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纽约美联储的办公室内,时间正在一点点耗尽。办公室里的人必须给出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会彻底改变华尔 街。
这一幕发生在十年前。要做出的决定是该不该救一个大银行,因为它的倒塌会震动全球经济。
等待拯救的是雷曼兄弟。就像随后整个世界所看到的,雷曼一夜傾塌。一个银行的问题滚雪球般卷起无尽的恐慌。等到一切过去的时候,人们发现几乎每个大银行都被慌忙拯救。
从来没有哪一次金融危机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样影响如此广泛,而同时,能理解他的人又如此之 少。
即便到现在,政客、学者和高管依然在不停争辩。他们看过很多次危机,但这一次不一样—自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这是最严重的一次。
如今来看,危机的苗头早在2007年就已隐现。法国巴黎银行当时曾对它的投资者说,你们不能取钱了,我们有一批次级贷款,而且不知道它价值几何。
一夜之间,很多人听说了这个专业而枯燥的词—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简单来说,它是银行向信用不好或收入不高的人发放的贷款,意味着很高的贷款回收风险。当这些贷款被用来买房而且房价下跌的时候,金融链条就会崩塌。
次贷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尽管在投资行业,投资者每天都在遭遇“不可能的事情”,但从2007年到2008年,从政客、监管者到大银行,没人回应那些初期的信号,直到“雷曼时刻”的出现。
就像花旗银行前CEO Chuck Prince在2007年7月告诉《金融时报》的,“只要音乐还在响,我们就要起来跳舞……我们现在还在跳舞。”但当时音乐已经走了调。到了2007年11月,音乐为Prince停下了,他被迫辞职。
有毒的次贷问题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的开头展现了一个安宁的国家—经济富裕,生活安定,犯罪率低—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冰岛。
危机使冰岛三大银行破产,失业人口激增。但冰岛克朗的暴跌,使得这个曾经欧洲物价最高的地方成了旅行天堂。危机之后两年,埃亚菲拉约库火山爆发产生的奇观激发了人们前往冰岛的热情,即便很多人都拼不出这个16个字母的火山的名字。加上美剧《权力的游戏》制造的惊人粉丝,到2017年,去冰岛旅行的人口达到当地人口的7倍,曾经破产的冰岛银行Landsbref还成立了3700万美元的旅游基金,旅游业为这个国家创造了最多的工作机会。
旅游业的繁荣,似乎让冰岛人暂时忘掉了十年前的危机,也让人觉得下一次危机依然很远。
回到美国,十年之后,经济终于恢复了,房价也回到了2006年顶峰时的水平。道琼斯指数重新爬回19000点用了很多年,但不到一年时间,它就冲破了24000点,看上去也停不下来。
疯狂的金融创新受到了更多管制。如果你要问这个行业的人过去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清单上的第一位一定是管制。摩根大通司职风险控制的员工,从2011年的2.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3万人。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认为,“大而不倒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旦它们真的倒了,也不需要纳税人来付 钱。”
3年前在华盛顿专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时,《第一财经周刊》向他提了一个关键问题,“量化宽松(QE,“印钱”的经济学术语)当年在日本没有起到效果,为什么相信它会在美国生效?”
