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正值京剧各个行当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一年,在山东,3600名怀揣着京剧梦的年轻人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考试。经过千挑万选,最终录取了6名学生进入了学院学习。杨广同,这位当今被人推崇与赞扬的著名鼓师,就是其中一位。
儿时的杨广同生活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杨先生的老家在济南郊区农村。每当帮家里干农活的时候,总能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广播,那时候经常播放的就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沙家浜》这些戏反反复复地播放。虽然那会儿的杨广同年龄很小,还不能理解复杂的戏词,但是八个样板戏的曲调却都能从头哼唱到尾。照杨先生的话说,“这对我将来从事鼓专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京剧的痴迷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脑子里灌满了样板戏的音符、念词,虽然对其中的锣鼓不懂,但是却清楚地体会到那有力的节奏。”
杨广同先生的哥哥当时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京剧月琴,受他的影响,杨先生也学习了6年京胡,越学就越感兴趣。当他被招入中国戏曲学院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是继续学习京胡。如果是这样,当今的京剧鼓师界就少了这样一位优秀的鼓师了。
命运往往并不能遂人意,但是冥冥之中却早已安排妥当。
与鼓结缘
1978年招生的时候,著名京剧教育家方瑞山找到当时的校长史若虚,提了一个要求。他说:“以往的招生都是弦乐挑完了再挑打击乐。鼓师是京剧的灵魂,所以这次改一改,让我们挑完了,剩下再由弦乐的挑。”就这样,杨广同被分配到了鼓专业。他说:“当时我很想拉胡琴儿。因为我觉得胡琴儿能拉出音乐,而鼓听起来令人烦躁。知道我被分到了鼓专业,我自己挺接受不了的。可是,当我进入鼓专业进行了学习以后,感觉这个专业程度很深,难度很大。那时候刚恢复老戏,于是我们就从老戏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学起。越学就越喜欢,慢慢就深入其中了。我家里是农村的,我又喜欢这个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勤奋。”
当时的音乐系鼓专业是6年学制的中专学历。到杨广同上4年级的时候,“那会儿的鼓师都是一些老先生,他们对京剧的曲牌、固有的程式很熟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很难在新的创作中改变。我的老师方瑞山就将京剧电影《岳云》的锣鼓设计重任交给了我。为了体现《满江红》的爱国精神,根据旋律及音乐中特有的节奏类型,我为此片配上了符合要求的锣鼓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电影作品由儿影厂出品,当年就获得了当时的电影最高奖——铜牛奖。即便今天回头去看这部电影,依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戏曲电影。
1984年,杨广同从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北京实验京剧团。开始的时候是打些小戏。后来开始与著名张派传人王蓉蓉合作并进入青年京剧团。当时的院长是石宏图,他对这些年轻的京剧人非常关爱。很快,他们先后排演了《白蛇传》《秦香莲》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又恢复了一些老戏,比如《西厢记》《状元媒》等等。“有时候看那会儿的剧照,真是年轻啊,一晃30年就过去了。”杨先生感叹地说。
经过了这段磨炼后,杨广同回到了京剧院,继续与王蓉蓉合作,排演了大量剧目。1998年杨广同先生回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完成了大学指挥、作曲、司鼓等本科课程,跟随著名鼓师庚金群先生学习,并得到了庚先生面教数年的指导。在京剧院工作期间,杨先生担任了《宰相刘罗锅》系列的6部剧目、《蔡文姬》《连升三级》等戏的司鼓及打击乐设计工作。他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广泛好评,获得了很多奖项。“让我最感慨的是《蔡文姬》这部剧。这部剧唱得好,剧情好,作曲也好,可惜当时没有留下片子,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还有一些剧目,我虽然没有参加其中音乐的设计,但是作为司鼓,结合音乐配合不同的节奏,我作为其中一员为这些好的作品添了彩,心里也感觉非常好。”杨先生的话语总是透露着平和与谦逊。鼓师,是一部戏剧的灵魂,没有他的配合,又怎么会留给世人完美的作品来欣赏、学习?
