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个教育战线上的人都非常清楚的一点,也是做教师孜孜不倦去追求的目标,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兴趣呢?现在只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效果微弱。对一个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要产生兴趣,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崇高理想、利益、成功。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主要是成功,所以本人让学生体验成功,正确引导学生定位成功,正确引导学生成功归因三个步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认为归因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是学生产生长久兴趣的关键。
关键词:成功定位成功长久兴趣归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087-01
1 论文背景
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我校主要招护理专业和药剂专业,药剂专业开设物理課,护理招生录取线是500分,药剂专业录取线是400分。据我调查:由于药剂专业招生情况不是很好,实际招下来的学生就是300多分、200多分和没能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60多人的班级,物理中考及格人数每班就是3~5人,有80%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或产生畏难情绪,在初中时,由于升学压力,这些学生几乎没感受过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谈不上兴趣。对物理老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没有兴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简直就是句空话。
2 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当时有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丁肇中之所以能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肯定是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在支撑他,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我认为丁肇中不断取得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3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定位成功
首先表明教师期望的成功,并引导学生定位自己的成功。我对学生期望的成功是:成功并非是每位学生都要考到80分以上才叫成功,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有进步,一个学生如果从20分努力到了30分,从第60名努力到第50名,对于整个班来讲还是比较差的,但我认为对于这个学生本人来说,这是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而且活动结果价值很高,那么活动的动机较强;反之,如果活动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虽然目标的价值很大,但实现目标的期望很小,个体活动的动机较弱”。根据上述理论,一个学生要从20分努力到30分、从第60名努力到第50名是容易的,只有把这种成功的可能性提高,才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4 让学生感受成功
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说,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判断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多高的能力或水平。如果学生考试长时间都是30多分、10多分,学生就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习物理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在初中处于长期失败的学生我认为首先得让他们感受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应试教育,“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生思想中已经生根发芽了,所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方法还是考试,笔者一个学期测验四次,每个月测验一次,第一次测验降低难度,放宽改卷;第二次测验,提高试题难度,严格改卷;第三次、第四次测验,降低难度,放宽改卷。以上方法一定要在教师认真教学、严格管理、学生付出努力的前提完成,因为只有经努力后获取的成功,才能真正感受成功。本人测验四次,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是尽量让学生感受成功,第二次让学生产生失败感,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第一次成功部分学生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学生知道,不经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为第三次、第四次成功打下基础。任课教师对平时的测验试题的难度和改卷是非常好控制的,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去感受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物理兴趣才有希望。
5 正确引导学生对成败的归因是产生长久学习兴趣的关键
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健康、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一般来说,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会降低个体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归因是产生长久学习兴趣的关键。
每次测验结束后,学生都会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在成功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归因为:努力程度高、能力强、练习方法得当;在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归因为:努力不够,试题难度大,能力不够。我认为正确归因并非需要公正客观的归因,而是要看归因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测验结果进行归因,如果用客观公正的归因是: “试题难度太低、老师放宽改卷”,可想而知,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作如下归因,如果学生将物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他们会对自己将来的物理学习充满信心,并会继续争取下一次成功。相反,如果学生物理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基础和能力太差等内部原因,认为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那么这种归因模式会对个人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并削弱、打击学生以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总之,对于成功,引导学生多从自身能力等自身稳定可控的方面归因,而对于失败,多从努力等内部不稳定的方面归因。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阴国恩,何艳茹,等.中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指南[Z].2009.
[2] 刘闯.归因理论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Z].2009(3).
关键词:成功定位成功长久兴趣归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087-01
1 论文背景
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我校主要招护理专业和药剂专业,药剂专业开设物理課,护理招生录取线是500分,药剂专业录取线是400分。据我调查:由于药剂专业招生情况不是很好,实际招下来的学生就是300多分、200多分和没能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60多人的班级,物理中考及格人数每班就是3~5人,有80%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或产生畏难情绪,在初中时,由于升学压力,这些学生几乎没感受过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谈不上兴趣。对物理老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没有兴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简直就是句空话。
2 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当时有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丁肇中之所以能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肯定是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在支撑他,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我认为丁肇中不断取得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3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定位成功
首先表明教师期望的成功,并引导学生定位自己的成功。我对学生期望的成功是:成功并非是每位学生都要考到80分以上才叫成功,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有进步,一个学生如果从20分努力到了30分,从第60名努力到第50名,对于整个班来讲还是比较差的,但我认为对于这个学生本人来说,这是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而且活动结果价值很高,那么活动的动机较强;反之,如果活动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虽然目标的价值很大,但实现目标的期望很小,个体活动的动机较弱”。根据上述理论,一个学生要从20分努力到30分、从第60名努力到第50名是容易的,只有把这种成功的可能性提高,才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4 让学生感受成功
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说,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判断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多高的能力或水平。如果学生考试长时间都是30多分、10多分,学生就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习物理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在初中处于长期失败的学生我认为首先得让他们感受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应试教育,“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生思想中已经生根发芽了,所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方法还是考试,笔者一个学期测验四次,每个月测验一次,第一次测验降低难度,放宽改卷;第二次测验,提高试题难度,严格改卷;第三次、第四次测验,降低难度,放宽改卷。以上方法一定要在教师认真教学、严格管理、学生付出努力的前提完成,因为只有经努力后获取的成功,才能真正感受成功。本人测验四次,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是尽量让学生感受成功,第二次让学生产生失败感,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第一次成功部分学生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学生知道,不经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为第三次、第四次成功打下基础。任课教师对平时的测验试题的难度和改卷是非常好控制的,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去感受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物理兴趣才有希望。
5 正确引导学生对成败的归因是产生长久学习兴趣的关键
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健康、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一般来说,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会降低个体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归因是产生长久学习兴趣的关键。
每次测验结束后,学生都会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在成功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归因为:努力程度高、能力强、练习方法得当;在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归因为:努力不够,试题难度大,能力不够。我认为正确归因并非需要公正客观的归因,而是要看归因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测验结果进行归因,如果用客观公正的归因是: “试题难度太低、老师放宽改卷”,可想而知,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作如下归因,如果学生将物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他们会对自己将来的物理学习充满信心,并会继续争取下一次成功。相反,如果学生物理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基础和能力太差等内部原因,认为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那么这种归因模式会对个人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影响,并削弱、打击学生以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总之,对于成功,引导学生多从自身能力等自身稳定可控的方面归因,而对于失败,多从努力等内部不稳定的方面归因。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阴国恩,何艳茹,等.中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指南[Z].2009.
[2] 刘闯.归因理论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Z].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