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近20年,在危机发生前卸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他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危机发 生。
“毫无疑问,QE会发挥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可能相反的作用力,则会不当。现在不是谈论QE的最佳时机。”他回答说。当然,这是个复杂的经济学谜题。但就在那天下午,美联储决定以适当节奏退出QE,削弱了之前的刺激政策。
经济逐渐向好的同时,几乎每个华尔街的大公司都承诺会加倍努力,让公司文化合乎伦理。几乎每个公司都会说,如果有糟糕的行为,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但就在2016年,富国银行承认,过去5年间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其秘密开设了超过200个存款和信用卡账户。这个美国最老的银行之一,透支了长期积累的用户信任。
赎罪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危机过去了十年,依然看不到有任何人为此负上任何责任。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早就回归了。银行变得更加强大,前10大银行控制着美国80%的资产。至于监管机构怎样才能关闭一家庞大的银行,依然没人知道。
自2009年开始,Preet Bharara一直担任纽约南区法院的法官,亲历了危机前后。在他上任之初,无数人因无力还贷丢掉了房子,奥巴马痛斥这些金融高管为“fat cats”,说他们令那些普通的美国人无家可归,还损失掉了退休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Bharara的上任可以惩治这些带来危机的高管。
金融机构被罚款的新闻很快主导了财经新闻的版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各自被罚110亿美元或50亿美元,多数和它们在2008年危机中的行为有关。与此同时,对银行的整治正在推动市场影响力加速向资产管理机构转移,对冲基金和内幕交易变得前所未有地活跃。Bharara开始了另一场猫鼠游戏,并逮捕了大量参与内幕交易的交易员和分析师。
2012年2月,Bharara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这个人突袭了华尔街》。然而2017年特朗普上任后,他却被炒掉了。
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和CNBC的主播,安德鲁·罗斯·索金既记录下了银行“大而不倒”的情景,也把以Bharara为原型的对冲基金和法官的暗斗搬上了荧幕,成为美剧《亿万》的核心故事。金融题材走红好莱坞,开头提到的《监守自盗》也采访到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克里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和“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等重要人物。 金融市场也继续在恐惧和贪婪的两端摆动。贪婪并不一定导致违法。事实上,那些次级贷款和担保债务凭证(CDO),正是巧妙利用了法律漏洞。华尔街的资深银行家大都保住了自己的财富,也没有听说有谁因此丢掉房产。
然而对另外一些人,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David Wessel发现,如今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需要偿还的银行贷款超出他们的房屋价值。这让他们很难换个城市生活,也很难换辆车,甚至周末去看场电影。
出生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所谓的千禧一代,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看到了这些大银行如何让经济变得脆弱,让工作更加难找,更不用说财富积累有多难。
他们也不太喜欢传统大银行的业务。一份名为《千禧一代破坏性指数》的报告就显示,在10个最不被喜欢的品牌当中,4个都是美国主要的大银行。70%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宁可去看牙医,也不要听银行工作人员讲述他们的新产 品。
Robinhood这样的股票交易平台在这个情景下诞生,两个年轻人Tenev和Bhatt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不满足于为传统券商支付高额佣金,开始推行“金融市场平民化”,推出了零佣金交易平台。
2008年10月,雷曼倒台后,另一技术创新渐渐浮现。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可以绕过大银行,用电子货币在人与人之间交易。它就是比特币。讨厌大银行的年轻人很快就尝试了。
2017年接近年末的时候,这种电子货币的风行让硅谷和华尔街都津津乐道。没有多少投资者说得清这种加密货币如何运作。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公开说比特币是骗局,比17世纪人们对于荷兰郁金香球根的狂热还糟。NBA小牛队老板Mark Cuban认为,如果人们想赔钱,那就去玩。CNBC主播Jim Crame则打了个比方,比特币就像游戏《大富翁》里的资产。
