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写作既有亮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如下: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论证能力;强化日常积累,提高人文内涵;强化写作训练,拒绝宿构套作。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评价;作文备考
  2019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情境性任务型写作题。试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突出理性思辨,引导类比联想,层层遮蔽,步步导引,让考生通过细致分析、严密推理,理解并达成思维和思想考查的目的。试题第一部分所说的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文学范畴的问题;第二部分所说的如何积极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人生范畴的问题。考生可在具体的写作中,深入探究生活的本质,如个人如何去创造生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何面对“读者”的评价等,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积淀。这样的作文题对考生的阅读宽度、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课标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写作既有亮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进行分析,对2020年高考的备考颇有现实意义。

一、考场作文反映的考生写作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亮点
  1.对题意有较深刻的认知
  部分考生审题时注意立足情境,整体把握材料,能厘清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确“读者”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我们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作品,那么我们的读者是谁呢?是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更是自然,是天地,是宇宙……如有考生寫道:
  父母会阅读我们的前半生,却很难读到我们的后半生;伴侣、孩子会阅读我们的后半生,却很难了解我们的前半生。生活之书很少能有读者读全。
  也有部分考生关注情境,把三则材料当成一个适当的写作支架,由文学过渡到人生,较准确地把握了题意。如有考生写道:
  人生如作品,“装着读者”意味着以他人看法为标准,“坚持自己”意味着以自我创造为基点。后者要求独立,前者倾向依赖,两种观点的实质是指向我们想成为何种人。作品的精妙在于其原创性和独特性,人生的精彩也便是自我完成的特异性。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聆听而非固守,坚持而非封闭,接纳多元,活出自我。
  2.对素材有较丰富的积累
  部分考生侧重论述,在说理的同时强调论据的陌生化和论据表述的精练与情味;部分考生回归教材,提炼课内素材的特质,深化课内素材的内涵;部分考生擅长典例铺排,讲究笔墨的克制,追求例子的恰到好处、论述的有的放矢。
  3.对语篇有较清晰的建构
  写作和思维密切相关,写作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生须具备善思辨、能推理、有理据、善质疑的能力。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中的“如何对待”“怎样看法”就指向思辨。如何思辨?在写作过程中,对语篇进行清晰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如有考生用了分分合合的思路:
  我将坚守本心,聆听我的读者……但是,坚守本心,并不意味着……然而,一味沉浸自己的想法,会使自己陷入思维定势的缧绁,此时不妨倾听读者……坚守本心,聆听呼声。
  有的考生还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如:
  倾听他人,坚持自我……倾听他人呼声……不倾听他人呼声……坚持自我……假如王国维不坚持自我……坚持自我,倾听他人,成为巨人。
  (二)问题
  1.关于审题
  作文阅卷大组给出的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解读如下: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通过作家与读者之关系的比喻,让考生讨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题目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可展开论述的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由于出题者把题目的前两句话说得比较正式,第三句话则用“假如”一词推出,语气上稍弱了一些,有一些考生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而把题目理解成要求考生解读作家与读者的双向关系,而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作完整观照。因此,在审题上,与准确理解题意的作文相比,那些只关注第一层面或者只关注第二层面的作文,还是应该区别对待,但也不能判定为离题作文。
  审题上有个厘定,这十分必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今年的作文题在立意方面标准下降,对审题的要求有所放松。可是,由于材料采用了多元思辨和显隐、实虚转换等命题技术,就加大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仍有不少偏题的立意出现。部分考生未能整体把握材料,认同“倾听”说,或赞同“坚持”说,两者均只涉及一面,思辨的角度太窄,如“炫出自我,方为大作”等,就片面强调了材料中的“另一种看法”;部分考生忽略了“作家”“作品”“读者”的隐含义,未联系人生,如“读者不是上帝”等。
  2.关于取材
  部分考生受去年试题“浙江精神”的影响,备考时关注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的积累,以至于在作文中大量出现5G时代、人工智能、全球变暖、“华为芯”、“四川凉山救火英雄”、“港珠澳大桥”等素材,或任正非、沈巍、马云、马化腾、刘慈欣、屠呦呦、莫言、林鸣等人物;部分考生以叙代议,用几个素材支撑文章的主题段落,造成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深刻联系;部分考生没有借材料过渡到表达自己,从而造成偏题;还有部分考生在表述材料时会加上“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句,无形中削弱了材料论证的力量。
  3.关于套作
  2019年的作文题不像2018年那样直接考查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而是设置特殊的情境来考查。部分考生深受去年试题的影响,写作时努力在考题与时代主题之间架起桥梁,出现了“青春”“中国梦”“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坚守”等“宏大叙事”。此外,由于今年的作文题与2015年的“文章和人品”、2017年的“人生三本书”看似有交集,部分考生不明就里,在文章中频频出现这些已成为独特标签的醒目关键词,难免沦为套作。

二、对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一)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的实质是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鉴赏和分析综合能力。语文审题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阅读积累。作业成堆,阅读必死。长期高品位阅读的缺失,学生对“读者”的内涵就无法深刻理解。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要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涵养意识,多一些有思想深度、思辨色彩的阅读。我们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以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论证能力
