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黑素细胞的观察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为黑素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股骨基质细胞行原代培养,6次传代后以氢化可的松、重组人胰岛素、转铁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黑素细胞.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分化;透射电镜观察黑素小体成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黑素细胞相关表位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黑素细胞的细胞周期及获得率.结果 6次传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近109,免疫荧光检测CD44阳性率94.3%和CD105阳性率82.3%.培养180 d,细胞形态接近于黑素细胞,树突增多,胞质内出现黑素小体样结构,生长周期加快为3~4 d,肉眼可见棕黑色细胞沉淀.电镜观察显示Ⅳ期为主的黑素小体.免疫荧光显示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细胞基本处于G1和S期.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阳性的黑素细胞获得率约为80%.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被大量诱导分化为黑素细胞;诱导黑素细胞的形态学、超微结构、特异性表位等皆接近于正常黑素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活性,获得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V L1蛋白在43例尖锐湿疣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CO2激光治疗后的复发率和复发次数.结果 43份尖锐湿疣标本中,HPV L1蛋白阳性率为83.72%(36/43).在HPV6/11型、HPV6/11型合并HPV16/18型、HPV16/18型患者中L1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对A431细胞生长停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45α(Gadd45α)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0.05、0.1、0.25、0.5、1μmol/L曲古菌素A处理A43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曲古菌素A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处理后A431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变化;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Gadd45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目的 探讨KIAA0101蛋白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C)SCL-1细胞增殖和细胞侵袭能力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KIAA0101 siRNA和对照siRNA分别转染SCL-1细胞,将SCL-1细胞分为3组:未转染组、对照siRNA组和KIAA0101 siRNA组.Western印迹检测3组细胞中KIAA0101蛋白的表达,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用Boyden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定于2013年10月20—24日在南京举办全国皮肤病理学习班,重点开设皮肤肿瘤、疑难性皮肤病及典型少见病的组织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对炎症性皮肤病的诊断模式。学习班主要针对皮肤病理医生和高年资皮肤科医生,配合大量阅片和临床病例解析,旨在帮助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期刊
目的 检测2例以先天性鱼鳞病、智力发育迟缓及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的Sjogren-Larsson综合征患者的ALDH3A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2例分别为2岁女性及1.5岁男性儿童,家族中均无类似疾病。提取2例患者及其6例相关亲属(每例患儿的父母及哥哥)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ALDH3A2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同时随机抽取100例无关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作对照。结果基因检
期刊
患者男,49岁.因面部、四肢起红斑、结节,伴痛痒、间断发热2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7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前额、鼻唇沟、口周、耳、颈、下颌起黄白色丘疹、结节,有压痛,皮疹渐增大,中心破溃,流出淡黄透明液体.自觉痛痒.之后前胸、四肢、肩背部起暗红色斑块,质硬,中央略凹陷,边缘隆起,触之软,表面破溃,有黄白色渗出.期间反复高热,最高达39.3℃,早期可自行退热,之后需要用退热剂才能降至
期刊
目的 探讨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血样,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家系中的患者、患者亲属及与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个体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所研究的3个家系中均存在ADAR1基因的异常.包括A及C家系中2个错义突变(c.1760A>G导致p.Y587C,c.3620G>T导致p.G1207V),B家系中1个移码突变(c.2433-
期刊
患者女,54岁,双下肢起红斑、结节、斑块伴疼痛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背起紫红斑,压之不退色,继而出现斑丘疹、结节,轻度疼痛,逐渐扩展至双小腿、膝关节.部分皮疹相互融合.8年前曾在某医院因关节痛、反复性口腔溃疡、面部蝶形红斑3个月,血白细胞2.8×109/L,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2400 mg,抗核抗体1:3200阳性,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血细胞沉降率68 mm/1 h
期刊
患者女,34岁,因面部皮损2年,于2012年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3月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下颌处出现红斑、皮下硬结,无压痛,无明显自觉症状.近2年斑块面积及皮下硬结渐增大,同时伴有明显皮肤凹陷和萎缩.患者偶有肌肉疼痛,无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痛等其他症状.既往体健,否认面部外伤史和局部注射史,无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相关病史.家族中未见有直系亲属罹患本病.育有一子,现已10岁,身
期刊
目的 观察慢性紫外线损伤对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和自噬交互调控元件Bax、Bcl-2、Beclin-1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调控效应。方法健康昆明小鼠30只,雌雄各半,鼠龄6—8周,按性别随机分成慢性紫外线损伤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根据性别将小鼠分笼饲养。采用模拟日光紫外线(UVA+UVB)光源对实验小鼠进行照射,从最小红斑量(UVB0.07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