这些老派的华尔街人无法认同比特币,但大银行里的人并非都对此怀疑。布鲁克林的一个区块链公司ConsenSys的创始人Joseph Lubin就来自高盛。他公司里的商务拓展负责人来自瑞士银行,其他员工此前也都在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工作。
无论它到底是什么,比特币都成了当下最热门的金融现象。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在Twitter上说,“比特币才是真正地占领华尔街。”
比特币的狂热现象不是孤例,技术对金融各个领域的突围早就发生了。接下来,华尔街跟机器人将展开更大规模的竞争。
2009年至今,华尔街上最热门的对冲基金,不再是次贷危机的受益者约翰·保尔森,而是依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运转的Two Sigma。它就像从硅谷闯到纽约的公司,创始人David Siegel和John Overdeck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和斯坦福大学的统计硕士。十年间,Two Sigma的资产规模增长了十倍,一半的员工都来自Google和Facebook等技术公司。
就在过去这几个月,高盛证券业务招聘的职位都和技术相关。当年让Bharara最头疼的对冲基金SAC资本的掌门人史蒂夫·科恩,正打算让自动操作系统替代他的核心投资经理。至于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则表示,完全不需要10万个金融工作者来打理钱的运转。
比起周期性的危机,这才是令传统金融业真正恐惧的。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仅超过了法律跟进的速度,还超过了人们理解的范畴。许多金融领域的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的银行行动太慢,竞争不过后来者。
这让人想到《银翼杀手》的末尾,Rutger Hauer饰演的反派将哈里森·福特饰演的Rick拉回屋顶说,“我见过的事,你们人类不会相信。”
这一幕发生在十年前。要做出的决定是该不该救一个大银行,因为它的倒塌会震动全球经济。
等待拯救的是雷曼兄弟。就像随后整个世界所看到的,雷曼一夜傾塌。一个银行的问题滚雪球般卷起无尽的恐慌。等到一切过去的时候,人们发现几乎每个大银行都被慌忙拯救。
从来没有哪一次金融危机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样影响如此广泛,而同时,能理解他的人又如此之 少。
即便到现在,政客、学者和高管依然在不停争辩。他们看过很多次危机,但这一次不一样—自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这是最严重的一次。
如今来看,危机的苗头早在2007年就已隐现。法国巴黎银行当时曾对它的投资者说,你们不能取钱了,我们有一批次级贷款,而且不知道它价值几何。
一夜之间,很多人听说了这个专业而枯燥的词—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简单来说,它是银行向信用不好或收入不高的人发放的贷款,意味着很高的贷款回收风险。当这些贷款被用来买房而且房价下跌的时候,金融链条就会崩塌。
次贷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尽管在投资行业,投资者每天都在遭遇“不可能的事情”,但从2007年到2008年,从政客、监管者到大银行,没人回应那些初期的信号,直到“雷曼时刻”的出现。
就像花旗银行前CEO Chuck Prince在2007年7月告诉《金融时报》的,“只要音乐还在响,我们就要起来跳舞……我们现在还在跳舞。”但当时音乐已经走了调。到了2007年11月,音乐为Prince停下了,他被迫辞职。
有毒的次贷问题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的开头展现了一个安宁的国家—经济富裕,生活安定,犯罪率低—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冰岛。
危机使冰岛三大银行破产,失业人口激增。但冰岛克朗的暴跌,使得这个曾经欧洲物价最高的地方成了旅行天堂。危机之后两年,埃亚菲拉约库火山爆发产生的奇观激发了人们前往冰岛的热情,即便很多人都拼不出这个16个字母的火山的名字。加上美剧《权力的游戏》制造的惊人粉丝,到2017年,去冰岛旅行的人口达到当地人口的7倍,曾经破产的冰岛银行Landsbref还成立了3700万美元的旅游基金,旅游业为这个国家创造了最多的工作机会。
旅游业的繁荣,似乎让冰岛人暂时忘掉了十年前的危机,也让人觉得下一次危机依然很远。
回到美国,十年之后,经济终于恢复了,房价也回到了2006年顶峰时的水平。道琼斯指数重新爬回19000点用了很多年,但不到一年时间,它就冲破了24000点,看上去也停不下来。
疯狂的金融创新受到了更多管制。如果你要问这个行业的人过去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清单上的第一位一定是管制。摩根大通司职风险控制的员工,从2011年的2.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3万人。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认为,“大而不倒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旦它们真的倒了,也不需要纳税人来付 钱。”
3年前在华盛顿专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时,《第一财经周刊》向他提了一个关键问题,“量化宽松(QE,“印钱”的经济学术语)当年在日本没有起到效果,为什么相信它会在美国生效?”
