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学校两位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研讨课《景阳冈》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简单梳理了课文的层次后,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学习提示:
  写下初读感受并交流(建议15分钟左右)
  1.写初读感受(建议6分钟)
  2.交流初读感受(建议9分钟)
  (1)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交换,默读。
  (2)小组之间交流:将每个人的学习卡片平放在自己的桌面上,同学们离开座位后保持安静,看的时候尽量不要交流。
  (3)集体交流:被推荐的同学要乐于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分享。
  在集体交流过程中,毛遂自荐和被推荐的同学分别来到实物展台前,汇报自己写下的初读感受,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有的精彩感受还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下课后,我把全班同学的学习卡片收上来,仔细阅读,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初读感受同时,试图从中探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认知规律。
  一、怎么看——学生初读感受分析
  《景阳冈》一文选自《水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体会小说的叙事特征和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学生写的初读感受,是在教师带领他们分析课文之前,学生认知起点的一个重要反映。
  1.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初读感受,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性较大。我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具备一般感知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能弄懂词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从学生的初读感受看,学生基本了解了《景阳冈》的故事情节,部分学生对课文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好,把武松从上冈到打虎写得很详细、生动。对武松的动作描写尤其精彩。但是课文很难读,有些字和词读不太懂。也有同学提到了打虎的“难度”:我觉得老虎很笨,只会一扑、一掀、一剪三招,要是全都失效,就没了大部分力气。武松一是比别人武功好一点,二是侥幸遇到这样笨的老虎。还有一位同学写道:读了课文后,我觉得武松虽然很勇猛,力气很大,但他还是逞匹夫之勇,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一位华姓同学的感受令我哑然失笑:武松那么会打虎,为什么不和猎人们一起去捕虎?后面还有另一位同学的批注:笨!当时他还不信有虎呢!这是课堂上同学交流时留下的只言片语,却妙趣横生,值得回味。
  第二层次,具备独立探寻课文内在关系的能力。即能理清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主要关系,能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的含义,能捕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这一层次的学生占30%左右。有趣的是,在五十多份卡片中,有两位同学提到了阳谷百姓:A.我发现酒家和阳谷县的人民很善良,文章一共有三处写冈上危险并提醒过冈人留意。看来他们都能为别人着想,否则即使知道冈上有虎,自己不上就行了,还管别人做(应为“作”)甚?B.课文中有两个小段都写了古人很关心别人,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不这样呢?
  第三层次,具备一定的鉴赏性阅读能力。阅读时,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这一层次的学生占20%左右。由于《景阳冈》一文的主要人物是武松,因此,学生初读感受中很多都指向主人公:A.我觉得武松很要面子。他在酒店逞英雄,说自己不怕虎,当他知道真有虎时,也还是一惊,那十八碗壮胆酒也化做冷汗滑出。谁见虎不怕啊?我敢说:武松是硬着头皮打死虎的!B.武松有着非凡的力量,但除了力量,他还很有谋略。老虎先使出三招,武松只是躲过了,等老虎“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时才动手,使老虎没有了反攻之力,所以就胜过了老虎。
  第四层次,具备初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从课文阅读中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联想:读这篇课文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从课文情景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某些情景等。这一层次的学生占班级学生的10%左右。上文提到的对阳谷百姓评价的B同学,虽然语言不多,但却能跳出课文,联系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个性解读。在学生写的感受中,有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就很有代表性:A.武松莽撞上冈,我看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武松的确有英雄气,不过未免杀气腾腾,打虎与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是有原因的,但“血溅鸳鸯楼”时却不分青红皂白,见谁杀谁,未免太残忍了。B.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108豪杰忠义豪壮,最后精忠报国,我觉得这和作家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做官给穷人申冤遭到训斥,后辞官,他怀“王道乐所”之计远投张士诚,可张士诚独断专行、亲信奸臣,施耐庵便离他而去。在小说中,也许众豪杰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吧!可见,这类同学的欣赏与评价,是建立在了解《水浒》原著基础上,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文本范畴。还有一位同学写下的内容虽然寥寥数语,但却童趣十足,充满个性:我认为景阳冈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还有老虎在冈上,如果是现在,会成为一个观光景点的!
