化发达的城市更是对他有重要的影响。十二三岁的他便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从师名儒彭筱亭、程文峰学习诗文,不久在上海入“怡春堂”笺纸店当学徒。“怡春堂”是上海装池名坊,佳作如林,王震终日浸淫其间,耳濡目染,艺事日进,同时也显露了经商的才干。他曾同张謇、沈缦云、李平书等沪上名流携手,斥资创办了面粉厂、电气公司、内河船坞、储蓄银行等10多家企业,并在20世纪初出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日清轮船公司上海总代理,跻身清末上海最大的实业家之列。
  
  辛亥革命前后,王震曾多次参加革命活动并出任上海都督府交通部长、农工商部长。辛亥革命失败后,王震对政治兴趣淡然,转而茹素礼佛,“专心慈济,不欲他鹜”,曾担任中国济生会会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经他奔走募集用于赈济各地水旱灾之款多达一万万元。
  尽管身兼多职,工作繁忙,但王震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与同期众多画人一样,王震初涉绘事,即以吴门为宗。早年临习王素、倪墨耕,深得三昧,若不是获得机遇并表现出经商的才干,他很可能也会走上鬻画自给的职业画家之路。王震自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就立即为任伯年似乎信手拈来却又点石成金的大家气派所折服,更为吴昌硕古今独步的笔墨和文章才情所倾倒。他曾自谓道:“既识山阴任先生,益自淬励,而于傅色用笔研求尤深。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观摩既搏,领略稍宏。”而画风也由倪墨耕而任伯年而吴昌硕,上及明人,形成了挥洒自如、雄健浑厚的艺术特色。一时画人学子如蒲作英、虚谷、李梅、沈寐叟、王个等,不论长幼,莫不与之风雨往返,契合无间。
  1921年,绘画大师吴昌硕在其所撰写的《白龙山人传》一书中,对王震的画艺与人品称颂为:“绘画上用笔浑厚,做人上性好佛,乐于施人。”纵观王震,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品、画艺俱进,艺术、商业才能得到全面发挥的一生。
  
  二、题材广泛的绘画领域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派,阵容浩大,名家众多,他们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变革成具有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股区域性的美术潮流。王震是海上画派中一位富有特色的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颇富才情,笔墨造诣较高,表现领域宽广,在推动海上画派的发展方面有过卓越的贡献。
  王震的绘画在46岁前,学习任伯年的画法,作品题材与风格似任氏。46岁以后画风转向吴昌硕,山水、花鸟、人物莫不包含吴昌硕的韵味。60岁后的作品,逐渐显露出熔任伯年与吴昌硕为一炉的特色,即在浑厚、凝重方面似吴氏,却仍保留着任氏清俊的意味。晚年所作佛像,自成一家面貌,在画界赢得盛誉。王震长于写意,善花鸟、山水、人物、佛像、书法,在多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大量作品,下面分类加以介绍。
  
  王震的花鸟画作品,在其一生所作的绘画中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他创作的花卉,粗枝大叶,傅色古艳,草草点染而意趣十足。他喜欢在淋漓的墨色中间使用大块的重彩,使画面显得清新典雅。在日常作画时,他常取一块尚好的赭石边研边用,粗细不计,色钵中五色杂陈,笔落纸端常生发出意外的神韵和微妙的色调,极大地发挥了传统颜料的表现潜力。
  《母子鸡图》(图1),纸本,纵65.5厘米,横49.5厘米。署款“癸巳”(1893年),这是王震27岁时的作品。画面的主体内容是一只母鸡和五只可爱的小鸡,画中母子鸡的形象十分生动,由此可以反映出画家对表现对象的观察是相当细致的。这件作品是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王震最早的一件绘画作品,以往大家对他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认识不是很清晰,这幅作品对我们了解认识王震早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文本。
