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灾时应急疏散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对整个疏散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发挥最大效率,把受灾区域内的居民迅速及时地转移到安全地点。轨道交通作为地下设施,具有很强的防护性能,灾害发生时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轨道交通由于其特殊性,在灾害是正常运转较有保证,可在灾害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疏散交通、供给物资的能力;因此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应包括应急避难所。应急避难所的建设上应在地铁的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前提下,可结合现有轨道交通站点、商场、人防工程、人口密度和安全因素等情况进行规划。在城市防灾的规划中,可将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地区,灾害发生时可更好的开展防灾抗灾,人员疏散和掩蔽工作。
[关键词]城市灾害 地下空间 整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56-01
一、杭州城市灾害分析
1、根据应急管理中的突发公共事件和各种灾害进行了分类,包括:
(1)自然灾害:如杭州市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雪灾冰冻和地震灾害等。
(2)事故灾害:如安全生产事故、火灾、偶发和突发灾害的重大化工厂爆炸、重大化学品泄露,城市管道煤气、天然气爆炸引起环境污染的事故灾害等,这类灾害有持续影响时间较长,受灾人员数量较大的特点。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如SASE,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
(4)突法社会安全事件:重大恐怖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5)战争灾害。
2、杭州市易发灾害
杭州市平时易发灾害主要为特定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台风暴雨、洪涝、雪灾冰冻、地震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台湾海峡,又是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的战争风险还是存在的。
二、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在应急疏散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杭州地铁线路位于城市最主要的客流走廊之上,线路途经大型客流集散点如武林广场、湖滨旅游商贸区、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杭州东站、杭州站、汽车客运中心站、汽车南站,同时将主城与下沙、临平、未来科技城、滨江等八个副城连通。由轨道交通购物走廊、地铁站和沿线出让地块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地下应急疏散网络,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可将周边各地下人防工程连通,形成人防工程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各个人防工程可通过站点相互疏散,更进一步可再通过人防干道疏散到更远的区域。将会大大的提升战时人员的掩蔽和疏散,补充单个人防工程的不足,形成更为有效的人防体系。
轨道交通车站结构稳定,防护性能好,只需要适当的投资就可满足战时防护要求,就可以成为战时满足要求的掩蔽工程。因此轨道交通设计规划中应注重战时防护功能,以及与周边避难场所的连接功能。战时一部分人可迅速进入轨道站内人防工程避难,同时可通过与周边人防工程连接通道进入周边人防工程避险。当遇到平时一些灾害威胁时可直接在站点内避难或者选择通过连通口进入周边安全避难场所避险。杭州地铁在建与已建线路站点地下空间已经有较多城市人防工程,充分发挥人防的地下空间非战时作用,结合应急疏散场所的设计,达到平时防灾战时防空一体化是最佳选择。轨道交通线路战时可做为人防干道,连接各个人防单元。
三、轨道交通车站地 下空间与应急疏散体系的整合建设
根据《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08-2020)(以下称《规划》),杭州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可作为室内临时避难场所、街道级和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建设时应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设计规范和建设要求进行。
1.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定
参照国外和国内的分类方法,根据避难场所用地性质及不同规模,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可分为:固定(长期)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根据规模大小,可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大型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基地,二级为中型应急避难场所,三级为小型避难场所。一般来说,二、三级避难场所均可视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城市中心区人员应急避难需要设置,其中二应急级避场所要求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基本到位或可及时转换,容纳人数在2000人-10000人,特殊的市区场馆容纳人数可适当增加(比如体育场馆、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2000人以下,应急救援的设施设备可根据场地需要有实施转换的可能。
普通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可容纳的疏散人数能达到二、三级避难场所的要求。结合各主要站点位置和周边灾时应急疏散的人员数量,建议 I类站点宜按为二级避难场所建设,II类、III类站点按为三级避难场所建设。
轨道交通站点作为紧急避难场所,考虑到紧急避难场所距离住宅区较近的特点,服务半径定为500米,即步行5—15分钟内到达为宜。
避难场所对疏散道路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对于受灾市民前来避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疏散速度,以及今后政府部门的救助工作。站点紧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不少于2条疏散道路;另外,参照一般防火通道的有关宽度标准,紧急避难场所的道路宽度不小于3.5米;
紧急避难场所主要出入口需设置一定面积的集散场地,包括车辆人员集散场地(不小于500平方米)和物资运输集散场地(不小于300平方米),二级避难场所周边宜设置直升机停机坪(40×50米,要求绿化以草坪和低矮灌木,不得有大型乔木)。二级应急避难场所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外,对新建项目,根据应急避难场所需要的配套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应急指挥用房和老弱病残床位安置的人均指标,结合新建建筑的规划建筑指标统筹安排一定的建筑面积指标。