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近20年,在危机发生前卸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他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危机发 生。
“毫无疑问,QE会发挥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可能相反的作用力,则会不当。现在不是谈论QE的最佳时机。”他回答说。当然,这是个复杂的经济学谜题。但就在那天下午,美联储决定以适当节奏退出QE,削弱了之前的刺激政策。
经济逐渐向好的同时,几乎每个华尔街的大公司都承诺会加倍努力,让公司文化合乎伦理。几乎每个公司都会说,如果有糟糕的行为,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但就在2016年,富国银行承认,过去5年间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其秘密开设了超过200个存款和信用卡账户。这个美国最老的银行之一,透支了长期积累的用户信任。
赎罪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危机过去了十年,依然看不到有任何人为此负上任何责任。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早就回归了。银行变得更加强大,前10大银行控制着美国80%的资产。至于监管机构怎样才能关闭一家庞大的银行,依然没人知道。
自2009年开始,Preet Bharara一直担任纽约南区法院的法官,亲历了危机前后。在他上任之初,无数人因无力还贷丢掉了房子,奥巴马痛斥这些金融高管为“fat cats”,说他们令那些普通的美国人无家可归,还损失掉了退休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Bharara的上任可以惩治这些带来危机的高管。
金融机构被罚款的新闻很快主导了财经新闻的版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各自被罚110亿美元或50亿美元,多数和它们在2008年危机中的行为有关。与此同时,对银行的整治正在推动市场影响力加速向资产管理机构转移,对冲基金和内幕交易变得前所未有地活跃。Bharara开始了另一场猫鼠游戏,并逮捕了大量参与内幕交易的交易员和分析师。
2012年2月,Bharara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这个人突袭了华尔街》。然而2017年特朗普上任后,他却被炒掉了。
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和CNBC的主播,安德鲁·罗斯·索金既记录下了银行“大而不倒”的情景,也把以Bharara为原型的对冲基金和法官的暗斗搬上了荧幕,成为美剧《亿万》的核心故事。金融题材走红好莱坞,开头提到的《监守自盗》也采访到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克里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和“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等重要人物。 金融市场也继续在恐惧和贪婪的两端摆动。贪婪并不一定导致违法。事实上,那些次级贷款和担保债务凭证(CDO),正是巧妙利用了法律漏洞。华尔街的资深银行家大都保住了自己的财富,也没有听说有谁因此丢掉房产。
然而对另外一些人,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David Wessel发现,如今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需要偿还的银行贷款超出他们的房屋价值。这让他们很难换个城市生活,也很难换辆车,甚至周末去看场电影。
出生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所谓的千禧一代,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看到了这些大银行如何让经济变得脆弱,让工作更加难找,更不用说财富积累有多难。
他们也不太喜欢传统大银行的业务。一份名为《千禧一代破坏性指数》的报告就显示,在10个最不被喜欢的品牌当中,4个都是美国主要的大银行。70%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宁可去看牙医,也不要听银行工作人员讲述他们的新产 品。
Robinhood这样的股票交易平台在这个情景下诞生,两个年轻人Tenev和Bhatt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不满足于为传统券商支付高额佣金,开始推行“金融市场平民化”,推出了零佣金交易平台。
2008年10月,雷曼倒台后,另一技术创新渐渐浮现。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可以绕过大银行,用电子货币在人与人之间交易。它就是比特币。讨厌大银行的年轻人很快就尝试了。
2017年接近年末的时候,这种电子货币的风行让硅谷和华尔街都津津乐道。没有多少投资者说得清这种加密货币如何运作。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公开说比特币是骗局,比17世纪人们对于荷兰郁金香球根的狂热还糟。NBA小牛队老板Mark Cuban认为,如果人们想赔钱,那就去玩。CNBC主播Jim Crame则打了个比方,比特币就像游戏《大富翁》里的资产。
这些老派的华尔街人无法认同比特币,但大银行里的人并非都对此怀疑。布鲁克林的一个区块链公司ConsenSys的创始人Joseph Lubin就来自高盛。他公司里的商务拓展负责人来自瑞士银行,其他员工此前也都在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工作。
无论它到底是什么,比特币都成了当下最热门的金融现象。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在Twitter上说,“比特币才是真正地占领华尔街。”
比特币的狂热现象不是孤例,技术对金融各个领域的突围早就发生了。接下来,华尔街跟机器人将展开更大规模的竞争。
2009年至今,华尔街上最热门的对冲基金,不再是次贷危机的受益者约翰·保尔森,而是依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运转的Two Sigma。它就像从硅谷闯到纽约的公司,创始人David Siegel和John Overdeck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和斯坦福大学的统计硕士。十年间,Two Sigma的资产规模增长了十倍,一半的员工都来自Google和Facebook等技术公司。
就在过去这几个月,高盛证券业务招聘的职位都和技术相关。当年让Bharara最头疼的对冲基金SAC资本的掌门人史蒂夫·科恩,正打算让自动操作系统替代他的核心投资经理。至于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则表示,完全不需要10万个金融工作者来打理钱的运转。
比起周期性的危机,这才是令传统金融业真正恐惧的。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仅超过了法律跟进的速度,还超过了人们理解的范畴。许多金融领域的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的银行行动太慢,竞争不过后来者。
这让人想到《银翼杀手》的末尾,Rutger Hauer饰演的反派将哈里森·福特饰演的Rick拉回屋顶说,“我见过的事,你们人类不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