掌握全盘
人们常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对此,杨先生说:“我的理解,它只说对了一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京剧应该是综合的艺术。虽然它是角儿的艺术,但是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肯定不行。鼓师、琴师、乐队、舞美,发展到现在还有先进的灯光、布景,所有这一切的配合才能把角儿捧起来。前一段时间,我们演了一出王蓉蓉的《沙家浜》。我是作为一名鼓师参与其中的。从排到演,我非常激动。《沙家浜》是一出样板戏,流传到了今天,乐队的配置虽然没有原来庞大,但是要比传统京剧里的编制大很多。里面需要有大提琴、小提琴、贝司、电子琴等的参与。我们坐在乐池里,离观众非常近。7点半开演前,很多观众围到了观众席。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外地特地坐火车、飞机赶来捧场的。”那一天,座无虚席。演出后很多观众对他说:“演员唱得真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出来了,没有你们乐队的帮衬与烘托,他们也是叫不出好的!”杨先生说:“我很激动,也很感动,看到这么多热爱京剧的人对我们寄予了那么高的期望,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他们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今年年初,京剧电影《状元媒》的拍摄,让杨广同先生终身难忘。王蓉蓉作为主演的同时,也是领导。定人、修改增减剧本等都要一一去做。在领会作为主演需要改动的地方的同时,还要把全团运转程序都弄明白了。从选人、修改、创作、执行、完成,到上报通过审核,王蓉蓉与鼓师们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辛苦的付出。音乐方面,弦乐部分是电影拍摄前就在棚里录好音的。但是打击乐部分需要跟着拍摄同时进行。以鼓师为代表的乐队进行现场拍摄录音。从电影开拍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每一天都要跟进。连续20多天,在摄影棚里高浓度的甲醛环境下表演,全天戴着口罩,很多演员去了一天就眼睛发红,脸也肿了起来,作为领导的王蓉蓉更是脸肿得可怕。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辛苦地付出着。到了剪辑阶段,杨广同先生更加谨慎,因为很多已经拍好的戏曲电影最后不了了之,都是折在了剪辑上。他说:“从事电影工作的剪辑师,对京剧、京剧音乐,特别是打击乐的锣鼓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从第一个片子资料剪辑开始起,我就全程在场。比如电影里感觉有些配乐耽误时间就被剪掉了,但是作为京剧,少了那些就不是京剧。我提出了意见,导演认同也支持了我的意见。有些唱腔的拖腔在电影人看来觉得拖得太长耽误时间,但是牵扯到戏曲理论、戏曲感觉,它就必须保留。这时候就算得罪人也必须要做。丢帧,就要找回来。有时候一直干到了夜里两点。我觉得既然要干,就要认真,不留遗憾。等影片出来,领导审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之前计划拍的一些戏曲电影正是因为戏曲理念与电影理念的冲突而搁浅了。我为我自己能参与这次工作、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而自豪。”电影《状元媒》拍摄、制作得很成功,它绝不是单靠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台前幕后参加拍摄的所有人员通力合作、辛苦付出的结果。 今年5月份,杨广同先生作为评议组专家和评委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2014年舞台影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答辩的工作。“这是对我们这些专业人员的重视,说明了对我们这些幕后工作人员的认可。”他说,“这一次我们发挥了专业,让很多多年没有通过的专业性很强的人们通过了答辩,改变了多年来实干的人难通过的局面。这也让我感到了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对专业人员的尊重。”
京剧灵魂
