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私人订制”吗?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人订制时代”似乎已经来临,“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的东西,除能够“私人订制”外,作为文化食粮的精神产品,如今,也可以“私人订制”,阅读可以“私人订制”,文学也可以“私人订制”了。
  近日,一篇《私人订制会成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吗》的文化报道说: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订制”专属小说,听起来像是科幻作品中未来的场景,但如今,这一“梦想”已经在现实中初见端倪。近期,在网络平台上新兴的小说“私人订制”服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轻捷、个性化的特性,满足了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在书写与阅读之间,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关联。继“一人食”风靡之后,这种“一人读”的阅读需求和习惯,也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的样本。
  有的学者说,文学的“私人订制”预示了文学科技时代的未来,有的则认为这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方向……
  为什么有人说,文学“私人订制”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是一种新的文学时尚?一是,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的特性,满足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二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应———其背后的心理需求,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三是,读者提出个性需求,写手“接单”,然后创作,最后“成交”,在这个文化消费时代,这凸显了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
  文学的“私人订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比如,发在某网络平台上的一份小说“订单”:“故事背景是《红楼梦》,主角是贾琮、某位皇子、某位身份比较高的少爷和小姐,关键词是逆袭,大纲可以详谈……”在“订单”的评论中,已有几位写手对这个“脑洞大开”的主题表现出兴趣。倘若写手交出的作品能让发布者满意,这笔单子就可以顺利“成交”。
  这样看来,这样的“私人订制”,首先要有一个经典文学的参考文本作背景,其中的人物类型都比较固定,情节发展也是沿袭时下畅销流行文学中常见的“卖点”“关注点”。这样的“私人订制”的文学,既未见文学的“私人”自我的特点,也未见文学个性化精神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在一种类型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中的创作,这何来文学的“私人化”,文学的独特的创造性?
  如今,小范围的文学“私人订制”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可一旦“下单”的读者数量激增,单纯由人力来进行的写作很难跟得上。这似乎已成为文学“私人订制”的瓶颈。
  怎样解决?有专家提出,机器写作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在机器写作的程序中,读者对于人物、情节、文风等元素的要求可以通过具体的算法来实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投入使用的写作程序和类似的实验已有不少,相关技术也必定会日臻完善。这种可订制的机器创作文学,将更能贴合用户的需求,很可能会在未来拥有广大市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每一位读者“量身订制”专属小说将不再是梦想。
  机器写作应用在“私人订制”中,能够解决内容供应端不足的问题,但这实际是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文学的审美活动,技术思想取代了文學的审美思想,技术意识超越了主创者的生命意识,它所遵循的是一套技术的美学,创作主体是按照一种技术思想的程序去思考文学作品的生产和创作的,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到文学艺术的写作中,文学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一套技术化的程序之中,最终将“私人订制”文学的创造力和精神活动降低到技术的层面……
  所以,利用机器写作代替人的创作主体性,按照大众文化的生产原则,让文学写作走标准化、类型化、程式化、复制化的路子,这是有违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的。不知道,我们的“私人订制”文学,是否看到了这一点?
  文学,是集合了人类所有人性品质的精粹和精华,是精神性的,灵魂性的,心灵性的。这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所以,文学艺术的这一特质,与科技无关,与技术无关,与机器无关……
  从文学规律来讲,独特的文学,文学的精神个性、审美品质、独创性,只能由一个灵魂、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不能由任何其他人“代笔”。这说明,文学显然是不能“订制”的。
其他文献
周六,一位朋友讲述了父亲这两年的改变:他声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不能去银行,不能去超市,不能去菜市场,一切都推给同样过了80岁的老伴料理;他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卸掉了身上的一切责任,似乎还对此相当满意。  他的消极、倦怠,常把朋友的母亲惹哭。这位老太太,以前连皮鞋都由丈夫来擦,连茶水都由丈夫来泡,相濡以沫了一辈子,却在晚年遇见丈夫性情大改。如今,眼前这自私自利撂挑子的家伙,还是她结婚快60年的丈夫么?
