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发扬主体情感,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不能仅仅是把他们当成是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应把他们当作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情感。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老师要努力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作品的情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
  
  一、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最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创设的情景对文章进行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先体会文章,有自己的真切感受,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把这种情感保留到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的篇章,“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济南冬天的温情、北京春天的寒冷、孔乙己的可悲……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教师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把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去,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中去,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我们有时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的语言是优美的,情感是丰厚而感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美的东西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活生生的形象,领略文中壮阔美丽的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收到“闻声现义”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声情并茂,让浓郁饱满的激情进入学生心中。例如:《春》、《小巷深处》、《风筝》等文章都是极适合朗读的文学作品。当然,除了教师的朗读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和作品及作者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
  
  四、渲染情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淡使人昏昏欲睡,枯燥的讲解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来渲染课堂气氛。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充分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注意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那些戏剧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就组织学生进行剧情分析,进行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把握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表演中完成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堂上我们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的理解之上,让学生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敞开思维、畅所欲言。发现学生在思维上的亮点,就要及时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索的热情。同时,还要广施博爱之心,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爱。老师那亲切的语气、饱含期待的眼神、肯定的评价,都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爱老师,自然就会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总之,感情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支撑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亮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热爱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然而,落实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以有机结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中,探明了一条新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这里主要是把大家认为较为难教的独立阅读课(三类课文)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
期刊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在健康这一话题上,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传统观点有较大变化的新观念——新的健康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了解健康教育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给现代的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
期刊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大多是写生字、抄课文、做习题,这种形式的作业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和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怎样合理地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使布置的作业既能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又能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
期刊
《瀑布》是一首写景诗。全诗集瀑布的音响美、色彩美、形态美于短短的百字之内,从三个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读来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作者如高明的摄影师一般,以虚写实。因为距离远,故而只能让读者未睹其形,先闻其声。这样写既符合逻辑,更引人入胜,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接着,作者顺流而下巧用“移觉”,以景写声:“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象阵
期刊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数学真有用。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比例的应用》学完后,在上练习课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一道实践活动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解题方案,然后通过四人一小组合作,经过实践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我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操场北边有一根高电线杆,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高度呢?” 
期刊
散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其是重点,是因其语言精炼、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其是难点,是因其“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因此要教好散文,一定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赏析中把握文脉,学习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其表达技巧,
期刊
后进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对象。笔者曾从事多年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长期的实践,使认识逐步加深,随之适应。现就后进生转化再谈点滴体会。  对后进生进行科学管理教育,分析后进生的思想特征,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方面的培养,是我们的主要管理目标。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黄金时代的开始,他们的心理由于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自觉性、依赖性错综复杂,于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同程度的相对低
期刊
插图以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题,体现编排者的意图,具有“意外之意,味外之味”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版本的插图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一些细微差别。笔者以《愚公移山》的插图为例,谈谈这些变化。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意深刻、妇孺皆知的寓言。其插图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为了颂扬中国人民的愚公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
期刊
为了备战中考,许多学生披荆斩棘,攀越了高高的书山,乘风破浪,渡过了漫长的学海,只盼着在中考中一举获胜、功成名就,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深造。可不巧的是:由于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是答题的准确率不高,亦或是时间不够用,也或者是一开始做题就碰上一两个难啃的,把自己搅得头晕脑胀、无力自拔而耽误了做题时间造成失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考生都未能如其所愿。有的考生在临考中还会出现晕考现象而导致考试功亏一
期刊
一、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声地、拿腔拿调地反复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对课文细细咀嚼,细细玩味,细细推敲文章含义、音调、韵味的过程。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促进了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就会使不甚理解的语句得到较深的理解。    二、朗读有利于记忆  学生在把课文高声地反复朗读的时候,眼看、心想、口念、耳听,各器官配合,同时并用,印象就深刻,会久久不忘。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语言优美的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