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读并能持之以恒地读完此类书籍,是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现实问题。像《乡土中国》这样相对艰深的学术类著作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可借助“阅读打卡”“绘制思维导图”“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学生更为高效有序地将整本书的阅读进行下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学术类整本书往往带有以下特征:概念繁多,专业性强,研究切口小而深、语言平实少修辞。这对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将高中生阅读学术著作的要求概括为:“梳理全书纲目,做出内容提要,运用逻辑思维,把握书中传达的新知识或重要观点,感受本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力量。”[1]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阅读过较多名著作品,但从2017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必读的12本名著来看,其体裁几乎全部属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极少数学生曾自发阅读过学术类整本书,大多数高中生是缺乏此类书籍的阅读经验的。同时,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学生更愿意追捧带有消遣性质的书籍,而不愿接触如此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可见,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读并能持之以恒地读完此类书籍,是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选取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例子,提供三种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坚持阅读下去并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方法。

一、借助阅读打卡,推进《乡土中国》阅读


  “打卡”是当下人们流行的一种自我监督的方式,更多地运用在“运动”“出勤”等领域。从表面上看,“打卡”是借助外界来督促自我;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打卡”是一种迫于个人公开承诺的负担进行自我督促和激励的方式,目的是借由“他律”最终实现“自律”。将“打卡”形式借鉴到学术类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来,在阅读初期,能够有效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操作如下:
  (一)班内打卡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设定组长,由本组成员商量制订打卡规则及奖惩机制。比如有小组约定在阅读《乡土中国》前,上交21元现金至组长处,每位组员每天需阅读完成至少5页的阅读量,并上报组长处登记,组长定期上报汇总至课代表处。科学研究证明,21天能够有效帮助形成一个习惯。学生成功坚持阅读21天后即可拿回全部现金;若失败,则由该组员用这笔钱为整组同学购买零食或小礼物。在此过程中,同伴间的相互监督与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度过阅读初期的畏难心理,同时也能构建起阅读讨论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假期打卡
  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有限,相较而言,假期的时间更为宽裕,但教师如何知晓学生在家的阅读进度一直是个难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打卡软件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利用微信小程序“班级群小管家”,面向全体同学发布打卡任务,制订打卡规则。学生可按照《乡土中国》的章节定时上传照片及阅读笔记。该程序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程,并及时督促提醒阅读进度滞后的学生。教师在收到阅读笔记后,可以进行打分评价,也能与学生实时交流,探讨阅读感受。
  打卡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制订打卡规则时,需给予规则一定的弹性,比如允许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请假、补打卡若干次,让学生不至于因为一次没有打卡而失去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二是在打卡初期,教师需更多地督促、鼓励学生,而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更自然地坚持下去。

二、共绘思维导图,明晰《乡土中国》脉络


  《怎样读书》有言:“读书的价值,易让人懂,读书的方法却难人人能求。”[2]可见,在开启一本书的阅读之路以前,寻找到适合这类书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学术类整本书注重概念诠释、逻辑推理,相较于文学类整本书而言,框架更为明晰,更适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分析书中内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用关键词串联起对章节内容的理解,用图示对书中思维进行形象化、结构化的处理。这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帮助学生简化书中内容,更为高效地理解掌握书中理论。具体操作如下:
  (一)教师示范,明晰要点
  先由教师讲解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点,主要有:
  1.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应短小精悍,目的是让自己借由一个词回忆起一块内容,因而词本身不可过于冗长。
  2.思维导图的关键在于“做笔记”而非“记笔记”,是对原书内容理解后的再创造,而非简单的机械记忆。
  3.注重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绘图可手绘,也可借助“百度脑图”或“MindMaster”等电脑软件进行绘制,以提升导图的可用性。
  再由教师出示个人绘制的《乡土中国》第一章导图以作范例(可围绕“基层”“土气”“时空”“熟人社会”“生人社会”等关键词来绘制)。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教师还可借助思维导图对整本的书目录进行重组(如图1),以求梳理出更为清晰的内容框架。



  (二)學生实践,组内评选
  在听完教师讲解后,全体学生可就第一章内容绘制导图,并在小组内分享,再由组员评选出其中的优秀导图。评价导图优劣的关键点有:关键词是否简明扼要;结构是否逻辑清晰;图示是否形象直观。然后,教师将优秀导图置于班内展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代表讲解,分析导图
  在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结合个人的思维导图,分享个人阅读感受,同时讲解个人的绘制缘由。讲解的过程也是带领同学一起理解书中内容的过程。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思维导图归根结底只是一项辅助工具,切不可为了绘制导图而绘制,不可过分注重形式的美观与新潮,而忽视了思维导图背后最为重要的逻辑梳理。