京剧打击乐,主要是由大锣、小锣、铙钹、鼓板等乐器构成。这些乐器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演奏出来的音响就是京剧的锣鼓点子。其中,鼓板是必不可少、不能须臾离开的乐器。它决定着锣鼓点使用的类别,操纵着打击乐的起承收煞。控制、调节着京剧乐队速度、节奏的变化。因此,京剧中演奏鼓板的鼓师自然就处于打击乐队的领导者地位。杨广同先生说:“京剧有曲、有唱、有舞、有打、有锣鼓、有化妆,但从音乐方面来说,全都离不开鼓师的指挥。一个是用手打出鼓点的指挥,一个是用眼神、手势的指挥,统领着整个戏的进程、转接,承上启下,一直到完满地结束。哪怕是最后的一声锣打得不好,都会影响整个剧的感觉。鼓师就是负责这些起承转合、节奏的重要人物。人物上场的节奏、锣鼓点,武打、唱腔、念白里的锣鼓点,一直都是靠鼓师来调配、管控着。可以说掌控着整个舞台艺术的进程,所以鼓师不仅仅是京剧里的灵魂。好的角儿,除了自身的功底外,也同时是好乐队傍出来的。就算是特别棒的角儿,没有好的乐队,他也张不开嘴。鼓师、琴师给角儿奠定的是丰厚的基础,把演员托到了这个位置。我记得上学时有位老先生说过,傍角儿就等于傍‘毛病’。这个毛病其实指的是特点,流派的特点。内行人说,你傍他毛病傍对了,他的特点就出来了。不同的流派,鼓板突快突慢,如果你不熟悉的话,就被甩出去了,演员就无法唱下去。所以说京剧要讲究合作。因此,很多角儿都是跟鼓师、琴师长期合作的。长期合作下来,角儿的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一个演员就算同一个剧目演了100场,每场和每场之间都会有小的区别。当然这只有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才能察觉出来。比如说,演员今天嗓子很好,就想耍耍;今天嗓子不舒服,就想很快地过去。只有了解他的人才能随时跟他,不了解的人就按照原来的样子打板,结果就会很糟糕。”
说起鼓师是京剧的灵魂,杨老师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一出戏,从鼓师的第一下开锣,接序幕曲,演员上场,场次的转接,全在鼓师的音乐感觉和艺术的调配之下顺利地进行。所以一个好鼓师,对于一出戏,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要培养一个好鼓师是需要长久磨炼的,因为在舞台上,他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杨先生说:“首先鼓师要会曲牌,演员的动作进行到何时他要用什么样的锣鼓。他要会唱腔,唱腔怎么个开法,怎么个结尾,唱腔里面的鼓套路怎么打,再配合武打、身段等,也就是从戏的一开始到尾声结束,鼓师肩负着最重要的责任。作为一名鼓师,昆曲、京剧、小调、曲牌、身段,包括一些锣鼓的干牌子,都要从小去背。在舞台上用的时候要用得准确、用得合适,这就涉及经验。所以鼓师从学开始,到后来在剧团打些小戏,需要慢慢磨,磨到一定的年龄、岁月、阅历,才能体会这些高深度的艺术感觉。京剧里好多出名的角儿都是跟唱有关,所以一般来说,人们对胡琴儿很重视。但是对于整个戏来说,离了鼓师这个灵魂是不行的。好的唱段,比如《借东风》,主要唱段是马派导板,作为鼓师,这戏很大,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出戏,所以他要记住每个人的唱段。谁唱几句,什么词,什么念白,就像电脑,不能错。”
为了保证戏的正常排练和演出,鼓师常常需要牺牲掉自己的宝贵时间。杨老师说:“因为鼓师必须在自己感觉整台戏没有问题了,才能心里踏实。观众并不知道这个,只有我们同行,亲身经历了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甘苦。做一名鼓师,个人素质和敬业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比如我明天要演出了,就要在演出的前一两天开始在头脑中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过。如果在舞台上,一个锣、一个身段、一个衔接出错,那就是大错。所以从事鼓师这个行业需要高智商。鼓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高消耗的职业。作为一名鼓师,需要多年的积累。需要一直学下去,手法、感觉要不停地学习、体会。就是一般的鼓师(指并不是因为热爱鼓师行业而从业的鼓师),为了完成任务,背后也一定经历了很多艰辛。鼓师除了要懂很多已有的知识,还要有自己的东西,编到音乐中。所以我才说,鼓师这个职业应该得到关注京剧的人们的关爱。”