  《华封三祝图》(图2),纸本,纵145厘米,横72厘米。署款“乙卯”(1915年),为王震49岁时所画。该画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秋天景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的是一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天竺花,花叶用深浅不同的水墨和绿色所为,阴阳反侧,繁盛郁茂。画的左下角用简笔绘石头一块。王震与吴昌硕的关系为亦师亦友,在王震的许多花鸟画作品中吴昌硕的痕迹比较重。打开他的许多写意花鸟画作品,那种吴昌硕式的画风便会扑面而来,特别是他中晚期的一些作品,不仅笔法是吴昌硕的,布局是吴昌硕的,色彩是吴昌硕的,甚至连题款若不仔细看,也会错当作是吴昌硕的。此幅《华封三祝图》,挥洒奔放而又遒劲有力,雄浑中寓有虚灵,写意笔墨虽似吴昌硕风貌,但它与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又有所不同,该幅画面妍丽爽劲,一派世俗生活的情趣。这种情趣无疑与古代文人花鸟画有所区别,它体现着海派艺术家接近世俗文化的倾向。
  《瑞雪天竺图》(图3),纸本,纵172.5厘米,横46厘米。为“丙辰”(1916年)年王震50岁时所作。此图用重墨勾画出天竺的枝叶,以鲜艳的红色绘天竺果,位于左上角的小鸟则纯以墨色点而成,整个画面构图别致。占画面绝大部分的地子用淡墨渲染,留出空白处代表天空降下的瑞雪。这种表现方法不仅显现出了阴天的氛围,又由于有明暗对比的关系,更显得天竺果实鲜艳夺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以白当雪的方法,是历代画家惯于采用的手法。王震善于消化吸收前代画家的影响,创作了此幅佳作。
  
  王震所画人物、佛像最能代表他绘画的艺术成就。上世纪50年代他多画“晚山归牧”、“蕉荫闲情”、“苏武牧羊”、“寒江独钓”、“雪中赏梅”一类人间风俗、古人词意及名贤故事。晚年笃信佛教,广游东南各大丛林寺院,与太虚、印光、圆瑛、常惺法师互磋经典,晨起诵经之余,必日作佛像一帧,为各处丛林及佛门弟子送去供养。题诗亦多取佛典经义,劝人为善,乃至有经从偈语题画者。所作佛像、观音、达摩、和合、钟馗,皆以意笔写成,庄严慈祥,超尘绝俗,为海内外人士激赏。他作人物行笔迅疾,八面生风,一笔有数丈之气,绵绵不绝,宛如行书,饶富金石韵味。作寻丈大幅,观者初不知所写者何,及至点睛,满纸生动,叹为观止,堪称近代人物画之巨擘。
  《骑驴寻诗图》(图4),纸本,纵104厘米,横44厘米。画面题识为:“得得骑驴过小桥,江干木叶下萧萧,诗翁此去寻秋色,拟是烟云刻意描。”署款“戊午”(1918年),为其52岁时的绘画作品。此幅设色画,作者用淡墨描绘远山,近景为两株参天大树,一老者骑驴过桥。画中人物悠闲自得,表现了古代文人闲情逸致的情趣。这幅以人物为主的绘画作品,作者以意笔勾勒为主,笔墨简练,色墨交融无斧斫之痕,从画中人物的设色用笔,画面题字的风格,都可看出作者早期学习任伯年的痕迹。整幅画作从笔墨技法、诗词题跋充分反映出王震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丰富与高深的综合素养。
  王震出身贫寒,后成为上海的大买办和巨富,日本关东大地震,王震曾捐巨资以助民。此幅《流民图》(图5)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酣畅的笔墨,描绘了四男二女逃难时的景象。该画的场面不大,人物不多,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难民们的痛苦生活。该画署款为“庚申”(1920年),当时社会混战,流氓土匪猖獗,百姓民不聊生。作者出于对灾难深重的劳苦百姓的同情和关心绘制了这幅《流民图》。他为该画的题识:“流民流民时遑遑,避兵避寇趋四方。提男扶女累莫当,爱不能割痛肝肠。有田难耕那得粮,有机难织那得裳。家郡亦有屋与房,家下亦有帐与床。今也露宿受风霜,饥寒二事谁哀伤?处处兵寇似贪狼,所携尽掠惟空囊。血泪如泉日彷徨,生命未卜存与亡。无可奈何呼上苍,愿早宁静还故乡。”这确切地表明他关心百姓疾苦和嫉恶如仇的立场和态度。画中的题诗占了绝大部分的画面,用以补充画面的未尽之处。
  
  王震所画的佛像,自成一家体貌,在画界赢得赞誉。佛像画,就其表现对象的本质说应该是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它的基本构图和用笔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人物画画起来比较随意一些。除了一些古代知名人物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其画法有一定的程式外,其他人物画可以随意而为。佛仙画则不能随心所欲,某一种佛像一般都有它特定的程式,要求比较严格,这大概和历史上的佛教典籍的规范有关,再加上历代画家们相因成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吧。
  《无量寿佛图》(图6)就是王震所画的一幅佛像画作品,从画面上方吴昌硕的长题可以看出该画作的分量。作者以意笔描绘一位身披红色袈裟手拄拐杖的无量寿尊佛像。佛陀坐在蒲团之上,面部慈祥肃穆,姿态生动,蕴含一股逼人的睿智。整幅作品笔势磅礴,力透纸背,色彩艳丽,线条潇洒流畅,充分显示了画家在人物刻画上的坚实功力。
