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利于学生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质疑的前提。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自主学习,由此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老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够独自提出问题,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事实正是如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他们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并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惟一的听众》一文时,就先出示了以下两句话:①“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②“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着耳‘聋’的音乐家,我是惟一的听众。”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两句话并提出问题。于是,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第二句话‘聋’字加了引号?”“为什么第一句话称她是老人,而第二句话称她是音乐家呢?”“老人为什么要装聋?”等等。可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引导点拨,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不难,但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学家弗雷得和施瓦茨曾说过;“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保持也更为牢固,但如果不经过教学指导,即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因此,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点拨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则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质疑,不能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避免提的问题过于肤浅或流于表面化,要明确启发学生质疑的目的,促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提问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作示范,这样,学生就以教师为榜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例如:;可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可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针对标点进行质疑;可针对反义词的运用进行质疑;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课文结构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学生掌握了以上几种质疑方法,体会到它的作用,逐渐地就敢于质疑,也善于质疑了。
  四、广取信息,培养学生有效释疑
  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展知识视野,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占有更多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去指导学生根据提示或初读后的疑问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运用到新课学习中去。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并使用信息,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并为他们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他文献
一、尊重学生主体体验,预设情感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上,由于受到目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把课堂目标锁定在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上,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必修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要重视预设课堂的情感目标。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需教师关注每一时空下学生的点滴生命律动,施以充分的呵护。特别是允许存疑。“疑者,觉悟机也”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承担起了学校德育的重任,提高教学的实效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立人.发展”的要求。在从事多年的政治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尽管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但关键还在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进行延伸、深化。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
期刊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评价学生上肢力量的项目,该项目对评价学生(大、中、小学生)上肢力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人对我校2014届高三体育生原地两脚平行开立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技术方法与原地两脚前后开立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技术方法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两种站立方式的优缺点,希望在投掷实心球项目的教学训练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过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也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当实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笔者在教学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意识  在以往
期刊
小组管理模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开展多样有效的班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获得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小组竞争不仅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实现真正育人的目的。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合理、公平竞争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期刊
急救主要是指院前急救,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2]。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场所,有条件也有必要开展此类活动。  一、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急救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能有效的减少学生生活中突发事故的受伤率和死亡率。综合实践基地课程项目比较多,而且部分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劳动实践课的锄头、野炊
期刊
—“排除多余条件”教学实录与评析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类似“苹果有20个,第一周吃了7个,第二周吃了8个,问苹果少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认为“少了”就是“还剩”。教学中可将这两个错误观点设为起点,“顺应”学生的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与提问,迫使学生去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观念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期刊
一、引言  词汇广度,又称词汇量,是衡量词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有关词汇广度的研究侧重于接受性词汇,而对产出性词汇的关注相对少一些。研究产出性词汇主要有基于测试和基于文本两个方法。近来许多研究都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来分析文本。由于以往的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发展中存在“高原现象”,所以本研究运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重点关注产出性词汇的广度,旨在验证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广度发展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比较心烦的教学环节。因为在很多时候,教师总会觉得面对每一次的习作指导,真的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痛,如何指导好学生写作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去之可惜,食之无味。为什么会有这种尴尬的场面出现呢?原因是教师们觉得作文教学无话可说,无样可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这是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一句话。那么,大纲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孔子最先提倡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语文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提出快乐教学在小学语文当中的应用,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学习起来见效很慢的学科,常常使学生望课兴叹。如何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例,根据学情,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