演员只要钻研自己的行当,而鼓师要通晓全剧。我们应该更加敬佩这些为京剧的振兴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幕后英雄。向杨广同先生及他的同行们致敬。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儿时的杨广同生活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杨先生的老家在济南郊区农村。每当帮家里干农活的时候,总能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广播,那时候经常播放的就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沙家浜》这些戏反反复复地播放。虽然那会儿的杨广同年龄很小,还不能理解复杂的戏词,但是八个样板戏的曲调却都能从头哼唱到尾。照杨先生的话说,“这对我将来从事鼓专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京剧的痴迷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脑子里灌满了样板戏的音符、念词,虽然对其中的锣鼓不懂,但是却清楚地体会到那有力的节奏。”
杨广同先生的哥哥当时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京剧月琴,受他的影响,杨先生也学习了6年京胡,越学就越感兴趣。当他被招入中国戏曲学院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是继续学习京胡。如果是这样,当今的京剧鼓师界就少了这样一位优秀的鼓师了。
命运往往并不能遂人意,但是冥冥之中却早已安排妥当。
与鼓结缘
1978年招生的时候,著名京剧教育家方瑞山找到当时的校长史若虚,提了一个要求。他说:“以往的招生都是弦乐挑完了再挑打击乐。鼓师是京剧的灵魂,所以这次改一改,让我们挑完了,剩下再由弦乐的挑。”就这样,杨广同被分配到了鼓专业。他说:“当时我很想拉胡琴儿。因为我觉得胡琴儿能拉出音乐,而鼓听起来令人烦躁。知道我被分到了鼓专业,我自己挺接受不了的。可是,当我进入鼓专业进行了学习以后,感觉这个专业程度很深,难度很大。那时候刚恢复老戏,于是我们就从老戏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学起。越学就越喜欢,慢慢就深入其中了。我家里是农村的,我又喜欢这个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勤奋。”
当时的音乐系鼓专业是6年学制的中专学历。到杨广同上4年级的时候,“那会儿的鼓师都是一些老先生,他们对京剧的曲牌、固有的程式很熟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很难在新的创作中改变。我的老师方瑞山就将京剧电影《岳云》的锣鼓设计重任交给了我。为了体现《满江红》的爱国精神,根据旋律及音乐中特有的节奏类型,我为此片配上了符合要求的锣鼓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电影作品由儿影厂出品,当年就获得了当时的电影最高奖——铜牛奖。即便今天回头去看这部电影,依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戏曲电影。
1984年,杨广同从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北京实验京剧团。开始的时候是打些小戏。后来开始与著名张派传人王蓉蓉合作并进入青年京剧团。当时的院长是石宏图,他对这些年轻的京剧人非常关爱。很快,他们先后排演了《白蛇传》《秦香莲》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又恢复了一些老戏,比如《西厢记》《状元媒》等等。“有时候看那会儿的剧照,真是年轻啊,一晃30年就过去了。”杨先生感叹地说。
经过了这段磨炼后,杨广同回到了京剧院,继续与王蓉蓉合作,排演了大量剧目。1998年杨广同先生回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完成了大学指挥、作曲、司鼓等本科课程,跟随著名鼓师庚金群先生学习,并得到了庚先生面教数年的指导。在京剧院工作期间,杨先生担任了《宰相刘罗锅》系列的6部剧目、《蔡文姬》《连升三级》等戏的司鼓及打击乐设计工作。他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广泛好评,获得了很多奖项。“让我最感慨的是《蔡文姬》这部剧。这部剧唱得好,剧情好,作曲也好,可惜当时没有留下片子,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还有一些剧目,我虽然没有参加其中音乐的设计,但是作为司鼓,结合音乐配合不同的节奏,我作为其中一员为这些好的作品添了彩,心里也感觉非常好。”杨先生的话语总是透露着平和与谦逊。鼓师,是一部戏剧的灵魂,没有他的配合,又怎么会留给世人完美的作品来欣赏、学习?