三、開设微信公众号,分享阅读成果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以阅读的方式向大脑输入信息自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学会输出个人读后感受的巨大价值。在读完一本书后,学生需要有所思考和表达。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表达平台。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开设就是一种可以参照的分享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文章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实现与学生更为紧密的互动交流,打破以往教学中时空的限制,同时扩大作品的展示面,使学生因此更受鼓舞,从而有更强烈的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具体操作如下:
  (一)建立微信公众号
  教师指导课代表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并负责日常打理。教师只需对稿件作最后审核,不要试图一手包办,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减轻个人工作负担。
  (二)教师征稿
  教师可指定题目,要求学生撰写文章,以便对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例如教师可以提供 “《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乡土中国》家庭观念之我见”“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等标题供学生参考。在学生上交文章后,教师可择优打成电子稿。此外,也可采用学生自由投稿、编辑约稿等多种方式来收集稿件。
  (三)编辑排版
  教师可挑选两名学生作为编辑,协助课代表开展文章的校对、编辑、排版等工作。排版时,也可附上学生照片、座右铭或配上音乐等,让文章的呈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元。
  (四)分享交流
  在完成稿件编辑和推送之后,教师可以将其分享至班级群或家长群,并开放留言、点赞功能,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并实现双向互动。同时,也可加入投票、赞赏等公众号常用功能,比如可将文章赞赏所得作为稿酬奖励给该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总之,在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有效地读好整本书,除了发挥书籍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借助更多的“外力”,让整本书阅读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9.
  [2]胡适,等.怎样读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202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顾及了疫情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试题材料的呈现也存在概念繁多以及彼此之间关系复杂等问题。比较理想的命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直接关联学生生活,在材料的表达上应简洁明了、指向明确,在概念的使用上应保证多个概念的内涵明确、指向统一。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作文命题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高考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在备考过程中,高三教师和考生对语文命题的方向、试题
期刊
摘 要:为引导真阅读,切实“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浙江省各中考卷中的名著阅读题,着力于“运用”,以证言、解说、辨伪以及解决具体任务等方式来检测学生阅读名著所得。这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测评;2020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考题的设置,是为了用考试的“指挥棒”来指挥起一曲全民阅读的宏大交响。然而,部分学生难以认真阅读整本名著,而多采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试题摒弃碎片化、机械性考查,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这具体表现为:注重言语形式的多样考查,回归文字文化的学习规律,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考试题;传统文化知识;情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集中体现了整合策略在命题技术上的运用。命题者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统整、重组、开发、优化、浸润、融通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实现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创生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效度。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中考试
期刊
摘 要:基于大概念的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是:先根据单元核心知识及学情确定学习大概念,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真实性设计核心任务,并根据核心任务制订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最后根据大概念的迁移运用制订评价标准。   关键词:语文项目化学习;大概念;托物言志  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化学习,可以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主要概念,并开展持久地学习。围绕大概念开展
期刊
摘 要:突出文体特征是“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和突围是其分途径。具体而言,“新闻特写”教学内容的开发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于文体的辨识中明晰相关文体知识,于个性的锁定中生发文体个性特征,于内容的抉择中明确新闻教学方向,于言语的咂摸中教出新闻味道。  关键词:新闻教学;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  对于新闻文体的教学,若仅梳理出“新闻要素”,是无视其特性的表现。众所周知,阅读是对特
期刊
摘 要:学生在写任务驱动型论述文时,偏题情况大多发生在审题立意阶段和文字表达过程中。把原点思维方式运用于审题、立意和构思,可以有效防止写作偏题。其操作方法是:先通过解读引导性材料和分析写作任务要求来找准思维原点,然后围绕思维原点,在原点问题范围内,把总观点拆解为若干有一定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等)的分论点,并把相关道理想透,形成一个构思辐辏图。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论述文写作;偏题;原点思维方式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议论文教学更是如此。《怀疑与学问》一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理解中质疑,碰撞思辨火花”“在批判中求证,强化思辨意识”“在整合中建构,提升思辨品质”是议论文思辨性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辨;《怀疑与学问》  阅读离不开思辨,在阅读中进行思辨,理解才会深刻。阅读议论文更是如此。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求读者以独立的姿态、批判的眼
期刊
摘 要:在“万众皆媒”的新媒体时代,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学生亟须提升媒介素养。分析近三年的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找到一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采用平视和俯视的阅读姿态,培养批判性思维;区分信息中的观点和事实,以进一步进行辨别和讨论;注意把握信息发布者的立场,以尽可能接近事件的真相;分析传播的效果,以控制媒介对我们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素养;中考试题;命题导向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我们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存在线性编排方式缺席的问题。从教材文本與历史的关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三个方面来看,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内部线性编排有其必要性。教材编排应当按以非线性编排为主、以线性编排为辅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教材编排体系;线性思维;线性编排方式一、引言  一般而言,教材的编写包括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编排体系、教材特点、内容选择等方面。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