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到集装箱之家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蒂姆·斯蒂尔(Tim Steele)站在山脚下橙色的集装箱旁,这里距纽约西北方两小时车程。大大的金属箱门敞开着,波纹状外墙里面,是一间泥砌的小屋。走进小屋,里面还有一间宽敞的起居室、厨房和小卫生间。透过高高的窗户,能看到外面卡茨基尔山脉美丽的风景。
  置身这样的集装箱小屋,竟看不出它和山脚下那些混凝土建造的房屋有什么不同。只有厨房的一面墙有Corten集装箱橙色褶皱箱体的本色,其余地方显有集装箱的痕迹。
  斯蒂尔是Steele House的创始人,该公司专门设计和改造集装箱。他表示:“我们用生活中最坚固的东西来造房子,对集装箱的外表不做任何改动—在移动与稳定之间创造某种联系。”
  Bigprototype and Tim Steele Design为居住在沙利文县的罗比·沃克(Robyn Volker)和他的妻子设计了这幢集装箱房屋。57岁的沃克和54岁的妻子安克·伊姆舍尔(Anke Irmscher)当时跟斯蒂尔一起采购来的集装箱内部并不是橙色,但伊姆舍尔认为,如果一定要用集装箱,就要让它高调地存在。
  改造集装箱住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直到最近也不算很主流。但随着生态友好的理念风靡,它变得越来越有人气。潮流而务实的工匠和DIY人士,以及工程师和包工头都对其很感兴趣,因为它既牢固又廉价。一个6米或12.1米长的二手集装箱售价不过几百美元,产业人士将其作为未来的造房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市公司SG Blocks是一家专门改造海运集装箱的公司,其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坚固耐用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加尔文最大的客户是部队—他们将集装箱改造成住房、食堂、电脑服务器库房和小卖部等—不过在他看来,也不乏对集装箱改造的小规模应用。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合理合法的环保之选,且花费低廉,这种环保手段不需要政府补贴。”他说。
  SG Blocks的建筑材料来自ConGlobal Industries,其销售各种使用时限和质量的集装箱。加尔文表示:“适合海上的东西也适合建筑。”他指出,所有集装箱都符合严格的国际标准,即便如此,团队还是会在项目开工前检查仔细,“我们要保证它们和法律规定的一样结实牢靠,甚至更好。”
  如今广为人知的集装箱是马尔科姆·珀塞尔·麦克莱恩(Malcom Purcell McLean)的智慧成果,这位来自新泽西的码头工人给船运产业带来了变革。1937年的一天,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拉了一卡车烟斗,等着卸货时,萌生了运输大型货运箱子的想法。他花了多年时间才说服别人相信自己,并在1956年亲自监督实施了一套严格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当年,一辆油轮载着56个集装箱,从纽瓦克港扬帆起航。


>> 罗比·沃克和安克·伊姆舍尔的集装箱房屋内景。

  现在的集装箱尺寸大多都标准化了:2.43米宽、2.59米高、6或12.1米长。集装箱化—货物联合运输—的创新之举也被认为是次日达快递和亚马逊Prime服务的鼻祖。也正是这一创新让建筑更简单廉价,全球众多的集装箱建筑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韩国安养就有一所集装箱学校;南非约翰内斯堡有一栋集装箱摩天大楼;美国北卡罗莱纳威明顿的一整个社区都是集装箱建成的 世界各国都有无数单身集装箱住房。
  仅纽约就有许多例子:例如,在布鲁克林的克林顿山,Irving Place社区的联排住宅就是由集装箱建成的。威廉斯堡则动用了21个钢铁集装箱,建造出了3层楼高的集装箱公寓。在曼哈顿,集装箱成了顶层豪华公寓的主卧,将帝国大厦的胜景尽收眼底。北部这样的集装箱住房就更多了。
  斯蒂尔在曼哈顿工作,住在卡茨基尔。过去7年间,他共在该地区建造了4处集装箱房屋。41岁的西姆斯·福斯特(Sims Foster)和37岁的妻子基尔斯滕·哈洛(Kirsten Harlow)就住在扬斯维尔这样一幢集装箱房子里。房子是由两个12.1米长的集装箱并排建成的,里面有一个卧室,一间开放式厨房,还有配备了火炉的客厅和用餐区域,窗外望去是一片雪松。
  福斯特表示:“我觉得人们喜欢集装箱住房,而不是排斥它,”西姆斯和妻子在卡茨基尔开了许多家旅店,是Foster Supply and Hospitality的创始人。他说:“整幢房子的感觉让人安心,你会住得舒服。”
  当然,并非所有的集装箱住房都这么精致。
  33岁的帕米拉·里德(Pamela Reed)和34岁的马修·雷德(Matthew Rader)是住在布鲁克林的两位VR导演。两个人表示,他们想远离城市,于是在纽约霍巴特买下了2.83公顷的一块地,在这里建起了一幢外表普通、未经修饰的集装箱房子。“我们喜欢这种美学—原始又现代的盒子感。”雷德表示。
  “我们还在网上看到有人把集装箱改造得极其现代,造型优美,让它们焕发了新的生机。”他补充道。而他们的房子则像是个“夸张的帐篷”。不过,购买集装箱并将其安置在土地上的费用只有3000美元。
  雷德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他表示:“我們想在城里养孩子,现在的计划是暂时远离都市,在这里弄个小农场。”他说,他们已经种了许多西红柿、玉米、豆子和豌豆、胡萝卜和南瓜。而对集装箱的完善,则“永远不会停 止。”
其他文献
“打倒Apple!”  4月19日下午,IT评论人士洪波(keso)连续发了3条同样的朋友圈。有着近20年互联网行业观察经验的他,言辞如此激烈地批评某个公司并不多见。  “非常霸道”“不讲道理”“这很恶心”—在随后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他继续用这些描述来形容苹果的做法。此间,持相似观点的各种评论文章也迅速在网络上刷屏。  苹果到底做了什么?  4月19日下午5点,腾讯宣布,“受苹果公司新规定