2.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的整合建设
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加强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建设。具体讲要采取以下措施。
(1)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建设应纳入杭州市急避难所建设的整体规划。
根据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08-2020)确定各类型站点所属应急避难场所等级,明确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所建设内容。
(2)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建设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在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建设时,要把地下的应急避难(疏散)的基础设施与地面项目一并考虑、同时建设。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杭州市易发灾害类型建设相应的防灾减灾设施。如为防台风暴雨城市内涝灾害,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入口处应加强防倒灌措施,加强车站入口周边排涝设施建设,站内应储备应急排涝设施。为防雪灾冰冻灾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人流密集区域的站点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应急疏散时的容量,保证滞留人员都内得到疏散。为防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保证车站入口疏散宽度,同时保证特殊情况时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入口可进行密闭隔绝,保证地下空间不受外界有毒气体的入侵。
(3)制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行动预案。
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可以容纳成千上万民众。如何安全、有序地组织市民避难(疏散);谁来组织,保证这些市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避难(疏散)行动预案。预案包括:应急避难指挥机构、民众疏散路线、进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知发放、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有关保障。
(4)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志愿者队伍。 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易产生通讯中断、道路毁坏等危害。基层社区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开展自救互救行动,发挥志愿者防灾宣传员、避难引导员、救灾工作员的作用。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志愿者组织培训和演练工作,平时就熟悉防灾、避难、救灾程序。一旦有应急情况,配备必要的救助器材,就能引导市民有序、快速地进入应急避难所。
(5)建立一套规范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所识别标志。 站点周边应设置明显的规范标志指示牌;为居民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线路及距离。站点内部应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各功能区域指示牌;在各主要通道内张贴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和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使用的义务和有关要求。
[关键词]城市灾害 地下空间 整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56-01
一、杭州城市灾害分析
1、根据应急管理中的突发公共事件和各种灾害进行了分类,包括:
(1)自然灾害:如杭州市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雪灾冰冻和地震灾害等。
(2)事故灾害:如安全生产事故、火灾、偶发和突发灾害的重大化工厂爆炸、重大化学品泄露,城市管道煤气、天然气爆炸引起环境污染的事故灾害等,这类灾害有持续影响时间较长,受灾人员数量较大的特点。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如SASE,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
(4)突法社会安全事件:重大恐怖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5)战争灾害。
2、杭州市易发灾害
杭州市平时易发灾害主要为特定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台风暴雨、洪涝、雪灾冰冻、地震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台湾海峡,又是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的战争风险还是存在的。
二、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在应急疏散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杭州地铁线路位于城市最主要的客流走廊之上,线路途经大型客流集散点如武林广场、湖滨旅游商贸区、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杭州东站、杭州站、汽车客运中心站、汽车南站,同时将主城与下沙、临平、未来科技城、滨江等八个副城连通。由轨道交通购物走廊、地铁站和沿线出让地块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地下应急疏散网络,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可将周边各地下人防工程连通,形成人防工程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各个人防工程可通过站点相互疏散,更进一步可再通过人防干道疏散到更远的区域。将会大大的提升战时人员的掩蔽和疏散,补充单个人防工程的不足,形成更为有效的人防体系。
轨道交通车站结构稳定,防护性能好,只需要适当的投资就可满足战时防护要求,就可以成为战时满足要求的掩蔽工程。因此轨道交通设计规划中应注重战时防护功能,以及与周边避难场所的连接功能。战时一部分人可迅速进入轨道站内人防工程避难,同时可通过与周边人防工程连接通道进入周边人防工程避险。当遇到平时一些灾害威胁时可直接在站点内避难或者选择通过连通口进入周边安全避难场所避险。杭州地铁在建与已建线路站点地下空间已经有较多城市人防工程,充分发挥人防的地下空间非战时作用,结合应急疏散场所的设计,达到平时防灾战时防空一体化是最佳选择。轨道交通线路战时可做为人防干道,连接各个人防单元。
