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尝试赏识教育,为学生喝彩;让语文走近生活;比较汉语和英语,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改创新 比较欣赏 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素质教育及培养能力是其主旋律。因此,我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落实新课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春暖花开的感觉。
一、张扬个性,锐意创新
学生从初中来到中职学校后,很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好奇、崇拜、逆反,这差不多成了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这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保护好奇,引领崇拜,消除逆反。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肯定,需要鼓励,喜欢表扬,这时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发现他们的特长,思想的闪光点,思维的灵动处,为他们喝彩,这样就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唤醒他们因自卑、受打击以及失败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曾经泯灭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情趣,使他们在课堂上满怀激情。欣赏也是相互的,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往往也会因此而崇拜教师,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形成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成长动力,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善于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保护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当然,鼓励喝彩要有度,要因人因时而宜,不可盲目泛滥。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自立自主,大胆地帮助别人,大胆地发现新的东西,表现独有的创造能力。这样教育教学就会良性循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近生活,创新课改
如果文本和教学设计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必将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最终要回归生活,忘记或漠视这一点,就会本末倒置,一切对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考量将变得黯淡无光,毫无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尽量关注热点,从备课、导课、理解赏析课文到布置作业做到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教学才会有所突破,才会有全新的收获。让语文走近生活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兼收并蓄,择优而用。一是知识理解生活化。教师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与生活连接,把文本或变成一幅画面,或变成一部历史,或变为一个生活的场景,或变为数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试着用简要语句口头表达出来。文本就是生活,课堂更要走近生活,教师树立起这种意识并适时引导,学生才会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二是语文学习个性化。生活更多时候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也应如此。如对语文词句的识记、篇章段落的理解,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去识记、去发挥。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抽象记忆、形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学以致用。三是西方生活东方化。东西方人虽然生活的地域不同,但生活内容也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如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或者争取自由等方面,这样学习中遇到相关词句及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如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和篇章《我有一个梦想》《敬畏生命》等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四是古代生活现代化。古代人和今人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生活情状也有不少相类之处,如一些地名虽有名称变化,但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却不会改变,遇到这些词句及内容就可以和人文生活联结起来去对照理解。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及篇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时就可这样进行。五是人物对话角色化。西方人信仰宗教,思想开方,东方人尊崇儒学,情感内敛,在语文篇目学习中把握了这些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的特点,文章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现有水平,走出教材文本的范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虑、解析,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历史、新闻等入手,灵活处理教材,使之具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人文关怀、科技含量,使语文课堂走近生活,回归自我。
三、比较汉语和英语,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
汉语表意,词汇丰富,意蕴深婉,如同牡丹花开,芬芳灿烂,富贵风韵,大气磅礴。而英语表音,自然流畅,科学严谨,不禁让人联想到郁金香,花香扑鼻,清淳四溢。两种语言或表意或表音,各有特色,都具魅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听说读写,翻译理解,比较欣赏,感受英语的诸如率真之情,体味汉语言的诸如婉约之韵。这样从语言本身出发,让我们和学生一同去感受语言的美,进而感受情感的美,生活的美,文化的美,文明的美。如教学汉语《项链》时,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英文《项链》,指点学生品味两种语言各自在表达、观念、情理上的特色。如此,我们的课堂将会生成诗情画意,将会绽放异彩,美不胜收。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情感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
四、与“你”同行,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当传声筒都要不得,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当演员演绎文本,甚至去做导演,合作学习。学生能看懂学懂,教师何必婆婆妈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引和指导学生,是带着“你”向前走,与“你”同行,从而与时俱进。教师不能总是放心不下,不能总是牵引束缚,不是牵着“你”的手,更不是带着镣铐跳舞。牵和扶,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窠臼,它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基于此,我在备课时总是想自己是怎样自觉自学的,然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学会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养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能达成。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方法,时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时为学生的独创的想法喝彩,不断进行教学革新,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改创新 比较欣赏 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旧大纲时代相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自学能力都有了更切实、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素质教育及培养能力是其主旋律。因此,我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落实新课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力求通过情趣化、生活化、诗意化、自主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春暖花开的感觉。