  2.学生阅读视角的多元性分析
  语文课标第三学段中有“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要求。在《景阳冈》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写初读感受时,没有明确界定让学生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这就给了学生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就这篇课文而言,学生关注的“点”大体有四个方面:
  (1)关注故事情节。武松打虎故事的描述,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展开。“打虎”是浓墨重彩之处,从学生的关注点来看,“喝酒”和“打虎”部分是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如一位同学写道:施耐庵写这一段时,重点写武松的勇猛,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虎那特别的出场方式和它悲剧式的结局。课文还详细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情节,我在想:作者为什么要武松喝十八碗,而不是三十六碗呢?(虽然我也想喝)
  (2)关注人物特征。在关注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同学中,认为武松勇猛的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解读:不是武松勇猛,而是老虎好打(老虎笨);武松爱面子;武松鲁莽;武松有智谋等。
  (3)关注课文写法。关注课文写法,一是看如何布局谋篇的,即文本的叙事线索;二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即叙事风格。有近1/4的同学是从课文写法角度切入的。如: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武松打虎的情景,武松的每一个动作都像在我们面前表演一样,好像我们也亲临现场。通过作家的生花妙笔,一个勇敢的人物跃然纸上。
  (4)关注其他方面。有的同学关注了武松上冈、打虎的时间;有的同学关注了榜文;有的同学关注了酒店里的伙计;还有的同学甚至写了武松手里的哨棒:从哨棒打在枯树上折成两段可以看出哨棒没有枯木硬,打老虎没多大用处。
  二、怎么办——学生初读感受带来的思考
  1.个性化阅读,如何确定起点
  班级集体授课制,存在整齐划一的局限,教师基本按照教参要求和教学经验,确定教学起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很少分析学生“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间的“差”,习惯性地认为“我不讲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基本按照学生“零起点”进行教学。上述学生所写的初读感受,抛开合理或偏颇姑且不论,班级2/3以上的学生已经对这个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梗概、人物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前,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解和鉴赏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还有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解读武松勇猛,分析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武松打虎的?如果有必要,也要聚焦学生普遍关注和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之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即所谓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果没有必要,就要想一想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差异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得到发展。
  2.个性化阅读,如何保障时间
  在课堂教学各要素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是一对主要矛盾。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显性特征:独立的阅读并思考,独特的体验并表述,独到的见解并交流。而彰显上述三个特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都擅长“打快拳”,不喜欢和学生“纠缠”,追求教学过程顺畅,追求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知识量的丰富,以牺牲学生的思考过程换取所谓的教学效益“最大化”。《景阳冈》教学中,教师腾出将近半节课给学生写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从表面上看,单位时间内老师没讲什么,好像在浪费时间,但换个角度看,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所以说,衡量个性化阅读的效率高低,主要看听、说、读、写的面有多大,平均作用到每个学生的时间有多长。每个学生活动的次数越多,占有的学习活动时间越多,就越是好的。
  3.个性化阅读,如何设置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我——你”对话会很快演变为“我们本位”的阅读。这种转变,一是由于教师的介入,二是由于同学的介入。小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扶,而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设置教学问题。设置问题基本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教师提出相对明确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另一种是提出一个学习任务,不聚焦某一个具体问题。前者操作起来简便,见效也快,因此被普遍使用;后者在操作中“变数”大,也较为复杂,因此使用较少。看到学生的阅读卡片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圈定范围,让学生聚焦主人公武松,谈一谈对武松的印象呢?但读过了学生的初读感受,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教师关注的,不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教师忽视的,往往就是学生生疑或者是感兴趣之处。因此,教师设疑,一厢情愿地牵着、拽着是不可取的,应尽量给学生见仁见智的机会和空间。
  4.个性化阅读,如何组织教学
  个性化阅读,其本质是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个体作为“我”的独立存在,但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充分“暴露”出来呢?这就涉及如何组织教学的问题,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一些好的模式,许多好的策略。《景阳冈》教学中通过小组内学生的相互交流,小组间的赏析交流以及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君子动口又动手”,同时动脑、动心直至动情。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他人的异同,如学生质疑“武松那么会打虎,为什么不和猎人们一起去捕虎”以及学生批注的:笨!当时他还不信有虎呢!这简单的生生间交流,较好地把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被屏蔽掉的“学生印记”找寻了回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普剧作为科学教育与普及的创新形式,获得了科学传播界的认可,在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新进展。本文试从科普剧及科学表演的角度出发,梳理阐述其特点、影响因素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科普剧 教育功能 创新  1 科普剧的特点   科普剧又称“科普秀”,即科学互动表演剧,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科学普及与传播的形式,它将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观看表演中接受科学知
2015年5月18日,在第十三届(2015)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暨2015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新礼来动保(Elanco Animal Health)中国公司在重庆悦来温德姆酒店召开“新礼来动保中国公司新闻发布会”(图1)。  2014年4月,礼来斥资54亿美元并购诺华动保,再加上之前完成的对德国罗曼动保的并购,新礼来动保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动物保健公司。今年1月,新礼来动保向全球宣布“我们成功
摘 要:人格权私力救济缘于人格权的自然权利属性,符合人格权固有性、防御性等与财产权相异的权利特征。人格权私力救济可以弥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普遍适用性与灵活性等的不足,克服公力救济在人格权保护与实现方面的滞后性与有限性。人格权私力救济的制度化有助于完成人格权法与刑法相关制度的对接,为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适用提供必要的制度依托。在民法典总则部分设立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制度的基础上,人格权法总则亦应将人格权私
所谓“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指根据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指各种情境条件)和内部语境(指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除了改错等指向明确的考题外,其他如拟写串台词、广告词、颁奖辞,仿句,续写和作文等题目都暗含了对“语言表达得体”的考查。比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3题要求填审稿单,虽然题目没有明确提出“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但答题时必须切合材料所提供的语境和
本期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策划人语:中小学教育中严重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有无所适从之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搞好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小学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日消费观念,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懂得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拓宽学生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3.增强学生的亲情、友情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快乐时光  1.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实践之旅,我们的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抓住题目或是其中关键的词语,无疑就是抓住了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标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明白课文题目的独特作用,这是对标题教學资源的一大浪费。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出课文标题的教学价值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入手  一节课有
好课堂是思维激荡创生的训练场,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好阵地,而好课程才是好课堂的根本,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沃土。语文“三自课程”聚焦学生自主发展需求,以识字教学为根,以阅读教学为源,以作文教学为本,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对自主识字、自我阅读、自能作文优化整合,使教学过程切实由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真正使课程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识字、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三个重要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  设计理念:以“转化”策略为主线,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及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回顾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转化的含义,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的数学核心概念之一,其目标的达成与具体课程内容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所涉及的许多教学素材为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结合具体情境作出相应分析、判断和预测”的任务。随着数学学习目标、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当下教学的