掌握全盘
人们常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对此,杨先生说:“我的理解,它只说对了一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京剧应该是综合的艺术。虽然它是角儿的艺术,但是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肯定不行。鼓师、琴师、乐队、舞美,发展到现在还有先进的灯光、布景,所有这一切的配合才能把角儿捧起来。前一段时间,我们演了一出王蓉蓉的《沙家浜》。我是作为一名鼓师参与其中的。从排到演,我非常激动。《沙家浜》是一出样板戏,流传到了今天,乐队的配置虽然没有原来庞大,但是要比传统京剧里的编制大很多。里面需要有大提琴、小提琴、贝司、电子琴等的参与。我们坐在乐池里,离观众非常近。7点半开演前,很多观众围到了观众席。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外地特地坐火车、飞机赶来捧场的。”那一天,座无虚席。演出后很多观众对他说:“演员唱得真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出来了,没有你们乐队的帮衬与烘托,他们也是叫不出好的!”杨先生说:“我很激动,也很感动,看到这么多热爱京剧的人对我们寄予了那么高的期望,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他们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今年年初,京剧电影《状元媒》的拍摄,让杨广同先生终身难忘。王蓉蓉作为主演的同时,也是领导。定人、修改增减剧本等都要一一去做。在领会作为主演需要改动的地方的同时,还要把全团运转程序都弄明白了。从选人、修改、创作、执行、完成,到上报通过审核,王蓉蓉与鼓师们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辛苦的付出。音乐方面,弦乐部分是电影拍摄前就在棚里录好音的。但是打击乐部分需要跟着拍摄同时进行。以鼓师为代表的乐队进行现场拍摄录音。从电影开拍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每一天都要跟进。连续20多天,在摄影棚里高浓度的甲醛环境下表演,全天戴着口罩,很多演员去了一天就眼睛发红,脸也肿了起来,作为领导的王蓉蓉更是脸肿得可怕。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辛苦地付出着。到了剪辑阶段,杨广同先生更加谨慎,因为很多已经拍好的戏曲电影最后不了了之,都是折在了剪辑上。他说:“从事电影工作的剪辑师,对京剧、京剧音乐,特别是打击乐的锣鼓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从第一个片子资料剪辑开始起,我就全程在场。比如电影里感觉有些配乐耽误时间就被剪掉了,但是作为京剧,少了那些就不是京剧。我提出了意见,导演认同也支持了我的意见。有些唱腔的拖腔在电影人看来觉得拖得太长耽误时间,但是牵扯到戏曲理论、戏曲感觉,它就必须保留。这时候就算得罪人也必须要做。丢帧,就要找回来。有时候一直干到了夜里两点。我觉得既然要干,就要认真,不留遗憾。等影片出来,领导审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之前计划拍的一些戏曲电影正是因为戏曲理念与电影理念的冲突而搁浅了。我为我自己能参与这次工作、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而自豪。”电影《状元媒》拍摄、制作得很成功,它绝不是单靠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台前幕后参加拍摄的所有人员通力合作、辛苦付出的结果。 今年5月份,杨广同先生作为评议组专家和评委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2014年舞台影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答辩的工作。“这是对我们这些专业人员的重视,说明了对我们这些幕后工作人员的认可。”他说,“这一次我们发挥了专业,让很多多年没有通过的专业性很强的人们通过了答辩,改变了多年来实干的人难通过的局面。这也让我感到了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对专业人员的尊重。”
京剧灵魂