期刊
近日,知乎上流传的一篇关于“有哪些你认为举报了没用,但实际上有用的事情”这个问题的回帖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网帖讲述了当事人因为在牛肉面里吃到了一根头发丝,将餐馆告上法庭并最终维权成功的全过程,被不少人评价为“最让人舒适的维权帖”。日前,参与审理此案的宁波市海曙区法院水法官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还原了案件始末,并支招“如何正确维权”。  “店大欺客”,此话并非虚言,而是普天之下食客的“共同经验”。
期刊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山东济南商河农村,一群留守妇女组团进行自媒体写作。她们通过刷最新的剧,撰写一些比较简单的娱乐内容,然后将文章放到自己研发的原创文章检测系统里,如果在系统里没发现内容重复,没有违反平台和政府的规定,就可以进行传播。她们月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平均也有7000元。  “只有中学学历”的一群农妇做自媒体,平均收入比上海居民平均工资要高,比在北上广一些写字楼里的大学毕业生、白领的工资要高
期刊
加班是职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可是半夜亮起的灯光里,真的都有必要吗?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种现象:“局长办公室的灯亮着,科长的灯就不敢关,科员也得干等着。”这种一人加班、全局加负的现象在有的单位约定俗成、成了常事,让职工有苦难言。  “局长办公室的灯亮着,科长的灯就不敢关,科员也得干等着”,这其实是一种陪加班。因为工作需要,自身责任心强,领导加班值得赞许。有些工作需要下属配合,也能够理解。也
期刊
据司法部部长傅政华介绍,为了广泛倾听民意,接受群众对地方和部门设立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投诉,找到涉及群众利益的堵点、痛点,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地方和部门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司法部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正式开通“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群众可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提出意见建议。(9月5日澎湃新闻)  现实中,有不少人深受奇葩证明之害,大老
期刊
又到一年开学季,有些新名字着实惊呆了众老师。不少老师也都纷纷晒出因新生名字而遇到的囧事:叫错名字,撕心裂肺地叫也没人搭理;萱、辰、梓特别多;叫了五个“陈嘉豪”,三个“林倩茹”。广州越秀区某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真的每次带新的班,总有几个孩子的名字不会读。”当然,也有一些看上去不难,但经常读错的字。广州荔湾区某小学语文老师说,她的学生叫“希璿”(音同“璇”),“当时就蒙了!”(9月4日《钱江晚报》)
期刊
“行人专属绿灯”一亮,十字路口各方向机动车全部暂停,行人既可沿着横向、纵向斑马线走到马路正对面,也可通过对角斑马线直接走到斜对面……8月17日,北京市首个“全向十字路口”在石景山启用,引发广泛关注。  “全向十字路口”在国际上是一个通行做法。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东京就有了第一条对角斑马线。在路网细密、人流量大的商业区设立“全向十字路口”,好处显而易见:一则避免了斜对角穿行的二次等候,提高过街效率;
期刊
最近,“不小心摔了一跤”的照片在网上火了。原本是个别人的“炫富摔”,却引起各行各业、各色人群竞相模仿,从考研摔、吃货摔,到医生摔、消防员摔……花式“假摔”令人目不暇接,用摔落一地的物品晒出生活的个性,晒出职业的特色。有媒体说得好:炫富挑战关注多,原是生活有话说。  不过,一种始于庸俗的“行为艺术”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脱胎换骨,不是止于反感或批判,而是转换为充满正能量与生活趣味的个性化表达,也很值得讨论
期刊
今年,“世界表情包日”迎来了第五个年头。从攻占社交软件,到与各大品牌合作,甚至有了自己的节日,表情包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人沟通交流的必需品。可是,在表情包用得非常溜的虚拟社交之外,我们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表情是不是反而变得不那么丰富了呢?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是也在逐渐下降呢?  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心血来潮地输入了连续的字符∶-)来表达微笑的含义。彼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