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第一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上帝不会奖励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上帝只会奖励那些努力工作而且目标明确、方法正确的人。”事实上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一艘无人驾驶的小舟,漫无目的随风漂荡在海上打转,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那么我们的高效教学对于目标呈现提出哪些要求呢?
一.培养目标学习意识
我们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而讲效率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去行动。而45分钟的课堂,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指引,积极思考,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也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收获成功。
二.培养生成目标能力
这里首先说的是培养教师生成目标的能力,教师要在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前瞻性、整体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并非一日之功。这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比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的目标更为丰满、更加充实、更体现人文性。这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生成目标的能力除了提高学生意识,强化学生预习能力之外,特别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生成情感目标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情感态度的前提。有些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强的学习单元中,情感目标往往被忽视。如《苏州园林》《桥之美》《说屏》等科学小品文中掺杂着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使得说明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但对于说明文的情感教学却是很容易走偏,一不小心就会跌进记叙文情感的引领中。另一位老师在处理《苏州园林》的写作训练题时就出现了引领中的偏失,题目是要求学生来写自己的学校,而在要求时老师对情感要求突出太多,结果导致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有三分之一同学写成了不是任何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的很像说明文。可见,带着目标出发,不是不顾文体特点,而是更要注重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考点及解决要点。
三.指导咀嚼目标
我们不要满足于学生对目标粗枝大叶的感知,而要提出对目标的咀嚼。要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反复咀嚼目标。
在创设情境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初品目标。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每个人的喜好、每个环节的要求、每个阶段的任务、甚至根据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情绪等等,去做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在上课之初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初步感受并认同适当的学习目标,而情境创设中的美感也是实现目标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的展示,一般是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适时有效、简易而又灵活地展示。可以是小组讨论推选一名代表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说出老师制定目标中的关键词,这会让学生充分思考目标制定的出发点。还可以让学生试复述本节课共同生成的目标。总之,整个过程中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去。有的老师先把制定好的目标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用天津快板或者山东快书来说这个目标,同学们听得很带劲,热情高涨,为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开了个好头。整个一节课,同学们都有很高的兴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有比教知识还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有比教方法更重要的教学,是情感。新课程实施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目标是课堂的最高目标,任何一个单元的教学无一例外的会涉及到这个目标。那么情感目标需要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反复咀嚼呢?第一,课堂开始时的创设一定要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关系。第二,课堂的自学一定是与单元的情感目标密切相关。第三,教师要预设问题“直击情感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第四,课堂训练重视训练题的“情境性”设计,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第五,要实现课堂的归纳与延伸,尤其做好情感方面的延伸设计。
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师要有目标意识、达标意识,在课堂上情绪饱满、行动积极,以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这是教师能送给学生的最珍贵的礼物。
李永刚,教师,现居山东济阳。
一.培养目标学习意识
我们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效率,而讲效率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确定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去行动。而45分钟的课堂,无疑是特别注重效益的学习空间,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当堂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指引,积极思考,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会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也会因目标的达成而收获成功。
二.培养生成目标能力
这里首先说的是培养教师生成目标的能力,教师要在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前瞻性、整体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并非一日之功。这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比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的目标更为丰满、更加充实、更体现人文性。这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生成目标的能力除了提高学生意识,强化学生预习能力之外,特别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生成情感目标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情感态度的前提。有些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强的学习单元中,情感目标往往被忽视。如《苏州园林》《桥之美》《说屏》等科学小品文中掺杂着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使得说明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但对于说明文的情感教学却是很容易走偏,一不小心就会跌进记叙文情感的引领中。另一位老师在处理《苏州园林》的写作训练题时就出现了引领中的偏失,题目是要求学生来写自己的学校,而在要求时老师对情感要求突出太多,结果导致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有三分之一同学写成了不是任何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的很像说明文。可见,带着目标出发,不是不顾文体特点,而是更要注重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考点及解决要点。
三.指导咀嚼目标
我们不要满足于学生对目标粗枝大叶的感知,而要提出对目标的咀嚼。要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反复咀嚼目标。
在创设情境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初品目标。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每个人的喜好、每个环节的要求、每个阶段的任务、甚至根据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情绪等等,去做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在上课之初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初步感受并认同适当的学习目标,而情境创设中的美感也是实现目标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的展示,一般是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适时有效、简易而又灵活地展示。可以是小组讨论推选一名代表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说出老师制定目标中的关键词,这会让学生充分思考目标制定的出发点。还可以让学生试复述本节课共同生成的目标。总之,整个过程中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去。有的老师先把制定好的目标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用天津快板或者山东快书来说这个目标,同学们听得很带劲,热情高涨,为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开了个好头。整个一节课,同学们都有很高的兴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有比教知识还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有比教方法更重要的教学,是情感。新课程实施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目标是课堂的最高目标,任何一个单元的教学无一例外的会涉及到这个目标。那么情感目标需要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反复咀嚼呢?第一,课堂开始时的创设一定要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关系。第二,课堂的自学一定是与单元的情感目标密切相关。第三,教师要预设问题“直击情感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第四,课堂训练重视训练题的“情境性”设计,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第五,要实现课堂的归纳与延伸,尤其做好情感方面的延伸设计。
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师要有目标意识、达标意识,在课堂上情绪饱满、行动积极,以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这是教师能送给学生的最珍贵的礼物。
李永刚,教师,现居山东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