  任伯年、吴昌硕两位大家的山水画作品并不多见,从仅有的一些作品看,任氏的山水画属精微、细腻、疏朗一路;吴氏的山水画风格质朴、结构严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而王震在创作山水画时,很难找到任、吴二位的影子。他的山水画在其绘画作品中不算强项,且数量也不多,但却有他自己的特殊表现方式。他创作的山水画大多数和传统的纯山水画有别,不以精雕细刻为本,而是以其神似见长。他的山水画以元代吴镇为宗,重墨气骨法。盈尺小景或巨幢大幅,均能潇洒自如,不以古人为是。
  《石上飞泉图》(图7)是王震诗画相配、意境非凡的山水画作品。画中长题为:“飞泉触石吼涛声,傍壑穿松不喜平。流到江湖润原野,出山不改在山清。”署款“乙卯”(1915年),此画为其49岁时的作品。作者以写意画之笔法描绘出峰峦、巨石、山顶屋宇,虽皴法较少,但山脉云气,僧舍林木尽汇笔端。整个画作用笔大胆流畅,立意新奇,笔墨纵横,痛快淋漓,有超凡脱俗之慨,这在当时摹古盛行的山水画界,其创意之笔是难能可贵的。
  
  王震所画动物,在用笔方法和神韵方面和其他画种基本一致,都是以写意的方法为之。在他的动物画中以画水牛的题材最为多见,这和他生长在南方水乡,了解和熟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牛有关。
  《牧牛图》(图8),纸本,纵121厘米,横50厘米。署款“庚申”(1920年),为其54岁时所画。该画设色意笔绘古树一株,水牛临溪流欲饮,几只乌鸦落于枝头,一派暮色将至,牧童放牧归来的乡村景致。画中景物虽然简单,但意趣横生,耐人寻味。画中题诗:“四顾苍茫月满山,江干树老鸟栖还。牧童归去无人问,饮水耕牛独自闲。”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王震的楷书以颜鲁公为根基,功力深厚,气象开阔;行书初学沈石田、文徵明,遥得襄阳、山谷清劲遒美之气,后法颜氏《祭侄稿》,参用缶庐,汇入篆隶笔意,于急速的运笔中形成傍斜的冲击感,通篇如排山倒海,壮气夺人,尤以尺牍为书林绝品。
  纵观王震的书画作品,表现领域颇为广泛。无论是花鸟、人物、佛像、山水以及动物,均为写意粗笔的风貌,草草点染,深具奔放淋漓之慨,以神取胜,非以精雕细刻为本,在画坛中不愧为别开蹊径的人物。他的书法也和他的绘画一样,走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轨迹,这个轨迹对于王震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王震以极大的胆量和魄力,以独特的技法和风貌出现在海派画坛,应该说他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他对艺术事业是勤奋的、执着的。他绘画的特点是能够广取博收,不以一家一法为满足,不断进取,勇于向新的高峰攀登,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道的。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笔者到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收集藏品,在一位老爷爷的家中,发现了一件清代铜双鱼挂饰(见图)。据老爷爷介绍,这件铜双鱼挂饰,是他自儿时起,就看见祖父在开的杂货店的大门旁,每天都必须悬挂的一件吉祥装饰物,直到他父亲接管杂货店被公私合营后,才从大门旁摘了下来,收藏至今。  由于鱼与“余”同音,所以,自古以来鱼就被人们看作是吉祥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鱼形玉饰。举世闻名的“妇好墓”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
期刊
古徽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你信步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起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时代。古石雕就是富有特定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是凝固的精神符号,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寻梦觅宝的平台。现介绍三对徽州石雕作品,以供石雕爱好者欣赏。  1.清代“岁寒三友”(即松、竹、梅)绣墩一对(图1),尺寸为28×19厘米。石雕构图简洁明快,严谨对称,采用镂雕工艺,景物恬雅,雕工简练,线条粗犷有力,系徽州民
期刊