一、张扬个性,锐意创新
学生从初中来到中职学校后,很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好奇、崇拜、逆反,这差不多成了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这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保护好奇,引领崇拜,消除逆反。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肯定,需要鼓励,喜欢表扬,这时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发现他们的特长,思想的闪光点,思维的灵动处,为他们喝彩,这样就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唤醒他们因自卑、受打击以及失败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曾经泯灭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情趣,使他们在课堂上满怀激情。欣赏也是相互的,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往往也会因此而崇拜教师,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形成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成长动力,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善于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保护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当然,鼓励喝彩要有度,要因人因时而宜,不可盲目泛滥。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自立自主,大胆地帮助别人,大胆地发现新的东西,表现独有的创造能力。这样教育教学就会良性循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近生活,创新课改
如果文本和教学设计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必将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最终要回归生活,忘记或漠视这一点,就会本末倒置,一切对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考量将变得黯淡无光,毫无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尽量关注热点,从备课、导课、理解赏析课文到布置作业做到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教学才会有所突破,才会有全新的收获。让语文走近生活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兼收并蓄,择优而用。一是知识理解生活化。教师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与生活连接,把文本或变成一幅画面,或变成一部历史,或变为一个生活的场景,或变为数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试着用简要语句口头表达出来。文本就是生活,课堂更要走近生活,教师树立起这种意识并适时引导,学生才会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二是语文学习个性化。生活更多时候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也应如此。如对语文词句的识记、篇章段落的理解,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去识记、去发挥。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抽象记忆、形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学以致用。三是西方生活东方化。东西方人虽然生活的地域不同,但生活内容也有很多相似的方面,如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或者争取自由等方面,这样学习中遇到相关词句及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如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和篇章《我有一个梦想》《敬畏生命》等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四是古代生活现代化。古代人和今人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生活情状也有不少相类之处,如一些地名虽有名称变化,但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却不会改变,遇到这些词句及内容就可以和人文生活联结起来去对照理解。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及篇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时就可这样进行。五是人物对话角色化。西方人信仰宗教,思想开方,东方人尊崇儒学,情感内敛,在语文篇目学习中把握了这些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的特点,文章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现有水平,走出教材文本的范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虑、解析,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历史、新闻等入手,灵活处理教材,使之具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人文关怀、科技含量,使语文课堂走近生活,回归自我。
三、比较汉语和英语,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
汉语表意,词汇丰富,意蕴深婉,如同牡丹花开,芬芳灿烂,富贵风韵,大气磅礴。而英语表音,自然流畅,科学严谨,不禁让人联想到郁金香,花香扑鼻,清淳四溢。两种语言或表意或表音,各有特色,都具魅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听说读写,翻译理解,比较欣赏,感受英语的诸如率真之情,体味汉语言的诸如婉约之韵。这样从语言本身出发,让我们和学生一同去感受语言的美,进而感受情感的美,生活的美,文化的美,文明的美。如教学汉语《项链》时,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英文《项链》,指点学生品味两种语言各自在表达、观念、情理上的特色。如此,我们的课堂将会生成诗情画意,将会绽放异彩,美不胜收。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情感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
四、与“你”同行,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当传声筒都要不得,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当演员演绎文本,甚至去做导演,合作学习。学生能看懂学懂,教师何必婆婆妈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引和指导学生,是带着“你”向前走,与“你”同行,从而与时俱进。教师不能总是放心不下,不能总是牵引束缚,不是牵着“你”的手,更不是带着镣铐跳舞。牵和扶,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窠臼,它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基于此,我在备课时总是想自己是怎样自觉自学的,然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学会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养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能达成。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方法,时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时为学生的独创的想法喝彩,不断进行教学革新,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