京剧打击乐,主要是由大锣、小锣、铙钹、鼓板等乐器构成。这些乐器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演奏出来的音响就是京剧的锣鼓点子。其中,鼓板是必不可少、不能须臾离开的乐器。它决定着锣鼓点使用的类别,操纵着打击乐的起承收煞。控制、调节着京剧乐队速度、节奏的变化。因此,京剧中演奏鼓板的鼓师自然就处于打击乐队的领导者地位。杨广同先生说:“京剧有曲、有唱、有舞、有打、有锣鼓、有化妆,但从音乐方面来说,全都离不开鼓师的指挥。一个是用手打出鼓点的指挥,一个是用眼神、手势的指挥,统领着整个戏的进程、转接,承上启下,一直到完满地结束。哪怕是最后的一声锣打得不好,都会影响整个剧的感觉。鼓师就是负责这些起承转合、节奏的重要人物。人物上场的节奏、锣鼓点,武打、唱腔、念白里的锣鼓点,一直都是靠鼓师来调配、管控着。可以说掌控着整个舞台艺术的进程,所以鼓师不仅仅是京剧里的灵魂。好的角儿,除了自身的功底外,也同时是好乐队傍出来的。就算是特别棒的角儿,没有好的乐队,他也张不开嘴。鼓师、琴师给角儿奠定的是丰厚的基础,把演员托到了这个位置。我记得上学时有位老先生说过,傍角儿就等于傍‘毛病’。这个毛病其实指的是特点,流派的特点。内行人说,你傍他毛病傍对了,他的特点就出来了。不同的流派,鼓板突快突慢,如果你不熟悉的话,就被甩出去了,演员就无法唱下去。所以说京剧要讲究合作。因此,很多角儿都是跟鼓师、琴师长期合作的。长期合作下来,角儿的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一个演员就算同一个剧目演了100场,每场和每场之间都会有小的区别。当然这只有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才能察觉出来。比如说,演员今天嗓子很好,就想耍耍;今天嗓子不舒服,就想很快地过去。只有了解他的人才能随时跟他,不了解的人就按照原来的样子打板,结果就会很糟糕。”
说起鼓师是京剧的灵魂,杨老师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一出戏,从鼓师的第一下开锣,接序幕曲,演员上场,场次的转接,全在鼓师的音乐感觉和艺术的调配之下顺利地进行。所以一个好鼓师,对于一出戏,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要培养一个好鼓师是需要长久磨炼的,因为在舞台上,他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杨先生说:“首先鼓师要会曲牌,演员的动作进行到何时他要用什么样的锣鼓。他要会唱腔,唱腔怎么个开法,怎么个结尾,唱腔里面的鼓套路怎么打,再配合武打、身段等,也就是从戏的一开始到尾声结束,鼓师肩负着最重要的责任。作为一名鼓师,昆曲、京剧、小调、曲牌、身段,包括一些锣鼓的干牌子,都要从小去背。在舞台上用的时候要用得准确、用得合适,这就涉及经验。所以鼓师从学开始,到后来在剧团打些小戏,需要慢慢磨,磨到一定的年龄、岁月、阅历,才能体会这些高深度的艺术感觉。京剧里好多出名的角儿都是跟唱有关,所以一般来说,人们对胡琴儿很重视。但是对于整个戏来说,离了鼓师这个灵魂是不行的。好的唱段,比如《借东风》,主要唱段是马派导板,作为鼓师,这戏很大,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出戏,所以他要记住每个人的唱段。谁唱几句,什么词,什么念白,就像电脑,不能错。”
为了保证戏的正常排练和演出,鼓师常常需要牺牲掉自己的宝贵时间。杨老师说:“因为鼓师必须在自己感觉整台戏没有问题了,才能心里踏实。观众并不知道这个,只有我们同行,亲身经历了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甘苦。做一名鼓师,个人素质和敬业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比如我明天要演出了,就要在演出的前一两天开始在头脑中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过。如果在舞台上,一个锣、一个身段、一个衔接出错,那就是大错。所以从事鼓师这个行业需要高智商。鼓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高消耗的职业。作为一名鼓师,需要多年的积累。需要一直学下去,手法、感觉要不停地学习、体会。就是一般的鼓师(指并不是因为热爱鼓师行业而从业的鼓师),为了完成任务,背后也一定经历了很多艰辛。鼓师除了要懂很多已有的知识,还要有自己的东西,编到音乐中。所以我才说,鼓师这个职业应该得到关注京剧的人们的关爱。”
演员只要钻研自己的行当,而鼓师要通晓全剧。我们应该更加敬佩这些为京剧的振兴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幕后英雄。向杨广同先生及他的同行们致敬。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