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地区发现了大型且保存完好的邦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九号墓出土文物更是其中的精品,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认为此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九号墓出土文物在质地上有铜、铅、玉石、料、陶、骨、牙、皮革、麻布、竹、木等十余类各种饰物,其种类之多,学术价值之大,在中国两周考古上实属罕见,因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玉器是九号墓出土众多珍贵文物中很具特色
期刊
拜读了贵刊2007年6期上海王家年君《对二南雅化的补充》文章,受益匪浅。文中说光绪开炉钱一套十枚背字都是“宝泉”,但笔者的一枚“孔府大修”,其背文却是“天下太平”,并非“宝泉”。现简介如下:    直径4.46厘米,穿径1.20厘米,厚0.30厘米;重29克。  (责编:丁丑)  注:此钱背文“天下太平”钱文为对读,面文如按对读则不顺,意亦不对,故需商榷。
期刊
所谓罗教,是明朝罗梦鸿创建的一种民间宗教。弟子将其言论陆续记录为宝卷“五部六册”,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刻版印行。以后,明清两朝多次翻刻,但由于岁月推移,执政者严禁私习罗教,加以“五部六册”分为六本,容易散落,致使留存人间的稀似晨星。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仅复旦大学藏三本、北京图书馆藏两本、山西文物局藏一本。当年,郑振铎先生刻意搜求民间通俗文学刻本,于罗教宝卷也仅收得两本。最近,我在浙江
期刊
作为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中青年美术家,孔维克的作品以较高的文化品位与较强的文化内涵,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以下刊登的部分评论家和美术家的评论中,我们对画家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审美境界及创作,以及作品的发展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刘文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善于在生活中提炼艺术、在艺术中融入生活的人;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新的艺术语汇的人;是不断提供新的视觉图式而
期刊
杨之光先生是第二代人物画革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方增先、刘文西、黄胄先生等在不同的艺术方位推进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人物画发展的水平。孔维克作为当代人物画的传统与现代、承继与融合较为典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颇受当代画坛的注目。2007年10月4日孔维克在广州美术学院与杨之光先生会面并作艺术对话,本刊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1. 关于人物画的历史使命  ○孔:杨老师,我们这一
期刊
“看款”,是指在书画鉴赏中对作品款题的审视,其内容包括款题文字和印章。鉴赏书画只有在审视了作品上的款题,才能按款、印来鉴别作品的名实是否相符,从而作出真伪判断。因此,如果是无款作品,那么也就不存在真伪鉴别,但可以明是非,断时代。题款的书法风貌特征、文字内容,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说“看款”在书画鉴别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画上的款题可分为本人的题款和他人的题识(如观款、题首跋尾等)。内容
期刊
按语:  《收藏界》从本期起向读者郑重推出“中国画通鉴”专栏。本栏目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将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的传播方式,来关注21世纪中国画市场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大读者捧出一盘陶情悦性的案头珠玉
期刊
入选理由:  从大家林立的“长安画派”夹缝中脱颖而出,不离传统而超越传统,陈国勇创造了当代画坛最富有个性色彩与创新意味的现代山水画样式。其曲折幽深的笔墨语境,高致而精微的氛围营造,弥漫着波诡云谲的瑰丽与浪漫,和《山海经》般的魔幻与神异气息。    陈国勇,号清瘦客。1948年生,重庆丰都人。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78年考取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