  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余岱宗说,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要深刻,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浙江大学教授陶然也说,思考要有层次性,怎么来写,从哪些方面写,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能力。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来写,不管什么都要分解为一个话题之下的几个角度、几个层面,而且这几个层面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说理是论述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如何体现分析论证的有序、深刻?方法一:审材析据,多向思辨,由实而虚,层层深入。“实”指向个人、群体、社会等,“虚”指向精神气质、普世价值、文化觉醒、文化传承等。方法二:反向审视,批驳论辩。方法三:辨析概念,澄清误区。有一个常识需要表明,不是所有说理性的文章都必须厘定概念,而是对具有多义性并有可能导致双方意见分歧,或对表明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并能帮助对方理解的概念,才需要厘定。
  (三)强化日常积累,提高人文内涵
  高考备考的素材积累不是简单的记忆,考生在准备素材的时候,不应该到处撒网,而应该就自己已知的、学过的、用过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挖掘这些素材可以使用的多种角度,并精细内化,提炼特质,以备随时调用。
  (四)强化写作训练,拒绝宿构套作
  只有符合作文要求的情境语言,才能准确扣题,而不被视为套作宿构。近年来,高考试题在写作要求中会设置身份,如“你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触”。题干中“你”限定了论述的角色,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我”,与命题者(阅卷者)隔空对话,展现“你”的思考和体悟。这要求在文章中突出“自我”“真我”,所以,寫作时不要装腔作势,要有真情实感,力戒假、大、空。
  诚如朱伯石教授所言,好文章的创作应该是“一个感知、內孕、外化三级飞跃的过程”,高考作文的备考也应以此为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存在线性编排方式缺席的问题。从教材文本與历史的关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三个方面来看,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内部线性编排有其必要性。教材编排应当按以非线性编排为主、以线性编排为辅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教材编排体系;线性思维;线性编排方式一、引言  一般而言,教材的编写包括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编排体系、教材特点、内容选择等方面。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教材
期刊
摘 要: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读并能持之以恒地读完此类书籍,是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现实问题。像《乡土中国》这样相对艰深的学术类著作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可借助“阅读打卡”“绘制思维导图”“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学生更为高效有序地将整本书的阅读进行下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学术类整本书往往带有以下特征:概念繁多,专业性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摒弃了侧重表层信息的识记性考查,走向了注重感悟、鉴赏、评价等能力的理解性考查:命题指向聚集核心,命题形式丰富多元,命题理念注重融合。这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从培养思维入手,从“单元目标”“文体特质”“整合融通”等方面开发贴切而精当的学习任务,为推动学生的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考试题;名著阅读;命题研究;教学指导  名著阅读让学生通过文字来
期刊
摘 要:要保证文言文线上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文言知识难度适中,叙议结合,主旨较为明确,其线上教学可采用以“解决任务”为导向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任务构建学习网络,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成果展示构建直播课堂,凸显教师适时点拨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线上教学;学习任务;《五人墓碑记》  线下教学文言文,笔者在课上多是字词串讲,明确文言知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在传承前两年的命题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统编教材”特征:写作理念契合统编教材理念;写作话题紧密结合统编教材;写作方法和要求更是以教材为依托,学以致用。这样的写作测评趋向昭示:用好教材,教好写作,是当下统编教材教学尤其需要重视的。  关键词:中考写作;作文命题;统编教材  用测评引领教学,改进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是浙江省中考命题的核心理念之一。
期刊
摘 要:要提升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评论,从重大事件报道中汲取论述文写作的营养。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方法:梳理对象,全面观照,不偏执于一端一方;对比阅读,辩证思考,不停留于感性的抒情;分析逻辑,积累词汇,不止步于获取琐碎的信息;确立观点,一材多用,强化事例论证的针对性。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写作教学;时事评论  写作是一个由吸纳积淀到倾吐表达的过程,阅读和感悟是学生超越现
期刊
疫情下的网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开展了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网课小主播”活动。活动规则如下:  1.提前一天以在乐课网(一个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上“抽答”的形式,从学生中抽取“每日主播”人选。  2.“每日主播”要准备一份资料进行播报,内容不限。  3.“每日主播”至少要提出一个和语文有关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4.用手机上课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程序太多”是常见的一大弊病。固定程序太多,导致教师上课容易分散用力,弱化语用目标。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实践活动,所以减少程序,聚焦语用,是语文教学本该坚守的立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温儒敏教授曾在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座中说,语文备课中最常见的通病有五个,而“程序太多”是其中之一。[1]翻看各种语文教案,讲究程序是
期刊
文言文教学意在“文”与“言”的统一。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单元选录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为赠序,一为“表”,实际上,究其文本特质,两文均属于劝说类文本。《出师表》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均将教学着力点放在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上,忽视了“表”作为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它首先应关注的是陈情言事的对象及陈情言事的目的,也即写作对象和写
期刊
摘 要:课文除了充当学生学习语文技能、举一反三的“例子”,也是在某个方面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经典。所以教师教学中在使用“例子”功能之余,还应该精研文本,找准契点,让学生既收获阅读技巧和写作借鉴,又能够领悟经典的多元延展和作者的匠心,增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解读法和相关教学理论可称之为“契点语文论”。《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解读“箕踞”这个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宗元的情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