期刊
快递又要涨价了。  10月10日,中通快递官方微信“中通之声”发布公告称,受运输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即日起调高快递价格。  一天之后,韵达快递公司也宣布涨价,理由也是受人力、物料以及运营成本攀升等影响。同一天,另一家快递公司圆通也在内部发布了提价通知,但10月12日,圆通却撤回了这一通知,并且对外公开否认涨价。  此前在5月,快递业已经集体提高过一次价格。圆通、申
期刊
“巩俐小姐!”  1997年5月,上海虹桥展览中心的人群中出现了一阵小骚动。这是法国时任總统希拉克访华的其中一站,他前来出席正在这里举行的法国高新技术展。希拉克在一组展柜前停下,他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L’Oréal),以及它的新晋代言人—刚刚开始在全球影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女明星巩俐。  这个偶遇场面作为法国总统访华的小花絮,迅速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第二天,欧莱雅就接到了上
期刊
有朋友问我,现在的商业世界里,有没有哪个领域能超越人们的期待、颠覆现状,同时又能有利可图。  当然有了。事实上,超越人们的期待是实现长期赢利的关键所在。  如果公司的管理者想让自己的公司在接下来的5年、50年里一直都有竞争力,他需要不断颠覆现状,实现快速发展。  每家公司都应该努力颠覆过去的自己。大家必须意识到,现在的职场和员工的需求都在迅速地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员工需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已经让灵
期刊
C=CBNweekly S=Steve Sear  虽然不少国家的国内铁路运输已经相对发达,甚至对相应国内的航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似乎对国际航线的影响不大,毕竟飞机具有许多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优势。不过,这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空公司正在探索如何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在达美航空国际业务总裁Steve Sear看来,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单靠一家公司独自完成,通过航空公司联营
期刊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似乎一切都在提速。  小黄车ofo在今年3月来到英国剑桥开启全球之旅时,这家公司成立不过三年。它最强劲的对手摩拜在3个月后登陆英国曼彻斯特,也才刚过完两周岁生日。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年度商业要闻上,这两家创投届最热门公司的消息怕是已占据半壁江山。和海外扩张同步更新的还包括它们此起彼伏的融资新闻—6月,摩拜宣布获得6亿美元单轮融资,该纪录仅保持了一个月,便被ofo 7亿美元的新一轮
期刊
阿凝既不是丁克,也不是“下一代”狂热分子。看到一些人说决定不生孩子是不想将孩子带入一个糟糕的、不确定的世界,嘴角就控制不住轻蔑的笑:爱给自己加戏的人真多啊,台词也挺迂腐……小小的个人决定,扯出那么多花絮,做什么?  与此同时,另一个方向,那些满嘴妈妈经的养育达人也是她不想搭理的。她自认为中正独立冷静,不会变成嘴碎、爱管事、控制欲爆棚、讨人嫌的那类中年人,今后应该是会和子女保持合适距离、另辟蹊径的那
期刊
10月1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该决定将于2018年12月31日生效,自此,美国将以观察员国身份在教科文组织保持影响。美国什么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呢?  —Roosevelt  从2011年起,美国以国内法律限制为由停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每年8000万美元的会费,这使得该组织当年便失去了22%的预算,美国也因此失去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的投票权。而拖欠的会费年年膨胀,至
期刊
十一假期之后,和几个熟人见面。大家聊到了一个话题—投资中的倒霉事。聊这个话题的规则是,大家轮番说自己投资中遇到的倒霉事。听着别人赔钱的故事,喝着伏特加,真的好开心啊。  听完大家的故事,我总结了一下,投资中最倒霉的人似乎总伴随着一种特性—他们并不是那些最容易被诱惑而忽视了风险的投资者,而是那些犹豫不决的人。  最倒霉的人的倒霉路線图大概是这样的:一种投资品开始被追捧,很多人被诱惑了,他们不管三七二
期刊
这是龚小芬从中国台湾到上海的第19年,她决定搬离现有的家。已经工作的3个孩子陆续从四室二厅的大屋搬走,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她和丈夫考虑不再续租。今年4月,他们购置了一套小房子,搬到了偏远的唐 镇。  大屋换小后,龚小芬明显感觉到空间不够用了。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奖杯奖牌、相册,女儿收到的各种礼物和纪念品就只能散落在外,尤其是先生珍藏的台版书籍,书架已经放不下。龚小芬舍不得与人分享,整箱整箱的书堆砌在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