三、轨道交通车站地 下空间与应急疏散体系的整合建设
根据《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08-2020)(以下称《规划》),杭州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可作为室内临时避难场所、街道级和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建设时应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设计规范和建设要求进行。
1.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定
参照国外和国内的分类方法,根据避难场所用地性质及不同规模,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可分为:固定(长期)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根据规模大小,可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大型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基地,二级为中型应急避难场所,三级为小型避难场所。一般来说,二、三级避难场所均可视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城市中心区人员应急避难需要设置,其中二应急级避场所要求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基本到位或可及时转换,容纳人数在2000人-10000人,特殊的市区场馆容纳人数可适当增加(比如体育场馆、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2000人以下,应急救援的设施设备可根据场地需要有实施转换的可能。
普通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可容纳的疏散人数能达到二、三级避难场所的要求。结合各主要站点位置和周边灾时应急疏散的人员数量,建议 I类站点宜按为二级避难场所建设,II类、III类站点按为三级避难场所建设。
轨道交通站点作为紧急避难场所,考虑到紧急避难场所距离住宅区较近的特点,服务半径定为500米,即步行5—15分钟内到达为宜。
避难场所对疏散道路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对于受灾市民前来避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疏散速度,以及今后政府部门的救助工作。站点紧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不少于2条疏散道路;另外,参照一般防火通道的有关宽度标准,紧急避难场所的道路宽度不小于3.5米;
紧急避难场所主要出入口需设置一定面积的集散场地,包括车辆人员集散场地(不小于500平方米)和物资运输集散场地(不小于300平方米),二级避难场所周边宜设置直升机停机坪(40×50米,要求绿化以草坪和低矮灌木,不得有大型乔木)。二级应急避难场所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外,对新建项目,根据应急避难场所需要的配套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应急指挥用房和老弱病残床位安置的人均指标,结合新建建筑的规划建筑指标统筹安排一定的建筑面积指标。
2.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的整合建设
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加强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建设。具体讲要采取以下措施。
(1)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建设应纳入杭州市急避难所建设的整体规划。
根据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08-2020)确定各类型站点所属应急避难场所等级,明确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所建设内容。
(2)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建设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在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建设时,要把地下的应急避难(疏散)的基础设施与地面项目一并考虑、同时建设。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杭州市易发灾害类型建设相应的防灾减灾设施。如为防台风暴雨城市内涝灾害,轨道车站地下空间入口处应加强防倒灌措施,加强车站入口周边排涝设施建设,站内应储备应急排涝设施。为防雪灾冰冻灾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人流密集区域的站点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应急疏散时的容量,保证滞留人员都内得到疏散。为防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保证车站入口疏散宽度,同时保证特殊情况时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入口可进行密闭隔绝,保证地下空间不受外界有毒气体的入侵。
(3)制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行动预案。
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可以容纳成千上万民众。如何安全、有序地组织市民避难(疏散);谁来组织,保证这些市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避难(疏散)行动预案。预案包括:应急避难指挥机构、民众疏散路线、进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知发放、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有关保障。
(4)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志愿者队伍。 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易产生通讯中断、道路毁坏等危害。基层社区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开展自救互救行动,发挥志愿者防灾宣传员、避难引导员、救灾工作员的作用。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志愿者组织培训和演练工作,平时就熟悉防灾、避难、救灾程序。一旦有应急情况,配备必要的救助器材,就能引导市民有序、快速地进入应急避难所。
(5)建立一套规范的轨道交通站点应急避难所识别标志。 站点周边应设置明显的规范标志指示牌;为居民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线路及距离。站点内部应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各功能区域指示牌;在各主要通道内张贴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和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使用的义务和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